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前,植入型心律转复律除颤器(ICD)已成为治疗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和预防心脏性猝死的首选方法.伴随ICD的广泛应用,其相关并发症的报道日益增多,其中ICD电风暴以其发病迅急,症状严重,需要紧急处理而倍受关注.鉴于此,本文对近年来有关ICD电风暴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近20年的临床研究显示,与抗心律失常药物相比,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可以显著减少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1].但随访研究显示,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2年复发率为30% ~ 50%,植入ICD并不能预防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的复发,而且还可能有致心律失常作用.近年的临床研究显示,ICD反复多次电除颤,不但会导致患者躯体和精神的痛苦,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使ICD植入患者的总体死亡率增加[2-5].因此,为减少室速/室颤的反复发作,  相似文献   

3.
心脏性猝死以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引起者占82%以上.多个大规模临床试验已经证明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降低室性心律失常病人死亡率的效果明显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ICD术后辅以相应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减少快速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一个威胁公共卫生健康的重要社会问题。美国流行病学调查表明,SCD是仅次于各种肿瘤所致死亡的第二大死亡原因。美国平均每年约有45万例心脏性猝死患者。研究证实,约88%的心脏性猝死原因为心律失常,其中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最多,约占83%。在发生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人群中,冠心病为主要病因,约占80%。临床研究显示,针对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不能有效防止SCD。近年来应用ICD一级和二级预防SCD的临床研究证实:ICD可显著减少SCD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心律失常治疗的现代进展(3)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续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性心律失常(VA)包括室性早博(VPB),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心室颤动和快室率的VT可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心脏性猝死.VA的治疗目的为终止严重的VA发作,预防心脏性猝死.VA的治疗策略包括药物与非药物治疗,前者为抗心律失常药物与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的非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后者包括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和导管消融等治疗.本文就VA的治疗策略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6.
交感风暴又称心室电风暴、室速风暴、心脏转复除颤器(ICD)风暴、儿茶酚胺风暴,起源于心室电活动极度不稳定而导致的致命性心律失常,是心源性猝死的重要机制.我院收治1例心肌梗死伴交感风暴病人,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多个大规模临床试验(AVID、CIDS、CASH)业已证明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降低心律失常病人死亡率的效果明显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目前已将ICD作为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性猝死的首选方法[1].我院于2000年12月成功的对1例因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致反复晕厥病人实施了双腔ICD植入术,现将临床资料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心脏性猝死(SCD)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可怕杀手,其主要原因多数为心室颤动(VF).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具有有效终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功能,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证明ICD是预防SCD最为有效的方法.本文通过总结46例植入ICD患者追踪随访的结果,探讨ICD在预防心脏性猝死中的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9.
背景长QT间期综合征患者是心源性猝死的高危人群,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是致命性的心律失常,细胞学水平关于心律失常机制的研究还不十分清楚.  相似文献   

10.
张贤  骆锋  刘卫涛  冯亚新  马龙乐 《山东医药》2011,51(13):108-109
我国每年死于心源性猝死(SCD)的人数超过54万,是仅次于肿瘤的第2大死亡原因。SCD中有88%为心律失常所致,其中恶性心律失常占83%。过去以INEF作为是否预防性植人心脏除颤器(ICD)的指征,但LVEF只能反应心脏的收缩功能,不能说明恶性心律失常的直接病理生理基础。2006年ACC/AHA/ESC发布的《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指南》将T波电交替(TWA)列为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危险性分层的Ⅱa类指标,  相似文献   

