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4 毫秒
1.
目的 探讨短时间飞行训练时飞行员血清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脂蛋白-a(LPa)的代谢特征,为实施干预措施、保障飞行员的身体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生物活性法,对40名战斗机飞行员按不同飞行条件检测飞行训练前后血液TG、Ch、LPa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飞行员飞行后10 min TG、Ch分别为(0.71±0.18)、(4.35±0.50) mmol/L,均明显低于飞行前水平(1.01 ±0.39)、(5.06±0.57) mmol/L,差异有显著性(P<0.01).1次飞行后10 min和2次飞行后10 min TG分别为(0.76±0.13)、(0.68±0.21) mmol/L,Ch分别为(4.42±0.46)、(4.31±0.53)mmol/L,均明显低于飞行前水平(1.06±0.46)、(0.97±0.33) mmol/L,(5.06±0.62)、(5.06±0.54)mmol/L,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昼航和跨昼夜、3G和5G载荷、3 km和5 km高度飞行训练后10 min TG、Ch水平也均明显低于飞行前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于飞行后12 h,上述各项指标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短时间飞行训练可致飞行员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一过性降低,经飞行员自身的生理调节,飞行后12 h血脂水平可恢复至飞行前状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中老年超重及肥胖人群周期性健康管理的主客观效果。方法依据行为分阶段理论模式对中老年超重、肥胖者进行健康管理,并采用重复测量设计方差分析方法评价中老年超重及肥胖者健康管理周期12个月前后生活方式改变以及体重相关指标变化。结果干预对象干预前后体重代谢性指标BMI(26.48±2.11)kg/cm~2、(25.90±2.19)kg/cm~2,WC(94.98±5.48)cm、(93.27±6.05)cm,TG(2.24±1.92)mmol/L、(1.73±0.86)mmol/L和HDL-C(1.13±0.22)mmol/L、(1.17±0.22)mmol/L 4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对象健康生活方式主观评价从7.14分上升到8.86分。结论依据行为分阶段理论模式实施个体化体重管理,对控制超重、肥胖和降低中老年代谢性风险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沈阳地区成人超重、肥胖及肥胖相关糖尿病流行病特征,探讨超重、肥胖对糖尿病患病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医院体检中心体检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结合体格及实验室检查方式,最终获得5 239人有效数据。测定身高、体重及血糖水平,计算身体质量指数(BMI)。比较沈阳地区不同特征和性别年龄成人超重和肥胖情况,不同BMI人群糖尿病患病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成人超重肥胖影响因素。采用复杂样本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BMI分组超重肥胖成人糖尿病患病风险,计算调整混杂因素后OR值。结果沈阳地区总体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42.05%、21.80%;性别、地区、职业、吸烟、饮酒、饮食习惯以及每日睡眠时间与超重(χ~2=437.299,χ~2=399.536,χ~2=447.144,χ~2=77.529,χ~2=38.984,χ~2=297.900,χ~2=1 188.323,P0.001)和肥胖有关(χ~2=225.169,χ~2=47.296,χ~2=241.920,χ~2=129.770,χ~2=23.197,χ~2=98.145,χ~2=146.05,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总体而言,不同年龄组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比较,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地区、吸烟、饮酒、饮食习惯、每日睡眠时间是成人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P0.05);随着BMI增加,糖尿病患病率逐渐升高(P0.05);调整年龄、地区等混杂因素后,BMI为(24.0~27.9)kg/m~2、≥28.0kg/m~2成年男性和女性以及总体糖尿病患病风险仍高于BMI为(18.5~23.9)kg/m~2者(男性:OR=2.034,OR=2.365,P0.01;女性:OR=1.658,OR=1.763,P0.01;总体:OR=1.763,OR=1.811)。结论沈阳地区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较高,且随着BMI增加,糖尿病患病风险增加,应根据相关影响因素做好健康宣教及干预,以控制体重和预防糖尿病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大学生体质指数(BMI)变化趋势,分析其超重和肥胖发病率,为预防控制超重和肥胖,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队列研究,对北京市一所综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2004年入学的全部大学生每年进行一次身高、体重的测量,共4次,分析体质指数变化趋势,计算超重和肥胖累积人年发病率。结果男生和女生在入学时BMI分别为22.7±4.2 kg/m2、20.9±3.5 kg/m2,2005年BMI水平最低,分别为22.2±4.3 kg/m2、20.3±3.3 kg/m2(P0.05),2007年BMI水平最高,分别为24.1±4.5 kg/m2、21.2±3.5 kg/m2,且均显著高于入学时水平(P0.05)。与入学时相比,男生在第四年时低体重率显著降低(P0.05),超重和肥胖率显著升高(P0.05);而女生在第二年和第三年低体重率均显著升高(P0.05),正常体重者在第二年则显著减少(P0.05)。按照WHO判断标准和中国判断标准计算,超重和肥胖累积人年发病率分别为8.87%和11.10%。结论该校大学生超重和肥胖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应根据男生和女生不同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5.
