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左心瓣膜置换术后远期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处理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探讨左心瓣膜置换术后远期三尖瓣关闭不全(TR)发生的可能机制以及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和结果.方法 56例左心瓣膜置换术后远期发生TR行再次瓣膜手术的病人,10例人工瓣膜功能正常(A组)者中行二尖瓣置换(MVR)4例,主动脉瓣、二尖瓣双瓣置换(DVR)6例;46例人工瓣膜功能障碍(B组)者中MVR 36例,主动脉瓣置换(AVR)4例, DVR 6例.在A、B两组中,46例第1次手时三尖瓣未见明显异常,10例第1次手术时已行DeVega三尖瓣成形(TVP),第2次手术时发现缝线断裂3例,缝线撕脱7例.56例TR病人再次手术时9例行三尖瓣替换(TVR),其中6例三尖瓣呈风湿性改变;47例行TVP.结果 TVP和TVR各死亡1例,病死率3.6%.54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132个月,平均(79.4±34.8)个月.8例TVR病人术后心功能恢复良好,46例TVP者40例为轻度TR,5例出现中度TR,仍需强心、利尿药维持,1例再次出现重度TR.结论左心瓣膜置换术后远期TR可能与持续肺动脉高压、右心室不可逆损害、三尖瓣风湿性病变、左心功能的恢复情况以及持续心房纤颤有关.重度功能性TR和三尖瓣风湿性病变者行TVR的疗效可靠.随访发现部分TVP病人功能性TR仍有逐渐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2.
左心瓣膜置换术后远期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左心瓣膜置换术后远期三尖瓣关闭不全(tricuspid incompetence, TI)发生的可能机制、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和结果. 方法 12例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第1次手术时行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术(DVR)8例,二尖瓣置换术(MVR)4例,同时行DeVega三尖瓣成形术(TVP)3例,因三尖瓣无明显异常未作处理9例.距第1次手术后5~17年,平均10.2年,所有患者发生重度TI,其中8例行三尖瓣置换术(TVR),4例行TVP. 结果早期死亡2例,病死率16.7%.随访10例,随访时间4~36个月,平均18.2±7.8个月.6例行TVR患者术后心功能恢复良好,4例TVP患者出现轻度TI,6个月后,其中2例TI有逐渐加重的趋势. 结论左心瓣膜置换术后远期TI可能与持续肺动脉高压、右心室不可逆损害以及左心功能的恢复情况有关.重度TI行TVR的疗效可靠,而一些TVP患者TI有逐渐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继发性三尖瓣反流危险因素分析及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左心瓣膜置换术后继发性三尖瓣反流(TR)的危险因素,探讨手术方法,降低TR发生率。方法1987年1月至2005年12月,资料完整并获得随访的左心瓣膜置换术病例290例,其中单纯左心瓣膜置换217例,左心瓣膜置换并三尖瓣成形73例,73例中31例行DeVega成形术(A组),32例行Dacron补片条三尖瓣成形术(B组),10例行自体心包片加宽三尖瓣前瓣成形术(C组)。使用t检验、卡方检验或Fischers精确概率法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评估单纯左心瓣膜置换术后继发性TR的危险因素,随访观察三尖瓣成形术(TVP)后病人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肺动脉压(PAP)及三尖瓣反流情况。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心房纤颤、巨大左房、左心瓣膜病病程长、左心功能低下(LVEF〈0.50)、右房增大(≥50mm)、三尖瓣风湿性病变及单纯二尖瓣病变是继发性TR进行性加重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心房纤颤、巨大左房、左心瓣膜病病程长及三尖瓣风湿性病变是继发性TR进行性加重的危险因素;远期随访显示,B组心功能改善明显优于A组,TR程度明显低于A组,C组术后无1例发生TR。结论对术前伴有心房纤颤、左房增大、左心瓣膜病病程长、三尖瓣风湿性病变者,术中应仔细检查三尖瓣的功能状态和瓣环大小,以决定是否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对于三尖瓣瓣环扩张者,Dacron补片条三尖瓣成形术亦是治疗继发性TR的经济而有效方法;对于三尖瓣瓣环不扩张、前瓣较小的TR者,适宜采用自体心包片加宽前瓣治疗,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左心瓣膜置换术后晚期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TR)的发生机制、手术指征、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风心病左心瓣膜置换术后5~16年出现重度TR病人3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右心衰竭表现,左室射血分数(LVE)0.52±0.05,肺动脉收缩压(37.6±7.8)mm Hg.经右胸前外侧切口或正中切口再次手术行三尖瓣置换(TVR)25例,改良DeVega环缩术4例,带环成形术8例.结果 术后住院死亡4例,其中死于呼吸衰竭2例、多脏器功能衰竭和肾功能衰竭各1例.随访2个月~10年,死于右心衰竭3例,严重心律失常1例;生存的25例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结论 左心瓣膜置换术后晚期重度TR与肺动脉高压持续存在、风湿性三尖瓣病变、初次未作三尖瓣环缩术或方法不确实等有密切关系.左心功能良好、右室收缩功能无严重损害,无严重肺动脉高压是再次手术的指征,并主张尽早行TR纠正术.保留全瓣结构行三尖瓣置换有助于提高手术疗效.影响术后长期疗效仍是右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5.
