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RLPN)治疗早期肾癌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期间在本院行肾部分切除术的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RLPN 36例,开放手术(OPN) 38例,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肾脏热缺血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率、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术前肾功能情况等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RLPN组和OPN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42.67±41.26) min和(128.33±32.27)min,热缺血时间分别为(29.68±4.92)min和(24.85±3.66) min,RLPN组稍长于OPN组,两组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38.25 ±48.13)mL和(236.67±82.37) mL,术后引流量为(88.96 ±25.37) mL和(126.56±33.29) mL,胃肠道恢复时间为(2.21±0.49)d和(3.32±0.61)d,术后住院时间为(7.28±1.47)d和(9.39±1.70)d,RLPN组均明显优于OPN组(P<0.05).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3.9%(5/36)和13.2%(5/38),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随访6~72个月,平均36个月,均未发现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 与开放性手术相比,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安全性高,微创优势明显,临床疗效好,是治疗早期肾癌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RLPN)与开放肾部分切除术(OPN)治疗局限肾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43例肾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19例行RLPN,24例行OPN。观察手术时间、术中肾热缺血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结果:RLPN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中肾缺血时间均明显较OPN组长,而术中出血量则明显少于OPN组,且胃肠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较OPN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局限肾肿瘤疗效确切,出血量及并发症少,微创优势明显,是替代开放手术治疗局限肾肿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RALPN)与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RLPN)治疗肾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5年2月我院133例行泌尿系CT检查诊断为肾肿瘤并行RLPN或RALPN的数据,RLPN为73例,RALPN为60例。通过手术时间、热缺血时间、血红蛋白下降值、住院时间、并发症等方面对两组手术的近期疗效进行比较。结果:除RLPN组有3例改开放手术外,两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RALPN组与RLPN组相比,手术时间分别为(140.9±51.6)min和(178.5±54.3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缺血时间、血红蛋白下降值、术中输血率、住院天数及并发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病理肿瘤切缘均为阴性。RALPN组1例术后急性脑梗;RLPN组1例术后肠梗阻,1例术后继发出血。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均无瘤生存。结论:RALPN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肾肿瘤的微创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局限性肾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03-2018-11间本院收治的46例局限性肾癌患者并按照不同手术方式分为2组。给予对照组(20例)患者实施开放肾部分切除术,对研究组(26例)患者行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肾热缺血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手术前后肾功能变化等指标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肾热缺血时间长于对照组,但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手术前后肌酐水平及患侧肾脏肾小球滤过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放肾部分切除术与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局限性肾癌均有确切疗效,但后者手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穿刺孔伞形布局在局限性肾癌中行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21年3月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T1a期肾癌患者,均行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根据穿刺孔位置分为梯形布局组和伞形布局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无中转开放患者。其中梯形布局组和伞形布局组的热缺血时间分别为(19.8±9.2) min和(15.8±7.9) min,手术时间分别为(96.9±12.5) min和(85.0±15.4) 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86.2±22.9) mL和(73.5±17.4)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天数、术后6个月患侧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切缘均阴性。术后随访,梯形布局组1例复发,伞形布局组无复发。结论:穿刺孔伞形布局在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中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腹腔镜和开放肾部分切除术两种经典术式治疗T1b期肾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2月本中心215例接受肾部分切除术治疗的T1b期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7例,女88例;平均年龄56.4(21~77)岁;左侧102例,右侧113例;肿瘤平均直径5.7(4.5~6.5)cm。155例患者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laparoscopic partial nephrectomy,LPN),60例患者行开放肾部分切除术(open partial nephrectomy,OPN)。比较两组手术时间、热缺血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及生存预后情况等指标。结果:LPN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14.2±21.7)min,OPN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17.3±29.2)min,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两组平均热缺血时间分别为(23.6±9.3)min和(20.1±5.8)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两组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152±123.8)ml和(238±164.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两组术后并发症分别为5.2%(8/155)和5.0%(3/60)。