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指脑缺血一定时间恢复血液灌注后,脑组织细胞损伤反而进行加重。缺血性脑损伤包括缺血期原发性损伤和再灌注期继发性损伤,其病理过程始动环节是缺血。恢复脑组织的血液灌注是救治脑缺血的前提,而继后的再灌注损伤是不可避免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  相似文献   

2.
脑缺血预处理(cerebral ischemia preconditioning, CIP)是指对脑组织采用机械刺激,如一次或多次短暂性、非致死性脑缺血再灌注刺激,启动脑组织产生内源性保护机制,将对致死性的缺血产生显著的耐受,从而减弱或阻止脑缺血缺氧引起的级联反应。这种现象又称为脑缺血耐受(Cerebral ischemia tolerance,CIT)。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CIRI)是一种多种机制参与的临床病理生理过程,是指脑缺血导致脑细胞损伤,恢复血流再灌注后,其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反而进一步加重甚至发生不可逆性损伤的现象。脑缺血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该文就脑缺血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相关神经保护机制及重要通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大脑缺血性疾病在中国是致死致残的最主要疾病之一,主要原因是高血压所致的血栓形成及血栓栓塞,其治疗原则是及时恢复缺血区的血液灌注,但是在某些情况下缺血后恢复血流并不能恢复组织功能,反而使组织损伤及功能障碍更加严重,即缺血再灌注损伤,其发生将导致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器官功能异常,因而成为一个十分重要而棘手的临床问题。了解缺血再灌注过程中促进或阻碍神经元死亡的机制对于解决这一健康难题十分重要。关于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有多种,本文将重点介绍自噬在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调节机制及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注脑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与神经元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4血管夹闭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内皮素、一氧化氮及脑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对神经元凋亡的影响。结果:脑缺血再灌注组缺血10m in血浆ET-1含量显著升高,再灌注24h有所下降,于72h又开始升高,血浆NO于再灌注24h有所下降,48h时间点又恢复到缺血时水平。全脑缺血10m in内皮细胞部分缺损,凋亡神经元数量较少,缺血再灌注24h内皮损伤加重,凋亡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加,至48h达到高峰,再灌注72h,凋亡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结论:脑缺血再灌注ET-1含量升高,NO水平下降,内皮损伤加重可导致神经元进一步损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麝香和冰片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恢复早期炎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105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麝香、冰片50 mg/kg,25 mg/kg剂量组,醒脑静10 mL/kg组。各组预防给药4 d后,采用线栓法复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72 h后,考察麝香和冰片对缺血再灌注后对神经功能损伤的改善作用,脑组织环氧化物酶(COX-2)及5脂氧酶(5-LOX)活性的影响。结果麝香与冰片能改善大鼠行为学异常,降低缺血再灌注后恢复早期脑内COX-2和5-LOX的活力。结论麝香和冰片对脑缺血再灌注恢复早期炎性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韦家俊  刘开祥 《华夏医学》2013,26(4):868-871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尤其以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较为多见。研究表明脑缺血再灌注有自我保护机制,因而调动机体的内源性保护机制可以有效治疗脑缺血疾病。肢体缺血后处理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现象,为人们对缺血防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磺酰脲类受体1(SUR1)调控的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nonselective cation channel,NCCa-ATP通道)表达的变化与脑缺血损伤的关系,探索脑缺血的治疗时间窗.方法以颈内动脉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左侧中动脉梗塞模型,缺血2 h后恢复再灌注.取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3h、6 h、8 h、12 h、24 h等不同时间缺血核心区的脑组织,采用RT-PCR及Western-blot技术,测定SUR1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法技术,观察SUR1在缺血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情况.结果缺血再灌注核心区组织在缺血再灌注后3 h、6 h、8 h、12 h及24 h各时间点SUR1 mRNA和SUR1蛋白的表达量均上调,再灌注后8 h达高峰(P<0.05),缺血再灌注后12 h,SUR1在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非常明显.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SUR1调节的NCCa-ATP通道参与了脑缺血损伤,在脑缺血再灌注后其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均上调.推测应用SUR1受体的特异性抑制剂最佳时机在缺血再灌注后8~12 h.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目前神经内科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其致残率非常高。治疗一般是以疏通堵塞的血管、改善病变部位的血液供应为主,但当缺血部位的血液供应好转以后就容易发生更加严重的再灌注损伤[1]。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脑缺血后脑组织恢复血流灌注时引起脑细胞更严重损伤的一种病理生理现象。研究表明,脑组织缺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川芎嗪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缺血再灌注组(IR)、川芎嗪组(TMP).采用经大鼠右侧翼腭动脉线栓Willis环30 min后再灌注的方法 ,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动物模型.动态观测局部脑血流(rCBF)及脑电图(EEG)的变化.测定血清丙二醛(MDA)、ATP酶(ATPase)、内源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结果 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川芎嗪组异常增高的MDA显著降低(P<0.05),血清和脑组织中SOD含量增加,ATP酶活性提高(P<0.05);川芎嗪组脑血流量(rCBF)提高,脑电图恢复至正常水平时程缩短.结论 川芎嗪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减少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脂质过氧化、清除氧自由基、扩血管等作用.  相似文献   