了解不同体重儿童盐味觉阈值与血压的关系,为儿童高血压预防提供资料.方法 方便抽取石家庄市西王小学102名10~12岁小学生为研究对象(男生52名,女生50名),分别进行人体测量、血压测定和检测盐味觉阈值.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分为正常体重组和超重肥胖组,比较不同性别学生肥胖或超重的分布以及不同体重分组中血压的分布,并对收缩压与盐味觉阈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学生中有42名肥胖或超重.正常体重组平均年龄、舒张压[(10.3±0.8)岁,(65.8±2.3) mmHg]与超重肥胖组[(10.6±0.9)岁、(66.6±2.7) mmH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73,1.52,P值均>0.05);超重肥胖组BMI、腰围、收缩压[(24.7±0.6) kg/m2,(76.9±2.2)cm,(113.4±1.9) mmHg]均高于正常体重组[(19.4±0.4) kg/m2,(56.4±0.9)cm,(102.6±1.3)mmHg](t值分别为167.30,53.14,28.80,P值均<0.01);正常体重组与肥胖超重组血压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10,P>0.05);正常体重组盐味觉阈值[(3.0±1.7) mmol/L]低于肥胖超重组[(3.8±1.5)mmoL/L](t=2.51,P<0.05);体重正常组和超重肥胖组收缩压与盐味觉阈值的r值分别为0.327,0.390(P值均<0.05).结论 超重或肥胖儿童对咸味更不敏感,导致摄入盐增加,从而使血压升高.  相似文献   

6.
学龄期儿童肥胖与膳食钙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目前上海市区学龄期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率和膳食钙摄入情况,分析肥胖与膳食钙关系。方法对上海市杨浦区和宝山区10所小学二、三年级学生进行体检,并对其中6所小学学生进行钙摄入量调查,分析学生超重肥胖流行状况和膳食钙摄入情况及其相互关系。结果上海市部分地区学龄期儿童超重肥胖率高达36.0%;总钙摄入量为647mg/d,达到推荐摄入量(RNI)的仅有26.4%;总钙摄入量与肥胖无关(χ2=0.319,P=0.956);单位体重钙摄入量与肥胖有关,单位体重钙摄入量越高,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越低(χ2=65.022,P=0.000);肥胖相关指标如体重(χ2=101.660,P=0.000)、体质指数(BMI)(χ2=85.223,P=0.000)、体脂百分比(PBF)(χ2=64.869,P=0.000)、收缩压(SBP)(χ2=35.626,P=0.000)、舒张压(DBP)(χ2=24.779,P=0.000)等随着单位体重钙摄入量的增高而降低。结论单位体重钙摄入量为与肥胖有关,随着单位体重钙摄入量的增高,超重肥胖发生率降低,体重、BMI、PBF、SBP、DBP、腰围和肥胖度也明显降低(P0.05)。  相似文献   

7.
