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了解19mmSt.Jude Regent瓣的在体有效瓣口面积及植入后是否发生瓣膜一患者不匹配现象(PPM)。方法 23例心脏瓣膜病患者根据术中测量的主动脉瓣环径大小分为19mm Regent瓣组和21mm其它双叶机械瓣膜组,均常规行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术;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技术,于术前和术后3~6个月测量血流动力学指标,并计算左心室重量及有效瓣口面积等参数。结果 两组患者围术期及术后3~6个月内未发生心脏事件,术后3~6个月左心室重量均较术前减轻;两组患者的主动脉瓣有效瓣口面积、有效瓣口面积指数、左心室重量减轻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19mm St.Jude Regent瓣与21mm其它进口双叶机械瓣有相同的有效瓣口面积和血流动力学效果;(2)在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术中,当主动脉瓣瓣环径偏小时应用19mm St.Jude Regent瓣是比较安全的,不会增加术后早期的心脏事件,不会发生术后早期的PPM;(3)对于PPM的标准,应进一步扩大病例数量、延长随访时间,进行深入研究;(4)St.Jude Regent瓣有临床应用价值,但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成人小主动脉瓣环行心瓣膜置换术的临床经验,以提高手术效果。方法对26例成人小主动脉瓣环患者行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单纯主动脉瓣置换17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9例。采用Manougnian法主动脉瓣环加宽7例,瓣膜侧倾缝合置换主动脉瓣膜6例,瓣环上主动脉瓣置换13例,在双瓣膜置换中均先置换主动脉瓣后再置换二尖瓣。结果26例患者中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时间6~48个月(12±3个月),心功能均明显改善(Ⅰ级10例、Ⅱ级16例),无远期死亡。术后主动脉瓣有效瓣口面积指数(EOAI)1.02~1.44cm^2/m^3(〉0.85cm^2/m^3),无瓣膜-患者不匹配现象(PPM)。结论主动脉瓣病变伴小主动脉瓣环的成人患者行心瓣膜置换,选择新型人工瓣膜行瓣环上主动脉瓣置换是理想的选择,瓣膜侧倾缝合是可选择的方法,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时先置换主动脉瓣可降低手术操作难度,大部分患者无需行瓣环扩大术。  相似文献   

3.
小主动脉瓣环患者机械瓣置换术后中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小主动脉瓣环患者行心瓣膜置换术后中期疗效和心功能恢复情况,探讨小口径瓣膜的使用范围。方法1990年7月至2003年6月共对62例患者施行19号主动脉机械瓣膜置换术(19mm瓣膜组),同时选择62例同期置换21号以上机械瓣膜患者做对照(21mm瓣膜组);术后随访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指标,采用Kaplan—Meier分析生存曲线计算两组患者的生存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9mm瓣膜组中有38例主动脉瓣区仍存在Ⅱ级以上杂音,心电图检查18例有ST段改变,术后11例仍存在胸闷、胸痛症状,术后心功能Ⅱ级33例,Ⅲ级29例;21mm瓣膜组术后心电图检查6例有ST段改变,术后3例有胸闷症状,偶尔有胸痛不适6例,术后心功能Ⅱ级48例,Ⅲ级14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两组患者术后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重量指数、主动脉跨瓣压差等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5年与术前比较明显提高(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9mm瓣膜组术后1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3.5%、74.2%;21mm瓣膜组术后1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5.2%、79.0%,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1,0.110)。结论小口径主动脉瓣置换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和中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二尖瓣置换术后患者远期超声心动图特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4例行机械瓣二尖瓣置换术、且在本院超声心动图室完成了术后≥5年超声心动图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4例,女160例;年龄23~73(50.9±10.6)岁.所有患者术后于门诊定期随访,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检测指标包括左心房内径(LA)、左心室内径(Lv)、右心房内径(RA)、右心室内径(R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二尖瓣有效瓣口面积(EOA). 结果 术后随访204例,随访时间5~15 (7.9±2.3)年.术后远期超声心动图检测LA、LV均较术前缩小(P<0.05),RA、RV与术前比较变化不明显(P>0.05),LVEF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术后远期EOA 1.1~4.8 (2.3±0.5) cm2,其中EOA 1.1~1.4 cm2 7例(3.4%,7/204),1.6~1.9 cm2 42例(20.6%,42/204).术后远期随访中有7例患者需接受再次手术,其中机械瓣膜瓣叶活动障碍2例,机械瓣膜瓣周漏致严重溶血性贫血1例,三尖瓣重度反流经药物治疗效果欠佳3例,主动脉瓣中度狭窄和反流1例.