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3 毫秒
1.
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手术时机、临床疗效和主要并发症。方法经前路椎管减压、复位矫形、自体髂骨植骨Z-p late内固定治疗胸腺椎爆裂性骨折20例。伤后4~72 h手术12例、10 d~6个月手术8例。结果1例手术中死亡。19例获3~18个月的随访,平均10个月。Frankel分级:A级1例无恢复;B级恢复到C级2例,恢复到D级1例;C级恢复到D级5例,恢复到E级2例;D级恢复到E级9例。术后摄片示椎管减压充分,后凸畸形完全纠正。3个月后植骨融合,Cobb角丢失6°~9°,平均7.3°。主要并发症为大出血、肋间神经痛、股外侧皮神经损伤。结论前路入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临床疗效良好,新鲜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限期手术失血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RSS内固定配合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48例经影像学诊断为胸腰爆裂件骨折患者(18例合并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采用RSS型内固定系统固定,其中15例患者同时行椎管减压,均行后外侧植骨融合进行治疗,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伤椎前缘高度由41.2%恢复至93.0%;后缘高度由78.5%恢复至95.3%,水平移位完全恢复;Cobb三角由术前平均34.1°恢复到术后4.2°,伤椎椎管面积由术前43.2%恢复到术后90.2%.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按Frankel分级标准均有1级以上的改善.结论 后路RSS型内固定配合后外侧植骨融合是一种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AF复位固定术中造影对判断椎管减压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AF系统治疗胸腰段爆裂型骨折术中造影的意义。方法总结应用AF系统对伤椎进行复位及内固定,术中结合椎管造影决定是否直接开放椎管减压的28例病例,从影像学、手术操作过程及神经功能恢复等方面分析疗效。结果伤椎高度从46.1%恢复到正常的94.2%,水平移位完全恢复,Cobb氏角由术前21.6°恢复到术后3.7°。椎管受压程度:删除椎管开放减压的5例病例,受压面积从术前41%恢复到术后16%,受压的矢状径从术前54.7%恢复到80.8%。脊髓神经功能恢复依照Frankel分级标准有1级以上改善。结论AF系统对胸腰段爆裂型骨折治疗效果良好,对其合理选用并结合术中造影可以达到优于其它固定方法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后路间接减压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对椎管减压的效果。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06年12月,胸腰段爆裂骨折应用后路撑开复位间接减压治疗45例,从影像学方面分析疗效。观察指标为手术前后的伤椎前后缘高度,腰椎后凸畸形(Cobb's角),椎管的正中矢状径的变化。并应用统计学分析。结果伤椎前缘高度由术前51%恢复到术后92%;伤椎后缘高度由术前56%恢复到术后93%;Cobb's角由术前28.6恢复到术后5.8。椎管受压程度,删除椎管开放减压4例,余受压的椎管正中矢状径由术前58%恢复到89%。结论合理选择适应证,后路撑开复位间接减压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对椎管减压的疗效满意,术中C臂透视分析影像学椎体后缘骨块形态有助于提高椎管减压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固定加后外侧植骨治疗急性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对29例急性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病人,后入路手术椎弓根钉复位固定,后外侧植骨。结果29例中27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3年。椎体形态恢复,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平均49%恢复到术后85%;Cobb’s角由术前平均29.3°恢复到术后平均4.8°。优良率为77.7%。结论后路椎弓根固定加后外侧植骨治疗急性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具有手术时间短、内固定牢靠、固定节段少的优点,并且重建了脊柱的稳定性,神经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后路间接减压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对椎管减压的效果。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06年12月,胸腰段爆裂骨折应用后路撑开复位间接减压治疗45例,从影像学方面分析疗效。观察指标为手术前后的伤椎前后缘高度,腰椎后凸畸形(Cobb’s角),椎管的正中矢状径的变化。并应用统计学分析。结果伤椎前缘高度由术前51%恢复到术后92%;伤椎后缘高度由术前56%恢复到术后93%;Cobb’s角由术前28.6恢复到术后5.8。椎管受压程度,删除椎管开放减压4例,余受压的椎管正中矢状径由术前58%恢复到89%。结论合理选择适应证,后路撑开复位间接减压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对椎管减压的疗效满意,术中C臂透视分析影像学椎体后缘骨块形态有助于提高椎管减压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应用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脊椎后正中入路椎管减压后应用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23例。结果经6~16个月随访,椎体压缩高度由术前的前缘32%和后缘75%恢复到术后的前缘92%和后缘98%;Cobb角由术前平均22°,恢复为术后平均3°。脊髓神经功能明显改善,除1例好转,其余12例均获得良好效果。结论钉棒系统是一种理想、安全、有效的脊柱骨折内固定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固定可靠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在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应用TLIF技术治疗椎体前缘高度丢失大于50%,椎管占位率大于40%的胸腰段单节段爆裂性骨折患者共23例,男15例,女8例;年龄22~61岁,平均45.3岁;损伤节段:T12 5例,L115例,L23例.骨折按照Denis分型:均为爆裂性骨折.脊髓神经功能受损情况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脊髓神经功能障碍分级:A级1例,B级2例,C级7例,D级11例,E级2例.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时间100~160 min,平均140 min;出血量200~750 mL,平均370 mL.无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5 ~ 24个月(平均12.3个月),末次随访时脊髓神经功能按ASIA分级:A级1例,B级1例,C级4例,D级7例,E级10例,平均提高1.8级.伤椎前缘高度由术前45.2%±17.6%恢复至术后90.2%±13.7%,后缘高度由术前81.5%±14.3%恢复至术后93.5%±15.4%,cobb角由术前28.4°±11.8°改善至术后6.4°±3.8°,以上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LIF技术可用于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治疗,能完成对骨折的减压、固定和前柱的支撑植骨融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伸展体位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应用伸展体位加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效果。方法 采取肢体伸展体位使伤椎间接复位、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2 7例。结果 随访 3~ 2 3个月 ,伤椎前、后高度由术前的平均 4 7 3%、6 3 5 %恢复到术后正常高度的 90 2 %、94 5 % ;后凸Cobb角由术前平均2 1 6°恢复到术后平均 2 8°。结论 伸展体位加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疗复位确切、固定可靠、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0.
后路三柱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经后路椎体部分切除钛网植入联合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段不稳定骨折的效果。方法采用单纯后侧入路切除部分椎体植入钛网并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方法治疗8例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男6例,女2例,平均39.3岁;T11骨折1例,T12骨折3例,L1骨折3例,L2骨折1例。根据Denis分型,本组8例均为三柱骨折。平均后凸成角26.6°,平均椎管占位77.4%,平均椎体高度丢失70.6%。对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并发症以及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程度进行评价。结果5例术后神经功能较术前无明显改善;2例ASIA评分由D提高到E,1例由C提高到D,椎体正常序列基本恢复,术后局部后凸成角平均恢复到5°(0~14°)。所有病例均未出现严重血管损伤以及神经症状加重等并发症。手术时间129~230 min,平均168 min。术中出血量1 650~3 650 mL,平均2 594 mL。结论不稳定胸腰椎骨折可采用单纯后侧入路切除部分椎体植入钛网并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该方法操作简单、并发症较少并能提供三柱固定。  相似文献   

