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WHO(2000)I级脑膜瘤切除程度术前预测参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WHO(2000)I级脑膜瘤术前MR I瘤-脑界面特征及与其相关的病理学表现和临床意义。方法:观察30个病例的术前MR I脑脊液-血管周围间隙特征和瘤周脑水肿程度、术中肿瘤-脑界面手术分离度(Ilden分型)及术后相应部位脑组织病理学结果,对上述观察指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Ilden分型与T2W I瘤周水肿级别(P<0.05)、MR I脑脊液-血管周围间隙(P<0.05)显著相关;Ilden分型是预测肿瘤脑侵袭的重要参数(P<0.05);T2W I瘤周水肿级别与肿瘤脑侵袭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MR I脑脊液-血管周围间隙不清晰则脑侵袭存在几率增加(P<0.05)。结论:术前依据瘤周水肿级别(MR I T2W I)、MR I脑脊液-血管周围间隙,可以预测瘤-脑手术分离度(Ilden分型)和肿瘤是否存在脑侵袭。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伴有瘤周水肿脑膜瘤的MRI特征,探讨脑膜瘤伴瘤周水肿的机制。方法4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膜瘤,回顾分析其术前的MRI特征,用Fisher’s检验比较肿瘤大小、部位、边缘、假包膜征和肿瘤T2WI信号与瘤周水肿发生的关系。结果肿瘤边缘、假包膜征和肿瘤T2WI信号与脑膜瘤瘤周水肿发生明显相关,P值分别是0.016,0.004和0.041。结论脑膜瘤-脑界面侵袭性模式和T2WI高信号是提示脑膜瘤发生瘤周水肿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良恶性脑膜瘤MRI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RI对良恶性脑膜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2例恶性脑膜瘤和20例良性脑膜瘤的MRI资料。恶性脑膜瘤12例中,行MRI平扫9例,增强扫描7例;良性脑膜瘤20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良恶性脑膜瘤在肿瘤形态、边缘、强化方式、脑脊液-血管间隙和脑膜尾征形态方面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0~0.043);而瘤周水肿、肿瘤的信号(T1WI、T2WI、FLAIR、DWI)方面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87~0.948)。结论良恶性脑膜瘤的MRI表现存在部分重叠,但是分析肿瘤的形态、边缘、强化方式、脑膜尾征形态和脑脊液-血管间隙的征象,可以提示恶性脑膜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脑胶质瘤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研究脑胶质瘤的价值。方法20例经病理证实的脑胶质瘤患者,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在平均ADC图和FA图上分别测量瘤周水肿区、肿瘤实质区、脑脊液及对侧正常大脑白质区的平均ADC值和FA值。对照分析高级别组与低级别组胶质瘤之间平均ADC值和FA值的差异。结果肿瘤周围水肿区域的平均ADC值较肿瘤实质区、对侧大脑白质升高(P〈0.05),较脑脊液降低(P〈0.05);而FA值较脑脊液、肿瘤实质区升高(P〈0.05),较对侧大脑白质降低(P〈0.05)。肿瘤实质区域的平均ADC值较脑脊液降低(P〈0.05),较对侧正常脑白质升高(P〈0.05);而FA值较脑脊液升高(P〈0.05),较对侧大脑白质降低(P〈0.05)。高度恶性组和低度恶性组胶质瘤之间,实质区平均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定量分析大脑胶质瘤及其与白质纤维束的关系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像(DWI)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在鉴别脑胶质瘤与脑单发转移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Phillps 1.5T Intera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对收集到的18例脑胶质瘤与15例脑单发转移瘤病例全部均行常规MRI(包括T1WI、T2WI、FLAIR、增强后T1WI扫描)及弥散加权像。梯度场切换率为120mT/mS,头颅线圈,行轴位扫描。在X,Y,Z轴三个方向施加弥散梯度。弥散系数b=0s/mm^2及b=1000s/mm^2,测量了肿瘤实质部分、瘤周水肿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结果转移瘤的肿瘤实质部分和瘤周水肿的ADC值分别为(1.03±0.18)和(1.60±0.36)。胶质瘤的肿瘤实质部分和瘤周水肿的ADC值分别为(1.72±0.49)和(1.44±0.39)。15例转移瘤的肿瘤实质部分ADC值与18例胶质瘤的肿瘤实质部分ADC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例转移瘤的瘤周水肿的ADC值与18例胶质瘤的瘤周水肿的ADC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像对术前鉴别单发转移瘤与胶质瘤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脑胶质瘤MRI表现与Ki-67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的MRI表现与Ki-67表达的关系。方法:收集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胶质瘤患者36例,术前行MRI检查并分析其MRI表现。术后病理切片行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Ki-67标记指数(Ki-67LI),分析Ki-67表达程度与MRI表现的关系。结果:Ki-67表达程度在不同病理级别胶质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信号均匀度、不同瘤周水肿程度及不同强化程度的胶质瘤之间Ki-67表达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胶质瘤的病理级别及其MRI征象与Ki-67的表达相关(P〈0.01)。结论:胶质瘤的MRI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Ki-67表达的强弱。  相似文献   

7.