其中LPN组6例出血,2例尿瘘;OPN组2例出血,1例尿瘘;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PN组和OPN组术后住院时间分别(6.0±0.9)d和(8.6±1.1)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两组术后平均随访52.2(28~89)个月,LPN组4例局部复发,OPN组3例局部复发;两组中各有2例肺转移。随访期间,两组无肿瘤相关死亡病例。结论: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选择性的T1b期肾肿瘤具有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近期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与开放手术组相近,是一种可行的治疗T1b期肾肿瘤的技术手段,但远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临床T1b期肾癌选择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RLPN)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15例临床分期为T1 bN0M肾癌并行RLPN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52.8±4.8)岁,肿瘤平均直径(5.3±1.8)cm.RENAL评分低复杂2例,中复杂7例,高复杂6例.结果 1例因术中切穿肾盂,开放血流后出血不能控制,改为腹腔镜下根治性肾切除术(LRN),14例成功完成RLPN,无中转开放,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148.9±18.6) min;平均热缺血时间(28.2±6.6)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68.6±19.6)mL;平均术后拔出引流管时间(2.86±0.58)d;平均术后住院时间(9.6±1.6)d.术后共5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包括2例患者出现短暂血肌酐升高(Clavien分级Ⅰ级),1例患者出现高热39.5℃(Clavien分级Ⅰ级),1例患者术后输血(Clavien 分级Ⅱ级),1例患者术后漏尿(Clavien分级Ⅲ级).标本切缘和基底肉眼及镜下观察均阴性;术后3个月复查平均血肌酐(73.2±2.8) μmol/L,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随访6 ~52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与转移.结论 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临床T1b期肾癌安全可靠,疗效良好,术后对肾功能影响小,短期随访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与开放性肾部分切除术治疗小肾癌的安全性与近期治疗效果.方法 2004年1月至2009年3月T1aN0M0的肾癌患者110例,均接受肾部分切除术,其中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LPN)52例(LPN组),开放性肾部分切除术(OPN)58例(OPN组).评估患者的手术时间、肾动脉阻断时间、手术并发症、术后恢复和手术切缘情况.结果 LPN组和OPN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77.8和126.7 min(P<0.01),肾动脉阻断时间分别为28.3和21.9 min(P>0.05);两组各有2例(3.8%)和1例(1.7%)需要输血(P>0.05);手术前后肌苷变化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分别有6例(11.5%)和8例(13.8%)需缝合集合系统(P>0.05);分别有6例(11.5%)和8例(13.8%)术后出现血尿(P>0.05);未出现尿瘘或其他严重的并发症.患者的手术切缘均为阴性.两组患者平均术后住院天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LPN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与OPN相同,但术后恢复快于OPN.对于经选择的患者和有丰富经验的医师,可以考虑将LPN作为治疗T1aN0M0肾癌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laparoscopic partial nephrectomy,LPN)与开放肾部分切除术(open partial nephrectomy,OPN)治疗T1期肾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行肾部分切除术的T1期肾癌病人177例,其中96例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LPN组),81例行开放肾部分切除术(OPN组),比较两组病人的围手术期情况、肾功能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 177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术中输血,无围手术期死亡。LPN组和OPN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41.0±29.9)分钟和(117.2±25.2)分钟,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25.8±56.1)ml和(196.6±83.0)ml,患肾热缺血时间分别为(27.1±7.6)分钟和(22.2±5.5)分钟,术后24小时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别为(4.7±0.6)分和(6.7±0.5)分,术后72小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发生率分别为33.3%(32/96)和49.4%(40/81),术后排气时间分别为(2.1±0.7)天和(2.9±1.0)天,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8.6±2.2)天和(11.6±3.0)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手术切缘均为阴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6.7%(16/96)和16.0%(13/81),手术前后血清肌酐变化值分别为(11.5±9.0)μmol/L和(10.6±11.8)μmol/L,患肾肾小球滤过率变化值分别为(8.7±1.8)ml/min和(8.3±1.4)ml/mi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PN治疗T1期肾癌安全有效,与开放手术比较,虽然手术时间及患肾热缺血时间较长,但能够显著减少术中出血量,减轻机体创伤和术后疼痛,促进病人快速康复,且对患肾功能的影响与开放手术接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T1b期肾癌行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后分肾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收集自2012年2月到2015年8月38例T1b期单侧、单发肾癌在我院实行后腹镜肾部分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99mTc-DTPA肾核素扫描的方式监测术前及术后6个月肾小球滤过率(GFR)变化情况。结果 T1b期肾癌经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的患者术后平均血肌酐水平[(74.5±10.2)μmol/L]较术前[(73.4±11.0)μmol/L]无明显变化,统计学无明显差异(P0.05),而术侧肾术后GFR平均水平[(50.5±10.5)mL/min]较术前[(63.3±11.5)mL/min]明显下降,统计学差异有意义(P0.05),健侧肾脏术后GFR平均水平[(68.9±10.1)mL/min]较术前[(68.3±11.0)mL/min]变化不明显,统计学无差异(P0.05)。结论 T1b期单侧单发的肾癌采用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后术侧肾GFR可出现明显的下降,但健侧肾GFR及总肌酐水平无明显变化。对于临床工作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DDD评分系统在肾癌患者行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中,对预估肿瘤复杂性、手术难度及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我科住院的行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的51例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DDD评分系统分为低度复杂组、中度复杂组、高度复杂组,并收集比较各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位置、体质量指数(BMI)、手术时间、术中热缺血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血肌酐差值、术后住院天数及并发症情况。