目的 使用腰围身高比(WHR)来探测重庆市成年人正常体重中心肥胖和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方法 在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内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了20000名18~59岁的在职正常成年人,测量其身高、腰围(WC)、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和WHR,检测血压、血脂和血糖水平.分析正常体重[18.5≤BMI(kg/m2)<24]非中心肥胖组(WHR<0.5)与中心肥胖组(WHR≥0.5)相关指标的差异,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中心肥胖和心血管各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在11 612名正常体重者中,1801(15.51%)名为正常体重中心肥胖.正常体重非中心肥胖组与中心肥胖组WC水平分别为(73.71±5.91)、(84.47±4.58)cm(F=328.74,P<0.01);舒张压水平分别为(72.85±10.30)、(78.22±11.90)m Hg(1 mm Hg=0.133 kPa,F=23.62,P<0.01);甘油三酯分别为(1.22±0.95)、(1. 97±1. 91)mmol/L(F=114.70,P<0.01);总胆固醇含量分别为(4.66±0.84)、(5.04±0.92)mmol/L(F=13.10,P<0.01);高密度脂蛋白分别为(1.41±0.31)、(1.25±0.29)mmol/L(F=29.44,P<0.01);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分别为(2.65±0.74)、(3.03±0.77)mmol/L(F=9.98,P<0:01);血糖水平分别为(4.94±0.82)、(5.25±1.37)mmol/L(F=47.21,P<0.01).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非中心肥胖组相比,正常体重中心肥胖组的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血糖的OR值(95%CI值)分别是1.28(1.02~1.60)、1.49(1.20~1.84)、2.24(1.92~2.60)、1.77(1.53~2.05)、1.58(1.15~2.16)和1.31(1.06~1.63).结论 WHR能够较有效的分析正常体重中心肥胖和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中心肥胖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2018年河南省超重肥胖成年人体重水平低估情况,为制定健康体重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依托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项目,2018年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在河南省调查18岁以上成人共计8 710人。问卷调查获取人口学特征、体重自我评价等信息,体格测量获取个人身高、体重、腰围、血压等信息,采集调查对象静脉血,检测空腹血糖、服糖后2 h血糖和血脂四项。选取收集到的5 387例超重肥胖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群体体重水平低估情况。结果 河南省超重肥胖成人体重水平低估率、轻度低估率、重度低估率分别为74.1%、59.5%和14.6%,标化后分别为67.7%、55.9%和11.8%。体重水平低估率和重度低估率存在农村(77.8%,17.7%)高于城市(71.2%,12.2%)(χ2=29.835、31.947,P值均<0.001)、BMI肥胖者(91.8%,33.8%)高于超重者(64.8%,4.5%)(χ2=461.514、839.945,P值均<0.001)、高血压患者(77.2%,16.6%)高于非高血压患者(70.7%,12.3%)(χ2=29.650、20.163,P值均<0.001)、糖尿病患者(79.5%,20.3%)高于非糖尿病患者(72.3%,12.7%)(χ2=27.433、47.274,P值均<0.001)的现象,且随年龄增加而升高(χ2趋势=151.270、52.219,P值均<0.001),随文化程度升高而降低(χ2趋势=113.758、128.967,P值均<0.001),未婚、已婚/同居、丧偶/离婚/分居者逐渐升高(χ2趋势=9.032、12.063,P=0.003、0.001)。结论 河南省大部分超重肥胖成年人低估自身体重水平,在文化程度、年龄、地区、婚姻状况、BMI水平、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等群体方面存在差异,应对超重肥胖人群加强健康体重教育。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中国居民血清镁浓度与超重肥胖和腹型肥胖的关系。