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颅内镜像动脉瘤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特征及其对动脉瘤破裂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颅内镜像动脉瘤46例92枚动脉瘤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资料,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模拟。收集动脉瘤15个形态学参数和5个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破裂动脉瘤与未破裂动脉瘤各参数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确定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各参数预测动脉瘤破裂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和阈值。结果 破裂组动脉瘤形状不规则、子囊形成发生率多于未破裂组,最大径、高度、宽度、最大深度、瓶颈因子(bottle neck factor, BNF)、纵横比(aspect ratio, AR)、尺寸比(size ratio, SR)、高宽比(height/width, H/W)、深宽比(Hmax/width, Hmax/W)大于未破裂组,平均壁面剪切力、标准化壁面剪切力小于未破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位于分叉部、瘤颈宽度、载瘤动脉直径(diameter of ...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测量评价颅内破裂动脉瘤形态学参数是否存在差异性。方法 行CTA与DSA检查的37个颅内破裂动脉瘤,按照瘤体最大径分组,利用3D-CTA与3D-DSA技术对比测量瘤体最大径(Hmax)、瘤体高度(H)、瘤径(D)、长宽比(AR)、大小比值(SR)、动脉瘤倾斜角度(AA)。结果 7 mm动脉瘤,Hmax、H、D测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7 mm的动脉瘤,Hmax、H和D的CTA测量数值略大于DS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动脉瘤大小,AR、SR和A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CTA测量≤7 mm的动脉瘤与3D-DSA存在一定差异,临床实践中应注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颅内动脉瘤的形态学特征与破裂风险的关系,初步预测动脉瘤的破裂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154例194个颅内动脉瘤资料,其中破裂组61例(82个动脉瘤)和未破裂组93例(112个动脉瘤),测量瘤体长度、瘤颈宽度,计算瘤体长度与瘤颈宽度的比值(AR值),观察有无子囊、子囊个数及位置,分析以上指标与破裂的相关性。结果破裂组瘤体长度(4.95±4.80)mm,平均瘤颈宽度(3.55±3.10)mm,平均AR值(1.21±0.68),47.6%有子囊;未破裂组瘤体长度(2.75±2.65)mm,平均瘤颈宽度(2.85±1.90)mm,平均AR值(0.96±0.55),14.3%有子囊。两组间有无子囊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界瘤体长度、瘤颈宽度和AR值分别为3.65、3.35 mm和1.135;瘤颈宽度<3.35 mm时的破裂风险是>3.35 mm时的2.05倍,瘤体长度>3.65 mm时的破裂风险是<3.65 mm时的3.76倍,AR值>1.135时的破裂风险是<1.135时的3.18倍,有子囊的破裂风险是无子囊的5.64倍。结论颅内动脉瘤的瘤体长度、瘤颈宽度、AR值和子囊形成是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瘤体越长、瘤颈越小、AR值越大或有子囊形成,动脉瘤破裂风险越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反映颅内囊性动脉瘤几何特征的相关指标与破裂风险的关系.方法 对473例颅内囊性动脉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破裂组和非破裂组分别有426例和47例患者,测量瘤体长径,瘤颈宽度及计算瘤体长径和瘤颈宽度的比值(AR值),分析以上3项指标与破裂风险的关系.结果 破裂组平均瘤体长径为(5.9±3.0)min,平均瘤颈宽度为(3.0±1.2)mm,平均AR值为2.1±0.9;未破裂组平均瘤体长径为(8.0±4.2)mm,平均瘤颈宽度为(4.8±2.4)min,平均AR值为1.7±0.6,两组间3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R值不受动脉瘤分布部位影响,是代表动脉瘤内血流动力学的良好指标.动脉瘤破裂风险随着AR值的增高而增大,但目前没有一个明确AR值可用来界定动脉瘤破裂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风险评估中CT血管造影成像(CTA)应用有效性,并对其形态学特征进行系统分析。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103例IA病人临床资料,对比破裂和未破裂者CTA影像形态学表现,并分析与瘤体破裂的相关性。结果103例病人中,瘤体破裂78例(84个瘤体),未破裂瘤体25例(28个瘤体);IA破裂以后交通动脉为主,其次是前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后循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破裂组和未破裂组病人的瘤体大小、瘤体位置、瘤体高度和瘤颈宽度比(AR)、瘤体深度和载瘤动脉直径比(SR)、动脉瘤面积与瘤颈处载瘤动脉面积比值(面积比)及子囊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瘤体大小、AR、SR、面积比是动脉瘤瘤体破裂独立危险因素(P < 0.05)。结论CTA可清晰、准确显示颅内动脉瘤形态学特征,瘤体大小、AR、SR及面积比等形态学表现可作为IA破裂风险的独立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颈内-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危险相关的形态学与血流动力学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12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血管造影的颈内-后交通动脉瘤39枚,其中破裂动脉瘤28枚,未破裂动脉瘤11枚。重建三维脑血管造影影像获得动脉瘤模型,测量其形态学参数,并应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分析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征。