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穿腮腺入路治疗髁颈及髁突基底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15例(21侧)髁颈及髁突基底部骨折患者选择穿腮腺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结果:15例患者,21例侧髁突骨折行手术治疗。19例侧髁突骨折选择2块接骨板固定,2例侧选择1块接骨板固定。所有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复查全口曲面断层片或三维CT示骨折断端对位良好。除1例患侧后牙暂时性轻度开外,所有患者咬合关系恢复良好。术后1个月复查,张口度32~45mm(平均38mm)。3例侧出现面神经损伤症状,术后3个月内均恢复正常,无1例出现永久性面瘫。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涎瘘、感染等并发症。结论:相对于髁突骨折的颌后及颌下入路,穿腮腺入路行髁突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容易暴露,可直视下完成骨折复位固定,是治疗髁颈和髁突基底部骨折安全有效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2.
24例髁突骨折经下颌后进路行坚强内固定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介绍发生于髁突颈和髁颈以下髁突骨折用小型钛板经下颌后进路行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术的方法和经验。方法:发生于髁突颈和髁颈以下骨折24例30侧,经下颌后进路以小型钛板行坚强内固定术。术后3~6个月后复查并评价疗效,复查内容包括:张口度、张口型、咬合关系、X线表现、面神经损伤情况。结果:张口度较术前明显增大,张口型偏移明显改善,错牙合3例,面神经下颌缘支损伤2例。X线检查:髁突骨折复位良好,髁突无移位。结论:下颌后进路是一种治疗髁突颈和髁颈以下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下颌骨髁突不同类型骨折进行钛板内固定手术及其影响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为以后下颌骨髁突骨折治疗总结经验以便更好的为患者服务。方法:收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2003年4月~2012年4月手术完成的下颌骨髁突骨折行钛板内固定患者,手术前后复查对比下颌骨全景片、下颌骨平扫CT、下颌骨矢状CT及颅颌三维CT重建。依据下颌骨骨折部位分为髁突囊内骨折,髁突颈部骨折,髁突基部骨折3组,对3组骨折术后患者的咬合状况、开口度、面神经功能等恢复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0例随访病例中,术后咬合关系恢复不良30例;螺钉松动57枚,钛板断裂0例,面神经颧支损伤15例,面神经颞支损伤30例,张口受限伴下颌运动曲线患侧偏斜35例。结论:解剖手术能力或者面神经的个体变异;创口感染;不适当的应力集中、钛板和螺钉的位置、数量及固定部位,颌间牵引,关节周围相关软组织复位状况等为影响下颌骨髁突骨折坚强内固定手术并发症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髁状突骨折的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髁状突骨折手术治疗的病例,其中囊内(高位)骨折2例,颈部(中位)骨折11例和基部(低位)骨折4例.7例采用耳屏前切口复位内固定, 8例采用颌下切口解剖复位内固定术, 2例因骨折片向内侧移位成角,采用耳屏前、颌下联合切口,使骨折的髁突复位固定.结果 10例术后恢复正常开口度,咬合关系是正中牙合,咀嚼有力,X线片示髁状突外形及位置正常; 7例术后开口度、咀嚼功能稍差,咬合关系基本呈正中牙合, X线片示髁状突外形及位置基本正常.结论 对于错位愈合形成错牙合的陈旧性骨折者,升支有效距离变短的低位骨折、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者,骨折的髁状突移位成角且角度大于45°者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下颌骨髁突骨折坚强内固定术的手术适应证与技术要点。方法:对开放复位坚强内固定手术治疗的92例髁突骨折患者手术前后仔细记录面形、张口受限、面神经损伤及殆关系紊乱情况,手术前后X线曲面断层片对照骨折复位与愈合殆状况。结果:髁突骨折X线复查骨折解剖复位率达94.9%,张口受限3例,错殆1例,钛板断裂1例,面神经暂时性损伤8例。结论:成人髁突骨折明显移位者应用微型钛板内固定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6.
