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输血对急性白血病(AL)化疗期间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的影响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对30例患者化疗期间采用1200ml新鲜全血分次输注,输血后24小时内检测其WBC量值变化并观察输血后感染(发热)的控制率。结果输血后WBC计数无提高(P>0.05),发热的控制率为13.33%。结论AL化疗期间采用输血对提高其WBC计数及防治感染尚无肯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成分输血在临床应用李云芝(安徽省合肥第一人民医院血库230061)关键词:成分输血;临床应用中图法分类号:R457.1成分输血是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把全血或原料血浆制成各种血液成分,再输注给患者以达到治疗目的。常用的成分血有:浓缩白细胞、红细胞、洗涤...  相似文献   

3.
浓缩红细胞临床应用100例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浓缩红细胞(RCC)320u分别对100例输血治疗的住院病人进行临床输血,每次输注2u,同时与输注全血的病例进行对比分析,24h进行检测结果表明,Hb平均提高16g/L,RBC提高0.57×1012/L,而输血反应率浓缩红细胞输注比全血能迅速有效地提高治疗效果,而较少发生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浓缩红细胞临床输血是现代输血中判定该医院输血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在临床应用的情况及效果,方法:通过使用进口冷冻离心机,用物理方法手工制备浓缩红细胞、晶体盐细胞(统称RBC),浓缩血小板(PC)、新鲜冰冻血冻血浆(FFP)等成分。结果:1999年临床分输用率26.6%,其中RBC、FFP、PC各占19.4%、5.3%、1.9%,输血反应率由1998年使用全血的7‰降到1999年全血及成分用量的3.5‰,全血与RBC输后1h测定Hb值无显差异(P〉0.05),47Upc治疗7例血小板(PLT)低于30×10^9/L的患,输后1hPLT计数均不同程度增高。结论:血液成分因其浓度高而纯,能提高疗效,降低输血反应率及一血多用,减少血液浪费。  相似文献   

5.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成分输血已被认为衡量医院输血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院地处东北东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自1988年开展成分输血以来,从单纯的全血输注发展到现有的10多种成分输注,成分输血率由1996年开始逐年上升,2004年成分输血率达到86.74%(附表)。  相似文献   

6.
3800U添加剂红细胞临床应用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细胞制品包括添加剂红细胞 (SAGM -RCs)、洗涤红细胞(WRC)、浓缩红细胞 (RCC)、少白细胞的红细胞 (LPRC) ,其输注及应用在成分输血乃至现代输血中占有重要地位[1,2 ] ,它不但能达到输全血所能达到的目的和疗效 ,还能减少免疫因素引起的各种输血不良反应。自 1998年 1月~ 1998年 12月 ,我站采用多联血袋制备SAGM -RCs380 0U应用于临床 ,效果良好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三联、四联血袋由广州华南医疗用品有限公司提供 ;美国产SORUALLRC 3B高速冷冻大容量离心机。1.2 制备方…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诱导免疫耐受的途径和方法,作者采用大鼠异位心脏(颈部)移植模型,经外周途径输注不同品系供者的不同特异性抗原,包括供体特异性输血( D S T)、供体特异性脾细胞( D S S L)、供体特异性骨髓细胞( D S B M)。结果显示: D S T、 D S S L和 D S B M 均能诱导受者对移植物产生特异性免疫耐受,其中以脾细胞和骨髓细胞效果最好,平均移植物存活时间分别达到 429±667 和 403±116 天。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M L R)和 T 亚群( C D8+ )检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机体 T 细胞免疫状态,有助于对耐受的评价。成分输注供者特异性抗原作为刺激抗原,可望成为较理想的临床耐受诱导途径。  相似文献   

8.
省级综合医院临床用血统计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临床用血统计,指导合理用血,推广成分输血。方法:对省级医院门急诊,病房商人1993至1998年全部用血进行统计。计算全血、成分血各年所占比例。结果:1993至1994年两年成分输血占用血总量百分比分别达53.8%、56.2%,平均54.6%。1995至1998年四年成分输血分别达34.4%、40.2%、42.7%、58.4%。平均为43.6%,二阶段相比,有一定下降。而RCC和PC的输注  相似文献   

9.
通过检测丙型肝炎抗体与丙型肝炎病毒(HCV)核糖核酸的方法对广东地区442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发生HCV重叠感染的状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其与输血及血制品的关系。结果显示慢性HBV感染患者中HCV重叠感染率为9.73%;其发生主要与治疗性输用血浆有关。与不输血制品相比,输白蛋白、输血浆和输血浆加白蛋白引起HCV重叠感染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2.13,122.57和125.84。而且血浆输入量越大,发生重叠感染的危险性也越大。当输注血浆超过16次,重叠感染率可达77.78%  相似文献   

