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花鼓灯灯歌作为我国民歌的特殊形式,它的审美意象是挖掘花鼓灯艺术文化特质的重要凭藉.灯歌意象以丰富的审美内蕴和独特的组合规律凸显了花鼓灯在艺术整体上的刚柔相济、刚胜于柔的风格特征,体现了花鼓灯文化兼容南北文化之优长,而以北方文化为主的根本特质.  相似文献   

2.
"红龙缠柱"是闽西客家独有的一种舞龙表演活动.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从文化空间的视角对"红龙缠柱"的自然环境、历史渊源、展演套路、制作工艺、表演乐器进行研究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红龙缠柱"的变迁与宗族观念、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组织形式的变化有关."红龙缠柱"具有活跃民众文化生活、提高精神文明素质、沟通感情、增进友谊、增强体质、培养艺术人才、客家文化瑰宝等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3.
花鼓灯灯歌作为我国民歌的特殊形式,它的审美意象是挖掘花鼓灯艺术文化特质的重要凭藉。灯歌意象以丰富的审美内蕴和独特的组合规律凸显了花鼓灯在艺术整体上的刚柔相济、刚胜于柔的风格特征,体现了花鼓灯文化兼容南北文化之优长,而以北方文化为主的根本特质。  相似文献   

4.
徐静  陈赛赛 《江淮论坛》2012,(6):168-172
播布于淮河流域的花鼓灯艺术是目前汉民族唯一被列入国家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舞种。本文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在分析和把握花鼓灯艺术原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着重求证了影像到场是传承花鼓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佳路径选择.并由此进一步探讨影像在传承花鼓灯艺术时所应遵循的文化生态法则。  相似文献   

5.
全球经济的增长使得地方性原生的文化形式得到扩展,超出了民族/国家的边界.民俗——从面对面的事件进入印刷及其他传播媒介,乃是"去语境化"的运作.但是事实上,每一次去语境化,同时都是再语境化及再次使其文体化的过程.无疑,这种分析策略对于思考当下正在进行的文化展演、文化观光等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文提供的对于具体文本的个案分析,可看做是对基于"民俗"、"语境"、"表演"等概念的过程学说的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6.
陈德琥 《江淮论坛》2013,(3):174-179
勾稽花鼓灯艺术从农耕文明到工业社会的敬神性、娱人性、政治性、商业性等主要出场路径和出场形态,对正确选择它在"后工业—工业—农业"时代的出场路向有重要意义。面对知本性经济生产方式和生态化社会价值取向日益凸显的当代出场语境,只有锚定诸如乡村民俗型、社区文体型和城乡"橱窗"式等知本性生态化出场路向,才能推进花鼓灯自然衍生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吴晓  邹晓玲 《学术探索》2007,(5):142-144
作为大众审美对象的民间艺术展演文本,为有效建构起其在消费主义语境中的新的审美文化姿态,不断维护文本魅力以满足大众审美想像,这种展演文本必须充分运用和施展拼贴、挪用、复制和炒作等文化修辞策略,从而使得展演文本呈现出符号的陌生化、结构的混杂性和风格的原生态等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8.
世博会面临转型需求,本次上海世博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开拓了地域形象展示的空间,而把展示地域形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功能,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找到了新的途径.这次展演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世博会的转型,都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9.
庙会从管理主体上可以分为民间庙会和官方庙会.民间庙会是指由民间信众自发组织、管理的庙会形式.民间庙会相对于官方庙会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民间庙会是民间思想的集散地,象征地表达着传统的乡村秩序;民间庙会是民间文化表演的大舞台,庙会中交汇着民间游艺民俗、城乡商品交易、各种小吃,展演着民间文艺最精良悠久的剧目、曲艺和手工艺品;民间庙会是中国农耕民众的狂欢节,内涵着"众生平等"的意识和"人心向善"的道德情怀.庙会是历史与现代、机器与手工、物质的与精神的交汇、聚合、展示,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活化保护和适时发展!无以数计的民间庙会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文化产业开发提供了机遇和广阔前景.开发中必须统筹规划,做到制度规范,责任落实,活态保护.  相似文献   

10.
《村落.信仰.仪式——河湟流域藏族民间信仰文化研究》一书,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青海河湟流域藏族民间信仰中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信仰遗俗,以及灵魂观念、占卜术的产生及其类型,巫术及其展演、苯教信仰遗俗等进行了阐述,在藏学研究领域独树一帜,读后让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1.
现代文艺学建构视野下的瞿秋白文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瞿秋白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艺理论家,其文艺思想非常独特而富有创见。我国现代文艺学草创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经过“五四时期”学术典型的初步建构,到了上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40年代,各种不同文论话语之间发生激烈冲突,出现了各种“主义”的译介热潮,其中以瞿秋白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对中国现代文艺学的影响最为深巨。瞿秋白是马列文论“中国化”的重要奠基者和伟大开拓者,是上世纪30年代中国革命文艺理论的主要奠基人,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中介人。  相似文献   