术后远期有2例左心房血栓形成,目前仍在治疗及随访中,其中1例于术后7年因心内膜炎死亡. 结论 行二尖瓣置换术时应积极地同期处理合并的三尖瓣和主动脉瓣病变,加强术后随访;此外较多患者需要长期给予心血管药物治疗,以改善及维持适当的心功能,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合并左心室功能不全的外科治疗经验,评价其治疗措施、疗效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治疗的68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合并左心室功能不全(左心室射血分数≤40%)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4例,女14例;年龄12~75岁(50.30±13.90岁)。所有患者均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6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3例,有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患者均行二尖瓣成形术(包括Reed成形、加用二尖瓣成形环等),中度以上三尖瓣反流患者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包括Kay成形术、改良DeVega成形术)。结果围术期死亡7例,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和恶性心律失常2例。术后并发低心排血量7例,肾功能不全2例,恶性心律失常l例,肺部感染和切口感染各1例;均经相应的治疗治愈。术后随访6l例,随访时间1~6个月。术后6个月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55.43±9.52mmVS.73.05±12.71mm,P〈O.05)、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156.19±70.31m1VS.293.43±109.91ml,P〈O.05)较术前明显减小;左心室射血分数(47.13%±11.60%vs.36.68%±4.92%,P(0.05)较术前明显增大。结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合并左心室功能不全患者围术期病死率较高;但采取适当的外科治疗措施,对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和主动脉瓣胶原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研究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瓣膜胶原含量及其类型对瓣膜成形术病例选择的影响。方法:采用羟脯氨酸法测定瓣膜胶原含量的变化,并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离法测定心瓣膜胶原的类型。结果:正常二尖瓣腱索的胶原含量较瓣叶高*(P<0.01),主动脉瓣胶原含量较二尖瓣低(P<0.01),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的胶原含量较正常瓣膜有显著性升高(P<0.01),正常瓣膜以I型胶原为主,Ⅲ型胶原含量较少,而病变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其Ⅰ,Ⅲ型,胶原均明显增加,且以I型胶原为主,有钙化的二尖瓣腱索胶原含量高于无钙化瓣膜(P<0.05),二尖瓣病变以狭窄为主的病例其二尖瓣腱索的胶原含量较以关闭秒全为主的病例高(P<0.01),且二尖瓣瓣叶及腱索的胶含量与二尖瓣口面积呈负相关(r=-0.5431和r=-0.8819,P<0.01),结论:风湿性心脏病心瓣膜胶原含量和类型的变化与心瓣膜功能的改变密切相关,瓣膜有无钙化以及二尖瓣病变的性质,可作为施行心瓣膜成形术的选择条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主动脉路径同期手术修复主动脉根部或主动脉瓣病变合并的中度功能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手术技术,分析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6月新华医院25例主动脉根部或主动脉瓣病变合并中度功能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经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7例;年龄42~75(57.9±9.6)岁。所有患者除主动脉根部或主动脉瓣病变均合并中度功能性二尖瓣关闭不全。Carpentier分型均为Ⅰ型。手术方法均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瓣置换或主动脉根部置换加二尖瓣成形术(均为经主动脉切口交界缝合成形)。通过门诊复查,电话等随访观察,评价二尖瓣及心脏结构和功能。结果术中食管超声心电图提示2例有残余微量反流,其余23例患者无反流,无瓣膜狭窄,成形效果满意。全组患者无死亡。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与术前比较明显缩小(t=4.086,P=0.000;t=4.442,P=0.000);左心室射血分数与术前比较有所降低(t=3.671,P=0.001)。术后二尖瓣瓣环直径与术前比较缩小[(32.4±3.6)mm vs.(35.6±6.4)mm]。术后二尖瓣瓣口压差[(1.4±0.7)mmHg vs.(1.5±0.7)mmHg],二尖瓣瓣口峰值压差[(3.7±2.2)mmHg vs.(3.3±1.5)mmHg]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出院后随访23例,随访率92%,随访时间7~92(50.4±25.3)个月;2例失访。随访期间出现二尖瓣轻度反流3例。最后一次随访二尖瓣瓣环直径(33.9±4.6)mm,二尖瓣瓣口压差(1.3±0.6)mmHg,二尖瓣瓣口峰值压差(3.6±2.3)mmHg。结论主动脉瓣或主动脉根部手术时,经主动脉路径修复中度功能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安全、方便、有效。  相似文献   

8.