三尖瓣瓣膜置换术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13例三尖瓣置换术(TVR)的临床经验,探讨手术指征和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4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13例三尖瓣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风湿性心脏病6例,先天性心脏病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3例,右心室肿瘤1例,均行TVR。结果早期死亡2例,均为风湿性心瓣膜病再次手术患者,术前心功能均为Ⅳ级。随访11例,随访时间3个月-12年,晚期死亡2例,1例为感染性心内膜炎复发,另1例为右心室肿瘤;1例Ebste-in畸形患者心功能恢复至Ⅲ级,8例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结论三尖瓣病变可继发于多种疾病,严格掌握TVR适应证,用机械瓣行TVR治疗三尖瓣病变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三尖瓣置换术(TVR)的手术指征、瓣膜选择及术后抗凝治疗方法.方法 1998年5月至2008年1月,共有70例患者接受TVR,其中风湿性心脏病患者59例.手术包括:二尖瓣置换术(MVR)+TVR 37例,MVR+主动脉瓣置换术(AVR)+TVR 18例,TVR 13例,TVR+AVR 2例.全部患者自术后2 d开始采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结果 术后3例患者因低心排血量死亡,死亡率4.3%.1例发生Ⅲ度房窒传导阻滞,1例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并发症率7.1%.随访59例,随访率88.1%,平均随访(3.6±5.2)年,共243.5人年.1例患者于术后3个月死亡;远期死亡率0.4%人年.5例患者出现一般性出血,出血率2.1%人年.1例发生脑梗死,1例因三尖瓣血栓形成再手术,栓塞率0.8%人年.门诊随访INR均值1.87±0.68.患者术后心功能(NYHA分级)Ⅰ~Ⅱ级52例,Ⅲ级7例.结论 风湿性心脏病三尖瓣病变严重者应行TVR;双叶机械瓣膜应用于TVR效果满意;TVR术后抗凝治疗强度尚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7.
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形态三尖瓣置换术及中远期结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矫正型大动脉转位(cTGA)患者行形态三尖瓣置换术的手术适应证及其术后中远期结果。方法1997年9月至2007年9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收治cTGA患者18例,男15例,女3例;年龄16~51岁(33.3±12.8岁),体重47~90 kg(60.9±14.7 kg)。单纯形态三尖瓣关闭不全10例,合并室间隔缺损3例,合并室间隔缺损及肺动脉瓣狭窄2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形态三尖瓣关闭不全2例,形态三尖瓣置换术后机械瓣功能不良1例。术前形态右心室射血分数为56.2%±11.6%,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12例,Ⅲ级6例。18例cTGA患者均施行形态三尖瓣置换术。术后随访患者的心功能、形态右心室射血分数等指标。结果手术死亡1例,死于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术后发生瓣周漏2例,分别于术后7 d和30 d行瓣周漏修补术后治愈。随访16例,随访时间57.0±40.7个月;随访时形态右心室射血分数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2.8%±9.2%vs.56.2%±11.6%;t=2.062,P〉0.05),心功能分级(NYHA)Ⅰ~Ⅱ级12例,Ⅲ级4例,与术前比较心功能分级Ⅲ级者所占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32,P〉0.05)。结论cTGA形态三尖瓣置换术能防止形态三尖瓣关闭不全对形态右心室功能的进一步损害;其中远期结果满意;随访期间,形态右心室功能基本正常。  相似文献   

8.