方法对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 2009年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采用秩相关分析、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不同血清镁浓度、省份和性别对超重肥胖和腹型肥胖患病率的影响。结果超重肥胖率为40. 2%,其血清镁浓度高于非超重人群(0. 95mmol/L vs. 0. 93 mmol/L,t=7. 021,P 0. 001),腹型肥胖率为33. 2%,其血清镁浓度高于非腹型肥胖人群(0. 95 mmol/L vs. 0. 93 mmol/L,t=5. 712,P 0. 001)。富镁省份人群中平均血清镁浓度、超重肥胖率和腹型肥胖率均高于非富镁省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镁浓度:t=8. 012,P 0. 001;超重肥胖:χ~2=138. 252,P 0. 001;腹型肥胖:χ~2=134. 999,P 0. 001)。血清镁浓度与超重肥胖率和腹型肥胖率的秩相关系数在男性中分别为0. 952和0. 796,女性中分别为0. 794和0. 903。血清镁浓度按四分位数分为四个等级时,每增加一个等级,发生超重肥胖的危险增加为1. 207倍(95%CI 1. 138~1. 281),发生腹型肥胖的危险增加为原来的1. 187倍(95%CI 1. 114~1. 266)。结论血清镁浓度升高可能是中国成人超重肥胖和腹型肥胖的危险因素,血清镁浓度与肥胖率呈中度甚至高度相关,且这种相关性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营养干预结合有氧运动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以2008年4月至2009年8月聊城市人民医院查体中心和肝病门诊确诊的32例NAFL患者为NAFL组,同期健康查体人员31例为对照组.对NAFL组进行营养干预并实施有氧运动方案,检测两组干预前后体重指数(BMI)、血清脂联素、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及血脂水平变化,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比较组间差异、干预前后差异以及血清脂联素与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子预前NAFL组的BMI[(29.84±3.16) kg/m2比( 22.22±1.81)kg/m2,P=0.000]、总胆固醇(TC)[(5.09±0.86) mmol/L比(4.38±0.85) mmol/L,P=0.002]、甘油三酯(TG) [(1.99-0.86) mmol/L比(1.10±0.38) mmol/L,P=0.000]、FBG [(6.02±0.63) mmol/L比(5.02±0.71) mmol/L,P=0.000]、FINS[(13.73±3.24)mU/L比(9.55±1.99) mU/L,P=0.000]、HOMA-IR[(3.74±1.21) mmol/L比(2.08±0.27) mmol/L,P=0.000]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4.89±1.81) ug/L比(12.97±3.15) ug/L,P=0.000].NAFL组干预后BMI[(26.65±2.39) kg/m2比(29.84±3.16) kg/m2,P =0.000]、FBG[(5.61±0.47) mmol/L比(6.02±0.63) mmol/L,P=0.004]和FINS[(11.12±2.01) mU/L比(13.73±3.24) mU/L,P=0.000]水平显著低于干预前,脂联素水平显著高于干预前[(6.54±2.12)ug/L比(4.89±1.81) ug/L,P=0.001].脂联素与BMI、FBG、FINS、HOMA-IR和TG呈显著负相关(P值分别为0.004、0.000、0.000、0.000、0.010),与高密度脂蛋白呈显著正相关(P =0.026),与TC无相关性(P =0.101).结论营养干预结合有氧运动可提高NAFL患者的血清脂联素水平,调节血糖血脂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内蒙古某地区男性超重肥胖和饮酒对血尿酸(SUA)水平的影响。方法2006年9月至2007年3月,抽取在锡林郭勒盟医院健康体检的630名城区男性和179名农区男性为调查对象进行横断面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分别获取调查对象饮酒、身高、体重、腰围和SUA水平,按照日均饮酒量、过量饮酒频次、饮酒种类定义饮酒情况,通过体质指数(BMI)和腰围反映超重或肥胖和中心型肥胖,采用协方差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超重肥胖和饮酒对SUA的影响及其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体重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的SUA水平依次升高,分别为(315.6±81.0)、(350.4±81.6)、(376.8±82.2)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重和肥胖组的高尿酸血症(HUA)的检出率分别为19.5%、33.1%,高于正常体重组(8.3%),调整后的OR值分别为2.71(95%CI:1.68~4.39)和5.47(95%C1:3.31~9.04)。