经导管二尖瓣置换术被公认是治疗高龄高危主动脉瓣疾病的有效方法。我们采用国产J-Valve瓣膜,应用瓣中瓣技术成功救治2例二尖瓣生物瓣衰败的患者。手术效果满意,术后患者二尖瓣反流消失,未见瓣周漏,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缩小,三尖瓣反流量显著减少,心功能明显改善。在二尖瓣生物瓣衰败外科手术高危的患者中,采用国产J-Valve瓣膜行瓣中瓣技术,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其长期效果尚需要大宗的病例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二尖瓣成形术矫治二尖瓣前叶脱垂的近、远期疗效,总结其临床经验。方法2002年1至2013年6月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应用“缘对缘”成形、人工腱索、腱索缩短、“缘对缘”腱索转移法等各种成形击治疗二尖瓣前叶脱垂共67例,其中男41例、女26例,年龄18~71(46.34±7.68)岁,体重43~91(65.30±18.60).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5例,Ⅲ级27例,Ⅳ级35例。腱索断裂46例,腱索延长21例。二尖瓣反流面(15.36±4.53)cm^2,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29%~71%。所有患者出院前、术后6个月及以后每1~2年再次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观察二尖瓣成形术矫治二尖瓣前叶脱垂的近、远期疗效。结果 围术期无死亡。除1例患者术后第3d出现瓣膜穿孔,1例术后6个月因成形环撕脱导致血红蛋白尿,再次行心瓣膜成形术外,其余患者均无需二次手术。随访67例,随访率100%,随访时间2~138(65.6±17.3)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术后心功能分级(NYHA)全部恢复至Ⅰ级。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二尖瓣瓣口面积2_3~4:8(3.63±0.79)cm^2,均无明显反流,反移积(O.574±0.37)cm^2,术后左心房内径[(38.23±11.56)mm vs.(49.26±10.36)mm,P〈0.05]、左心室舒张期末p[(43.35±13.74)mm vs.(64.29±12.54)mm,P〈0.05]较术前明显缩小。结论几乎所有二尖瓣前叶脱垂患{可以通过个性化二尖瓣成形手术治疗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主动脉瓣置换术在治疗主动脉瓣重度狭窄伴左心室收缩功能受损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主动脉瓣重度狭窄伴左心室收缩功能受损[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二尖瓣狭窄患者。共纳入29例患者,男22例、女7例,年龄14~76(56.3±12.9)岁。将患者手术前后临床及心脏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进行比较,评价手术效果,并根据患者LVEF恢复情况,分析可能影响患者术后心脏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例。其余28例患者术后主动脉瓣跨瓣压差由(97.6±25.1)mmHg降至(25.0±9.7)mmHg,LVEF由41%±6%增加至56%±11%,左心室舒张/收缩期末直径/容积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均〈0.001)。结论主动脉瓣膜置换术是主动脉瓣重度狭窄伴左心室收缩功能受损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术后左心室超声指标显著改善。术前左心室扩大程度较低可能更利于术后LVEF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二尖瓣置换同期全迷宫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心房功能的恢复情况,并探讨其与心房纤维化的关系。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分析2010年1~8月期间沈阳军区总医院收治以二尖瓣病变为主的心瓣膜病合并慢性心房颤动(房颤)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21例,年龄(49.8±8.7)岁;其中单纯风湿性二尖瓣狭窄14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8例,二尖瓣脱垂10例;术前房颤持续时间(3.6±4.6)年。所有患者均行二尖瓣置换加全迷宫射频消融术。以左心耳纤维化程度的中位数10.9%为割点,将32例患者按心房纤维化的程度不同分为纤维化较重患者(纤维化程度〉10.9%)19例,纤维化较轻患者(纤维化程度〈10.9%)13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心肌纤维化程度,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房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结果无围术期死亡。体外循环时间(84.6±22.6)min,主动脉阻断时间(47.6±15.6)min;监护室停留时间(3.2±1.5)d。32例患者均随访半年以上,随访时间(1.3±0.6)年。