三尖瓣置换术67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分析三尖瓣置换术(tricuspid valve replacement, TVR)的中、远期疗效,总结三尖瓣病变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自1998年1月至2006年5月我院共施行TVR手术67例,其中风湿性心脏病25例,先天性心脏病37例,三尖瓣退行性病变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3 例,心脏肿瘤1例.67例患者中29例先行三尖瓣成形术,因效果不佳改行TVR,其余患者均直接行TVR ;置换生物瓣28例,机械瓣39例;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13 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术12 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 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 1例,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3例.结果 手术死亡率为11.94%(8/67),其中6例死于术后重度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术后第4d死于心室颤动,1例术后第7d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随访54例,随访率91.53%( 54/59), 1例术后1年死于生物瓣膜毁损,1例术后6年死于脑栓塞.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风湿性三尖瓣病变患者施行TVR死亡率显著高于先天性三尖瓣病变患者[5.56%(2/36)vs. 24.00%(6/25);χ2=4.425, P=0.036];二次行TVR患者死亡率显著高于首次行TVR患者[30.00%(3/10)vs. 8.77% (5/57) ,χ2=3.646,P=0.033];TVR中选择生物瓣膜或机械瓣膜的近、远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2,P=0.961).结论 TVR患者死亡率及远期死亡率均较高,对于严重的三尖瓣病变患者施行心瓣膜置换术是最后的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合理的围手术期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右胸前外侧切口径路行再次三尖瓣手术的手术技术改良方法,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 1997年1月至2009年6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对32例左心瓣膜置换术后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经右胸前外侧切口径路行再次三尖瓣手术,其中男23例,女9例;年龄43~62岁(49.5±8.7岁)。行三尖瓣置换术29例,三尖瓣成形术3例。手术中均不做心包粘连分解或上、下腔静脉套带;上腔静脉采用带气囊直插管;下腔静脉仅做引流而不阻断;三尖瓣置换的人工瓣膜置于冠状静脉窦口下方。结果手术时间152±38min,体外循环时间45±13min;术中出血量272±59ml;术后24h胸腔引流量420±93ml。术后早期死亡4例(12.5%),其中死于肾功能不全1例,呼吸功能不全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随访28例,随访时间3~152个月,随访期间死亡3例,生存患者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11例,Ⅱ级13例,Ⅲ级1例。结论再次三尖瓣手术的改良技术简化了操作、减少出血、缩短了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0.
以三尖瓣瓣环径作为三尖瓣成形手术指征的初步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初步观察采用三尖瓣瓣环径作为三尖瓣成形术指征是否有助于减少二尖瓣置换术(MVR)患者术后中重度三尖瓣反流(TR)的发生。方法选择2005年4月至2006年6月期间我科56例术前无或轻度TR的MVR患者纳入研究。以三尖瓣瓣环径/体表面积≥21mm/m2将患者分为三尖瓣成形组(TA组)和非三尖瓣成形组(NTA组)。TA组:22例,男8例,女14例;年龄45.0±7.7岁;三尖瓣瓣环径36.8±3.8mm,体表面积1.57±0.15m2;心功能分级(NYHA)级18例,~级4例;窦性心律2例,心房颤动20例。NTA组:34例,男9例,女25例;年龄42.9±11.0岁;三尖瓣瓣环径28.5±4.4mm,体表面积1.58±0.13m2;心功能分级级28例,~6例;窦性心律9例,心房颤动25例。