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浅析"心主神明"的科学内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4个方面阐述了"心主神明"的科学内涵:科学研究成果为证实心脏通过某种机制参与了思维活动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心所主的神明,并不仅仅指意识,而有其更深刻的内涵;中医学的心是以心为基础的综合功能单元;心主神明的实质是心脏以调控全身血液循环功能为基础,以心神为中介,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进行信息处理整和.  相似文献   

2.
心主神志的现代医学浅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现代医学理论对中医心主神志之说进行阐释,认为心脏通过脑循环、心激素、心磁场影响脑是中医心主神志的物质基础;心功能不全影响脑功能,消极情绪对心脏的影响可佐证心与神志的关系;心主神明的理论,对于中西医在临床治疗心血管和精神方面的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宏观(解剖学)与微观(细胞学)层次探讨心的藏象实质.首先,基于中医文献学,讨论心"主神志"和"主血脉"的功能,认为"主神志"是中医心的核心功能,心通过"主神志"从而"主血脉".心"主神志"和"主血脉"的功能分别对应于后世的"神明之心"和"血脉之心","神明之心"即是解剖学的脑,"血脉之心"即是解剖学的心脏.因此,中医...  相似文献   

4.
如何看待中医的"心主神明"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主神明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却是最遭现代人非议的地方。本文试图通过对“心主神明”的内涵、渊源、临床意义以及现代佐证等方面加以论述,从科学和历史角度看待“心主神明”理论,并证明其理论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通过阅读、整理和分析《黄帝内经》中关于心的相关论述,肯定了心对于健康的重要意义。明确"心"在《黄帝内经》中的含义,对于理解、分析和应用《黄帝内经》理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既可代表有形的脏器,又可代表无形的情绪、认知、思维等。心为君主之官,除了其主血脉和主神明的作用之外,心对感伤外邪、感官功能和心身疾病都具有影响作用。基于"心"的不同含义,养心方法亦有不同。宗气入心,保证心脏搏动和射血功能正常;脾胃化生气血,保证人体气血充足以濡养心脏;五味养心,通过五味的收敛、缓急等特性调节心脏的生理功能;最后通过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约束自身德行,从而达到精神和心理双重平和的理想状态。此四点为《黄帝内经》所述的养心之法。  相似文献   

6.
基于西医学的认知,脑具有感觉、思维、记忆、调控躯体及内脏活动等功能,为人体神机之主。然而《黄帝内经》却明确提出"心主神明",现学界多认为其为哲学模式思维推演下的结果。本团队通过梳理相关内容,发现《黄帝内经》对脑的解剖位置、组织特征以及主司神明的功能已有清晰的认识,而部分篇章之所以将神归属于心,是源于古人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认识到气血的充盈及通畅与否对脑功能影响较大,基于解剖学心主血脉的认识,即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对气血是否通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将神配属于心,心主血脉为心主神明的理论基础。客观阐释"心主神明"的临床内涵,对于治疗"神"的病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心主神明是以心所主的血气为物质基础的,是心主要功能特点的集中体现;心所主之神明,在五脏神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主宰着五脏神的整体调控功能;精气神学说也特别重视神的作用,认为神是精气与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者: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主神明,还是对精神-神经-内分泌-靶器官这个机体最重要的调控网络的整体概括。是中医学整体观念。五脏相关的重要体现。心脑紧密相关,不仅为中医临床所证实,现代医学也正逐渐认识并揭示心脑相关疾病的内在奥秘,亟待从理论、临床和实验多方面进一步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8.
随着对脑的研究日益深入,《黄帝内经》中"心主神"理论受到质疑,"脑主神明"或"心脑共主神明"的观点备受推崇。古人对脑与神明的关系早有明确认识,而"心主神"可以认为是脏腑主神之统称;两者之间并不冲突,只是立足点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9.
从颅脑损伤后的病理生理变化论“脑主神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尝试从颅脑损伤后神志改变与心脏功能变化关系论述“脑主神明”。方法 按格拉斯哥昏迷标准,68例颅脑损伤的患者分为轻度颅脑损伤(26例)、中度颅脑损伤(22例)和重度颅脑损伤(18例),分别测定其心率、血压、血红蛋白,观察出现心律失学和心肌缺血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 3组之间上述指标均没有显著性差别(P>0.01)。结论 说明颅脑损伤后发生的神志改变与心脏功能变化没有密切联系,从临床实践论述是“脑主神明”而不是“心主神明”。  相似文献   