32例患者的心房壁纤维化程度为4.8%~18.3%(10.7%±4.2%),19例纤维化较重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左心房内径(LAD)、左心房面积变化分数(LAFAC)及瓣环运动与13例纤维化较轻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房纤维化较轻患者术后6个月LAD明显缩小(P〈0.05);二尖瓣侧壁瓣环处的舒张晚期运动峰速(Am)显著提高(P〈0.05);LAFAC有一定改善(P=0.067)。32例患者中二尖瓣置换术加射频消融术后3个月时有28例患者(87.5%)恢复为窦性心律,21例可维持窦性心律6个月以上(65.6%),左心房后壁纤维化程度较轻的患者容易维持窦性心律(P=0.010)。结论二尖瓣手术同期行全迷宫射频消融术后6个月心房功能得到改善,与心房纤维化程度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人工瓣膜-患者不匹配(Prosthesis-patient mismatch, PPM)使左心室后负荷增加,影响瓣膜置换术后患者临床转归。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探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 TAVI)术后PPM的危险因素。方法〓搜索Medline、Cochrane图书馆、Scopus数据库,选择有关TAVI术后PPM的研究。选择以是否发生PPM而分组比较的队列研究纳入Meta分析。结果〓PPM患者平均体表面积1.87±0.202平方米(m2),年龄78.3±7.78岁,左室射血分数41.0±14.1%,有效开瓣面积指数0.366±0.0922,相较无PPM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性别、体重指数、冠脉搭桥手术史、NYHA分级、LogisticEuroscore,以及术前心脏彩超结果之主动脉瓣环大小、主动脉瓣跨瓣压等因素,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较大的体表面积、较低的左室射血分数、术前更严重的主动脉瓣狭窄程度与TAVI术后PPM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改良保留前叶技术在二尖瓣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和体会,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术后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方法 纳入2005年5月至2012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采用改良保留二尖瓣前叶的瓣膜置换术128例患者,作为改良组,同期行主动脉瓣置换术14例;其中男49例、女79例,年龄(45.0±12.3)岁。同期纳入行常规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128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55例、女73例,年龄(48.0±8.4)岁。两组患者术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 改良组无围手术期死亡,6例开胸止血,4例出现低心排血量,5例并发肺部感染,1例行气管切开,3例出现肾功能衰竭。对照组早期死亡5例,3例死于左心室后壁破裂,2 例死于严重低心排血量。5例开胸止血,12例出现低心排血量,4例并发肺部感染,6例出现肾功能衰竭。术后6个月心脏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显示改良组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收缩期末内径均较对照组有改善,其中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和收缩期末内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术前、术后射血分数、舒张期末内径、收缩期末内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前、术后舒张期末内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射血分数和收缩期末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改良保留前叶的二尖瓣置换术近期效果良好,方法简便易行,适合各种类型的二尖瓣病变,尤其是退行性病变和感染性心内膜炎。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老年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治疗效果,总结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011年1月至2014年5月施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47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28例,年龄60~79岁;风湿性心脏病35例,退行性心脏瓣膜病10例,先天性主动脉瓣二叶畸形2例;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23例,Ⅲ级19例,Ⅳ级5例。