10.
陈健  李成洁  李媛 《河北医学》2022,(3):374-379
目的:本研究探讨七氟醚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以及机制研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缺血再灌注损伤组+七氟醚组(I/R+Sev)、缺血再灌注损伤组+七氟醚组+EX527组(I/R+Sev+EX527).使用Morris水迷宫实验和TTC染色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损伤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灯盏花素磷脂复合物(Ber-PC)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损伤的影响.方法 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缺血后大鼠神经功能障碍情况,测定再灌注后缺血侧脑梗死范围及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及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 Ber-PC剂量依赖性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障碍,减少脑梗死面积,拮抗缺血脑组织MDA含量的增加,提高脑组织SOD、GSH-PX活性.结论 Ber-PC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具有良好的新药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内CD_(31)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 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以及缺血/再灌注+干细胞治疗组,每组8只。对照组为仅在颈内动脉下穿线不结扎;缺血/再灌注组为结扎30 min后恢复血流灌注;缺血/再灌注+干细胞治疗组为结扎30 min后恢复血流灌注,并给予干细胞干预治疗,即将2×10~6脐带干细胞通过尾静脉注射途径输注至大鼠体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 blot技术等检测各组缺血脑组织内CD_(31)和IL-6的变化。结果三组实验大鼠脑组织中IL-6 mRNA和CD_(31)mRNA及其蛋白表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情况:与对照组相比较,脑缺血/再灌注组大鼠IL-6 mRNA、IL-6蛋白水平升高,缺血/再灌注组+干细胞治疗组降低(P<0.05);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干细胞治疗组IL-6 mRNA、IL-6蛋白水平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缺血/再灌注组和缺血/再灌注组+干细胞治疗组的CD_(31)mRNA、CD_(31)蛋白水平均升高,且缺血/再灌注组+干细胞治疗组高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结论行UC-MSCs移植术治疗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有效提高CD_(31)的表达,改善损伤区域血管重建,并通过降低IL-6的表达水平有效抑制炎症进展。  相似文献   

13.
<正>大脑是人体对缺血、缺氧最为敏感的器官,脑缺血可导致脑细胞坏死或凋亡,在治疗时间窗内及时地溶栓以及迅速有效的重建微血管侧枝循环,恢复缺血区及半暗带的血液再灌注是脑缺血的最佳治疗方法[1],然而缺血后血流的再通可导致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缺血再灌注时,在缺血灶局部存在大量炎症因子,并且炎症细胞的激活、浸润及黏附分子的合成分泌呈一种相互增强相互促进的级联反应[2],并通过一定的炎症信号通路使脑组织由缺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小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活性变化及作用和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XM)的影响.方法: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组;缺血再灌注2h组;DXM预处理组;制备小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并于缺血20min和再灌注2h后断头取脑;同时记录异常神经症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脑组织中NF-κB亚单位P65活性.结果:脑缺血再灌注2h P65活性增加(P<0.05),DXM预处理能降低P65活性水平(P<0.05);且能明显改善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异常神经症状(P<0.05).结论:NF-κB参与了小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早期损伤的过程;地塞米松可能通过抑制NF-κB活性减轻缺血再灌注早期损伤.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作用,我们采用闭塞大鼠四动脉的全脑缺血模型,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大鼠NO(一氧化氮)、NOS(一氧化氮合成酶)的变化,以及针刺对其产生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脑缺血及再灌注造成的脑损伤中,NOS活性和NO含量显著升高,如缺血后再灌注3小时后电针针刺百会穴、曲池穴30分钟,则NOS活性和NO含量显著降低(P<0.05)。说明在缺血再灌注适当的时间段,针刺可抑制NOS活性,减少NO的产生,从而降低缺血再灌注所造成的迟发性神经元损伤。  相似文献   

16.
缺血性心肌病及脑卒中是全球致死率最高的两大疾病,尽早恢复血流灌注是治疗组织缺血的最有效手段,但灌注的同时往往伴随再灌注损伤。凋亡、自噬等细胞程序性死亡是导致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机制。通过分析细胞程序性死亡在心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阐释电针调控细胞程序性死亡的机制,进而探讨电针干预对心脑缺血再灌注后心脏及神经组织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7.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 脑血管疾病因其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其中缺血性脑病占有很大比例。恢复缺血组织的血液灌注是救治脑缺血的前提,于是溶栓法成为目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主要方法。但治疗结果导致的再灌注损伤,即缺血组织恢复血流后反造成组织损伤进行性加重,又成为棘手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在这方面尚无治疗的特效药和(或)特效方法。本文就其发生机理,对近年来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措施作  相似文献   

18.
心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及防治策略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缺氧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恢复血流再灌注在挽救心脑缺血患者生命的同时,带来了新的损伤,降低了再通手术成功率,此为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涉及氧化应激、细胞内钙超载、线粒体功能紊乱、细胞炎症、自噬、凋亡等诸多细胞与分子生物学事件,相互之间交叉成一个复杂的网络.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复杂机制相对应,防治心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策略从单一的针对某一机制的药物治疗,发展到了缺血预处理、远距预处理、缺血后处理、联合用药干预及常压高氧联合溶栓治疗等,针对多个损伤机制的综合防治手段.  相似文献   

19.
后适应是在缺血后再灌注早期机械地阻断血流从而减轻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一种现象.本文对后适应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中药单剂联合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指脑组织缺血一定时间后再恢复血液灌注,脑组织细胞损伤反而进一步加重。我国传统中医药宝库中有着丰富的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药物,许多药物的疗效已被实验所证实,它们不仅针对多个环节,起到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且对不同环节各有侧重,如:中药丹参、川芎、当归。我们将其进行组合观察其保护脑细胞和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