结果51例患者中,低度复杂组21例、中度复杂组15例、高度复杂组15例。三组患者年龄、性别、肿瘤位置及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74.6±13.1) min、(88.0±31.5) min、(111.0±25.0)min,平均术中热缺血时间分别为(10.4±1.8)min、(13.0±2.9)min、(20.6±5.6)min,平均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7±27)ml、(56±27) ml、(68±20) ml,复杂程度越高,术中出血量越多,热缺血时间越长,手术时间越长(P0.05)。各组平均术后血肌酐增加值分别为(4.8±6.7)μmol/L、(10.2±4.9)μmol/L、(10.6±5.3)μmol/L,平均术后住院天数分别为(6.7±0.9)d、(10.4±5.6)d、(10.4±2.1) d,低度复杂组与其他两组比较,术后血肌酐变化小,术后住院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高度复杂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是低度复杂组的3.65倍(P0.05),并且DDD评分系统预测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精度较高(AUC=0.894)。结论 DDD评分系统在肾癌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中,对预估肿瘤复杂性、手术难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后腹腔镜与开放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肿瘤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82例患者随机分组,分别采用开放手术、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肿瘤42例(A组)、40例(B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及肿瘤直径、部位、分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28±15)min和(132±16)min(F=4.08,P0.05);热缺血时间分别为(20±8)min和(30±9)min(F=6.18,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37±48)mL和(68±32)mL(F=10.41,P0.001);术后引流量分别为(268±112)mL和(142±67)mL(F=13.10,P0.001);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61±16)h和(35±12)h(F=7.52,P0.05);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8±4)d和(4±1)d(F=6.17,P0.05)。随访2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局部复发。结论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优点,与开放手术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微波消融辅助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MWA-LPN)治疗中危肾肿瘤(PADUA评分8~9分),以缩短肾脏热缺血时间,保护肾功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中危肾肿瘤患者157例,79例行微波消融辅助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MWA-LPN组),另78例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LPN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热缺血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住院天数及肾功能等临床指标。结果:所有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放。MWA-LPN组和LPN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90.3±31.9) min、(100.9±23.2) min;平均热缺血时间分别为(10.6±4.1) min、(18.6±2.9) min;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4.8±0.9) d、(5.5±1.3) 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WA-LPN组和LPN组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132.8±66.7) ml、(129.5±142.4) 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切缘病理均阴性,Scr及eGF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WA-LPN组术后尿瘘1例,血尿1例,切口愈合不良1例,发热2例;LPN组术后尿瘘1例,血尿2例,发热2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组随访12~55个月,平均(26.9±10.6)个月,未发现肿瘤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MWA-LPN具有热缺血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安全、有效的治疗中危肾肿瘤术式,但其远期疗效尚需大样本对照研究和长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局限性肾癌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同一组医师连续开展的40例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先后将40例患者依次分为A组(1~10例)、B组(11~20例)、C组(21~30例)和D组(31~40例),比较各组术中出血量、肾热缺血时间、手术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四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肾热缺血时间和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A组的出血量、肾热缺血时间和手术时间与B组、C组和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出血量、肾热缺血时间和手术时间与C组和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的出血量、肾热缺血时间和手术时间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的学习曲线大约为20例,即能达到比较熟练的水平和稳定的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下零阻断肾部分切除术的初步经验。方法 2014至2016年对35例肾癌患者施行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其中零阻断肾血管组13例,年龄(48.8±23.4)岁,肿瘤直径(2.6±1.6)cm;常规阻断肾血管组22例,年龄(46.8±24.6)岁,肿瘤直径(2.4±1.7)cm。入选肿瘤均为外生性,临床分期均为T1N0M0,肾脏测量评分系统(R.E.N.A.L.)提示均为低度复杂组(4~6分)。手术采用后腹腔入路,阻断/不阻断肾蒂血管施行肾部分切除术,2-0倒刺线结合Hemolok结扎夹快速连续免打结缝合肾实质创面。结果 3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零阻断组手术时间(82.3±33.1)min,出血量(205.9±68.9)mL,术后住院时间(5.6±3.2)d;常规组手术时间(85.4±24.9)min,出血量(138.2±68.4)mL,阻断时间(19.3±8.4)min,术后住院时间(5.4±3.9)d。切除标本切缘均阴性,无包膜等侵犯。