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7 毫秒
1.
乳化条件对O/W稠油乳液流变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采用偏光显微镜和控制应力流变仪,考察了油水体积比、乳化剂质量分数、乳化温度、乳化时间和搅拌机转速等乳化条件对O/W稠油乳液流变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O/W稠油乳液的粒径和粘度随油水体积比(1∶9~7∶3)的增大均逐渐增大;但是,当油水体积比足够大时(8∶2),乳液转相为W/O型,粘度急剧增大.随着乳化剂质量分数的提高(0.5%~5%),乳液粒径减小而粘度先减小再增大.当乳化剂质量分数≤4%时,乳液为简单的牛顿流体;增大乳化剂质量分数到5%导致乳液转变为具有一定结构特性的非牛顿流体.随着乳化温度的提高(40~70 ℃),乳液粘度和粒径均减小;当乳化温度高于70 ℃时,乳化剂失效导致乳液转相为W/O型,乳液粘度急剧增大.随着乳化时间的增长和搅拌机转速的提高,乳液粒径减小、粘度增大,乳液的非牛顿流体特性也越来越显著.  相似文献   

2.
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对制备氧化蜡乳液过程中的HLB值、乳化剂的质量分数、乳化温度、搅拌速率以及乳化时间对氧化蜡乳液的颗粒粒径的影响进行了考察。实验结果表明,最佳乳化条件为:复合乳化剂质量分数为3.0%、HLB值为12、乳化温度为85℃、搅拌速率为800r/min、乳化时间为35min。在最佳乳化条件下,氧化蜡乳液颗粒的最小粒径可以达到66.2nm。  相似文献   

3.
以Span80、Tween60与Op-10作为复合乳化剂,制备了稳定的淀粉-丙烯酰胺反相乳液。研究复合乳化剂HLB值、复合乳化剂用量、油水体积比对乳液电导率与稳定性的影响,获得较佳的工艺条件:复合乳化剂HLB值在4.3~6.2之间,复合乳化剂用量在4%~8%之间,油水体积比在1~1.6之间,在此条件下,可形成稳定的W/O型淀粉-丙烯酰胺乳液。  相似文献   

4.
通过实验确定出了乳化艾蒿油的最佳HLB值、最适合的乳化剂、最优乳化方法及最佳乳化条件。以Span80与Tween80复配成不同HLB值的乳液乳化艾蒿油时最佳HLB值为7.5;Span80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制备的艾蒿油乳液最稳定;界面复合物生成法最适宜艾蒿油乳化;由正交实验确定出的最佳乳化条件为:乳化温度60℃,乳化转速4000r/min,乳化时间10min,上述条件下制备的乳液离心均未出现分层现象。  相似文献   

5.
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Span80)和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单硬酯酸酯(Tween60)为复配乳化体系,环己烷为油相,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ADMAC)、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为乳化单体,采用电导法和目测法研究了单体质量分数、单体配比、亲水-亲油平衡值(HLB)、乳化剂加入量和电解质对反相微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体质量分数在50%~65%可以形成稳定的反相微乳液体系;固定单体质量分数时,随着单体配比中丙烯酰胺量的增大,微乳液体系稳定性得到不断增强;HLB值在5.36~8.54时体系较稳定,HLB值在7.48时微乳液体系最稳定;乳化剂的用量越大,所形成的反相微乳液体系越稳定;加入具有盐析效应的电解质时,反相微乳液聚合体系的微粒进一步细化,稳定性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6.
以液体石蜡为原料,采用添加助剂的方法,制备了石蜡乳液。探讨了乳化剂种类及其质量分数、乳化水质量分数、乳化温度、乳化时间等因素对乳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复配乳化剂乳化效果较好,各因素对乳化效果的影响程度依次为乳化水质量分数、乳化剂质量分数、乳化温度、乳化时间,确定最佳实验条件为:m (单甘脂)/m (Twee-80)=3∶4,乳化剂质量分数0.9 %,乳化温度85 ℃,乳化时间50 min,乳化水质量分数62.0 %,转速1 100 r/min。石蜡乳液的稳定性和分散性较好,密度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7.
采用自制氧化蜡研制氧化蜡乳液,考察了乳化剂的质量分数、乳化温度、搅拌速率、乳化时间等因素对乳液性能的影响,确定了制备氧化蜡乳液的复合乳化剂质量分数以及乳化工艺。实验结果表明,当氧化蜡质量分数15%、乳化剂质量分数3%、乳化剂的亲水亲油平衡值约为12.0、乳化温度85℃、搅拌速率800r/min、乳化时间35min时,可得到稳定性好、分散性为一级的乳白色的氧化蜡乳液。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在界面聚合制备相变微胶囊过程中乳化效果的判断方法,讨论了乳化剂用量、乳化时间、乳化温度、搅拌剪切速度等因素对乳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乳化剂OP-10质量分数为1.4%、乳化时间为5 min、乳化温度为40℃、搅拌速度为900 r/min时,可得到均匀稳定的细乳液且乳化液滴的粒径在4μm左右.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乳化温度、乳化剂用量、助乳化剂用量、壁材和高速剪切时间对粉末稳定性的影响。采用O/W微乳液法对植物甾醇乳化,进行喷雾干燥得到植物甾醇微胶囊粉末。结果表明,乳化剂蔗糖脂肪酸酯(HLB 16)质量分数为12%、助乳化剂蔗糖质量分数为12.5%、壁材为酪蛋白酸钠,在60℃水浴中乳化,高速剪切30 min得到的植物甾醇粉末在水性材料中分散稳定、均一。  相似文献   