结果破裂组瘤高/颈宽比(AR)为1.233±0.483,高于未破裂组(0.832±0.252,P=0.002);破裂组标准化壁面切应力(WSS)为0.545±0.259,低于未破裂组(0.761±0.216,P=0.015);破裂组低壁面切应力面积(LSA)为(11.669±16.041)%,高于未破裂组[(1.236±2.212)%,P=0.040]。其余指标,包括瘤体/载瘤血管直径比(SR)和剪切震荡指数(OSI)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AR值、低WSS和高LSA可能是影响颈内-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AComA)动脉瘤垂直瘤体高度与瘤颈管径的比值(AR)与动脉瘤破裂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6年1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50例AComA动脉瘤患者的动脉瘤形态参数,其中破裂动脉瘤578例,未破裂动脉瘤72例。分别收集2组动脉瘤的垂直瘤体高度及瘤颈管径,同时分析两者的比值AR值与AComA动脉瘤破裂的关系。结果:578例破裂动脉瘤的垂直瘤体高度为(3.57±1.96)mm、瘤颈管径为(3.07±1.17)mm、AR为1.24±0.67;72例未破裂动脉瘤的垂直瘤体高度为(2.59±1.85)mm、瘤颈管径为(2.71±1.15)mm、AR为0.97±0.60。破裂动脉瘤组的垂直瘤体高度、瘤颈管径及AR均大于未破裂动脉瘤组,2组间数据分别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omA动脉瘤的AR值经ROC曲线分析后,其曲线下面积为0.64,最佳截断值为0.935。结论:AR值的大小与AComA动脉瘤破裂有明显关系,临床可将AR值做为参考因素,对AComA动脉瘤患者进行早期风险评估,降低致残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破裂组和未破裂组的动脉瘤特征(是否多发、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做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基于偏最大似然估计的后退法(LR),入选标准取0.05,排除标准取0.10,以筛选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相关临床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颅内动脉瘤破裂组和未破裂组患者动脉瘤位置分布(主要为前交通动脉瘤、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及动脉瘤大小(瘤径≥7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动脉瘤位置〔前交通动脉瘤,P=0.027,OR=0.096,95%CI(0.012,0.770)〕及动脉瘤大小〔瘤径≥7 mm,P=0.001,OR=0.055,95%CI(0.011,0.285)〕与颅内动脉瘤破裂相关。结论位于前交通动脉及瘤径≥7 mm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后交通动脉瘤的形态学特征与其破裂风险的相关性,初步预测后交通动脉瘤的破裂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连续收治的单发后交通动脉瘤病例193例,按破裂情况分为破裂组80例和未破裂组113例,根据三维CTA模型,记录并比较两组间其瘤体平均大小,瘤体长度与瘤颈宽度的比值(A R值),不同瘤顶指向,有无子囊,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后交通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破裂组的瘤体平均大小为(6.55±2.85)mm,未破裂组的瘤体平均大小为(6.38±3.71)m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为:有子囊(OR=12.895,P=0.001);A R值(OR=4.899,P=0.001);瘤顶指向后下外(OR=7.498,P=0.029)。结论后交通动脉瘤的形态学特征中的瘤体长度与瘤颈宽度的比值(A R值)、有无子瘤、瘤顶指向后下外可以作为后交通动脉破裂风险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栓塞介入术治疗直径≤5 mm颅内破裂小动脉瘤患者近期疗效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焦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直径≤5 mm) 3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其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85例(动脉瘤破裂后3 d内行开颅夹闭术)、观察组250例(动脉瘤破裂后3 d内行栓塞介入术),对比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术后动脉瘤闭塞程度、手术前后动脉瘤影像特征[入射角、动脉瘤瘤体高度与瘤颈长度之比(AR)、动脉瘤瘤体直径与载瘤动脉直径之比(SR)]、并发症及预后。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而术后动脉瘤完全闭塞率、住院费用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两组患者入射角、AR、SR均较术前减少,且观察组入射角、AR、SR降低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 00%,低于对照组的20. 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观察组GOS评分分级较对照组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采用栓塞介入术对直径≤5 mm颅内破裂小动脉瘤进行治疗,有近期疗效好、预后佳、并发症少等优势,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朱宗锦  刘保华  袁璞  聂文臣  刘厚强  徐瀚 《安徽医学》2022,43(11):1272-1275