儿童髁突囊内骨折常见,若治疗不当会引起后遗症。本文报告1例儿童双侧髁突骨折外上脱位伴颏部骨折,外院颏部骨折固定术后咬合紊乱。重新手术,颏部骨折复位固定,恢复牙弓宽度,关闭舌侧裂隙。手法复位双侧外脱位的髁突,使其进入关节窝内。采用改良牙弓夹板进行颌间结扎牵引,改善咬合关系。术后随访显示,髁突位于关节窝内、双侧髁突和关节窝均愈合改建,咬合关系良好。该病例提示,儿童双侧髁突囊内骨折外上脱位伴颏部骨折治疗的关键在于恢复牙弓宽度,纠正外脱位的髁突。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穿腮腺手术径路治疗下颌骨髁突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31例(共36侧)下颌骨髁突骨折的患者,穿腮腺入路行下颌骨髁突骨折切开复位钛钉钛板坚固内固定术、髁突骨折碎片取出术并髁突成形术。术后观察面型、张口度、咬合关系、面神经损伤、有无唾液腺瘘及复查颌面部CT观察骨折段的复位情况等。 结果24例(共29侧)行下颌骨髁突骨折切开复位钛钉钛板坚固内固定术,7例(共7侧)髁突骨折碎片取出术并髁突成形术,术后随访6 ~ 18个月(平均11.3个月);通过穿腮腺手术径路骨折断端复位准确、固定良好、咬合功能恢复正常、面部外形均满意;4例患者早期出现Ⅰ~Ⅱ度张口受限,经过张闭口训练后恢复正常;5例患者出现面神经暂时性麻痹,8周后均恢复正常;1例患者出现唾液腺瘘,经过加压包2周后扎后创口愈合;4例患者出现创伤性关节紊乱症,有关节弹响、疼痛等。 结论穿腮腺手术径路治疗下颌骨髁突骨折安全有效,手术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耳下切口穿腮腺入路行髁突低位骨折坚固内固定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耳下切13经腮腺入路,对21例22侧髁突低位骨折病例施行开放复位坚强内固定术。术后对患者开口度,咬合关系,面神经功能等进行临床疗效分析。结果:21例患者术后咬合关系均恢复良好,开口度最大4.7cm,最小3.3cm,无张13偏斜病例。有2例出现暂时陛面瘫,经过治疗后2月内恢复。手术3月后复查CT,显示所有病例髁突骨折均解剖复位。结论:耳下切口经过腮腺入路手术治疗髁突低位骨折,伤口隐蔽,术后瘢痕小,且能达到解剖复位和坚强内固定的求。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髁突颈下部骨折口内入路的治疗体会。方法:回顾2017年10月—2019年6月经手术治疗的髁突颈下部骨折患者17例,其中实验组7例行口内切口内固定,对照组10例行颌后切口内固定,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骨折内固定情况、术后伤口感染率。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开口及咬合功能恢复、术后面部瘢痕、术后面神经损伤情况。结果:实验组平均手术时间2 h,对照组2.5 h。实验组7例均采取单钛板固定,对照组10例均采用双钛板固定。实验组术后2例发生伤口感染,感染率28%;对照组伤口未出现感染。实验组术后常伴开口受限及咬合关系不协调,均需配合颌间牵引1~2周左右,随访3个月开口及咬合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对照组术后开口受限较实验组轻,术后咬合关系基本恢复正常;随访3个月,开口及咬合功能恢复正常。实验组术后面部仅遗留1~2个3 mm左右穿颊小切口,瘢痕不明显;对照组术后于颌后区遗留3 cm左右手术切口,瘢痕较明显。2组均未发现面神经损伤。结论:口内入路髁突颈下部骨折的治疗可以达到与颌后入路相近的疗效,面部遗留瘢痕较轻。但伤口感染风险高,视野及操作空间受限,手术创伤较口外入路大,术后需要配合较长时间颌间牵引,开口及咬合功能恢复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髁突骨折急诊手术的适应证.方法:对8例单侧髁突骨折和3例双侧髁突骨折患者进行急诊手术,治疗后追踪随访.通过X线片和临床检查对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术后开口度正常,咬合关系亦基本正常,髁突恢复解剖形态.结论:对开放性髁突骨折患者,急诊手术更有利于骨折愈合及咬合关系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髁突颈部骨折时进行髁突-翼外肌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的适应证、手术方法 及术后效果。方法 对髁突颈部骨折出现髁头脱位突破关节囊、髁突和髁突颈下骨折移位成角大于30°~45°、下颌支垂直高度降低超过4~5 mm的骨折患者,采用耳屏前绕耳轮脚向上后耳颅沟切口,行翼外肌-髁突肌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方法 治疗。术后1、3、6个月复诊,检查面型、开口度、开口型、牙合关系、咀嚼力、面神经功能,三维CT重建上下颌骨,根据临床和影像学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1月,所有患者面型对称、牙合关系好、开口度均较术前增大;无骨折移位、患侧咀嚼力减弱、8例额纹变浅。3月后,所有病例面型对称、开口度≥3.5 cm、开口型无偏斜、骨折一期愈合、髁突表面未见骨质吸收、面神经瘫痪症状恢复、双侧咬合力对称。6月后观察所有项目同术后3月。结论 髁突骨折经耳屏前后上绕耳轮脚切口,能较好的保护颞下颌关节区相关血管神经;对髁突颈部骨折行翼外肌-髁突解剖结构开放性复位内固定,是一种恢复解剖形态和关节功能的有效方法 ,在术后3月内可判定其效果。  相似文献   

12.