TA组患者采用Kay法施行三尖瓣成形术。术后随访及术后6个月完成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56例患者术后均康复出院。术后随访11.0±2.4个月,除2例外54例患者完成术后6个月超声心动图复查。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TA组比较,术前TA组患者右房径(49.3±7.0mm)、三尖瓣瓣环径较大(36.8±3.8mm),有三尖瓣反流的患者较多(P〈0.05),术后TA组患者右房径(44.1±8.9mm)、三尖瓣瓣环径(28.9±6.1mm)明显缩小,三尖瓣反流程度明显改善(P〈0.05)。NTA组患者术前、术后右房径、三尖瓣瓣环径和三尖瓣反流程度变化不明显(P〉0.05),有3例患者出现TR。结论对术前无或轻度TR的MVR患者,采用三尖瓣瓣环径作为三尖瓣成形手术指征可能有助于减少这些患者术后中-重度T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成人Ebstein’s畸形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策略。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手术治疗成人Ebstein’s畸形78例,其中男24例,女54例;年龄18~54(33.0±9.5)岁。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Ⅰ~Ⅱ级72例,Ⅲ级以上6例。临床表现主要为运动耐力下降和活动后心累。术前二维超声心动图示三尖瓣隔瓣下移20~60(34.8±12.7)mm,隔瓣严重发育不良或缺如3例;后瓣下移20~70(46.8±11.6)mm,后瓣缺如1例;三尖瓣瓣环明显扩大为37~70(60±10)mm;平均房化心室占右心室约40%;三尖瓣中量反流18例,中大量反流60例。75例行三尖瓣成形术。除2例未处理房化心室外,余均进行了房化心室折叠(56例)或房化心室去除(20例)。32例应用了人工三尖瓣瓣环。3例行三尖瓣置换术。结果术后死亡2例,死亡率2.5%。患者术后恢复尚可,无严重房室传导阻滞等其他并发症。出院前常规检查提示三尖瓣功能良好,无三尖瓣中度以上反流。平均随访时间26个月,无1例需要再次手术。结论成人Ebstein’s畸形患者急性心功能衰竭发生率低。外科治疗以成形为主,术后可达到外科治疗的主要目的,即改善心功能、增加患者的远端耐力和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二尖瓣置换术后远期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4,自引:5,他引:29  
目的:报告二尖瓣置换(MVR)术后远期三尖瓣关闭不全(TR)外科治疗的结果及作用,方法:37例MVR术后中重度IR病人,其中人工二尖瓣为生物瓣者13,机械瓣24例,有11例行内科保守治疗,26例行外科手术治疗,手术类型,MVR加三尖瓣置换2例,MVR加三法瓣成形11例,三尖瓣置换3例,三尖瓣成型10例,三尖瓣成形术包括改良Kay形成形12例,改良DeVega成形术7例,加成形环的三尖瓣成形术2例,结果:11例内科治疗者,7个月-7.5年后76例死亡,病死率为54.5%,26例手术治疗者,术后早期病死2例,病死率为7.7%,随访个月-10.5年,晚期死亡例,仍中度TR2例,结论:MVR术后远期TR的产生与不可逆的左心损害或(和)严重肺动脉高压有关,对重度TR伴有临床症状、左心功能基本正常者,行三尖瓣成形或三尖瓣置换术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三尖瓣替换术及早期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ong C  Sun LZ  Xu JP  Wu X  Hu SS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22):1433-1436
目的 探讨三尖瓣替换术(TVR)的手术适应证和人工瓣膜的选择。方法 1997年3月至2004年6月,共施行TVR42例,其中20例有心脏手术史。手术适应证:①自然瓣膜损毁无法修复(34例);②进行性三尖瓣病变(2例);③修复后残余的瓣膜功能不全仍严重影响心脏功能(6例)。合并下列情况时,积极选择TVR:肺血管阻力中、重度升高;手术后有残余的左心功能不全;有三尖瓣成形手术史。人工心脏瓣膜替换术包括:单纯TVR30例,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加TVR8例,二尖瓣加TVR3例,主动脉瓣加TVR1例。三尖瓣位人工瓣使用双叶型机械瓣28枚,生物瓣14枚。其他合并的心脏手术包括:先天性心脏畸形修复10例,人工瓣周漏修补、黏液瘤切除、冠状动脉搭桥各1例。结果 全组手术病死率17%(7/42),手术并发症发生率31%(13/42)。术后心功能(NYHA分级):Ⅰ级21例,Ⅱ级10例,Ⅲ、Ⅳ级各1例。术后晚期死亡2例。结论 当三尖瓣的病变程度严重,修复把握不大,特别是伴有肺血管病变、左心功能不良、左心病变未能完全矫治时,应积极行TVR;人工瓣应选择双叶型和机械瓣或生物瓣,特别是后者。  相似文献   

14.
