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纳米碳酸钙改性聚丙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不同牌号的聚丙烯(PP)与纳米CaCO3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考察了双螺杆挤出和密炼混合工艺及相容剂含量对PP/纳米CaCO3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纳米CaCO3在PP中的分散情况。结果表明,纳米CaCO3对不同牌号的PP均有增韧作用,对基材韧性较好的共聚PP增韧效果较显著.冲击强度提高了81%;双螺杆挤出和密炼混合均能使纳米CaCO3粒子在PP中达到较好的分散。  相似文献   

2.
PP/EVA/纳米CaCO3复合体系力学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双螺杆熔融共混法,以两种混合方式制备了聚丙烯(PP)/乙烯醋酸乙烯酯(EVA)/纳米碳酸钙(CaCO3)复合材料.研究了纳米CaCO3用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表面处理的纳米CaCO3粒子的加入对复合材料有明显的增韧效果.两种不同混合方式最佳纳米CaCO3用量均为3%左右.采取先将PP与EVA共混挤出后再与纳米CaCO3进行混合挤出的两步法工艺,制得的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较优.  相似文献   

3.
PP/POE/纳米CaCO3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逐级分散共混法,制备了PP/POE/纳米CaCO3复合材料,研究了其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逐级分散法先制备纳米CaCO3母料,然后将PP分多次加入含纳米CaCO3的共混体系中,目的在于改善纳米CaCO3的分散,以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逐级分散法制备的PP/POE/纳米CaCO3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为64.2kJ/m^2,比直接共混法高16.9%,比通常的母料法高9.7%。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研究表明:纳米CaCO3粒子基本上都分布在连续相PP中。  相似文献   

4.
不同形态纳米级CaCO3改性PP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不同形态纳米级CaCO3改性PP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及其对PP球晶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级CaCO3形态不同,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不一样,立方形纳米级CaCO3有利于改善复合材料的冲击性能,而纤维状纳米级CaCO3则能明显改善材料的拉伸性能。纳米级CaCO3能使PP球晶明显的细化.并能促进β晶型的生成。  相似文献   

5.
供水管用改性聚丙烯/纳米CaCO3复合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以改性聚丙烯(PP)为基体、纳米CaCO3为填料,采用直接分散法及两步混炼工艺制备了供水管用改性PP/纳米CaCO3复合材料。阐述了纳米CaCO3的表面处理、钛酸酯偶联剂含量、纳米CaCO3含量及不同混合工艺对纳米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同时对改性PP/纳米CaCO3复合材料及其供水管材的制备工艺进行了分析讨论,确定了改性PP/纳米CaCO3复合材料的配方及其成型工艺参数,并与国内外相关产品的性能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改性方法对PP/纳米CaCO3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别采用熔融共混法和原位聚合法制备了聚丙烯(PP)/纳米CaCO3复合材料,比较了用两种方法制备的PP/纳米CaCO3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及纳米CaCO3的分散状况。结果表明:当纳米CaCO3质量分数分别为5%和0.73%时,两种方法制备的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达到最大值,分别为纯PP的2.2倍和2倍;两种方法中CaCO3均可达到纳米级分散;原位聚合法制备的复合材料的韧性断裂比熔融共混法更为明显,且综合性能与共混法相近,并有工艺上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采用浸润速度法袁征了4种不同纳米CaCO3粒子的表面特性,测定了这4种不同纳米CaCO3在乙醇中的浸润速度,并用这4种纳米CaCO3分别制备成聚丙烯(PP)/(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SBS)/纳米CaCO3复合材料。结果表明,用浸润速度较大的纳米CaCO3所制PP/SBS/纳米CaCO3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较高。  相似文献   