10.
神明之所主在心还是在脑历来存在争议,归纳起来主要有3种观点:一是心主神明;二是脑主神明;三是心脑共主神明。而心主神明理论更符合经典的传统中医理论,它是中医脏象、经络、中药归经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上述理论一脉相承,古代医家论述病因病机,确定治法方药也是以其为理论基础的。因此在临床和科学研究工作中遵从这一基本理论,才更符合中医的精神实质,也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心主神明"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医文献着手,分析了"心主神明"的基本框架、物质基础以及其在中医临床中的指导作用.研究"心主神明"应结合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加以整体认识,以科学地揭示"心主神明"的内涵与外延,并在此基础之上,整理出一套建立在中医理论框架中的新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从脑的生成与结构,生理功能,病理特点三方面阐述中医对脑的认识。概述了“心主神明”,“脑主神明”与“心脑共主神明”三派的学术观点和论据。并对中医学的传统观点“心主神明”和近代提出的“心脑共主神明”观点提出质疑,认为“脑主神明”的观点更符合临床发展的需要,当务之急必须建立一个新的体系,确立“脑主神明”的理论。首先,必须对脑主神明的生理功能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其次,要对这些功能的物质基础加以阐述,最后,要确立治法方药,以冀求得真正的突破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脑主神明"与中医现代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主神明”是中医藏象内景的古老命题,孟子曰:“心之官则思”,可见“心主神明”的理论来源于当时的文化背景。在古代,似乎东西方都有共同的误解,将思的功能归之于心,英语heart是指心脏,同时又指“心情”、“感情”、“决心”、“记住”(by heart by memory),可见在“心藏神”这一点上是“中外同心”的。  相似文献   

14.
通过大量查阅中医古籍中关于痴呆及心脑、心肾不交理论的论述,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归纳总结出老年性痴呆的基本病机:肾中精气亏损是老年痴呆的发病基础;心主神明功能减退是老年痴呆发生的重要因素;心肾亏虚,心肾不交是老年痴呆的基本病机;并进一步归纳出调补心肾是老年性痴呆的基本治则,从而为临床治疗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医心病学是专门研究心系病证的一门临床学科,这里的心是指中医概念的心。从中医角度讲心病有3个内涵:一是与"心主血脉"功能相关的疾病,包括西医的心血管系统疾病;二是与"心主神明"功能相关的疾病,包括西医的某些高级神经系  相似文献   

16.
从"心"概念谈"心主神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心"概念是杂合体,从历史演变角度分析,包括直观观察、功能臆测、功能模型三部分,"心主神明"之心为功能之心,讨论其科学内涵应脱离解剖之心的束缚.  相似文献   

17.
关于心主神明的研究,到目前为止还不能通过实证的手段,用现代医学客观指标来阐明其本质,但在理论阐释上却甚为活跃,诸如对“心主神明”理论的演变、形成基础、内容及其意义、价值等方面的探索,均获得了较大的进展。过去一般认为,心藏神的“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心主神明主要是指狭义的神,即心有主持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近年来,一些学者通过对《内经》以来有关文献的梳理考释,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如于鸿玲氏[1]认为“心主神明”的含义有:(1)指“任物”之神,即狭义的神,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的活动;(2)还指人个体生命活动,包括…  相似文献   

18.
心主神明是以心所主的血气为物质基础的,是心主要功能特点的集中体现;心所主之神明,在五脏神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主宰着五脏神的整体调控功能;精气神学说也特别重视神的作用,认为神是精气与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主神明,还是对精神—神经—内分泌—靶器官这个机体最重要的调控网络的整体概括。是中医学整体观念,五脏相关的重要体现。心脑紧密相关,不仅为中医临床所证实,现代医学也正逐渐认识并揭示心脑相关疾病的内在奥秘,亟待从理论、临床和实验多方面进一步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19.
浅论脑主神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脑的生成与结构,生理功能,病理特点三方面阐述中医对脑的认识。概述了“心主神明”,“脑主神明”与“心脑共主神明”三派的学术观点和论据,并对中医学的传统观点“心主神明”和近代提出的“心脑共主神明”观点提出质疑。认为“脑主神明”的观点更符合临床发展的需要,当务之急必须建立一个新的体系,确立“脑主神明”的理论。首先,必须对脑主神明的生理功能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其次,要对这些功能的物质基础加以阐述,最后.要确立治法方药.以冀求得真正的突破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综述了近代学者们关于"谁主神明"的各种论点及相关论据,汇总了"心主神明"、"脑主神明"、"心脑共主神明"3个方面有代表性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