10.
植物甾醇微胶囊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乳化温度、乳化剂用量、助乳化剂用量、壁材和高速剪切时间对粉末稳定性的影响。采用O/W微乳液法对植物甾醇乳化,进行喷雾干燥得到植物甾醇微胶囊粉末。结果表明,乳化剂蔗糖脂肪酸酯(HLB 16)质量分数为12%、助乳化剂蔗糖质量分数为12.5%、壁材为酪蛋白酸钠,在60℃水浴中乳化,高速剪切30 min得到的植物甾醇粉末在水性材料中分散稳定、均一。  相似文献   

11.
绘制了柴油、水、助乳化剂与乳化剂的三元相图,利用三元相图中相区面积的变化研究了HLB值(亲水亲油平衡值)、助乳化剂与乳化剂的质量比等参数对乳化柴油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复配乳化剂的HLB值、弱碱添加剂、助乳化剂与乳化剂的质量比对乳化柴油有很大的影响。在碱性环境下,Span80与Tween60复配乳化剂的HLB值为5.8、助乳化剂与乳化剂的质量比为0.3时,其三元相图的乳液面积最大,复配乳化剂的用量最少,此时乳化柴油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复合离子型乳化剂对淀粉接枝丙烯酰胺的聚合反应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合成了淀粉接枝聚丙烯酰胺的反相乳液产品,研究了反相乳液聚合工艺条件。考察了乳化剂种类,乳化剂组成、乳化剂用量以及乳液形成方式对单体转化率、接枝率、乳胶粒径和产品特性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脂肪酸(盐)为乳化剂,乳液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低温溶解性;将表面活性剂进行复配得到的混合乳化剂的乳化效果优于单一乳化剂。以油酸与油酸钠复配物为乳化剂时,合成了单体转化率98%,接枝率80%,特性黏度1 300 mL/g的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反相乳液产品。考察了过硫酸铵、过硫酸铵-尿素引发剂体系对单体转化率、产品特性黏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 Span、Tween 系列非离子活性剂为乳化剂,葡甘聚糖(KGM)和乙基纤维素(EC)为分散相,考察 KGM/EC 乳液体系的抗聚并稳定特性。根据乳液稳定性理论分析,认为非离子活性剂分子亲油基团的结构及其与油相分子的相似度对乳液油水界面粘性及相应乳液抗聚并稳定性会产生较大影响。详细讨论了不同 HLB 值对 KGM/EC 乳液的冻融稳定性、贮存稳定性及化学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用于管输稠油中乳化剂HL-1的降粘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稠油乳化降粘剂HL—1,通过考察温度、浓度、体积含油率、搅拌强度和时间对该降粘剂乳化特性的影响,得出HL—1与实验研究的稠油形成乳状液的条件;测定乳状液流变特性的结果表明,该降粘剂具有优良的降粘性能,其降粘率为9l%~97%。对比研究了乳状液在动静态条件下的稳定性,动态条件下的乳状液比静态条件的稳定性更优。通过模拟工况条件下的稳定性实验,得出该乳状液能够满足管输稠油各工况的要求。最后针对目前部分稠油管路有在高含水的情况下运行的工况,考察了HL—1对高含水稠油的乳化特性:  相似文献   

15.
大豆色拉油包水乳浊液中乳化剂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标准乳化剂确定了油水体系和单甘油酯的亲水 亲脂平衡(HLB)值,并以HLB值为依据,考虑乳化剂分子的结构特异性,选择乳化剂配对,研究了乳化剂配对对乳浊液稳定性的影响。探讨了乳化剂配对的规律,分析了HLB值及乳化剂的量对乳浊液稳定性影响的机理,研制出了大豆色拉油包水乳浊液的最佳乳化剂配方:单甘油酯的质量分数为83.3%,span80的质量分数为16.7%。乳化剂添加到油水体系中的质量分数为5%。  相似文献   

16.
皮革上光乳化蜡的研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采用石蜡与微晶蜡为原料, 经化学改性研制出人造蜂蜡, 其质量和性能与天然蜂蜡基本相同。以人造蜂蜡为原料, 水为稀释剂研制出的皮革上光乳化蜡产品涂层均匀、性能优异、成本较低。探讨了乳化剂的种类、用量, 制备乳化蜡的搅拌速度、乳化时间、温度等因素对乳化蜡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乳化剂以两种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为主, 同时加入助乳化剂, 形成复合乳化剂。当总乳化剂与油相质量比为0 .30 以上时, 乳液呈均匀球状颗粒,稳定性较好;两者质量比为0 .40 以上时, 可形成微乳液。确定了最佳乳化工艺条件为:乳化时间为10 ~ 30 min, 搅拌速度为700~ 1 400 r/ min , 乳化温度为85~ 95 ℃。得到的乳化蜡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17.
MMA—BA—DMAEMA乳液共聚合体系的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间歇及半连续乳液聚合方式,合成得到了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三元共聚物胶乳。系统研究了乳化剂种类和浓度,聚合温度、官能单体含量和乳化单体进料方式及进料速率对聚合体系稳定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对含有氨基官能单体的共聚合体系,合适的乳化剂体系只能通过聚合稳定性试验确定,单体乳化稳定性试验并不能提供有价值折信息,试验结果还表明,宫能单体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的含量对聚合体  相似文献   

18.
乳化剂GR是一种新型的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可用于反相乳液聚合物和非水乳液聚合物的制造。本文简要探讨了乳化剂GR的HLB值(亲水亲油平衡值)和用量以及体系的pH值等对单体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