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莹 《现代零部件》2006,(9):40-42,44
汽车零部件工业是汽车工业的基础,也是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发展长期滞后于汽车工业的发展,虽然“八五”、“九五”计划期间都作为发展重点,但总体上仍不能满足汽车工业的发展要求。进入“十五”之后,随着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也进入高速发展时期。零部件发展滞后的状况有了迅速改善,形势喜人。但汽车零部件的滞后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在2006年初,由《现代零部件》杂志协办的“中国汽车零部件发展趋势高层论坛”上,张老再次强调——[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赵鹏 《现代零部件》2004,(11):18-18
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和整车企业之间长期以来沟通不畅,阻碍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尤其是零部件与整车的采购配套关系远远不能适应中国整车工业发展的要求,亦远远不能适应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汽车工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与工艺的进步。"零部件强,则汽车工业强;零部件弱,则汽车工业弱",目前汽车零部件的生产效率、产品品质已成为影响中国汽车发展的重要因素。提升我国汽车零部件的技术与工艺水平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振兴山西省汽车工业零部件生产技术策略进行论述。要发展山西省汽车工业,必须重点发展有特色的微型车(轿车)零部件产品;采用敏捷制造模式,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对市场作出快速响应;扩大底层生产线的柔性,适应多种车型、多规格的需要;提高汽车零部件生产的支撑技术水平;提高技术队伍的素质  相似文献   

5.
汽车产业附加值的70%是零部件创造的,零部件企业对汽车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零部件工业支持,汽车工业发展就缺少根基,也就没有产业发展的主动权。这些年我们在喊自主开发,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汽车开发工作不仅需要良好的整车系统匹配设计和适应消费者审美需求的外型设计,也离不开零部件开发的支持。世界汽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无不源于零部件的创新,可以说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开发始自零部件的开发。因此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零部件研发和生产能力,应是今日中国汽车工业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罗伟 《广西机械》2000,(4):14-17
通过对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及其技术引进现状的分析研究,阐述我国汽车零部件技术引进的策略,提出了把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作为我国技术引进的重要目标。并通过分析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的特点,找出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指出了现阶段我国汽车零部件技术引进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汽车零部件技术引进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金属板材成形设备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电子、家电等工业领域,特别是汽车工业。当今,世界工业发达国家都将汽车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汽车工业的发展状况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标志之一。汽车工业的发展牵引着锻压技术及装备的发展,而锻压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汽车工业的生产特点而发展。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汽车更新换代的速度明显加快,产品的市场寿命进一步缩短。与此同时,汽车变型品种日益增多,现代汽车工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生产规模化、车型个性化、车型批量相对变小、车型变化快、多车型共线生产、车身覆盖件大型化一体化。因此,传统的加工单一品种的刚性生产线已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具有高柔性和高效率的自动化冲压设备,是世界冲压技术及装备发展的主要潮流。  相似文献   

8.
从2012年开始,"微增长"便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关键词。从数量上看,目前中国汽车年产销量已经达到了一个很大的基数,要想每年都实现大幅度增长不实际,虽然增长幅度不大,但实际数量仍然相当可观;从质量上看,目前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大部分都是"跟随",自主品牌在汽车及零部件技术方面的进展一直扮演的是"追赶者",甚至是原封不动引进,鲜有自己独到的一面。中国汽车工业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显而易见,因此,要想取得技术水平上的突破也相对容易。例如,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发展如火如荼,而国外却进展缓慢。微增长意味着企业有时间在汽车产品的技术上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掌握其中的关键核心技术,这也是中国汽车工业做强的着眼点和出  相似文献   

9.
《机械》2006,33(7):I0002-I0003
“十五”期间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得到迅速发展.汽车零部件基本上满足高速的汽车生产和社会维修服务的需要,基本上具备了商用车、中低档乘用车零部件开发与配套能力.具备了中高档乘用车零部件引进消化能力。  相似文献   