体外循环下行心瓣膜置换术,或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TVP)、左心房血栓清除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观察手术早期病死率、并发症及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全组行二尖瓣置换术(MVR)27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15例,MVR+AVR5例,同期行TVP4例,左心房血栓清除术3例,CABG6例。全组手术时间138~412(196±52)min,体外循环时间48~301(108±33)min,主动脉阻断时间34~196(87±21)min,住院时间12~31(19±5)d。无术中死亡病例,术后早期死亡2例(4.3%),死亡原因为左心功能衰竭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术后发生并发症23例(51.1%),包括呼吸功能不全6例,肺部感染5例,心律失常5例,切口感染2例,胸腔积液2例,低心排血量综合征2例,肾功能不全1例。通过电话、网上视频、来院复查等方式随访生存患者45例,随访时间1~32个月,随访率100%,心功能改善至I级11例、Ⅱ级32例、Ⅲ级2例。结论针对老年瓣膜疾病的特点,提高手术技巧,改善围手术期处理,可有效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钙磷代谢及透析龄与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血液透析中心接受维持性血液治疗1年以上的102例患者,按血磷分为高磷组(Pi>1.78 mmol/L,n=72)和对照组(Pi:1.13 mmol/L~1.78 mmol/L,n=30);按钙磷乘积分为对照组(钙磷乘积≤55 mg2/dl2,n=47)和高钙磷乘积组(钙磷乘积>55 mg2/dl2,n=55);按透析龄分为A组(透析龄1~5年,n=61)和B组(透析龄>5年,n=41)。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Ds)、左房内径(LAD)、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室间隔厚度(IVST),并收集临床指标。结果:(1)将血磷、钙磷乘积及透析龄与反应心脏结构的指标(LVDd、LVDs、LAD、IVST、LVPWT、LVM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脏结构的改变与钙磷代谢及透析龄密切相关。另外,钙磷乘积和透析龄与FS存在相关性。(2)高磷组LVDd、LVDs及LVMI与对照组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高磷血症患者出现左心室肥大。(3)高钙磷乘积组的LVDd、LVDs及LVMI与对照组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钙磷乘积升高组,左心室肥大较对照组显著。(4)两组患者比较LVH发生比率,结果显示,B组要高于A组(71.89%vs37.78%,P=0.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LVDd、LVDs、LVPWT、LVMI及FS与B组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随着透析时间的增长,心脏结构的改变越来越明显,左心室肥大的发生率越来越高。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普遍存在心脏结构的改变,随着透析龄的增加,心脏结构和功能进一步恶化。钙磷代谢及透析龄影响心脏结构改变,最终导致心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影响退行性二尖瓣反流行成形术早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1月在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行二尖瓣成形术的二尖瓣退行性变患者,入组患者132例,随访患者114例(86.4%),平均年龄(51.21±12.78)岁,其中男76例(66.7%)、女38例(33.3%),通过回访成形术早期的效果对术前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入选患者合并心房颤动25例(21.9%),术前射血分数63.88%±6.93%,术前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指数(31.61±5.51)mm/m^2,合并i尖瓣关闭不全者56例(49.1%),其中34例(29.8%)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10例(8.8%)应用三尖瓣成形环。术后死亡2例,再次行二尖瓣置换术或成形术2例,超声心动图复查提示二尖瓣中量及以上反流15例。影响二尖瓣成形早期预后的危险因素包括合并心房颤动(36.8%vs.18.9%,P=0.035)、较大的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指数[(34.02±3.76)mm/m^2 vs.(31.15±5.68)mm/m^2,P=-0.042]、功能性二尖瓣反流(15.8%vs.1.1%,P=0.00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前后左心室内径改变(主要是缩小)越大,术后事件发生率降低[HR0.002,95%CI(〈0.001,0.570),P=0.031]。结论对于二尖瓣退行性反流的患者,术前左心室扩张是影响二尖瓣成形术早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此类患者中,左心室内径明显缩小者,术后事件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17.
