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8 毫秒
1.
在设计中对承受较大载荷的铸件采用粗加工后进行正火热处理的工艺,生产成本高、中转周期长。通过实验对铸件毛坯、粗加工两种状态分别进行正火处理,得出含碳量小于0.37%的铸钢件毛坯正火和粗加工后正火的机械性能、金相组织的区别,进而用铸件毛坯正火取代其粗加工后正火,优化生产工艺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2.
通过实验室热处理,模拟了对齿轮钢20CrMnTiH的等温正火处理,分析了等温正火温度对组织和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00~620oC的温度范围内,随着等温正火温度的降低,齿轮钢20CrMnTiH的珠光体团尺寸以及渗碳体片层间距减小、硬度升高,且在500~560oC的温度区间内等温正火,可以获得理想的切削硬度。  相似文献   

3.
采用金相显微镜研究了正火冷却工艺对18CrNiMo7-6齿轮钢带状组织的影响.采用显微硬度计、SEM、拉伸试验机、冲击试验机以及金相显微镜研究了不同程度带状组织对淬回火后试验钢显微硬度的均匀性、成分偏析程度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930℃奥氏体化保温后,采用强风冷却方式快速冷却到610℃,再炉冷到400℃,最后空冷至室温,可以将带状组织降低到1.5级.但若采用连续快速冷却的方式,则会导致大量贝氏体组织的生成;不同带状组织试验钢经850℃淬火、180℃回火热处理后,显微硬度极差值在30~35 HB 之间,硬度分布均匀性及力学性能各向异性程度相当.  相似文献   

4.
22CrMoH是目前我国中重型载重汽车后桥主动和从动齿轮锻件的常用材料,齿轮的预备热处理对最终齿轮产品的机械性能有较大影响。本文通过对比四种不同的锻件预备热处理工艺,得出采用930度正火空冷至830度后入炉至400度保温可得到较为均匀的铁素体加珠光体平衡组织。  相似文献   

5.
齐永丰  李萍 《有色矿冶》2012,28(3):65-67
介绍了扇形齿轮经开齿后调质的一种工艺方法,调质时采取新型的防变形工装制具,减小了扇形齿轮开齿后调质的变形,保证了扇形齿轮的齿面硬度均匀,基体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同时又满足了精加工的要求及精度。  相似文献   

6.
吴宪华  贺德利 《工业炉》2004,26(2):24-26
等温退火是锻件毛坯获得均匀组织和硬度的热处理工艺,阐述了等温退火生产线的组成及主要结构特点,并详细阐述了该生产线的冷却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7.
通过理化和原材料奥氏体晶粒度检验分析了温锻(880~930℃)加工工艺对20CrMnTiH3齿轮钢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影响,得到温锻加工齿轮工序在后续890~920℃渗碳过程中该钢奥氏体容易异常长大,830℃渗碳淬火后转变为粗大马氏体组织。温锻后回火、普通正火工艺对渗碳淬火后20CrMnTiH3齿轮钢奥氏体晶粒粗大无改善效果,而通过950℃1 h空冷至650℃8h空冷的等温正火工艺可以避免渗碳淬火后粗大马氏体。  相似文献   

8.
讨论了正火处理后回火温度对锅炉炉顶吊挂吊杆用42CrMo5-6钢硬度的影响规律。通过四种退火工艺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860℃正火后在520℃、570℃、620℃、670℃下进行回火,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试样硬度逐渐降低,620℃回火后硬度符合标准要求。通过生产实践,确定最佳回火温度为590~610℃,硬度检验结果为248~277HBW。  相似文献   

9.
渗碳齿轮钢等温退火处理可以获得均匀、稳定的组织和硬度,对下游客户的冷锻加工性能有显著改善,提高了加工精度,并能减少齿轮最终渗碳淬火热处理变形。介绍了冷锻加工用渗碳齿轮钢的退火工艺、技术及产品性能。  相似文献   

10.
硫易切削齿轮钢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香秋  邵亮 《特殊钢》2002,23(Z1):83-84
多年来我厂一直存在行星齿轮加工难问题,尤为突出的是钻孔工序与铣齿工序,经常出现打刃现象.影响齿轮加工的因素主要有3个方面:齿轮材料、齿轮毛坯的硬度及显微组织、加工齿轮的刀具.国外在解决齿轮加工难问题上,也是从这3个方面着手,如德国大众公司为使捷达传动器齿套好加工,采用一种硫含量很高的齿轮材料TL4126(28MnCr5S),毛坯采用等温退火.  相似文献   

11.
The influence of normalizing on precipitation, microstructure and texture was investigated to ascertain how these factors play a role in the improvement of magnetic properties. The present work found that normalizing of hot rolled bands led to better magnetic properties. Non‐normalizing resulted in smaller precipitates during primary recrystallization and thus these particles strongly inhibited secondary recrystallization. After normalizing the secondary recrystallized grains were 3.6 times larger than without normalizing. In this case Goss texture volume fractions of secondary recrystallization were higher than without normalizing, showing the same tendency as grain size, and were 45 times higher than after primary recrystallization, whereas in the case of non‐normalizing Goss texture volume fractions in secondary recrystallized grains were only 24 times higher.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Goss grain nuclei do not grow properly without grain growth. In conclusion, normalizing for hot bands is a crucial process for securing superior magnetic properties.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常化温度、常化时间及常化后冷却速度对Si的质量分数为1.6%的无取向电工钢成品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850~1 050℃范围内,随着常化温度的升高,成品铁损先减小后增大,成品磁感应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当常化温度为1 000℃时,成品平均铁损最低,平均磁感应强度最高;常化时间从3min延长到7min时,成品铁损先减小后增大,成品磁感应强度则呈单调下降趋势;随着常化冷却速度的降低,成品铁损先减小后增大,成品磁感应强度则呈单调增大趋势;对于Si的质量分数为1.6%的无取向电工钢,最佳的常化制度为:在1 000℃进行常化,时间5min,常化后空冷。对热轧板进行常化后,热轧板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再结晶和晶粒长大。提高常化温度、延长常化时间、降低冷却速度,都能使常化板晶粒粗化,进而粗化成品板晶粒,改善磁性能。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成品板中析出物主要为AlN和MnS的复合析出物,以及少量的单独析出的AlN和MnS,而常化工艺主要是通过粗化析出相,减少细小析出相数量,从而减少对晶界钉扎作用来改善成品磁性能。  相似文献   