翼外肌-髁突解剖复位内固定治疗髁突骨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髁突骨折进行解剖复位和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的手术适应证、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以髁头脱位骨折、髁颈和髁颈下骨折移位角度大于30°~45°、下颌支垂直高度降低超过4~5mm为适应证,对收治的23例28侧髁突骨折患者采用改良耳颞部"拐杖"型切口或颌后进路,行翼外肌-髁突解剖复位及张力带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后3~6个月复诊,检查面型、开口度、开口型、咬合关系、咀嚼力,并以此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所有患者面型对称,开口度较术前明显增大,开口型显著改变。2例术后错牙合患者经1周颌间牵引,恢复正常。影象学检查示髁突无移位,骨折无错位。钛板无移位,髁突表面无明显吸收现象。患者咀嚼有力。2例面瘫患者经治疗后3个月恢复。结论:选择合适病例,进行翼外肌-髁突开放性解剖复位固定,是一种既能恢复解剖形态又能恢复咀嚼功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髁突骨折与并发症发生的关系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采用手术治疗的116例(146侧)髁突骨折病例的临床资料,以开口度、开口型、咬合关系、咀嚼功能、面神经损伤和术后瘢痕等作为术后评价标准;对患者的术前、术后、以及随访的影像片进行数字化分析.随访时间3个月~20年。结果:116例髁突骨折病人中,采取切开复位坚强内固定术86例和髁突摘除术30例。手术开放复位坚强内固定(ORIF)的研究组中,手术进路及固定方式与并发症的发生关系密切,这些并发症包括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下颌偏斜,面神经损伤,术后瘢痕,以及咬合关系紊乱,张口受限甚至关节强直等。结论:根据髁突骨折的分型选择正确的手术方法;髁突骨折手术切开复位坚强内固定效果较好,但不同类型的髁突骨折应选用不同的手术进路及合适的复位固定方法,以最大限度地预防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手术切开复位坚固内固定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5例髁突中低位骨折病例施行开放复位行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治疗,记录手术前后张口度、面神经损伤及咬合关系恢复情况及术后颞颌关节功能状况,手术前后全颌曲面断层片及CT对比骨折复位与愈合状况.结果:所有患者张口度均>3 cm,咬合关系良好.关节区疼痛和弹响2例,面神经暂时性损伤4例.影像学检查显示髁突外形良好.结论:髁突中低位骨折明显移位者应用微型钛板内固定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微创技术在复杂性面中部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在三维CT检查后,对23例复杂性面中部骨折的患者采用原伤口、多个面部小切口、口内前庭沟切口、辅助内镜或穿颊器等微创技术相结合的术式及坚固内固定技术,进行骨折的整复和功能重建.结果 术后1、3、6个月复查,全部患者的开口度正常,咬合关系良好,功能及面形恢复较好,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 应用微创技术治疗复杂性面骨骨折,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下颌下小切口入路用于髁突颈部骨折复位固定的疗效。方法:纳入研究病例26例,术前确诊为髁突颈部骨折并且具备手术适应证。于下颌角位置做小切口,分离并保护面神经下颌缘支,于该神经上横断咬肌后1/3,骨折断端暴露后,解剖复位并钛板固定。结果:26例患者均恢复正常咬合关系,开口度和开口型均正常,面部对称,无面神经损伤。结论:下颌下小切口入路利用面神经下颌缘支和下颊支之间的解剖间隙,在髁突颈部骨折治疗中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头皮半冠状切口在面中份复杂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面中份复杂骨折手术切口设计和坚固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6例面中份复杂骨折病例进行手术切开复位和坚固内固定,术后对骨折复位、面形、咬合关系、张口度、面瘫等项目进行评估。结果:运用该方法治疗面中份复杂骨折86例,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术后3~6个月复查,面部外形恢复正常,咬合关系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张口度全部恢复正常,X线或CT复查骨折段均达到解剖复位。结论:头皮半冠状切口隐蔽安全,不影响美观,术野暴露清楚,便于直视下操作,坚固内固定稳定,组织相容性好,是治疗面中份复杂骨折的一种理想切口。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治疗髁突颈部骨折的手术入路。方法:通过改良的耳周小切口,经腮腺入路,对31例36侧髁突骨折行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术后随访3个月,从患者的开口度、咬合关系、面神经功能和影像学检查等方面进行疗效分析。结果:31例患者中,2例出现暂时性面神经功能不全,所有患者均咬合关系良好,张口度最大者4.8 cm,最小者3.0 cm,平均张口度4.0 cm,无张口偏斜。术后3个月CT显示所有患者髁突均完全解剖复位。结论:较之传统手术切口,改良的腮腺入路切口隐蔽,手术创伤小,利于面神经保护,且能达到髁突骨折解剖复位和坚强内固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