The rheumatic tricuspid valve is relatively rare in this country. We report the study on surgical treatment of 27 patients with rheumatic tricuspid valve. Surgical procedure on 7 cases out of them was tricuspid valve replacement (TVR) with bioprosthesis and tricuspid valvuloplasty (TVP) was performed in the remaining 20 cases. There were two operative deaths in TVR group, however, there were no major complications, such as thrombosed valve, the valve dysfunction or prosthetic valve endocarditis in the remaining five cases after the operation. The method of TVP in twenty cases consisted of two Kay's TAPs, six tricuspid commissurotomies (OTC), ten OTC with Key's TAPs and two OTC with DeVega's TAPs. Doppler cardiography (DCG) revealed residual tricuspid regurgitation (TR) more than 3/4 degrees in 7 cases of TVP group immediately after operation. Moreover, the increment of residual TR was seen in 7 cases during the following period and TVR was performed in 3 cases out of these 7 cases. In conclus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TVR may be preferred to TVP for the rheumatic tricuspid valve because of severe residual TR in many cases of TVP group.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患者远期的超声心动图特征,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1999年1月至2008年6月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施行的二尖瓣及主动脉瓣机械瓣双瓣膜置换术、且完成了术后≥5年超声心动图评价的204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60例,女144例;年龄15~74(48.42±11.00)岁。术后随访时间5~13(6.34±2.05)年。观察所有患者术前、术后超声心动图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左心房径(LA)、左心室径(LV)明显缩小(P〈0.05),右心室径(R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缩短分数(LVFS)增加(P〈0.05)。以二尖瓣狭窄为主的患者术后LA、LV、左心房面积(LAA)、左心房容积(LAV)、二尖瓣平均跨瓣压差(MPGmv)、二尖瓣速度时间积分(VTImv)及二尖瓣压力降半时间(PHTmv)均明显减小或降低(P〈0.05),而二尖瓣有效瓣口面积(EOAmv)、有效瓣口面积指数(EOAImv)明显增加(P〈0.05);以二尖瓣反流为主的患者术后LA、LV明显缩小(P〈0.05)。以主动脉瓣狭窄为主的患者术后LV、室间隔厚度(IVS)、左心室质量(LVM)、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主动脉瓣最大前向血流速度(Vav)及平均跨瓣压差(MPGav)均明显减小或降低(P〈0.05),主动脉瓣有效瓣口面积(EOAav)、有效瓣口面积指数(EOAIav)明显增加(P〈0.05),而左室后壁厚度(LVPW)变化不明显(P〉0.05);以主动脉瓣反流为主的患者术后LV、LVM、LVMI、EOAav及EOAIav均明显减小(P〈0.05),而Vav、MPGav明显增加(P〈0.05)。在二尖瓣部位,与置入25mm瓣膜患者相比,置入27mm瓣膜患者Emv、MPGmv及VTImv均较低(P〈0.05);在主动脉瓣部位,与置入21mm瓣膜患者相比,置入23mm瓣膜患者Vav、MPGav及VTIav均较低(P〈0.05)。术后远期二尖瓣部位中度人工心脏瓣膜.患者不匹配(PPM)38例(21.3%),重度PPM4例(2.3%);术后远期主动脉瓣部位中度PPM50例(24.5%),重度PPM43例(21.1%)。接受三尖瓣成形术的患者其术后远期三尖瓣反流(TR)程度构成比明显改善(P〈0.05),而未接受三尖瓣成形术患者其术后远期TR程度构成比明显恶化(P〈0.05)。结论与术前相比,双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远期的左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但远非正常;与二尖瓣部位相比,主动脉瓣部位PPM的问题更为突出;由于术后远期TR残流或加重的情况较为普遍,左心手术时积极考虑同期三尖瓣成形手术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