两组在出血量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28),在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随访患肾肾小球滤过率(GFR)6个月,零阻断组术后GFR值高于常规阻断组,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后腹腔镜下零阻断肾部分切除术的效果确切,可最大限度保护肾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分析开放与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早期肾癌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总结2004年12月至2010年2月我中心60例肾癌肾部分切除术,其中开放手术19例,男∶女=17∶2;后腹腔镜手术41例,男∶女=33∶8。对比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及围手术期相关数据,所有患者肾癌临床分期均为T1N0M0,术后病理证实透明细胞癌54例,乳头状肾细胞癌6例。结果所有手术均获成功,开放组与后腹腔镜组患者年龄分别为(57.7±17.7)岁vs(55.2±16.6)岁(P=0.607);肿瘤直径为(3.3±0.9)cmvs(2.9±1.0)cm(P=0.063);术前肌酐为(107.9±54.7)μmol/Lvs(96.8±18.2)μmol/L(P=0.396);术后肌酐为(117.8±55.9)μmol/Lvs(107.5±19.6)μmol/L(P=0.443);手术前后肌酐变化分别为(9.8±22.2)μmol/L和(9.8±14.3)μmol/L(P=0.988);两组手术时间为(167.9±46.9)minvs(148.5±41.2)min(P=0.108);肾动脉阻断时间为(21.6±10.2)minvs(26.9±9.0)min(P=0.058);术中失血量为(327.9±174.2)mlvs(181.8±120.1)ml(P=0.247);术后住院时间为(11.0±3.4)dvs(8.9±4.0)d(P=0.015)。开放组与后腹腔镜组术后输血患者分别为3例和4例(P=0.668),出现术后并发症的患者分别为2例和3例(P=0.648)。两组患者分别随访38.8及45.4个月,肿瘤控制良好,两组患者末次随访肾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在治疗早期肾肿瘤方面,安全性及疗效与开放手术相似,而手术创伤小、恢复速度快。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三维腹腔镜与传统二维腹腔镜在肾部分切除术中的疗效。方法 我们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9年10月我组收治的行肾部分切除术的78例患者。观察组37例行三维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对照组41例行传统二维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比较两组间围手术期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侧别、肿瘤大小、RENAL评分、体质量指数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热缺血时间(WIT)(22.3±4.6)min、肾缝合时间(14.7±3.1)min短于对照组(25.8±5.0)min、(17.5±4.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术后血清肌酐变化值(8.4±5.5)μmol/L小于对照组的(12.4±7.0)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肿瘤切除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维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由于肾脏创面缝合时间较短,可减少肾脏热缺血时间,对保护患者术后肾功能有一定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脏小肿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及24例同期行开放性肾部分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术式在手术时间、术中估计出血量、术后镇痛药物使用剂量、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肿瘤学效果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后腹腔镜组与开放手术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位置及肿瘤大小上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后腹腔镜组1例因动脉分支出血中转开放手术,其他手术均获成功.后腹腔镜组平均手术时间118.4±16.2 min较开放组手术时间102.3±22.4 min长,但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开放组术中估计出血量142±12 ml,后腹腔镜组估计出血量126±14 ml,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后腹腔镜组热缺血时间26.6±4.2 min,开放组16.5±1.8 min,组间差异显著.后腹腔镜组在镇痛药用量、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术后住院日等方面明显均优于开放组(P<0.05).所有患者术后血肌酐均在正常水平.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当(25.9%vs 16.7%),无术后大出血、尿瘘等严重并发症出现.平均随访时间17(1~30)个月,两组患者均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 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但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而且具有创伤小、患者痛苦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与开放性肾部分切除术(OPN)的临床效果比较,评价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LPN)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38例,LPN手术组)和同期施行开放性肾部分切除术(46例,OPN手术组)的临床资料,就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患肾热缺血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止痛药用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血清肌酐升高幅度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进行比较。根据数据类型选用x2检验、两样本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LPN手术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止痛药用量、术后住院天数方面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DPN手术组(P〈0.05),但前者的患肾热缺血时间明显长于后者(P〈0.05)。LPN手术组和OPN手术组的手术时间及术后血清肌酐升高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送检标本的手术切缘均为阴性,随访18个月均无一例复发。结论: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肿瘤疗效肯定,与传统的开放性肾部分切除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与开放性手术相当等优点,是目前治疗肾肿瘤较理想的手术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后腹腔镜结核肾切除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08年12月进行的12例后腹腔镜结核肾切除术及12例开放性结核肾切除术病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及术后切口愈合情况。结果 12例后腹腔镜手术有11例顺利完成,1例转为开放手术。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后腹腔镜组平均134 min,开放手术组平均120 min,P〉0.05),但后腹腔镜组的术中平均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明显小于开放手术组,切口愈合情况较开放手术组更好(出血量后腹腔镜组平均110 mL,开放手术组平均130 mL,P〈0.05;术后住院天数后腹腔镜组平均8 d,开放手术组平均10.8 d,P〈0.05)。结论后腹腔镜结核肾切除术适应证与开放性结核肾切除术类似,同时具有出血少、术后住院时间短、切口愈合更好的优点,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