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灵枢·终始》篇:“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如此者弗灸,不已者因而泻之,则五脏气坏矣”。根据这段文字,有人认为“阴阳俱不足”证不能使用灸法。如张介宾《类经·针刺类·四盛关格之刺》曰:“正气衰者不可攻,非唯不可攻,而灸之亦不可,以火能伤阴也”。但是,《灵枢·终始》的这段文字在《黄帝内经太素》作:“如此者弗灸不已,因而泻之,则五脏气坏矣”。两相比较,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句读问题,而由此经文的意思截然相反。“已”字,诸家皆作“愈”解释。“弗灸不已”即灸之则愈也。杨上善注…  相似文献   

2.
《灵枢·官能》篇指出:“泻必用员”(员通圆)、“补必用方”,而《素问·八正神明论》则说“泻必用方”、“补必用员”、两书的说法正好相反.后世注家因而解释纷纭,使读者莫衷一是.兹就原文作些肤浅的分析,望同道们指正.  相似文献   

3.
针灸学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它各科一样十分注重辨证施治。故《素问·缨刺论篇》说:“凡刺之数,先视其经脉,切而从之,审其虚实而凋之。不调者,经利之,……”《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又说:“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灵枢·经脉》亦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这就是说针灸治病必须要诊其脉证,审其虚实,深究疾病的性质、部位,然后确定治疗法则(包括各种手法)。  相似文献   

4.
“泻南补北”的意义与腧穴配伍200080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张载义“泻南补北”是针刺的补泻方法之一,源于《难经·七十五难》,即“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泻南补北”的理论意义,历代诸家见仁见智,然今“东方实,西方虚”的病机,则涉猎者鲜,而“泻...  相似文献   

5.
刺络放血是《内经》时代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所谓“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内经》甚至认为刺络放血是治疗疾病、祛除痛苦的第一选择,如《素问·血气形志》云:“今知手足阴阳所苦,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泻有余、补不足。”可见,那时选择“先去其血”以减轻痛苦,  相似文献   

6.
吴萍 《四川中医》1999,17(4):15-16
何谓谷气至,《灵枢·终始》篇回:“谓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放以知谷气至也。”针刺效果以针后谷气至为目的,而不是以得气为标准。二者之关系列简图示之:可见,得气是谷气至的前提,谷气至才是行针之目的。《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影响谷气至的原因甚多,本文仅就《内经》所论概述如下:1体质体质与谷气至的关系十分密切。如《灵枢·行针》篇日:“百姓之血气各不同形,或神动而气失外行;或气与针相逢;或针已壮气独行;或数刺乃知……”这也就是说人的气血盛…  相似文献   

7.
“泻南补北”法首见于《难经·七十五难》中“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意为临证肝木实,郁而化火,木火刑金而扰其清虚出现的肝亢肺衰之证,其治则为泻南方心火而补北方肾水。古今医家多以“泻南补北”法治疗心肾不交之病症,而疏其论治肝实肺虚之病理变化核心,故本文基于《难经·七十五难》“泻南补北”法探析肝实证之临证理法及效验。  相似文献   

8.
病有虚实而治有补泻,补泻是中医治病的基本法则,表现在针灸疗法应用上尤为突出。针刺操作是针灸临床理、法、方、穴、术中最后一道程序,法术不明补泻不精就要犯虚虚实实之戒,不但病不易治而且会造成严重后果,正如《灵枢·禁服》所说:“当泻则泻,当补则补,如桴乎应鼓。”《金针赋》说:“观乎针道,捷法最奇,须要明乎补泻,方可起于顷危。”《灵枢·根结》道:  相似文献   

9.
《难经》中泻南补北法的应用与补母泻子法的关系探讨510407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炙系廖树荣《难经·七十五难》提出这样一种说法:“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后世称之为“泻南补北法”。这种方法是根据五行生克乘侮关系,指出对肝实肺虚之证,要用泻心火,补...  相似文献   

10.
“宛陈则除之”一词,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这里的“宛”,通郁,积滞也;“陈”,久也;“宛陈则除之”,就是对于气血郁积,陈陈日久的病证,采用砭刺泻血,直清其源的治疗大法。正如《素问·针解篇》所指出的:“宛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也合“病在血,调之脉”之旨,使源流得清,邪无余蕴。至于放血泄邪的具体应用,《内经》有大量篇幅载及。如《灵枢·寿夭刚柔》篇云:“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素问·缪刺论》载有“凡刺之数……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此外,《灵枢·终始篇》更进一步指出:“久病者,邪气入  相似文献   

