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3):1173-1177
[目的]评价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rofile interbody fusion device,Zero-P)治疗多节段颈椎病伴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对颈椎后凸畸形矫形的影响。[方法]2012年8月~2015年3月,26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均行颈椎间隙减压后Zero-P系统固定。比较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患者的X线片、MRI或CT,根据颈椎Cobb角、椎间高度等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价零切迹椎间融合器的矫形效果;分析JOA评分、VAS评分、NDI指数,对该术式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6~33个月的随访,平均22.7个月。26例患者术后主要症状均明显减轻,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出现,并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症状改善愈发明显甚至消失;患者JOA评分、VAS评分、NDI指数术前分别为:(9.37±0.99)分、(6.70±0.55)分、(23.48±2.39)%,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4.18±1.03)分、(2.02±0.37)分、(10.10±1.67)%;颈椎Cobb角:术前(-2.26±1.04)°,末次随访(14.73±1.00)°;颈椎椎间高度:术前(4.16±0.54)mm,末次随访(7.42±0.88)mm;患者JOA评分、VAS评分、NDI指数、颈椎Cobb角及椎间高度术后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伴有后弓畸形的多节段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Zero-P固定可以达到良好的近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Zero-P钢板与传统钢板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3-04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51例单节段颈椎病,24例术中采用Zero-P钢板(观察组),27例术中采用传统钢板与椎间融合器(对照组)。比较2组术后疼痛VAS评分(神经根型颈椎病)、JOA评分(脊髓型颈椎病)、NDI指数、颈椎Cobb角、吞咽困难Bazaz等级、植骨融合Eck等级、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结果 51例均获得随访,观察组随访(81.0±4.4)个月,对照组随访(79.0±3.4)个月。观察组术后1、6个月吞咽困难Bazaz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2组术后12个月吞咽困难Bazaz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术后12个月植骨融合Eck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1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疼痛VAS评分、NDI指数、颈椎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颈椎病术中应用Zero-P钢板在减轻患者术后早期吞咽困难症状方面较传统颈前路钢板固定具有优势,但这两种手术方式在维持颈椎生理曲度、缓解临床症状、植骨愈合、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方面并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Zero-P)固定系统与常规笼架-钢板系统用于前路颈椎间切除融合术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9年3月手术治疗的双节段颈椎病患者120例,其中,62例采用零切迹固定系统,58例采用常规笼架-钢板系统。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Zero-P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术后早期并发症均显著优于笼架钢板组(P0.05)。所有患者均获12个月以上随访,Zero-P组术后恢复颈椎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显著早于笼架钢板组(P0.05)。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VAS评分显著下降(P0.05),而JOA评分和SF-36评分显著增加(P0.05);术前两组间VAS、JOA和SF-36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Zero-P组VAS、JOA和SF-36评分均显著优于笼架钢板组(P0.05)。影像方面,术前两组间颈椎前凸Cobb角和椎间隙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时,Zero-P组的上述参数的改善显著优于笼架钢板组(P0.05);此外,Zero-P组骨性融合时间显著早于笼架钢板组(P0.05)。[结论]对于双节段颈椎病,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器明显优于常规钢板椎间融合器。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减压cage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与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纳入自2013-06—2015-06诊治的110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采用颈椎前路减压cage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治疗55例(cage组),采用颈椎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55例(zero-p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12个月JOA评分、NDI指数、颈椎曲度、颈椎节段高度及植骨融合率,术后1周、3个月吞咽困难发生例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22.78±3.10)个月随访。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2个月JOA评分、NDI指数、颈椎曲度、颈椎节段高度、植骨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zero-p组术后1周、3个月吞咽困难发生例数少于cag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减压cage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与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的风险明显较低,其安全性更符合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5.