11.
心衰患者死因中30%~50%是猝死,其原因与心律失常相关,对猝死(特别是伴有室速室颤恶性的猝死)的对策尤其重要。植入型双腔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临床用于治疗室速、室颤的有效手段,在治疗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性猝死的作用明显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最近,我院为1例心衰心功能Ⅲ~Ⅳ级反复发作室速并伴房颤的患者行双腔ICD治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华伟 《中国循环杂志》2012,27(6):403-405
心脏性猝死(SCD)是心血管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如何进行一级预防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诱发因素,介绍了应用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在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的临床试验,以及ICD应用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13.
心源性猝死(SCD)是指心脏的临床状态突然变化而发生在1h内的死亡或瞬间死亡.SCD的分类包括心律失常死亡(SAD)和非心律失常事件死亡[1].心力衰竭患者的SCD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6~9倍,而SCD的预警和治疗则是临床医生所面临的棘手问题.在过去的20年里,尽管心力衰竭的治疗已有了较大进展,但心力衰竭患者的4年存活率却低于公众对照组的50%.现已确定在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达85%以上.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是终止致命性室性心动过速最有效的方法,而且在选择性高危患者中已证实ICD降低死亡率的费用-效果最佳.在公众人群中心力衰竭约占1%~2%,而且数量还在增加 .目前,确定心力衰竭合并有高度心律失常危险性的患者,及时置入ICD并采取其他抗心律失常措施是一个重大挑战[2].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复极离散度与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发生致命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对25例自发性致命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CHF患者和57例无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CHF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以QT/JT及QTc/JTc问期最大差值(d)及其变异系数(cv)计算复极离散度。结果单因素分析筛选出2个体表心电图参数(QTc、JTc)和4个复极离散度参数(JTcd、QTcd、JTcv及JTccv)和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JTcd和QTc为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复极离散度增加是CHF患者发生致命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危险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长QT综合征以严重心律失常如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心室颤动(室颤)为主要表现,严重时可导致猝死,是心脏性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故及时诊断和治疗极为重要.现报道两例长QT综合征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预防恶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观察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与药物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 ,探讨其对心源性猝死的预防。94例患者 ,均有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室速 )和 /或心室颤动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史 ,其中冠心病 68例、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 2 6例。根据电生理心室程序刺激结果将患者分为药物治疗组 (A组 )、ICD组 (B组 )和慢频率室速药物治疗组 (C组 )。分别给予胺碘酮和 /或阿替洛尔药物治疗和ICD治疗。观察随访 1 ,2 ,5年的总生存率 ,不同左室射血分数 (EF)值亚组的生存率和心律失常性死亡的发生率。结果显示 ,随访 5年的总生存率C组明显低于A、B两组(P <0 .0 5 ) ,B组的低EF(≤ 0 .40 )值亚组的 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A、C两组的低EF值亚组 (P <0 .0 5 )。B组随访期间无心律失常死亡者 ,其心律失常性死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A、C两组 (P <0 .0 5 )。结论 :ICD对于合并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心脏病人预防猝死的总体效果优于 β 阻断剂和胺碘酮等药物治疗。这尤其见于长期随访 (≥ 5年 )和伴有心功能不全 (EF值≤ 0 .40 )的病人。对于有过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史的患者 ,若心电生理检查不能诱发室速 ,在没有条件安装ICD时 ,胺碘酮与 β 阻断剂联合应用仍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单中心40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0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患者接受ICD治疗,男性35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9±15)岁,成功随访35例,应用体外程控仪获得ICD储存资料并结合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0例患者均成功植入ICD;35例患者平均随访25个月,其中26例患者共记录室速和室颤事件763阵,ICD成功除颤224阵(成功率99.1%),抗心动过速起搏1次成功终止室速375阵(成功率71.8%),低能量同步转复22阵(成功率100%);2例患者因窦性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反应发生误放电4次。术后大多数患者联合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至随访期末,死亡4例,3例死于顽固性心力衰竭,1例死于肺栓塞。结论ICD联合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能有效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性猝死。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性,61岁,既往有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近期有晕厥发生,虽然心电图未记录到快速室性心律失常,但为了预防心源性猝死仍然置入了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后来患者再次发生晕厥,ICD记录到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并除颤转复了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19.
李爱国 《山东医药》2005,45(8):68-69
心脏性猝死是目前世界上尚未解决的医学难题。美国每年约有 4 5万人死于该病 ,几乎每分钟死亡 1人 ,而恶性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为其主要原因 ,约占心脏性猝死的 87%。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的应用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开辟了一个新领域。自 1980年 ICD首次用于临床以来 ,其工程技术迅速发展 ,从体积大、寿命短、无程控功能、需开胸安置的心外膜电极进展到体积小、有多种程控功能、经静脉安置的心内膜电极 ,可以治疗心动过缓、室速、心室颤动和房性心律失常。ICD治疗的最初目的是预防持…  相似文献   

20.
ICD是人类征服心脏性猝死的里程碑,至今仍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脏性猝死幸存者或高危患者的重要治疗。但目前临床应用的ICD存在两个重要缺点:①价格昂贵(8~20万元/台);②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