目的 探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选取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80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利用传统弹簧圈栓塞治疗,观察组患者利用LVIS支架辅助下的弹簧圈栓塞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动脉瘤CT特征,术后随访6、12个月,比较术后6个月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残疾、植物生存、死亡数差异。结果 手术后,观察组最大瘤体瘤深与近端载瘤动脉直径的比值(SR)、瘤体垂直高度与瘤颈宽度的比值(AR)及瘤体高度及长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2.5%)明显高于对照组(66.7%)(P<0.05);观察组存活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2.5%)低于对照组(33.3%)(P<0.05);术后12个月,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患者恢复良好例数更高(P<0.05),术后残疾人数显著更低(P<0.05),观察组植物生存、死亡例数低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利用4D—CTA成像对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风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3年3月昆明市延安医院放射科前交通动脉瘤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是否出现破裂)分为破裂组、未破裂组(每组各50例)并对未破裂组(50例)1~12月保守治疗下并随访观察,测量100例动脉瘤的瘤颈宽(Wn)、瘤高(H)、载瘤动脉平均直径(DA)、瘤长(L)、瘤颈比(AR)、动脉瘤的瘤高与载瘤动脉直径之比(SR)、动脉瘤体积/动脉瘤底面积(VOR)等相关数值以及动脉瘤搏动点的寻找,分析数值与动脉瘤破裂的相关性。结果 破裂组1的Wn、AR、L和SR均大于非破裂组1(P <0.05);破裂组2的Wn、AR、L和SR均大于非破裂组2(P <0.05);4D-CTA中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的的CT值以及脑实质CT值和噪声均高于3DCTA(P <0.05)。结论 应用4D-CTA成像量化分析前交通动脉瘤,不仅可以对前交通动脉瘤预测破裂风险,还可以得到较3D成像更好的图像质量同时降低辐射剂量,4D-CTA成像对临床动脉瘤的诊疗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4):103-106+封三
目的 研究高分辨磁共振瘤壁成像(HR-VWI)在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IA)中的应用。方法 将梅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从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拟行开颅手术夹闭或介入栓塞的UIA患者39例纳入研究。对所有受试者均开展HR-VWI检查,分析病变部位、病灶大小、瘤高与颈宽比(AR)、子囊、瘤壁强化情况。对所有受试者临床症状进行破裂风险评估,并根据症状分为高破裂风险组10例和低破裂风险组29例。采集所有受试者的各项基线资料并进行对比。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UIA患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结果 高破裂风险组高血压及头痛例数占比均明显高于低破裂风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破裂风险组病灶大小及子囊、瘤壁强化例数占比均高于低破裂风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高血压、头痛、病灶大小、瘤壁强化均是UIA患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 HR-VWI应用于UIA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且可为动脉瘤破裂提供一定的辅助预测作用,值得临床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检测颅内动脉瘤患者血清特异蛋白标记物,为筛选颅内动脉瘤,尤其是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本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未破裂患者分别作为破裂组(n=45)及未破裂组(n=45),同时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n=45)。采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金属亲和蛋白芯片及分析软件分别对未破裂组、破裂组及对照组血清样品进行检测,筛选差异蛋白,建立诊断模型并进行双盲法验证。结果未破裂组与正常组血清有54个蛋白质峰表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8个蛋白质峰荷质比分布于2 000~20 000之间,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未破裂组与破裂组血清有79个蛋白质峰表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4个蛋白质峰荷质比分布于2 000~20 000之间,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以荷质比为2 540.6、3 367.7、5 857.5及8 231.0的4个差异蛋白建立神经网络筛选模型可鉴别未破裂动脉瘤患者与正常人血清样本,经双盲法测试,其灵敏度为93.3%,特异度为93.3%,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20,验证所建立的诊断模型可靠;筛选荷质比为2 938.2、4 065.3、6 642.0、9 127.5及16 021.6的5个差异蛋白建立神经网络筛选模型可鉴别未破裂动脉瘤与破裂动脉瘤血清样本。经双盲法测试,其灵敏度为93.3%,特异度为86.7%,AUC为0.858,验证所建立的诊断模型可靠。结论建立血清差异蛋白质谱表达模型是筛选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影响脑动脉瘤破裂的相关因素,评估和预测动脉瘤破裂风险,降低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致残率及病死率。方法经CT及CTA检查确诊脑动脉瘤患者78例,其中分为A组(动脉瘤破裂组)45例,B组(动脉瘤未破裂组)33例,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相关病史等情况以及CTA测量的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性别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62,P=0.033),其中女性更容易破裂;年龄分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48,P=0.084);高血压病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14,P=0.003);高血脂病史比较,表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63,P=0.243)。两组患者在动脉瘤瘤颈宽度、瘤体高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瘤瘤体高度和瘤颈宽度比值(AR)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78, P=0.003);两组动脉瘤瘤体高度和载瘤动脉长轴的角度值(A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82, P=0.002)。