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AAD)是儿童使用抗菌药后而出现的腹泻,其发病机制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抗生素可通过影响肠道菌群的代谢功能及免疫功能导致AAD。中医认为,儿童AAD的病位主要在脾脏,病因不外素体脾胃虚弱、疫毒侵袭、药毒蓄积等,病机以脾虚湿盛、脾气亏虚、脾阳不足为特点。脾虚为小儿AAD发病之本,且脾与肠道菌群具有共通性,故临床治疗小儿AAD可从脾论治。从脾论治儿童ADD以健运脾脏为原则,采用健脾渗湿、健脾益气、健脾温阳等治法,分别以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附子理中丸等为基础方,调理脾脏以达治病求本之目的。  相似文献   

2.
基于中医毒邪基础理论及当代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毒邪及热毒致病的理论研究,探讨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与PD"毒邪致病"的关系。发现α-syn的错误折叠、异常聚集与进行性扩散与中医毒邪理论非常相似,α-syn对多巴胺神经元产生毒性作用,造成细胞凋亡、病情进行性加重、难以治疗,类似于PD中医"毒邪"之根深蒂固、顽固难愈,而α-syn所诱导的神经炎症病机又与热毒致病相似,且已有较多实验室和临床证据支持上述观点。故而认为"毒邪致病"是PD的内在病机,α-syn与PD"毒邪致病"中医病机的关系密切,从"毒"论治PD可为PD的防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周芳  蔡威  李旭成  张栋  周勇  张彩蝶 《中医学报》2020,35(7):1362-136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应归为肺系疫病中"湿毒疫"范畴。疫戾毒邪是COVID-19发病的主要原因,"湿邪"为发病的外在条件,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疫戾毒邪与六淫邪气挟杂形成湿毒邪气以致病,湿毒之邪致病初起以呼吸道症状为主,但尚无明显气血阴阳、寒热虚实之分。初期,湿毒困表,营卫失调,病位在表在卫气分;病至中后期,邪毒壅肺,肺失宣降,肾不纳气,湿毒困脾,脾失健运,病位在肺、脾、肾三脏。若遇素有伏邪,正气本虚,则易邪毒内陷,变生厥脱,并容易导致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蓄积,病入营血分。对于COVID-19的防治,始终强调早期中医药干预,防止病情向危重症转化。宣清和化方主要用于COVID-19医学观察期和临床治疗期中的轻型、普通型发热患者,临床疗效评价主要从患者体温降低、咳嗽症状缓解、乏力症状减轻、胃肠道症状改善、病程缩短等几个方面综合评价。全方采用"宣透达表法""清热解毒法""表里和解法""辟秽化浊法"四法联用,扶正与祛邪相结合,使表里双解,患者病程缩短、发热及胃肠道症状明显改善,可有效预防患者向重型及危重型发展。  相似文献   

4.
脾虚浊毒论     
浊毒理论是国医大师李佃贵教授提出的创新性理论.目前,浊毒理论的研究重点在于浊毒的致病特性和因浊毒所演发的病理改变,对于浊毒形成的条件性及内生性尚未形成系统化认识.文章立足于脏腑观,以脾脏的生理功能、病理改变为基,以现代研究热点免疫功能、人体微生态为切入点,从"脾虚-肠道菌群失调/免疫功能障碍-浊毒"动态病机演变探讨浊毒生成之源,阐明浊毒产生及浊毒致病的条件性,归纳脾虚生浊成毒的致病特性,完善浊毒的病机内涵.脾虚浊毒论是浊毒理论的补充与完善,为浊毒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从病程、病情、病性、病势、病状来看,中晚期肺癌远端转移,符合风邪致病的善行数变,以及癌毒暴戾多变的特性,属于内风挟携癌毒,化生风毒所致。风毒指具有风邪及毒邪的病邪性质、症状表现或病机特点的一类致病因素,可分为外感风毒及内生风毒,外感风毒促进肺癌的发生,而内生风毒主要参与肺癌病机演化,为病势发展的转折点。风毒主要通过络脉及三焦为转移途径,冲逆流窜髓络,引起中晚期肺癌骨脑转移,其主要病机包括:肺气阴两虚,治节失调,欲酿风毒之势。肺百脉失和,瘀毒阻络化风,是肺癌风气内动的始动病机。肝体用失和,风毒冲逆脑窍髓络,是肺癌脑转移的核心病机。肾精亏虚,作强失司,风毒流窜骨腔髓络,是肺癌骨转移的主要病机。"风毒入络"作为中晚期肺癌远端转移的核心病机,决定着中晚期肺癌患者生活质量好坏及生存周期长短,而从"风毒"及"络病"论治中晚期肺癌,为确立有效辨治法则,筛选有效治疗药物,具有一定的病因病机学理论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癌毒病机理论是程海波教授团队创建的中医肿瘤创新病机理论,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指导恶性肿瘤的临床辨治,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癌毒是导致恶性肿瘤的一类特异性致病因子,是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关键病机。团队长期围绕癌毒病机的科学内涵开展研究,通过探讨癌毒病机理论与肿瘤微环境的关系、癌毒病机与肿瘤微环境中的特异性致病物质的相关性,提出癌毒的科学内涵是肿瘤微环境中影响肿瘤发生、发展的一类特异性致病物质,炎症因子、乳酸、血管生成因子、免疫抑制因子、外泌体非编码RNA等可能是癌毒病机的生物学基础。结合现代肿瘤学研究进展,诠释癌毒病机的科学内涵,为进一步推广癌毒病机理论及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毒邪的角度对紫癜性肾炎的病因病机做以分析,其主要致病因素为"热毒、瘀毒、湿毒",热毒多见于早期,瘀毒贯穿病程始终,湿毒使病程缠绵,热毒、湿毒、瘀毒常相兼并见,肾虚毒蕴为其病机关键,治疗当扶正解毒,虚实兼顾。  相似文献   