苏岩  王颖  张雪峰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42(3):278-282,F0004
目的: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在评估脑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以及在鉴别肿瘤实质部分、瘤周水肿及正常脑组织中的作用。方法:研究对象为内蒙古医院及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2006年3月-2009年10月经手术病理证实42例脑胶质瘤。检查使用的磁共振装置为GE Signa 1.5T MR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采用头颅正交线圈。扫描的平面2-3个,包括轴位、矢状位、冠状位T1WI和(或)T2WI。弥散加权成像采用SE平面回波成像(SE-EPI)序列,在读出、相位编码和层面选择三个方向上施加弥散梯度,取两个b值(b=0 s/mm^2,b=1000 s/mm^2)。轴位扫描,成像时间为40 s。采用随机分析软件包Functool 2进行图像资料分析,其通过b值条件不同的2帧图像点对点的计算得到每一像素的ADC值。结合常规MRI图像,在ADC图上分别测量肿瘤实质部分、瘤周水肿区、正常白质区的ADC值,并计算rADC值。分析肿瘤实质部分、瘤周水肿区及瘤周T2 WI正常表现白质区的弥散测量值(ADC值和rADC值)与肿瘤分级的关系。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各测量区和2组不同病理学级别的肿瘤之间的弥散测量值用多样本比较方差分析方法。低级胶质瘤与高级胶质瘤的弥散测量值间的差异应用两样本比较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组42例脑胶质瘤均为手术病理证实,其中低级胶质瘤(Ⅰ-Ⅱ级)17例,间变胶质瘤(Ⅲ级)16例,胶质母细胞瘤(Ⅳ级)9例。DWI对肿瘤的各部分能较好的显示。①低(Ⅰ-Ⅱ)级脑胶质瘤实质部分的ADC值和rADC值明显高于高(Ⅲ-Ⅳ)级的胶质瘤ADC值和rADC值,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高(Ⅲ-Ⅳ)级胶质瘤周围水肿区的ADC值和rADC值明显低于低(Ⅰ-Ⅱ)级胶质瘤ADC值和rADC值(P〈0.05)。③肿瘤实质部分与瘤周水肿之间的ADC值和r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瘤体的ADC值和rADC值均与肿瘤的恶性度存在显著负相关(r=-0.739;r=-0.748,P值均〈0.05)。结论:弥散加权成像及ADC值和rADC值结合常规MRI序列的特征,对于脑胶质瘤的术前分级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瘤周水肿区的ADC值及rADC值可能为评价胶质瘤的侵袭性及鉴别肿瘤实质部分与瘤周水肿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灌注加权成像(PW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高级别脑胶质瘤和单发脑转移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术前进行过磁共振PWI与SWI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16例高级别脑胶质瘤与11例单发脑转移瘤进行回顾性分析.测量肿瘤实质区与周围水肿区的rCBV值,并以肿瘤SWI图像中低信号程度对两种肿瘤进行评分分析。结果16例高级别脑胶质瘤与11例单发脑转移瘤的肿瘤实质区rCBV值分别为9.87±2.76和10.97±2.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周围水肿区rCBV值分别为1.99±0.50和1.12±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级别脑胶质瘤组SWI低信号评分高于单发脑转移瘤组,以非参数Mann—WhitnevU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PWI及SWI有助于显示肿瘤及瘤周组织细微结构.对高级别脑胶质瘤和单发脑转移瘤的鉴别诊断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评价脑肿瘤血管通透性中的价值。方法:应用SOMATOM PLUS4螺旋CT扫描机,对34例临床病理证实的脑肿瘤患者(转移瘤11例,胶质瘤10例,脑膜瘤13例,其中术后复发脑膜瘤2例)进行CT灌注成像扫描。使用256彩色直观地显示脑组织灌注图,并计算出脑肿瘤实质区、瘤旁水肿区和对侧脑组织的毛细血管通透性、肿瘤与对侧脑组织PM比值及瘤旁水肿区与对侧脑组织PM比值。结果:3种脑肿瘤的PM值均明显高于对侧脑组织(P〈0.01),脑膜瘤PM值及其比值高于胶质瘤和转移瘤(P〈0.05),而胶质瘤和转移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2例有不同程度的瘤周水肿,瘤周水肿区与对侧脑组织PM比值,脑膜瘤和转移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胶质瘤明显大于脑膜瘤和转移瘤(P〈0.01)。