超量饮酒者SUA水平[(360.6±85.8)μmol/L]高于从不饮酒者和适量饮酒者[分别为(317.4±93.0)、(343.2±78.6)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周过量饮酒1—2次者的SUA水平[(355.2±81.0)μmol/L]高于从不饮酒者和饮酒但从不过量者[(334.2±78.0)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心0.05)。中心型肥胖且超量饮酒者HUA的患病危险高,OR值为3.46(95%CI:1.65—7.25)。未发现超重或肥胖和饮酒对SUA水平影响的交互作用。结论超重或肥胖是HUA的独立危险因素,过量饮酒会导致SUA水平的升高。建议我国北方男性控制或降低体重,限制饮酒,以预防HUA和痛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陈磊 《职业与健康》2014,(20):2912-2915
目的通过对上海市金山区农村脑卒中患者的调查,以发现并分析金山区农村脑卒中患者主要暴露的危险因素。方法随机抽取金山区3个社区的现患脑卒中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同时进行血压、身高、体重和腰围的测量以及血生化检查,运用卡方检验、方差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305名脑卒中患者中,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占80.33%。脑卒中主要诱因是劳累,高血压、中心性肥胖、超重或肥胖、缺乏体力活动和吸烟的暴露率较高,分别为73.44%、70.16%、53.44%、46.56%和43.93%,高血压、中心性肥胖、吸烟、过量饮酒和情绪易激动的暴露率男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空腹血糖为(6.8±2.7)mmol/L,平均甘油三酯为(1.34±0.68)mmol/L,平均总胆固醇为(5.10±1.10)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1.32±0.30)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2.75±0.90)mmol/L。结论农村地区脑卒中患者主要以老年人为主,文化程度较低,高血压、超重或肥胖、缺乏体力活动、吸烟、糖尿病、心脏疾病、血脂异常是引起金山区农村居民发生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调整三大供能营养素比例及构成兼减轻体重对痛风伴超重者血尿酸、血脂水平及肾功能和结局的影响.方法 将6个月前至少经历1次痛风发作的非糖尿病男性伴超重的痛风患者67例纳入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高蛋白研究组(每日给予能量6276 kJ,其中碳水化合物40%、蛋白质30%、脂肪30%,复合碳水化合物替代精制碳水化合物,单不饱和脂肪、多不饱和脂肪酸替代饱和脂肪酸,不计嘌呤含量)及低嘌呤对照组(热量同高蛋白研究组,其中碳水化合物60%、蛋白质10%、脂肪30%,嘌呤<150 mg/d),研究开始及6个月后分别取血样检测血尿酸(UA)、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BG)、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白蛋白(ALB)、血清总蛋白(TP)、血红蛋白(Hb)水平及6个月内痛风发作次数.结果 61例患者完成研究(脱落率9.0%).膳食干预6个月后,患者体重减轻[(65.75±3.26)比(69.31±7.78)kg,P=0.043]、痛风发作次数减少(17比28次,P=0.000).与低嘌呤对照组比较,高蛋白研究组UA[(420.25±36.78)比(466.81±41.97)μmol/L,P=0.000)]、TC[(5.69±0.46)比(6.49±1.04)mmol/L,P=0.007)]、TG[(2.15±0.54)比(3.13±0.62)mmol/L,P=0.000)]和FBG[(5.63±0.82)比(6.49±0.64)mmol/L,P=0.000)]显著下降,HDL-C[(1.24 ±0.22)比(0.89±0.26)mmol/L,P=0.000)]、ALB[(41.56±5.37)比(37.08±5.94)g/L,P=0.014)]、TP[(72.97±5.41)比(67.27±7.87)g/L,P=0.005)]和Hb[(142.86±12.31)比(114.25±12.98)g/L,P=0.001)]显著升高.两组LDL-C[(3.55 ±0.80)比(3.73±0.72)mmol/L,P=0.445)]、SCr[(96.63±16.97)比(94.28±13.35)μmol/L,P=0.597)]和BUN[(4.89±1.25)比(4.46±1.21)mmol/L,P=0.2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高蛋白研究组和低嘌呤对照组痛风发作次数分别下降48.48%和22.22%,两组痛风发作次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调整痛风患者宏量营养素摄入比例兼减轻体重有利于降低患者UA水平、调节血脂、改善营养状况并减少痛风发作次数.  相似文献   

14.