12.
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其艺术性主要体现在翻译的目的、翻译应使用的思维方式、翻译活动发展的过程、翻译成果的特点、社会对译作的承认和接受的方式等方面。针对译界现状,有必要强调翻译的艺术性。强调翻译的艺术性就是要强调重视翻译实践,因为只有翻译质量的全面提高才是翻译事业发展的硬道理。  相似文献   

13.
尼采的生命艺术论与生命存在论之间有一种特殊的方法论关联.他的艺术论可概括为五大命题,仔细区分他有关健康艺术和病态艺术的论述,我们有理由对海德格尔的尼采论提出异议.  相似文献   

14.
当代文艺理论研究在认识论、本体论、方法论三个层面上面临着媒介转向,文艺理论研究与媒介研究存在可通约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式,在媒介化转向后的文艺理论重点研究范畴应关注主体及媒介渠道和内容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诉讼艺术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平仁 《社会科学》2007,25(4):86-96
诉讼艺术(含司法艺术)是指在各种诉讼实践活动中,当事人和司法机关创造性地运用法律解决社会纷争的方式和方法。它是人类法律智慧的结晶和表现形态,甚至代表着法律艺术的最高成就,因而人们自古以来就很重视对诉讼艺术的研究和运用。在简述诉讼艺术理论的基础上,文章扼要评述了国内外当代诉讼艺术研究基本情况,并审视了对中国传统诉讼艺术的研究实绩与缺陷。  相似文献   

16.
设计艺术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性行为,道德精神是设计创作和理论研究默认的前提。然而,由于学术界长期对此存而不论,道德精神几乎已经淡出当前设计艺术视野,这种状况对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都造成了深刻的负面影响,倡导和重塑设计艺术道德精神已十分必要。道德情怀是完美设计的必要元素,良好的设计艺术道德精神,可以从现实生活、美学理论和传统哲学中陶冶。  相似文献   

17.
教学是由多种因素结合、多方面内容组成的高度复杂的实践活动。学科教学应在充分考虑教学主体需要的背景下,按照学习者认知规律,实施良性刺激,以持续强化学习者学习动机,促进学科知识记忆,使其总结并主动应用学习策略进行自主学习。学科教学理论研究分为两种基本范式:科学实证和人文理解。这两种研究范式都有其各自的价值,重要的是克服二元对立思维的局限,使二者保持必要的张力,实现其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18.
从本质上讲。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并没有给艺术宣判死刑,而只是宣布了艺术作为人类最高旨趣和绝对真理之崇高地位的终结。在理论层面上,艺术终结论先验地预设于黑格尔思辨的哲学体系中;就现实意义而言。艺术终结论是黑格尔对现代文明下的艺术危机的敏锐反思和深刻洞见。“终结”之后的艺术将何去何从尚难预测,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艺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真理和意义的神圣维度,但作为人之依附物,它将始终会在审美(超越)与生活(功利)的二律背反中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从现代新儒学的基本立场出发,立足于对"身"与"心"之间关系的独特理解,梁漱溟先生的文艺思想大 致包含了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文学艺术的创造和鉴赏,以及文学艺术的社会功用等对本学科的研究来说至为关 键的问题。出于对中西学术之不同特征的深刻理解,梁氏文艺思想既有对我国传统文艺思想的精深理解和透彻把 握,也有对西方现代文艺思想的自觉接受和有意识的汲取,两者彼此融合、互相补充,较为妥帖地融会于其独具特 色的新儒学思想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20.
美学与艺术学不易分开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同为对艺术的感性认识这点上。然而,美学是以研究美为目的,以对感觉形象引起精神愉悦为基准,它是依附于欣赏二度艺术创造的层面上。而艺术学理论则要穿越艺术欣赏的层面,深入艺术进行原创性研究。艺术家经验的直觉思维带有审美因素,但美包含于形象创造之中。艺术家的直觉冲动与创造力,始源于对生命和灵魂的触摸,艺术对生命经验的表现,显示了对审美主体经验的遮覆与超越。艺术技法和表现手段是通过形象创造包蕴美,不属于美学范畴。艺术学理论与美学构成以作品欣赏为叠合的交叉关系,而艺术原创性研究则依赖于原初的艺术创造实践。中国古代艺术直观感悟的经验性理论,是原创性理论研究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