复发脑膜瘤2例的PM值明显增高,达正常脑组织的2.5倍以上。结论:CT灌注成像不仅能较准确地定量脑肿瘤的血管通透性,有利于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肿瘤复发的检出,而且能精确显示肿瘤的真实轮廓,有助于肿瘤疗效的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常规MR T2WI/T1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及弥散加权成像检查技术对脑转移瘤的显示差异。方法对56例脑转移瘤患者在1.5 T的MR机上行常规MR T2WI/T1WI、DWI及FLAIR成像检查,设置肿瘤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正常脑实质SNR、肿瘤与周围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对比度(contrast,C)和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肿瘤与周围正常脑实质C和CNR作为标准。结果病灶/脑脊液C方面,FLAIR序列优于常规MR T2WI/T1WI序列和DWI,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脑脊液CNR、病灶/背景C及CNR、病灶SNR方面,常规MR T2WI优于其他序列,正常脑实质SNR常规MR T1WI优于其他序列,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LAIR应作为颅内转移瘤重要的补充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脑膜瘤的瘤周水肿、脑浸润与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 :对 95例脑膜瘤病人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研究其瘤周水肿、脑浸润、切除程度与术后复发的关系。结果 :5 3例全切除的肿瘤中 ,有脑浸润及瘤周水肿者术后复发率明显增高 (P <0 .0 1;P <0 .0 5 )。结论 :瘤周水肿和脑浸润是影响脑膜瘤术后复发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脑膜瘤瘤周水肿多层螺旋CT灌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研究脑膜瘤瘤周水肿区灌注特点.方法 对19例脑膜瘤伴瘤周水肿形成病例行瘤周水肿区同层序列动态增强扫描.利用灌注软件分别计算瘤周水肿区及对侧正常脑白质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和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采用t检验对瘤周水肿区和对侧正常脑白质各灌注参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瘤周水肿区的rCBF与rCBF较对侧脑白质明显降低(P<0.05),但MTT值在两部位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瘤周水肿区的rCBF值和rCBF值明显降低,水肿本身对微血管的压迫可能是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皮层脑电(electrocorticography,ECoG)监护下幕上胶质瘤切除后癫痫样放电增多的相关因素,寻找导致幕上胶质瘤术后早期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6年9月至2011年11月皮层脑电监护下行幕上胶质瘤切除19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性别、术前癫痫史的有无、术前是否预防应用抗癫痫药术、肿瘤是否累及皮层、术前是否伴瘤周水肿、肿瘤切除程度等因素进行分组,通过对组间进行χ2检验、并计算C值(Pearson列联系数)及OR值,探讨上述因素与肿瘤切除后ECoG癫痫样放电增多的关系。结果 195例患者中肿瘤组织切除后癫痫样放电增多者53例,占27.2%。术前癫痫史、术前应用抗癫痫药物、肿瘤累及皮层、术前瘤周水肿、肿瘤非全切等因素组间经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C值依次增强。术前癫痫史、肿瘤累及皮层、术前瘤周水肿、肿瘤非全切OR值>1,术前应用抗癫痫药OR值<1。年龄、性别等因素经方差分析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术前癫痫史、术前应用抗癫痫药、肿瘤累及皮层、术前瘤周水肿、肿瘤非全切与幕上胶质瘤切除后癫痫样放电增多的关联性依次增强;术前癫痫史、肿瘤累及皮层、术前瘤周水肿、肿瘤非全切为危险因素,术前应用抗癫痫药为保护因素。年龄、性别与肿瘤切除后癫痫样放电增多的发生率则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膜瘤术前影像学指标在预测脑膜瘤手术分离度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研究43例脑膜瘤术前影像学表现与显微手术分离度的相关性。