8.
认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病机为"虚"、"毒"、"瘀"共同致病,治以清解邪毒、活血化瘀、补益脾肾,可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9.
代谢综合征是以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为基础的集多种代谢紊乱于一身的临床综合征。中医学对其病因病机、治疗尚无统一认识,多主张从肝、脾二脏论治。鉴于代谢综合征致病的广泛性、缠绵性、易变性、损形性,有学者提出从"浊毒"论治,并被广为接受,但对于"浊毒"内涵的认知,仍比较抽象,未能落实到具象的靶位。现代肠道微生物组学研究的进步深化了"浊毒"与代谢综合征的实际联系,发现"浊毒"致病与肠道菌群失衡、肠黏膜屏障受损致代谢紊乱之发病机理相吻合,以"肠道菌群"为切入点,有望为从"浊毒"论治代谢性疾病提供新的诠释。从中医"浊毒"病机入手,以"浊瘀血分—由浊转毒—毒损脉络"为主线,重新梳理肠道菌群失衡致代谢综合征的疾病演变,以期为代谢性疾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转移是肿瘤恶性行为的特征性表现,也是临床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对肿瘤转移的病因病机进行探讨,认为肿瘤转移的基本病机为"正虚毒结络痹":正气亏虚是致病之本,癌毒炽盛、络脉痹阻是致病之标。抗肿瘤转移治疗过程中,应重视气血理论、五脏系统理论,调节各系统体用性以扶助机体正气是治疗的根本,解除常毒以绝癌毒化生之源、涤除癌毒以绝肿瘤转移之根是关键,通络消瘤以除肿瘤之体、虫类搜剔以除肿瘤转移之本是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温脾祛湿化痰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脾肾阳虚型疗效。方法将符合条件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温脾祛湿化痰通络法组方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多伦多神经病变评分(TCSS)、糖代谢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在中医证候积分、TCSS评分方面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糖代谢指标变化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温脾祛湿化痰通络法能显著提高脾肾阳虚型DPN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米杰教授认为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总属本虚标实,先天禀赋不足而肾虚,气化无权,后天失养而脾胃虚,健运失司;标实以湿热为主,兼以瘀毒。正气不足,邪气偏盛,正邪交争,机体抗邪无力,邪盛正衰,由实致虚,虚实夹杂。湿、热、瘀、毒互结致病,贯穿整个病程,涉及肝脾肾三脏,肝经瘀热,脾虚湿停,肾失封藏,肝脾肾三脏俱病,病程日久,肝脾肾及气血阴阳俱虚,湿热瘀血缠绵难去,不断耗伤正气,使虚则更虚,病情迁延难愈。治疗上扶正祛邪为原则,以清热利湿、活血祛瘀解毒为治法,标本兼治;以茵陈赤小豆汤加减为主方,辨证施治,随症加减,收效颇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液体营养餐负荷实验结合B超检查,探讨分析不同证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胃容受性舒张及排空功能的差异。方法 入选74例研究对象,健康者14例(HS组),FD患者60例(脾虚气滞型33例,脾虚湿阻型16例,脾阳虚型11例)。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液体营养餐负荷实验,结合VAS视觉评分,记录阈值和最大饮入量;并且通过超声测量,比较不同证型的胃排空率及半排空时间。结果 FD组3种证型最大饮入量均低于HS组(P<0.05~0.01),脾虚湿阻型最大饮入量低于脾虚气滞、脾阳虚型(P<0.05);FD组3种证型与HS组比较,脾阳虚型餐后90min远端胃排空率低于HS组(P<0.05);脾虚湿阻型远端胃半排空时间较HS组、脾虚气滞型和脾阳虚型均延长(P<0.05)。结论 不同证型FD患者胃肠运动功能有差异,辨证为脾虚湿阻型患者减退更显著,为中医辨证施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咳嗽并见背冷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及中医证候特点,探讨分析其病因病机,为咳嗽的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以"咳嗽"为主诉且并见背冷症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就其一般性资料、所患呼吸系统基础疾病、咳嗽及背冷症发生的临床特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其发病特点、病因病机及证候学特点。