目的针对某驾校教练中存在超重与肥胖问题开展控制体重的健康教育,提高驾校教练的自我保健意识。方法对昌平区某驾校116名教练进行体格检查和生化检验,对筛查出的79名超重与肥胖教练开展控制体重管理。结果经过3年的综合管理,79名超重与肥胖人群干预前后腰围为(93.5±8.4)cm和(92.0±9.5)cm、血糖为(5.6±1.5)mmol/L和(5.4±1.6)mmol/L,收缩压为(130.8±12.4)mmHg(1mmHg=0.133kPa)和(127.8±11.6)mmHg、舒张压为(87.0±9.7)mmHg和(85.6±9.3)mmHg、高密度脂蛋白为(1.1±0.4)mmol/L和(1.2±0.3)mmol/L,经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1项肥胖及相关知识知晓率在干预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年管理人群慢性病及相关异常检测指标无变化(P〉0.05)。结论中年人超重肥胖问题应开展干预工作,体重控制需要个人与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共同努力,体重管理工作具有长期性和渐进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合肥市区2-6岁儿童超重和肥胖的现况,为制定儿童超重和肥胖的干预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对合肥市区96所幼儿园17 984名儿童进行体格检查,根据WHO标准评价儿童体格发育,用身高别体重评价超重和肥胖,凡身高别体重超过中位数10%-19%者为超重,超过20%为肥胖。运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2-6岁儿童中,超重儿童占11.89%,肥胖儿童占5.57%,随着年龄的增长,超重儿童有逐年下降的趋势(χ2趋势=23.068,P〈0.01);肥胖儿童有逐年上升的趋势(χ2趋势=44.178,P〈0.01),男童和女童的超重分别为12.32%和11.38%,无显著性差异(χ2趋势=3.740,P=0.053);肥胖率分别为6.88%和4.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629,P〈0.01);超重+肥胖儿童随着年龄增长没有增长或下降趋势(χ2趋势=0.007,P=0.936)。超重、轻度肥胖、中度肥胖和重度肥胖儿童的构成比分别为68.11%、20.23%、10.48%和1.18%。公立幼儿园和私立幼儿园超重儿童分别为12.65%和11.67%,无显著性差异(χ2=2.918,P=0.088);肥胖儿童分别为6.73%和5.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75,P〈0.01)。结论合肥市区2-6岁儿童超重和肥胖率比较高,部分超重儿童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变成肥胖儿童;预防儿童肥胖应先预防超重,并且年龄越小越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不同体重指数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的临床表现、内分泌和代谢特点,为进一步实施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825例PCOS患者按照体重指数(BMI)分为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肥胖组,通过比较其月经情况、基础性激素、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及胰岛素试验等,对比分析不同体重指数PCOS患者的临床表现、内分泌特点、糖代谢状况及其特点。结果不同体重指数的PCOS患者月经周期表现、血清睾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体重组血清基础促黄体生成素(LH)、LH/促卵泡生成素(FSH)比、雌二醇(E2)值分别为(15.14±8.5)IU/L、(2.24±1.4)和(63.2±42.7)pmol/L明显高于正常体重组、超重组、肥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肥胖组的空腹血糖(5.34±0.7)mmol/L明显高于低体重组及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及肥胖组的服糖后1h血糖、2h血糖、空腹胰岛素、服糖后1h胰岛素、2h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空腹胰岛素敏感指数(IAI)分另U为(8.4±2.2)mmol/L、(6.8±1.8)mmol/L、(13.1±11.6)μIU/L、(130.54±101.2)μIU/L、(95.74±90.7)la.IU/L、(3.0±2.7)、(0.24±0.4)以及(8.84±2.4)mmol/L、(7.24±1.7)mmol/L、(18.34±19.3)μIU/L、(161.94±135.4)μIU/L、(124.74±115.0)μIU/L、(4.44±5.2)、(0.24±0.2),相比低体重组及正常体重组均表现为明显增加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体重指数的PCOS患者月经周期及排卵障碍的表现相似,低体重及正常体重的PCOS患者以高LH、高LI±I/FSH比值为主要表现,随体重指数增加,超重及肥胖PCOS患者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的糖代谢紊乱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出生巨大儿和儿童期体质指数(BMI)对胰岛素抵抗和C肽的影响。方法对无锡市1993-1995年建立的巨大儿队列于2005-2007年进行随访,每个对象按"出生日期±2个月"、"性别"匹配一个正常体重儿。在两组各抽取150名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空腹血糖、胰岛素和C肽的检测,并测量身高、体重。结果巨大儿组的胰岛素抵抗(HOMA-IR)指数和空腹C肽(pmol/ml)分别为(2.55±1.45)、(0.39±0.23);略高于正常体重儿组,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0.07)。BMI与IR和C肽呈正相关。肥胖组的IR指数为(3.96±2.22),高于超重组(2.60±0.92)和正常组(2.36±1.33);C肽为肥胖组(0.75±0.43)超重组(0.50±0.25)正常组(0.35±0.20)。