8.
采用熔融共混方法制备了纳米碳酸钙/玻纤/聚丙烯(纳米CaCO3/GF/PP)复合材料,探讨了纳米复合材料的配方、生产工艺及纳米CaCO3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CaCO3对玻纤增强聚丙烯具有增强增韧作用;采用稀土复合偶联剂对纳米CaCO3进行表面活化处理,添加适量增容剂,对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具有较好的效果;添加3%的纳米CaCO3后复合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9.
制备了反应性单体改性纳米CaCO3填充PP复合材料,研究了反应性单体丙烯酸(AA)和苯乙烯(St)在有、无过氧化二异丙苯(DCP)存在下改性纳米CaCO3填充PP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复合材料弯曲断面的形态。结果表明,PP/改性纳米CaCO3的力学性能优于PP/微米CaCO3的力学性能;在DCP存在下,AA、AA与St混合改性可使PP/纳米CaCO3的拉伸性能和弯曲性能提高,减小拉伸强度随CaCO3含量增加而下降的趋势;并可有效提高纳米CaCO3在基体中的分散性和界面粘结性。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纳米CaCO3/EPO/PP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熔体流变性能及纳米CaCO3粒子在PP基体中的分散状况。结果表明:弹性体EPO对PP有很好的增韧效果,当EPO用量为4份时,PP从脆性断裂转变成韧性断裂;当EPO用量为10份时,PP复合材料的室温和低温缺口冲击强度均有大幅度的提高。在EPO/PP复合材料中加入纳米CaCO3不仅可以显著提高复合材料的室温和低温缺口冲击强度,而且可显著提高复合材料的弯曲弹性模量和MFR,改善复合材料的加工流动性能;纳米CaCO3粒子在PP中达到了纳米级分散。  相似文献   

11.
分别以PP-g-MAH和POE-g-MAH为相容剂,制备了聚丙烯/尼龙6/纳米碳酸钙(PP/PA6/nano-CaCO3)三元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相容剂对PP/PA6/nano-CaCO3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相容剂及其用量。结果表明:相容剂对PP/PA6/nano-CaCO3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界面改性效果,其中POE-g-MAH的改性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2.
杨守洁  杨奇 《广东化工》2012,39(15):40-41
纳米CaCO3用于聚丙烯(PP)的改性研究及成果已有很多报导,主要体现在纳米CaCOH/PP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热学性能及结晶性能等方面。文章着重介绍改性纳米CaCO3/PP复合材料结晶性能的研究状况,为人们后续的相关研究工作提供有价值的线索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聚烯烃弹性体POE(乙烯辛烯共聚物)为增韧剂,以纳米CaCO3为增强剂,利用双螺杆挤出机,通过熔融共混工艺制备了聚丙烯(PP)/POE/无机纳米粒子复合材料。测试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三元复合材料的断面形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纳米CaCO3对共混物PP/POE进行改性,存在一个最佳用量,一般为5%左右。采取将纳米CaCO3先与POE混合挤出后再与PP进行共混挤出的二步法工艺,复合体系的综合性能较优。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PP/POE/纳米CaCO3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脆-韧转变规律及其与纳米CaCO3含量、分散相POE粒径的关系。结果表明:含4份CaCO3的PP/POE/纳米CaCO3复合体系,达到脆-韧转变所需的弹性体POE量最少。纳米CaCO3的添加还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弯曲模量,在增韧的同时提高材料的刚性。研究发现PP/POE/纳米CaCO3三元体系的基体层厚度与脆-韧转变的关系符合逾渗定理。  相似文献   

15.
PP/POE/nano-CaCO3三元复合体系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琦  王勇  邱桂学  段予忠 《塑料助剂》2007,(2):28-31,39
用纳米碳酸钙(nano-CaCO3)填充改性聚丙烯/乙烯-辛烯共聚物(PP/POE)共混体系,研究了三元复合体系的力学性能和流动性随nano-CaCO3用量变化的规律,发现nano-CaCO3的添加量存在最佳值,加入适量的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PP-g-MAH)能提高接枝共聚物三元复合体系的强度。  相似文献   

16.
采用钛酸酯偶联剂对纳米CaCO_3进行了表面接枝改性,并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丙烯(PP)/乙烯–辛烯嵌段共聚物(OBC)/纳米CaCO_3复合材料,研究了纳米CaCO_3的加入量对复合材料的力学、热力学及流变性能的影响,并观察了复合材料的断面形貌。结果表明,当改性纳米CaCO_3含量为2.5%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最佳,其中拉伸强度达到27.5 MPa,冲击强度达到16.1 k J/m2,进一步增加纳米CaCO_3含量时,由于纳米粒子之间发生了严重团聚使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显著下降;纳米CaCO_3的加入对复合材料起到了异相成核的作用,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结晶温度和结晶度;复合材料中纳米粒子的存在使其复合黏度和储能模量同时升高。  相似文献   

17.
对三元复合体系聚丙烯(PP) /聚烯烃弹性体(POE) /纳米CaCO3进行了改性研究,主要探讨了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PP g MAH)、乙烯 醋酸乙烯共聚物(EVA)、均聚聚丙烯(PPH)等聚合物对该复合体系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加入适量的接枝物有利于三元复合材料强度的提高,在特定的配比下,PPH和PP3 (共聚聚丙烯 )可分别作为该复合体系的熔体流动速率调节剂和增韧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