10.
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预防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平玲  曹晓明 《北京医学》2009,31(8):489-491
随着输血技术的发展、成分输血的推广,血小板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血小板输注已成为临床输血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反复输注血小板后,部分患者会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PTR)。现就其原因及防治对策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慢性肾衰血透患者输血传播病毒感染分析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目的 观察输血传播病毒(TTV)和肝炎病毒在慢性肾衰(PCF)血液的透析(HI)患中的流行情况和感染相关因素。方法 应用巢式,一聚合酶链反应(Nest-PCR方法和双轨体夹心ELIS分水岭列CRF血透患和208例西安地区职业血员及128例对照组血清TTV DNA,HBV五项,并分析TTV与输血次数、HD时间、员冢及其与各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关系。结果 (1)90例CRF血透患和208例职业献血员  相似文献   

12.
肖嘉  吴宇红 《河北医学》2000,6(12):1084-1085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HD)患者丙型肝炎(HCV)感染情况,探讨其与透析时间、输血次数的关系。方法:应用第二代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丙型肝炎病毒,调查慢性肾功能衰竭(ESRF)患者70例,其中维持性血透患者39例,未行血透治疗者31例,并按透析时间、输血次数等分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HD组与非HD组HCV感染率分别是41.3%和3.23%,输血组与非输血组HCV感染率分别是33.33%和3.23%,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透析年限和输血次数是HCV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浓缩红细胞输注对脑膜瘤患者术后感染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不同浓缩红细胞输注对脑膜瘤患者术后感染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326例脑膜瘤手术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其中160例术中输注浓缩红细胞,106例输注去白细胞浓缩红细胞,58例为未输血组,并对3组患者术后感染率进行比较。结果:普通浓缩红细胞输血组患者术后感染率为9.38%(15/160),显著高于去白细胞浓缩红细胞输血组和未输血组(P<0.05),后两组的术后感染率分别为2.78%(3/108)和1.72%(1/58);普通浓缩红细胞输血组输血量与术后感染率显著相关(P<0.05)。结论:脑膜瘤患者术中输注普通浓缩红细胞者术后感染率显著高于输注去白细胞浓缩红细胞者,且术后感染率与输注浓缩红细胞的量相关。  相似文献   

14.
李忠  覃普词  龙邕泉 《广西医学》1999,21(3):420-421
采用含MAP添加剂的三联血袋,制备红细胞悬液(MAP-RCS),经750例(次)患者临床应用显示,输注有效为98.8%;输血反应1.2%。提示MAP-RCS输注方便,安全有效,在临床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逆转录巢式多聚酶链反应(RT一nPCR)等法,对49例输血后肝炎(PTH)患者同时检测HCVRNA、HBVDNA及其有关血清学标志,结果显示:HCV与HBV感染率分别为81.6%、34.6%,其中双重感染者占22.4%。抗一HCV与HCVRNA符合率为79.4%,抗一HCV阴性患者中,40%可检出HCVRNA,表明检测抗一HCV对诊断排除HCV感染有一定意义,但抗一HCV阴性并不能排除HCV感染。  相似文献   

16.
成分输血是一项输血新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丁作是完成输注的重要环节,成分输血在操作技术上与输注全血基本相同,但因其成分不同也略有不同。现将成分输血的注意事项予以介绍,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刘培兴  廖秀云 《中外医疗》2009,28(14):24-24
目的分析德阳市临床成分输血的现状。探讨进一步提高临床成分输血比例的方式以进一步推广成分输血,使其更好的服务临床。方法对本地区2006-2008年成分输血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结果2006年成分输血率63.21%(16327/25829),2007年成分输血率79.67%(28008/35155),2008年成分输血率94.07%(35700/37949),本区成分用血比例呈递年上升趋势,从2006年63.21%上升.升至2008年94.07%,增长近30.86%。结论本地区近年在成分输血临床应用中取得的成效,但仍需继续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全方位解决存在的问题,做到临床输血的有效和安全。  相似文献   

18.
应有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70例肿瘤患者血清中巨细胞病毒特异性抗体,结果表明,肿瘤患者HCMV活动性感染率较高(62.86%)。输血量,输血次数和输血成分与受血者HCMV感染密度相关,HCMV活动性感染与肿瘤患者发热,肺炎的发生和肝功能异常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9.
成份输血的护理郑素霞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输血技术已由输全血过渡为成分输血。即把血液的不同成分分离出来,根据病情的需要选择性地将血液的某种成分输给缺乏该成分的病人,达到治疗目的。我院先后采用上海产HF-01型血细胞分离机和美国Baxter公司生产的CS...  相似文献   

20.
张普柱  张明良 《北京医学》1995,17(6):335-337
采用酶联免疫反应(ELISA)及聚合酶反应(PCR)方法,对20例烧伤病人血清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及丙型肝炎病毒(HCV)RNA进行了检测。结果:入院时,输血组及非输血组抗-HCV及HCVRNA检测均为阴性。一个月后。输血组10例病人中发现抗-HCV阳性5例、HCVRNA阳性4例;而非输血组抗-HCV及HCVRNA检测均为阴性。说明输血是烧伤病人感染HCV的重要途径。本还对烧伤病人输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