11.
钛钢螺纹椎体融合器(TFC)在脊柱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报告钛钢螺纹椎体融合器(threadedfusioncageTFC)在41例脊柱疾病中的应用情况。随访10~36个月,平均24个月,症状无复发,融合器无移位,无植骨吸收和假关节形成,取得满意效果。分析了这种固定融合的生物力学特性,并与椎弓根钢板结构、单纯植骨融合的脊柱生物力学特性进行比较,优于后两者。此种固定融合技术的特点是:椎体界面间固定,能增大和维持椎间隙和椎间孔高度,有利于植骨融合,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提出在脊柱疾病中的应用范围,如颈椎不稳定、腰椎不稳定、退行性椎间盘病变、腰神经根管狭窄、颈椎病、腰椎滑移、腰椎间盘术后复发等疾病。认为TFC融合技术是一种较好的椎间固定融合技术,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2.
颈、胸、腰椎共存退行性病变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胸、腰椎共存退行性病变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手术治疗颈、胸、腰椎共存退行性病变患者79例,男51例,女28例;年龄30~80岁,平均58.1岁.79例患者均有颈、胸、腰椎同时受压的表现,如四肢麻木、无力,胸腹束带感,明显感觉减退平面,下肢痛,上、下肢病理征阳性等.其中41例以颈部症状为重,5例以胸椎症状为重,12例以腰椎症状为重.根据病变的严重程度,采用单纯颈椎手术41例,胸椎手术5例,腰椎手术12例;接受两部位手术21例.按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价术后疗效,并计算改善率.结果 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术后JOA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单纯颈椎手术的改善率为66.06%±14.33%,单纯胸椎手术的改善率为56.19%±9.85%,单纯腰椎手术的改善率为63.49%±9.78%.21例行两部位手术,其中14例一期行两部位手术,改善率为76.78%±3.94%,7例分期行两部位手术,改善率为71.79%±8.74%.结论 颈、胸、腰椎共存退行性病变主要由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后纵韧带及黄韧带肥厚或骨化等引起,为脊柱多部位发现,表现复杂,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症状及影像学表现等进行多方面综合判断,选择最佳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最佳治疗方案,提出最佳手术时机,手术指标和手术方法,方法:对68例胸椎裂性骨折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行后路减压56例,经后入路椎弓根侧前方减压12例,采用“锤入法”或“潜挖法”切除从前方压迫脊髓或马尾神经的椎体碎块,采用Dicks椎弓根钉内固定15例,双哈氏棒固定42例,哈-鲁氏棒固定8例,鲁氏棒固定3例,并行椎间关节突植骨15例,结果:随访4个月至4年4个月,平均2年,术后内固定稳定,骨折复位佳,椎管有效径恢复,术后神经功能较术前有较大恢复。结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骨折块占据椎管容积1/3以上,椎管矢径小于10mm应积极进行手术椎管减压,后路复位固定,纠正后弓角,注意术中复位达到到以下三项标准:a. 压缩椎体张开80%以上,b。后弓角<10度;c椎体间脱位完全复位。  相似文献   

