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传统选冶提铜工艺因成本高、经济效益差和资源利用率低等缺点制约其难于处理低品位硫化铜矿,生物浸出技术是处理低品位硫化铜矿的有效方法,对提高我国铜资源开发利用率、缓解我国优质铜矿供需矛盾突出和提升铜矿资源的服务保障年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生物提铜萃余液对某低品位次生硫化铜矿柱浸180d,尾渣铜品位由0.23%降低至0.064%,铜浸出率为72.17%。  相似文献   

2.
微生物溶浸铜矿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随着铜工业的发展,微生物浸矿技术运用于开采低品位、复杂和难选铜矿,近几十年来,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应用和发展。文中阐述了铜矿溶浸开采中所用细菌和培养方法,细菌浸出的机理。以及处理低品位铜矿和电积工艺。  相似文献   

3.
微生物浸铜技术在处理低品位铜矿资源方面因具有安全、成本低、环境友好等诸多优点而应用前景广阔。主要从浸矿作用机理、菌种选育、浸出过程强化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微生物浸铜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并分析了微生物浸铜技术工业化应用的主要影响因素, 对未来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分析展望。   相似文献   

4.
微生物在铜矿溶浸开采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微生物浸矿技术开采低品位、复杂和难选铜矿,近几十年来,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和到了应用和发展,阐述了铜矿溶浸开采中所用细菌的种类和培养方法,细菌浸出的机理,生物浸出过程数学模型和影响浸出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微生物浸矿技术在处理低品位铜矿中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介绍了国内外微生物浸矿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状、浸矿微生物的种类和特性、浸矿机理,并对微生物浸出技术处理低品位铜矿石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以煤和活性炭组合为催化剂,通过柱浸试验,研究了喷淋强度对永平低品位原生硫化铜矿酸法浸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催化条件下喷淋强度对低品位原生硫化铜矿酸法柱浸有很大的影响,其中39.5L/m2.h的喷淋强度最有利于铜的浸出,在浸出41d后,铜的浸出率可达35.48%。在催化条件下低品位原生硫化铜矿酸法柱浸过程中,控制浸出液的Eh值小于650mv更有利于铜的浸出。  相似文献   

7.
以煤和活性炭组合为催化剂,通过柱浸试验,研究了喷淋强度对永平低品位原生硫化铜矿酸法浸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催化条件下喷淋强度对低品位原生硫化铜矿酸法柱浸有很大的影响,其中39.5L/m2.h的喷淋强度最有利于铜的浸出,在浸出41d后,铜的浸出率可达35.48%。在催化条件下低品位原生硫化铜矿酸法柱浸过程中,控制浸出液的Eh值小于650mv更有利于铜的浸出。  相似文献   

8.
为了进一步提高永平铜矿低品位原生硫化铜矿细菌浸出的效果,通过试验,研究了活性炭与银离子组合催化低品位原生硫化铜矿细菌浸出的效应。研究表明,在细菌浸出的初始阶段,添加活性炭与银离子组合可以进一步提高铜的浸出速度及浸出率,其浸出效果比单独添加活性炭或银离子要好,其中3.0g/L活性炭与2.0 mg/L银离子组合最有利于铜的浸出,在浸出310 h时,铜的浸出率可达到80%,而单独添加3.0g/L活性炭或2.5 mg/L银离子,在浸出310 h时,铜的浸出率分别为62%和20%;控制600~650 mV的低氧化还原电位条件更有利于细菌浸出低品位原生硫化铜矿中的铜。  相似文献   

9.
为使团聚体在酸性条件下保持稳定并提高浸出效率,对高压辊磨机破碎后的低品位铜矿石进行了地质聚合反应制团后的生物浸出研究。考察了地质聚合物凝胶对浸矿微生物氧化活性的影响,以及原料、团聚体和粗颗粒矿石在柱浸中的表现,并借助核磁共振波谱(NM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技术研究了团聚体的性质。结果表明:经高压辊磨机破碎的矿石制团后浸出,66 d浸出率为61%,而粗颗粒矿石在相同时间内浸出率仅为28%;地质聚合物凝胶不会减弱微生物的氧化活性;原料经制团后渗透性显著提高且团聚体在柱浸时能长时间保持稳定;地质聚合物凝胶的形成是团聚体在酸性条件下稳定的原因,且矿石颗粒以地质聚合反应团聚后,颗粒间仍存在有大量的孔隙和裂纹而利于浸出。高压辊磨机破碎后的低品位铜矿石经地质聚合反应制团后生物浸出可使得低品位铜矿石的提取更加高效,并被期望在堆浸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0.
银山低品位复杂硫化铜矿生物浸出条件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摇瓶摇床浸出预实验与正交实验, 对江西银山低品位复杂硫化铜矿进行了浸出条件试验, 对浸出菌种、温度、pH值、转速和矿浆浓度等条件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 当浸出温度45 ℃, 浸出菌为嗜热氧化硫硫杆菌与嗜酸喜温硫杆菌的组合, 浸出体系pH值为1.7, 转速190 r/min, 矿浆浓度为10%时, 铜离子的浸出率达到72.3%。该研究为江西银山低品位复杂硫化铜矿的微生物冶金技术工业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活性炭、Ag+及Fe2+组合为催化剂,研究了催化条件下永平铜矿低品位原生硫化铜矿细菌槽浸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催化条件下低品位原生硫化铜矿细菌槽浸的效果良好,但充气量对浸出有较大的影响,其中25 mL/s的充气量最有利于铜的浸出,在浸出455 h后,铜的浸出率可达47.1%。酸化液可以代替9K+S培养液作为溶浸剂,用酸化液作溶浸剂时,在浸出335 h后,铜的浸出率可达41.8%,比9K+S培养液作溶浸剂高出1.7个百分点以上。  相似文献   