结果瘤周水肿、血供类型、皮质浸润和MRIT2WI信号强度与手术分离度有关(P<0.05);而肿瘤的部位、大小、边界、强化情况、钙化、囊变、脑膜尾征、邻近骨改变与手术分离度无关(P>0.05)。结论术前影像资料提供的瘤周水肿、血供类型、皮质浸润和MRIT2WI信号强度可预测脑膜瘤手术分离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多体素氢质子波谱成像在脑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低级别胶质瘤20例,高级别胶质瘤13例,行磁共振成像及多体素氢质子波谱成像,观察各种代谢物的浓度及Cho/Cr、Cho/NAA比值。结果:(1)肿瘤实质区Cho/Cr、Cho/NAA值及瘤周水肿区Cho/Cr值:低级别胶质瘤与高级别胶质瘤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瘤周水肿区Cho/NAA值: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高级别胶质瘤10例和低级别胶质瘤2例内可见Lip峰。结论:氢质子波谱成像术可用于胶质瘤的分级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3.0TMR影像特征,为其术前诊断提供指导。方法收集接受3.0TMR检查并明确诊断的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31例(TNBC组)及其他分型乳腺癌患者177例(非TNBC组),比较两组MR影像特征的差异。结果 TNBC组相比于非TNBC组,肿块较多呈圆/椭圆形、边缘光滑,增强扫描强化类型较多为环形强化,肿瘤T2WI信号较多呈高信号,ADC值较高,瘤周血管增多,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肿块边缘光滑(OR=3.165)、肿块环形强化(OR=3.714)、T2W I呈高信号(OR=1. 3 6 8)、 A D C值(OR=1.667)、瘤周血管增多(OR=3.846)可作为判断TNBC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TNBC的MR表现具有其特征性,肿块边缘光滑、环形强化及肿瘤T2WI高信号、较高ADC值、瘤周血管增多可作为诊断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贝伐珠单抗治疗肺癌脑转移伴难治性瘤周水肿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贝伐珠单抗治疗的24例伴瘤周水肿的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患者在贝伐珠单抗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生活质量评分(KPS)及MRI T2像显示的水肿体积,记录相关不良反应。结果:经贝伐珠单抗治疗后,18例患者头晕、头痛等症状明显减轻,6例症状改善不明显。KP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63.75±12.45)vs.(76.7±10.5),P<0.05)],瘤周水肿体积较治疗前明显减小,瘤周水肿指数EI较治疗前降低[(12.09±10.75)vs.(4.45±4.28),P<0.05)]。24例患者中有4例出现鼻衄,2例痰中带血,2例胃部不适,1例高血压,1例便血,未出现蛋白尿、严重出血、胃肠道穿孔等其他不良反应。结论:贝伐珠单抗可控制肺癌脑转移的难治性瘤周水肿,为严重脑水肿患者争取治疗及生存机会,但应谨慎掌握适应证及剂量,警惕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和氢质子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对胶质瘤瘤周水肿区肿瘤细胞浸润的临床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经病理证实的20例脑胶质瘤患者(其中低级别胶质瘤12例,高级别胶质瘤8例),另...  相似文献   

19.
颅内血管瘤型脑膜瘤的MR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总结颅内血管瘤型脑膜瘤的MR表现特点,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意见。方法对16例颅内血管瘤型脑膜瘤患者的术前MR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病灶平扫均呈长T1、长T2改变,无钙化,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其中,11例位于大脑凸面,13例见瘤周水肿,仅3例出现坏死、囊变。结论颅内血管瘤型脑膜瘤MR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术前正确诊断有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