14.
沙袋垫枕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胸腰段单纯性压缩骨折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沈虹 《中国骨伤》2006,19(3):185-185
自1997年6月-2004年12月,采用沙袋垫枕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胸腰段椎体单纯性压缩骨折86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86例患者中男52例,女34例;年龄26~71岁,平均为41岁。高处坠落损伤15例,摔倒损伤54例,重物砸伤13例,其他原因致伤4例。86例均为住院患者,住院时间11~  相似文献   

15.
胸腰段椎体多节段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巧华  吴国正  龙超 《中国骨伤》2006,19(6):370-370
胸腰椎多节段骨折是指多于一个节段,并且骨折节段被正常节段分隔.随着CR、CT、MR等设备的普及和诊断技术的提高,该骨折诊出率明显增加,该骨折若处理不当极易导致继发性的脊髓损伤.自2002年2月-2004年1月共收治多节段胸、腰椎骨折46例,其中手术治疗38例,灵活掌握手术时机及内固定方法,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C7~T2椎病变经前路显露,按通常用的手术切口,显露是有困难和有限制的,尤其是行前 路植骨更是如此。作者改良了Sundaresan的手术方法,从左侧作“L”形联合切口。切除左锁骨内侧 1/3、同侧胸骨柄的一部分,本组共做12例,显露良好、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椎管内骨折块产生的组织结构基础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谢宝钢  吴梅英 《中华骨科杂志》1998,18(3):153-156,I001
揭示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发生机制及造成脊损伤的骨折块来源部位及产生机理。方法:本研究从造成脊柱损伤的实际过程出发,利用BIM-I型立式自由落体生物撞击机,在准静态加载下对尸体脊柱标本复制爆裂骨折模型及应用体视显微镜观测正常及单2击后终板软骨、小当人骨形态和损伤情况。  相似文献   

18.
颈胸椎连接段骨折脱位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前路手术在颈胸椎连接段骨折脱位的应用价值。方法自1997年以来共收治21例颈胸椎连接段骨折脱位的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24小时内4例、2~7天9例、8~14天3例、4周以内5例,均为骨折脱位,其中C6、7 7例,C7 9例,T1 5例。均有不同程度脊髓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3例、B级6例、C级9例、D级3例。手术行前方入路,骨折椎体大部分切除彻底减压,自体髂骨块植骨融合,并使用前路颈椎带锁钢板内固定。结果全组21例,除因合并肺部感染死亡1例外,2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个月~3年,平均21个月,植骨全部融合,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其中A级2例、C级1例、D级9例、E级8例,脊柱序列正常,无内固定失败。结论前路手术操作简便,并发症少,骨折脱位复位满意,节段稳定性好,是治疗颈胸椎连接段骨折脱位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在1~3岁的幼儿下胸椎和腰椎置入椎弓根螺钉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2年1月至2007年1月,对10例1~3岁下胸椎和腰椎疾患患儿应用成人颈椎侧块螺钉进行固定矫形,男7例,女3例;年龄1~3岁,其中1~2岁4例,2~3岁6例.先天性半椎体畸形合并脊柱侧凸7例,均为完全分节的单个游离半椎体,不合并对侧分节不全;椎体肿瘤2例,为合并椎管内占位的嗜酸性肉芽肿;脊柱结核1例,为中心型椎体结核并后凸畸形.病变椎体:L3(1例),L2(3例),L1(4例),T12(2例).病变节段为1~2个.经测量T11~L5椎弓根的上下径为5.2~9.0 mm,平均6.5 mm;左右径为3.5~8.0 mm,平均4.6mm.结果 10例患儿共置入40枚螺钉,未发生大血管和神经损伤.3例患儿CT扫描发现各有1枚螺钉置人偏外,并穿破椎弓根和椎体的外缘皮质,其中1例患儿出现1枚螺钉过长超出椎体前缘,但均未损伤血管及内脏.随访时间2~3年,平均2.6年.1例L3椎体嗜酸性肉芽肿患儿,术后6个月时X线片显示L2~L4局部有轻度后凸畸形,但3年后后凸畸形基本自行矫正.10例内固定物在手术后2~3年取出,在随访期间未见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结论 在1~3岁幼儿的下胸椎和腰椎置入椎弓根螺钉在技术上可行、安全.  相似文献   

20.
胸腰椎骨折术后内固定物失效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爱民  郭爱君 《中国骨伤》2004,17(2):120-121
胸腰椎骨折经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已成为一项十分成熟的骨科技术,在我国已广泛开展,并为诸多患者所接受,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主要是因为它创伤小、复位满意、固定可靠、手术安全等优点,但也出现了一些由于技术和设计问题的并发症,使手术内固定失效,手术效果差,现就近年来临床出现的一些情况进行分析,纠其原因,探讨其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