12.
我国低品位氧化铜矿石资源储量较丰富,而易选、高品位铜矿石资源较贫乏。为解决我国铜资源的自给自足问题,加强低品位氧化铜矿石资源的选冶技术研究非常必要。为使业界较全面了解低品位氧化铜矿石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推动低品位氧化铜矿石资源选冶技术的进步,主要从常规浸出、细菌浸出、选冶联合工艺等方面介绍了低品位氧化铜矿石选矿技术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并且指出常规浸出、细菌浸出以及选冶联合工艺将是未来解决低品位难选氧化铜矿石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用氧化亚铁硫杆菌和氧化硫硫杆菌混合菌对永平铜矿低品位黄铜矿矿石细菌浸出的效果,通过摇瓶实验,研究了银离子的催化效应。研究表明,在细菌浸出的初始阶段,添加银离子可以大大加快铜的浸出速度和提高铜的浸出率,其中添加初始银离子浓度10 mg/L时,最有利于铜的浸出,在600 h时内铜的浸出率可以从20%增加到65%,比不添加银离子时提高了45%。添加初始银离子使矿石中铁的浸出和溶液中二价铁的细菌氧化明显受到抑制。当有银离子时,低品位黄铜矿矿石在低氧化还原电位下比高氧化还原电位更有利于铜的浸出。  相似文献   

14.
永平低品位原生硫化铜矿石细菌浸出条件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张卫民  谷士飞  于荣 《金属矿山》2006,(2):41-44,66
为回收利用永平铜矿废矿石中的低品位原生硫化铜矿资源,通过摇瓶实验,研究了接种量、初始Fe^2+浓度、矿浆酸度、矿石粒度和矿浆浓度等条件对永平低品位原生硫化铜矿石细菌浸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有利于铜浸出的条件是接种量20%,初始Fe^2+浓度0g/L,初始pH值1.2,浸出过程控制pH值小于1.50,矿石粒度5mm,矿浆浓度20%~25%;溶液中三价铁含量过高或产生铁的沉淀都会直接影响细菌的浸矿效果;尽管浸矿细菌能很好地适应浸矿环境,但铜的浸出速度偏慢、浸出率偏低,有待于采取强化浸出措施。  相似文献   

15.
将硫酸水解处理后的秸秆纤维添加到硫化铜矿细菌浸出过程中,考察其对浸出过程及浸出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50%硫酸处理后,纤维素水解产物为还原糖,有利于混合菌种的培养,提高细菌数量和活性;水解物可降低浸出液氧化还原电位,抑制矿物表面钝化层的产生;黄铜矿单矿物中Cu浸出率提高了36.35%;云南某低品位铜矿中的Cu浸出率提高了11.91%。  相似文献   

16.
我国低品位铜矿石选矿技术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我国低品位铜矿石浮选技术和生物浸出技术的进展.并就此提出铜矿石选别的设备大型化、新型高效组合捕收剂以及生物提铜的研究是今后铜矿石选矿重点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微生物浸出技术是处理低品位硫化镍矿的有效方法之一。硫化镍矿生物浸出技术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浸矿菌、浸出机理、浸出工艺及影响因素等。介绍了硫化镍矿生物浸出常用菌种以及近年来开发的高效浸矿菌;论述了硫化镍矿生物浸出作用机制,即硫化镍矿微生物浸出是在直接和间接共同作用下被氧化溶解,同时也存在“原电池效应”引起的电化学氧化作用,在此基础上综述了硫化镍矿生物浸出机理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培养基、矿浆温度、矿浆pH值、矿浆浓度、表面活性剂等因素对低品位硫化镍矿生物浸出的影响;指出今后应从细菌培育、微生物代谢、浸出强化技术以及工艺条件优化等方面开展低品位硫化镍矿生物浸出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8.
微生物浸出低品位矿石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生物浸出技术是处理低品位矿石的有效措施。阐述了目前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紧缺局面,分析了我国现有低品位矿产资源现状,认为开展微生物浸出技术是提高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率、缓解我国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回顾了微生物浸出技术的发展历程,并叙述了该技术在国内外铜、金、钴等有色矿山的工业化应用情况,分析了生物浸出技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浸矿微生物的选育和基础生物学、矿石-溶液-微生物作用机理、矿岩散体渗流特性及传质规律、微生物堆浸工艺学等角度总结了微生物浸出理论研究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