10.
编者的话     
黄荻 《机械工程师》2007,(7):M0004-M0004
日前,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小虞在“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技术及装备需求报告会”上指出,汽车工业是机床行业最大的用户,但事实上,我国汽车厂家使用的机床设备80%是进口的,国产机在汽车装备中的地位令人担忧.  相似文献   

11.
自从中国汽车工业决定与外国著名的汽车制造厂合资办厂以来,分别与德国、日本、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建立了合资公司。随着先进制造工艺和设备的引进,大量的进口刀具广泛地在中国本土的工厂使用。如:Sandvik、Kennemetal、Guehring、Mapal、Widia Valenite等国外工具厂在国内已是非常熟悉。同时对国内的刀具技  相似文献   

12.
汽车工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与工艺的进步。"零部件强,则汽车工业强;零部件弱,则汽车工业弱",目前汽车零部件的生产效率、产品品质已成为影响中国汽车发展的重要因素。提升我国汽车零部件的技术与工艺水平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若想快速提升  相似文献   

13.
李朋 《现代零部件》2014,(11):68-69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及零部件生产基地,也是汽车制造工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不断提高汽车及零部件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这就要求中国的汽车生产装备向高精密、高效率和高稳定性发展。英福康(INFICON)是世界领先的检漏仪器仪表开发商、制造商与供应商.  相似文献   

14.
汽车产业附加值的70%是零部件创造的,零部件企业对汽车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零部件工业支持,汽车工业发展就缺少根基,也就没有产业发展的主动权。世界汽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无不源于零部件的创新。可以说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开发始自零部件的开发。因此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零部件研发和生产能力,应是今日中国汽车工业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一.通用化 标准化、通用化的零部件生产是工业生产的基础。目前国外汽车工业已经广泛采用平台化战略。平台化战略实际上是将汽车从单车型的开发转向系列化、多样化、共用化。平台战略的核心是提高零部件的通用化,尽最大可能实现零部件共享,即可以实现通用零部件更大规模的生产,以减少不断增多的车型数量和不断缩短的产品生命周期而导致的高昂开发成本。  相似文献   

16.
《汽车零部件》2010,(6):93-93
2010年6月7日“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项目启动会在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公司成功召开。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零部件部主任陈元智、国机集团汽车业务部部长夏文迪、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公司总裁陈康仁、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公司副总裁闵新和、中汽零公司汽车零部件研究所副所长何文杰和中汽零公司战略规划处处长张小虎等参加了启动会。在会上,陈元智介绍了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项目背景,他表示:“项目启动任务很重。”  相似文献   

17.
从事零部件行业20余年,闫建来从来不曾对中国的汽车产业失去信心,他满怀激情地为众多中国汽车零部件的企业家分析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工业的自主之路。对于自主他有着自己的理解,他相信实实在在地努力是最重要的。MC记者:您认为目前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最关心的话题是什么?闫建来:生存!从零部件企业整体情况来看,他们更关心生存问题。这是根据目前汽车零部件厂家的现状来判断的。目前国内的竞争格局可以用“残酷”二字来描述。因为在20年前,也就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现代汽车工业发展的初期,竞争只局限于国内竞争。但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外资…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随着我国汽车工业发展,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一批产品科技含量高、效益好、规模大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逐步成长起来。但如何让中国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加速进入国际供应链又是摆在制造商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近期,记者有幸采访了多家国际一流的汽车零部件采购商,并从中整理了几家颇具代表性的国际采购商在化采购所碰到和希望解决的问题,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汽车工业中,焊接是汽车零部件与车身制造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汽车产品的车型众多、成形结构复杂、零部件生产专业化、标准化以及汽车制造在质量、效率和成本等方面的综合要求,都决定了汽车焊接加工是一个多学科、跨领域和技术集成性强的生产过程。  相似文献   

20.
正汽车产业日益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而汽车零部件作为整个汽车工业中的上游产业,在整个汽车工业链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然而面对我国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国外越来越多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进入中国市场,这对我国自主品牌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作为焊接与切割领域的专业媒体,为了使广大读者更深入地了解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的未来发展以及对焊接与切割技术和装备的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