Ⅲ度精索静脉曲张患者显微结扎术后生精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Ⅲ度精索静脉曲张显微结扎术后生精功能的变化,以探讨手术的价值.方法:选择Ⅲ度精索静脉曲张并男性不育患者118例,观察其显微结扎术前后睾丸体积、精子密度、活率、形态、血清卵泡刺激素(FSH)、睾酮(T)及抑制素B浓度的变化.结果:患者手术6个月后的左侧睾丸体积(P〈0.05)、精子密度(P〈0.01)及活率(P〈0.05)均明显提高,血清FSH水平明显降低(P〈0.05),T(P〈0.01)及抑制素B(P〈0.05)水平明显提高.而睾丸体积及精子形态无显著变化.结论:显微结扎术能改善Ⅲ度精索静脉曲张患者的生精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二尖瓣病变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水平与持续性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的关系。方法124例拟行心瓣膜置换术的二尖瓣病变患者纳人本研究,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血生化、心电图、彩色超声心动图及胸部X线片检查。根据是否伴有持续性Af将124例患者分为窦性心律(sinus rhythm,SR)组(SR组)和Af组;在Af组,根据患者的二尖瓣病变类型,进一步分为二尖瓣狭窄(mitral stenosis,MS)伴Af组(MS—Af组)和二尖瓣反流(mitral regurgitation,MR)伴Af组(MR—Af组)。采用竞争放射免疫法测定各组的ACE水平。结果二尖瓣病变患者中47.58%(59/124)伴有Af,与二尖瓣反流相比,二尖瓣狭窄较多伴有持续性Af(60.53%vs.27.08%,P〈0.05)。Af组的血浆ACE水平明显高于SR组(72.60±22.03U/L vs.56.40±17.96U/L,P〈0.05)。在Af患者中,MS—Af组的ACE水平高于MR—Af组(82.92±18.75U/L vs.66.25±21.10U/L,P〈0.05),且易伴有血栓。多元回归分析显示:Af与ACE水平(r=0.089,P=0.021)及左房直径(r=0.447,P=0.033)有关。结论二尖瓣病变患者血浆ACE水平升高与Af发生有关,在二尖瓣狭窄伴Af的患者中ACE水平升高更为明显;ACE水平与左心房血栓形成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食管癌手术后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两种不同的营养方式对手术后患者肝功能、肾功能及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124例食管癌手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1例、女53例,年龄31~85岁,平均年龄59.7岁。应用抽签法将124例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术后采用经鼻肠管+胃管行肠内营养,对照组:术后采取静脉滴注营养液。于术前、术后第1 d、第3 d、第7 d晨起未输液前检测外周静脉血丙氨酸转移酶、天冬氨酸转移酶、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总蛋白、白蛋白等肝功能指标,检测尿素氮、血肌酐等肾功能指标,以及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第一次排气时间、第一次排便时间等胃肠功能恢复指标。结果肝功能主要指标中丙氨酸转移酶、天冬氨酸转移酶、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术前及术后第1d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 d及第7 d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总蛋白、白蛋白等指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静脉血尿素氮、肌酐等肾功能指标术前、术后第1d、第3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 d试验组低于对照组[术后第7 d试验组与对照组尿素氮比较:(4.94±1.07)mmol/L vs.(6.67±2.88)mmol/L;术后第7 d试验组与对照组肌酐比较:(52.50±12.46)μmol/L vs.(68.23±7.61)μmol/L;P〈0.05]。试验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42.00±1.68)h vs.(50.00±1.54)h]、第一次排气时间[(64.15±10.35)h vs.(70.64±14.73)h]、第一次排便时间[(4.20±1.50)d vs.(5.20±1.40)d]等胃肠功能指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食管癌手术后肠内营养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