颈椎前路不同融合方式维持椎间高度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Xia L  Wang YS  Wang LM  Zhai FY  Wang WD  Li JW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6):1094-1097
目的 比较颈椎前路自体植骨、环锯减压加椎间融合器(cage)以及自体植骨加钢板内固定对术后椎间高度的维持效果。方法 对1998年3月至2004年6月收治的117例接受颈椎前路融合术的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5例,女52例;年龄31-72岁,平均57岁。117例患者中1个椎间隙受压91例,2个椎间隙受压26例。行单纯自体三面皮质髂骨植骨31例(单纯植骨组);环锯减压加cage自体植骨38例(cage融合组);自体三面皮质髂骨加自锁钢板固定48例(钢板内固定组)。融合节段高度测量采用融合节段上下终板中部高度。脊髓功能采用JOA评分方法。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59个月,平均23个月。至最后随访时,单纯植骨组椎间高度平均丢失1.94mm,明显高于cage融合组1.48mm和钢板内固定组1.2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各组脊髓功能恢复均满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钢板内固定组有3例出现内固定失败,再手术后恢复满意。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颈椎前路融合术中,合理选用cage或钢板内固定可有效维持术后椎间高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CCF)联合颈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5—2017-07采用ACCF联合颈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3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比较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颈椎Cobb角、椎间隙高度。结果3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1.6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植骨均骨性愈合,无内固定松动、移位、断裂、伤口感染、声音嘶哑及神经功能加重等并发症。术后1例出现脑脊液漏,2例出现吞咽不适,非手术治疗后均治愈。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时JOA评分、颈椎Cobb角、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JOA评分改善率评定综合疗效:优12例,良14例,可4例。结论ACCF联合颈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安全可靠,能够有效地恢复椎间隙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7.
背景: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颈椎病的有效手段。但接骨板内固定在增加融合率的同时常导致一些并发症。目的:探讨一种新型零切迹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Zero-P)治疗颈椎病的疗效,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对51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组33例使用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固定;B组18例使用Zero-P。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JOA评分及改善率,NDI评分,术后融合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随访9~18个月,平均12个月:B组随访6~19个月,平均10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JOA评分及改善率,NDI评分,融合率均无显著差异(P〉O.05)。但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尸〈0.05)。结论:Zero-P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尤其是吞咽不适的发生,是一种值得进一步临床应用的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零切迹(Zero-P)颈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伴骨质疏松的颈椎病的初中期疗效。方法2010年12月至2013年5月,采用Zero-P系统治疗伴骨质疏松的颈椎病患者18例,其中女性14例,男性4例,包括神经根型颈椎病10例,脊髓型颈椎病6例,混合型颈椎病2例。术前测定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同时比较术前和术后3、12、36个月时颈椎残障功能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椎曲度Cobb角、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及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结果 16例为单节段手术,2例为双节段手术,手术顺利,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62±21)min,术中出血量(50.5±22.5)mL。术后随访36~50个月,平均40.1个月,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融合,仅有1例出现融合器下沉,但无任何临床症状。所有患者颈椎功能明显改善,NDI功能评分、JOA评分、颈椎曲度Cobb角及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术后各个随访时期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有2例女性患者出现轻度吞咽困难,12个月时完全消失。结论 ZeroP系统用于伴骨质疏松的颈椎病前路手术患者,可以达到满意的植骨融合效果,有效改善颈椎曲度及恢复椎间高度,减少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初中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前路Hybrid减压固定融合术与后路椎板切除固定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6-12诊治的57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6例采用前路Hybrid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ACHDF组),21例采用后路椎板切除固定融合术治疗(PCLF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情况、术后2年疼痛VAS评分、JOA评分、NDI评分、颈椎曲度。结果 5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37.8(24~60)个月。ACHDF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较PCLF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ACHDF组疼痛VAS评分较PCLF组低,颈椎曲度较PCLF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JOA评分与N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Hybrid减压固定融合术以及后路椎板切除固定融合术都可明显改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颈椎及神经功能,但前路Hybrid减压固定融合术更有利于缓解颈部疼痛,促进颈椎曲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颈前路减压cage与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3—2018-03诊治的120例单节段颈椎病,60例采用颈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zero-p组),60例采用颈前路减压cage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cage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出现吞咽困难数,比较2组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上肢疼痛VAS评分、JOA评分、C_(2~7)颈椎曲度、病椎Cobb角、邻近椎体高度,比较2组末次随访时Eck植骨融合等级。结果 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至少2年的随访。zero-p组手术时间较cage组短,术后出现吞咽困难数较cage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2组颈部及上肢疼痛VAS评分、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2组C_(2~7)颈椎曲度、病椎Cobb角、邻近椎体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zero-p组C_(2~7)颈椎曲度、病椎Cobb角、邻近椎体高度较cage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Eck植骨融合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减压cage与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疗效相当,而颈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时间较短,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较低,但维持椎间高度与颈椎曲度的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颈椎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后路单开门椎管减压微型钢板内固定在颈椎管狭窄症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中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7-03—2021-02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的64例颈椎管狭窄症,颈椎前路采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固定,颈椎后路行单开门椎管减压微型钢板内固定。