13.
无取向硅钢热轧板常化过程中的织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浩  赵宇  喻晓军  连法增 《钢铁》2008,43(9):79-0
 通过对取向分布函数(ODF)的分析,研究了无取向硅钢热轧板在常化过程中不同厚度位置的织构演变情况。结果表明,热轧板内部在常化过程中发生再结晶,不同位置的织构变化不同,表层处织构变化不明显,各组分混乱分布且强度不高;1/4板厚处热轧板和常化板的高斯织构都比较强,但900 ℃常化后高斯织构强度有所降低;中心层常化前后织构发生明显变化,{111}<112>织构强度增强。  相似文献   

14.
试验用钢508-3(/%:0.19C、0.26Si、1.48Mn、0.009F、0.007S、0.78Ni、0.50Mo、0.003Al)由真空感应炉冶炼,50kg铸锭,经1150℃锻成Φ16 mm棒材,终锻≥900℃。研究了正火温度(900~1 200℃)和多次正火工艺(900~1 200℃1 h-900℃1 h-890℃1 h)对508-3钢奥氏体晶粒尺寸的影响。结果表明,在900~1 200℃正火时,随着正火温度升高,奥氏体晶粒尺寸出现明显粗化,奥氏体晶粒度级别由6.5级粗化到3级。随后经过900℃二次正火,钢中原粗大的奥氏体晶粒可以细化到6级,再进行890℃三次正火后,奥氏体晶粒细化不明显。多次阶梯正火处理可以细化508-3钢粗大的奥氏体晶粒,但在同一温度重复正火时,钢中晶粒细化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中厚板正火工艺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朋  陈福山  宋雷明 《山东冶金》2009,31(4):58-59,63
正火是中厚板生产中常用的热处理工艺,正火可以改善中厚板的塑性和韧性以及切削加工性能。通过研究不同正火温度下锅炉容器板Q345R和高强船板的强度、塑性、韧性指标的变化,以及正火后水冷工艺对高强船板力学性能指标的影响,得出Q345R最佳正火温度是910℃,高强船板的最佳热处理工艺是正火温度920℃加正火后一定速率的水冷。  相似文献   

16.
李鑫磊  杨春卫 《钢铁》2013,48(5):81-86
 采用正火工艺与控制冷却相结合的“正火控冷工艺”,奥氏体化温度与一般正火温度相同,正火后进行水冷,得到更细小的铁素体+珠光体组织。针对120mm E36船板钢的开发进行了试验研究,正火后利用淬火机“弱水冷”模式进行水冷,终冷温度600~650℃。与传统正火后空冷相比,塑性未降低,强度提高约15MPa,低温韧性良好,特别是心部-60℃冲击功大于100J,获得了更为细小均匀的铁素体+珠光体组织,各项性能满足E36船板标准要求,对特厚船板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高琦  郝彦英  戴观文 《中国冶金》2014,24(12):44-46
非调质钢锻件,由于其钢种特性及生产过程不稳定,常造成零件性能偏差,而通过正火可以有效改变非调质钢强韧性匹配及组织形貌,扩大其适用范围。研究表明:在850~1150℃进行正火后,随着正火温度的升高,非调质钢48MnV钢材的强度升高,塑、韧性下降,显微组织晶粒尺寸增大。1050℃以上正火时,钢材显微组织粗化明显。采用950℃正火,48MnV非调质钢可以得到最佳的强韧性匹配及细小均匀的显微组织。  相似文献   

18.
研究立方织构双取向硅钢在生产过程中常化次序与常化次数对磁性能的影响,并对不同常化方式的试样进行织构分析和第二相(有利夹杂)分析;得出采用二次常化工艺不但对成品中(100)[001]织构的形成十分有利,而且可以使第二相数量变多,尺寸变得细小弥散的结论。这种变化有利于双取向硅钢的二次再结晶,从而使磁性能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9.
钱泽旺  赵晖 《宽厚板》1998,4(1):32-34
本文剖析了舞钢常化炉现状、工艺温度、炉内气氛等对炉底辊的影响以及常化辊印的产生,制定了措施,减少常化辊印.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曲轴铸件的综合力学性能,通过连续步进式加热方式对铸态球铁曲轴进行部分奥氏体化正火处理,在球铁基体内获得以珠光体为基体、石墨球周边呈分散状破碎铁素体的组织.研究了正火处理工艺参数对基体中铁素体的形貌、含量及铸件力学性能的影响,发现正火温度对铁素体的含量和破碎状态有显著影响,随铁素体含量的增加,试样的抗拉强度下降,韧性、塑性提高,而且铁素体含量对铸件显微组织形貌有明显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球铁曲轴的优化热处理工艺为:820℃正火保温65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可以得到破碎铁素体球铁组织,该组织具有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