结果咳嗽并见背冷症临床常见,背冷症与咳嗽症状密切相关,病理要素包含湿热、阳虚、痰饮、风邪等。中医辨证分型可见脾胃湿热证占22.8%、脾胃湿热证兼肺阳虚证占21.3%、肺阳虚证占17.3%、肺脾阳虚证占12.7%等。结论背冷症与咳嗽常相兼而见,可见于不同年龄段、不同肺系疾病中,轻重程度各异,且与季节、气候变化等有关。脾胃湿热证、肺阳虚证及其相兼证为咳嗽并见背冷症的常见证候,湿热邪气阻滞气机及肺脾阳虚、卫阳失布而致肺失宣肃是主要病机。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中医内科学脾系病证概要,包括脾系的概念、病因病机、辨治要点、病证举要、治法方药和临证要点。脾系病证的病因病机,实为湿盛而阳微,湿困脾运;虚则脾不化湿,阳微湿盛。辨证分气、血、虚、实、寒、热,治疗要点不在补而在运。病证常见有胃痛(胃痞)、腹痛、呕吐、呃逆、噎膈、反胃、泄泻、便秘、吐血、便血、痰饮、脾瘅等。治法有温中燥湿、清热化湿、攻逐水湿、补中益气、健脾运中、益胃养阴、健脾温中、化瘀通络等,兼证治法有健脾舒肝、健脾和胃、疏肝和胃、抑肝扶脾、培土生金等法。临证要点包括虚实寒热常易并见;治脾当祛湿为主;治胃以调气为先;胃腑热证,注意养阴;脾胃与他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危害全球的流行性疾病。该文认为糖尿病与COVID-19存在共同的内源性基础脾虚,而湿邪不仅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病理产物,也是致病的重要因素。糖尿病患者脾虚湿盛,卫气化生乏源,卫外不固,易感受病邪而患病;津液输布失常,水湿上渍于肺,合并COVID-19,痰湿上犯,可加重咳、痰、喘等症,增加其不良预后及死亡的风险,故脾虚湿盛是糖尿病患者易患COVID-19和病情加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和肝法是以柔和调达,复平肝木气血及其人体气机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主要有疏肝气、柔肝血、清肝热等。女子以肝为先天,因而和肝法在妇科病中广泛应用。带下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妇科疾病,在现代女性工作生活压力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强调肝在带下病的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重要的意义。将和肝法贯穿在带下病治疗的整个过程中,即采用疏肝健脾、养血柔肝、清肝祛湿等方法调肝气、助肝用,既可调理气血,又能助脾运化水湿以治带下病症。总结近年来的文献发现:在带下病的治疗中,脾虚湿困型常用柴胡、荆芥、玫瑰花、绿萼梅、川芎等疏肝理气使肝不乘脾,阴血亏虚型则用当归、白芍、阿胶、山萸肉等滋阴补血柔肝,湿热型用栀子、茵陈、龙胆草、椿根皮等清肝泄热,肾阳亏虚型则用熟地黄、山茱萸、补骨脂、菟丝子肝肾同补等等,并总结了近代大家以和肝法治疗带下的独家经验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从体质角度对感染后咳嗽进行分析阐述。感染后咳嗽可分为风邪留恋、夹杂他邪,正虚邪恋、本虚标实,正气已虚、变生他病三期;人之体质可分为偏阳质、偏阴质、阴阳平和质三种。风邪留恋、夹杂他邪期阳质者表现为风热犯肺、风燥伤肺,阴质者表现为风寒恋肺、凉燥伤肺,阴阳平和者表现为风邪恋肺;正虚邪恋、本虚标实期阳质、阴质之人皆可因病机演变表现为肺肾阴亏、脾肾阳虚;正气已虚、变生他病期可见痰湿壅肺、痰热郁肺、阴虚痰恋、气虚血瘀、痰瘀互结等证。  相似文献   

19.
湿自长夏而来,虽为阴邪,然而也是火热所生之物,因此同时蕴含阴阳之性,往往容易与温热和暑热相兼。从哲学范畴看,湿源于阳热对土中水的气化,与水、土和太阳有着密切关联。中医对湿的认识在《黄帝内经》中得到完善。"湿"具备双重属性,既有利民生之性,也有致病之性,同时扮演着自然产物(如气候、环境)、生命化生者、邪气和致病因素等角色,蕴含着湿润、迟缓、黏滑、重浊、趋下等义,具有发病隐匿、广泛、急骤等特性。人体内的湿一方面源于外湿的侵入,另一方面源于脾主运化的失司。  相似文献   

20.
吕师认为,本病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脾肾两虚,气血不足,饮食不节,恣食荤腻之品,致运化失调,酿为湿浊,化生痰瘀,痰瘀互结,郁久化热,流注经络关节,内外合邪,蕴结发热所致。治疗方面:湿浊化热,清热利湿治其标;痰湿流注,化浊破瘀通经络;脏腑虚损,调理脾胃固其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