比较术前与术后1年颈椎JOA评分、疼痛VAS评分、NDI指数、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颈椎曲度。结果 6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25个月。术后所有患者脊髓功能明显改善,未出现颈前不适感、吞咽困难、颈后轴性疼痛等症状。术后3个月MRI显示颈椎管扩大良好,脊髓前后压迫均完全解除。术后1年颈椎CT显示手术节段椎间隙融合良好,椎板单开门状态维持良好,无再关门现象发生。术后1年X线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术后1年神经功能JOA评分、疼痛VAS评分、NDI指数、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颈椎曲度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椎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后路微型钢板的应用有利于颈椎管狭窄症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更广泛开展,手术安全性提高,可以有效避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节段颈椎病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采用前路多节段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观察患者临床表现、神经功能改善、椎间隙高度、颈椎生理曲度恢复和矫形重建。[结果]所有患者术后JOA评分均有改善,颈椎Cobb角、D值和椎间高度术后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X线片均显示融合节段融合。[结论]多节段颈椎病如果致压物来自前方,没有后纵韧带骨化,经前路多节段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ROI-C辅助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单节段颈椎病患者,对符合标准的35例患者资料进行分组,其中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15例,ROI-C辅助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20例,术后随访12个月以上。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手术相关并发症。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部残障功能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临床疗效。颈椎侧位X线片测量手术节段局部前凸椎间盘Cobb角和颈椎整体前凸C_(2~7)Cobb角,过伸过屈位X线片测量颈椎整体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对术前及随访时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35例患者均完成随访。两组患者末次随访的JOA评分、NDI评分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两组术前的JOA评分、NDI评分及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的JOA评分、NDI评分及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组末次随访椎间盘Cobb角、C_(2~7)Cobb角、颈椎整体活动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I-C辅助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末次随访椎间盘Cobb角及C_(2~7)Cobb角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颈椎整体活动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椎间盘Cobb角、C_(2~7)Cobb角、颈椎整体活动度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椎间盘Cobb角、C_(2~7)Cobb角、颈椎整体活动度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ROI-C辅助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可以取得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相同的临床效果,而且更好地保持了颈椎活动度,可以作为颈椎病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2—2016-02诊治的65例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行颈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38例(观察组),行cage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27例(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术后JOA评分、NDI指数、疼痛VAS评分、Cobb C角、Cobb S角、椎间高度,术后12个月植骨融合情况及异位骨化发生率。结果 6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4.2(12~16)个月。观察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异位骨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6、12个月JOA评分、NDI指数、疼痛VAS评分、Cobb C角、椎间高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6个月Cobb S角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术后12个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与传统cage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手术效果相当,但能够明显减少术后吞咽困难等不适症状,最大限度延缓邻近节段椎体异位骨化发生,且操作相对简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报告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8月-2008年1月期间,采用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并获随访的28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具体方法为间隙减压+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取三面皮质自体髂骨或钛质网及椎间融合器(cage)填充切除病椎之松质骨置入,钢板固定。手术前后对患者进行JOA评分并计算改善率,并记录患者并发症。结果本组患者术中无并发症,随访18月~72个月。术后18月JOA评分平均改善率为75.2%,其中优11例,占39.3%;良9例,占32.1%;中8例,占28.6%;结论采用该术式的颈前路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减压直接彻底,恢复和重建颈椎生理曲度和病变节段椎间高度,坚强固定达到即刻稳定,疗效比较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ZERO-P钢板应用于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治疗的手术特点和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2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髓核摘除、减压、零切迹钢板固定并椎间融合术,分析手术过程特点,对比手术前后、末次随访的吞咽情况,临床疗效(VAS和JOA评分)及术后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Cobb氏角变化,判断椎间稳定情况及椎间融合率。结果手术时间85.8±26.6 min;术中失血83.7±32.7 mL。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13%。术后随访12月,23例患者术前颈及上肢VAS评分分别为3.2±1.5分、6.5±1.6分,JOA评分9.4±1.9分,末次随访颈及上肢VAS评分2.8±1.6分,1.2±0.7分,JOA评分14.8±1.9分,JOA评分术后改善率:优20例,良3例,优良率100%。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和Cobb氏角度明显改善(P0.001),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比较无明显间隙高度和角度丢失(P0.05),随访过程中未发现内固定螺钉松动、移位,末次随访颈椎动力位片判断椎间稳定率100%。结论 ZERO-P钢板单独应用于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的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并发症低,并可有效改善和维持颈椎的病变节段生理曲度和间隙高度,临床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研究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系统(Zero-profile interbody fusion device,Zero-P)和颈前路钢板椎间融合系统(plate cage benezech,PCB)治疗颈椎病的效果。