多因素分析发现随着BMI的增加,IR指数、空腹C肽含量均显著增加。结论儿童BMI升高是胰岛素抵抗和C肽升高的危险因素,应合理控制儿童的体质指数,防治肥胖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高糖尿病角色缺如者自我管理能力。方法对121例糖尿病角色缺如者采用集体教育结合个体辅导的教育方法,并对其受教育前、后血糖、血脂及体质指数进行比较,健康教育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的t检验。结果教育后糖尿病角色缺如者糖尿病知识增加(79.37±12.45VS31.69±9.36,t=2.860,P〈0.05)、自我管理能力加强(9.21±2.85VS4.43±1.72,t=2.812,P〈0.05),空腹血糖(6.3±1.8VS8.1±2.1,t=2.736,P〈0.05)、餐后2h血糖(8.1±3.7vs12.8±4.1,t=3.549,P〈0.05)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6.4±2.5VS7.1±2.7,t=2.603,P〈0.05)、胆固醇(5.2±2.3VS6.3±2.4,t=2.036,P〈0.05)、三酰甘油(1.7±0.7 VS 2.4±0.8,t=2.368,P〈0.05)及体质指数(25.6±6.2 vs 27.3±6.5,t=2.546,P〈0.05)较教育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健康教育可提高糖尿病角色缺如者自我管理能力,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二甲双胍在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肥胖和超重患者体重管理的5年效果及对血糖影响.方法 于我院门诊选取新诊断或病程在1年之内的2型糖尿病患者,无急性并发症,入选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我们从中筛选人组时使用二甲双胍的患者61例,患者平均年龄(50.8±7.9)岁,男性38例,女性23例,根据体质指数将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肥胖组,超重组和正常组,回顾性分析临床诊疗中二甲双胍管理体重的总体效果,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和多元方差分析,比较各组5年随访期间体重的变化趋势以及对血糖的影响.结果受试者随访2年时BMI下降明显[(26.4±2.7)vs.(25.7±2.6)kg/m2,P<0.05],与此同时空腹血糖(FBS)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 c)都有明显下降,与基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肥胖组和超重组体重明显下降,随访2年时分别下降1.5 kg/m2和0.8 kg/m2,与基线相比有统计学意义,而正常组体重则略有上升(0.7 kg/m2).基线时肥胖组的FBS和HbA1c相对于正常组低(FBS 7.3±0.8vs.11.8±4.8,P<0.05;HbA1c 6.8±1.2 vs.8.5±3.1,P<0.05),而胰岛素水平则高于正常组(2.20±0.36 vs.1.87±0.29,P<0.05).随访2年时肥胖组HbA1c降低的幅度最大,肥胖组、超重组、正常组分别平均降低2.5%,1.4%和1.9%,此时肥胖组与正常组胰岛素水平相近.结论 在初发2型糖尿病肥胖和超重患者中使用二甲双胍进行体重的管理,可以明显减轻体重,进而通过改善高胰岛素水平状态有效的降低血糖,最终达到体重和血糖的双重受益.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以健康食堂为载体的营养健康促进模式的干预效果,为向其他单位食堂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2年选择江苏省常州市1所创建健康食堂大学的429名教职工为干预组,另1所未采取任何干预措施的947名大学教职工为对照组,此外,干预组进一步按是否经常在食堂就餐分为经常食堂就餐组(≥2次/周)和偶尔食堂就餐组(<2次/周);分别在干预前、后(1年)测定血压、体质指数(BMI),检查脂肪肝发生情况,测定血清中的葡萄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尿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分别进行干预组和对照组间干预前后的对比,并进一步进行干预后干预组中经常食堂就餐组和偶尔食堂就餐组间的对比分析以评价其干预效果.结果干预组干预后的血糖(5.06±0.62) mmol/L、血尿酸(310.57±71.79) μmol/L、血总胆固醇(4.88 ±0.86) mmol/L、血三酰甘油(1.39±0.67)mmol/L及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51 ±0.62) mmol/L均显著低于干预前,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43 ±0.34) mmol/L显著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513、2.126、2.062、3.731、8.891、-2.309,P<0.05);而对照组干预后的血糖和血尿酸均显著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91、-7.703,P<0.01),血总胆固醇、血三酰甘油、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干预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后的血糖、血尿酸、血总胆固醇、血三酰甘油、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BMI的异常率及高血压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202、3.940、4.031、7.305、59.422、4.273、7.385,P<0.05);而对照组除干预后血尿酸异常率和脂肪肝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740、7.408,P<0.05)外,干预后的血糖、血总胆固醇、血三酰甘油、血低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