结论女性动脉瘤患者,动脉瘤更容易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很可能是破裂的重要诱因;CTA影像提示瘤体高度和瘤颈宽度比值及动脉瘤生长角度AN很可能是临床预测动脉瘤破裂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及其三维重建在颅内动脉瘤(IA)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1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200例经手术确诊的IA患者MSCTA及DSA图像资料,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比较MSCTA及DSA检查对IA检出情况,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所测的瘤体最大径、瘤颈宽度及检查时间、检查费用。结果共200例IA患者中,发现动脉瘤214个;MSCTA术前检出205个(95.79%),漏诊9个(4.21%);DSA检出210个(98.13%),漏诊4个(1.87%);两种检查方法对动脉瘤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A与DSA检查下瘤体最大径、瘤颈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A检查时间及检查费用均明显少于D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A及其三维重建能够清晰显示瘤体位置、大小及周围空间关系,对IA的检出率与DSA相当,且具有无创、快捷、检查费用低等优点,可作为IA检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廖姝 《吉林医学》2012,(36):8025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颅内动脉术后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共8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颅内动脉瘤术相关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调查两组患者对颅内动脉瘤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术前颅内动脉瘤破裂情况;调查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观察组颅内动脉瘤健康知识掌握效果好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动脉瘤破裂发生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颅内动脉瘤患者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助于减少颅内动脉瘤破裂,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显微镜手术夹闭瘤颈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7年4月开封市祥符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5例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显微镜手术夹闭瘤颈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出血后72 h内接受手术的49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脑动脉瘤破裂出血72 h后接受手术的4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用时、住院天数。术后6个月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量表(GOS)评估患者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天数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GOS评分为5分的患者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采用显微镜手术夹闭瘤颈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效果确切,可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李丽军 《吉林医学》2012,(10):2045-2047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卵巢畸胎瘤剥除术手术技巧,防止瘤体破裂及内容物污染盆腹腔。方法:回顾分析腹腔镜下畸胎瘤剥除术146例患者临床资料,按瘤体是否破裂分为两组,即瘤体破裂组与瘤体未破组。比较分析两组术中情况、瘤体情况及术后情况。结果:瘤体破裂组的瘤体体积及瘤体生长时间均明显大于瘤体未破裂组(P<0.01),两组年龄、术中盆腔粘连、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恢复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卵巢畸胎瘤剥除术中瘤体破裂与瘤体大小及瘤体生长时间有关,瘤体破裂后经正确处理对患者预后无明显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形态学参数在评估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兰溪市人民医院2016年12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11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和CTA检查结果为判断依据,将发生动脉瘤破裂患者纳入破裂组(n=75),未发生动脉瘤破裂患者纳入未破裂组(n=38)。测量载瘤动脉直径(carrier artery diameter,Dv),计算瘤体深度与宽度比值(ratio of tumor depth to width,AR)、瘤颈宽度与载瘤动脉直径比值(ratio of tumor neck width to parent artery diameter,NPR)、瘤体深度与载瘤动脉直径比值(size ratio,SR)、动脉瘤面积与瘤颈处载瘤动脉面积比值(面积比)。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动脉瘤破裂影响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CTA形态学参数对颅内动脉瘤破裂的预测价值。结果CTA检查出动脉瘤未破裂有44个,破裂有85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