方法 2011年2月-2013年1月收治98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49),A组采用Zero-P治疗,B组采用PCB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变类型、病程、病变节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后凸Cobb角、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量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术后吞咽困难情况、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A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少于B组(t=4.089,P=0.000;t=3.587,P=0.001)。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18.5个月。除2例患者于术后3个月发现有1枚螺钉松动、部分脱出并予以重新固定外,其余患者未发现螺钉松动或短路、钢板断裂,未发生植骨塌陷、吸收、脱出、嵌入椎间孔或椎管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内A组出现术后吞咽困难8例(16.33%),对照组13例(26.5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16,P=0.001)。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VAS评分、NDI、SF-36量表及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除SF-36量表和Cobb角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指标A组均优于B组(P0.05)。末次随访时,A组JOA评分优良率81.63%,B组为71.43%,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46,P=0.037)。结论应用Zero-P和PCB治疗颈椎病均可获得较理想效果,但Zero-P创伤小,术后稳定性强,可明显降低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及病情缓解程度均优于PCB。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选取40例接受经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脊髓减压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融合器植入、钉板系统内固定术,观察组应用ZeroP行椎间固定融合术。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并发症。比较手术前后颈椎Cobb角、JOA评分及VAS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颈椎Cobb角、JO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减压Zero-P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时间短、疼痛轻、并发症少、且颈椎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观察颈前路经椎间隙扩大锥状减压融合术(enlarged anterior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cone-shape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EACDF)治疗严重椎间隙狭窄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7月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手术治疗的135例严重椎间隙狭窄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3例患者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纳入ACCF组;82例患者行EACDF,术中采用撑开扩大椎间隙、切除椎体部分后缘及部分钩椎关节的扩大减压方式,纳入EACDF组。对比两组间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日,术前和术后即刻、2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颈肩部及上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颈椎残障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及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测量术前和术后即刻、2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颈椎整体曲度(C2-C7 Cobb角)、手术节段Cobb角、手术节段椎间高度、狭窄节段椎间孔高度及面积。记录两组植骨融合率及手术并发症。结果:两组间年龄、性别、BMI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24~78个月(47.74±20.36个月)。两组间手术时间、出血量、平均住院日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即刻、2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的颈痛与上肢痛VAS评分、NDI及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术前颈痛与上肢痛VAS评分、NDI及JOA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EACDF组术后即刻上肢痛VAS评分明显低于ACCF组(P<0.05),两组间术后2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颈痛与上肢痛VAS评分、NDI及JOA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EACDF组术后即刻、2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C2-C7 Cobb角、手术节段Cobb角、手术节段椎间高度、狭窄节段椎间孔高度及面积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ACCF组术后即刻、2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C2-C7 Cobb角、手术节段Cobb角、狭窄节段椎间孔面积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术后即刻手术节段椎间高度、狭窄节段椎间孔高度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但术后12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狭窄节段椎间孔高度较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间术前C2-C7 Cobb角、手术节段Cobb角、手术节段椎间高度、狭窄节段椎间孔高度及面积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即刻、2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EACDF组均明显大于ACCF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均已植骨融合,ACCF组钛网下沉发生率20.75%。结论:相较于ACCF术式,EACDF能够获得一致的临床效果,并且在恢复椎间隙高度、纠正颈椎曲度及减压椎间孔狭窄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20.
颈前路多节段融合术后吞咽困难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比较多节段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中采用传统钢板+cage和“零切迹”颈椎椎间融合器植入患者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原因.方法 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接受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前路钢板+cage植入的118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为钢板cage组,接受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Zero-p颈椎椎间融合器植入的108例患者为Zero-p组.分别于术前、术后第2天、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法(Japan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情况进行评估;摄颈椎X片评价植骨融合程度、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及椎前软组织肿胀程度;采用Bazaz吞咽困难分级及改良吞咽生活质量量表(swallowing-quality of life,SWAL-QOL)评估患者吞咽困难的发生率及相关症状发生情况.结果 随访时间平均为2.4年(1.0~3.5年).术后第2天钢板cage组发生吞咽困难49例(41.53%)明显高于Zero-p组(36例,33.33%);钢板cage组术后第2天及术后2个月椎前软组织厚度明显大于Zero-p组.术后第2天Zero-p组中手术范围为C3~C6的患者吞咽困难发生率(43.1%)明显高于手术范围为C4~C7的患者(22%).结论 颈前路多节段融合术后吞咽困难不可避免,内固定的选择和手术范围是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使用颈椎“零切迹”植入物可以减少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手术节段越高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