11.
读您刊楼百层老中医《试论针刺平补平泻法》(1982年第4期“针灸”栏),觉得有必要追索“平补平泻”针法始源。病有虚实,治有补泻。《素问·厥论》云:“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临床中典型虚实的病证较少,更多的是“不盛不虚”。所谓“不盛  相似文献   

12.
浅谈泻南补北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针推系李明霞泻南补北的方法首先见于《难经·七十五难》,曰:“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难经》.不仅提出了这种治疗方法,也对这种方法作了举例说明:“东方肝也,则知肝实;西方肺也,则知肺虚。泻南方火,补北方...  相似文献   

13.
也谈针刺补泻手法———读《针刺补泻手法之我见》有感210001南京市中医院陆瑾针刺补泻手法是根据《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的原则确立的,补法是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是指能疏泻病邪使亢奋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内经》治病之法,十分重视祛除淤血。《素问·三部九候论》曰:“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素问·血气形态篇》曰:“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泻有余.补不足”《内  相似文献   

15.
《金匮》一书,言简意赅,有些医理,于文未尽。学习时,不仅要知仲景所言,还应知其未言;不仅要知其然,还应知其所以然。现浅析《金匮》两则,望能对《金匮》的学习有所帮助。一、肝病“补用酸”与“辛补之,酸泻之”仲景在《金匮》首篇提出:“肝之病,补用酸”,这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酸生肝”理论相应,然《素问·脏气法时论》中又说:“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何以肝病既有“补用酸”之说,又有“辛补之,酸泻之”之论?现简述其理。  相似文献   

16.
针刺补泻最早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泻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灵枢·经脉》又曰:“盛则泻之,虚则补之”.这是针刺补泻的基本原则.针刺补虚泻实就是从临床具体情况出发,针对不同的病人、不同的病情、不同的时间,选择恰当的经络穴位,运用适当的补泻手法,对正气虚弱的病症,起到扶正的作用,对病邪偏盛的病症,起到祛邪的作用,掌握针刺补泻手法是针刺获效的关键[1].  相似文献   

17.
“泻南补北”法源于《难经·七十五难》,中说:“东方(肝)实,西方(肺)虚;泻南方(心),补北方(肾)。”因为火(心)是木(肝)之子,泻火能抑木,又能减去克(肺)金的作用,水(肾)是木(肝)之母,金(肺)之子,补水能克火(心),又能济金(肺)抑木(肝)。由此可见,“泻南补北”法是根据五行的生克  相似文献   

18.
"应穴"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内经》。《灵枢·终始》载:"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又《灵枢·周痹》载:"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遏之,后刺其上以脱之;痛从下上者,先刺其上以遏之,后刺其下以脱之。"金元时期针刺手法盛行,如窦汉卿、王国瑞是手法派的代表医家。元·王国瑞所撰《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载穴120个,包括经穴108个,奇穴12个,选穴配穴规律与窦氏《流注指要赋》  相似文献   

19.
“百病之生,皆有虚实《索问。调经论人”然而古今不少医家受宋代钱乙“肾主虚,无实也”思想的影响,偏崇肾虚一端,不及肾实之说,肾无实证似乎已成为不可置疑之定论。肾病既然只有虚证而无实证,顺理成章,对肾病的治疗,只有补虚之法而无污实之施已为通论。如王海藏在《医学纲目》中说:“肾本无实,不可泻。”刘纯更以肝肾对举为例,谓:“昨司泄,肾主闭藏,肝为相火,有泻无补,肾为真水,有补充泻《医经小学入”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说:“肾本无实,本不可泻·‘…·无泻肾之药。”其他如《医宗必读人《医林绳墨人《杂病源流犀烛…  相似文献   

20.
针灸治疗原则的形成及其内涵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灸治疗原则的形成及其内涵的演变100700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黄龙祥关于针灸治疗原则,《灵枢·经脉》曰:“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这是《内经》中总结得较为全面的一条针灸治疗原则,因其对针灸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