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首先,通过大量实测数据对非严格优先权下有、无左转专用相位直行车辆轨迹在交叉口内3个断面的分布特性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实际交通运行状况提出驾驶员避让对向左转车流的决策过程,并考虑交叉口几何尺寸、直行车辆进入交叉口时的初始速度、直行车辆与对向左转车辆横向安全距离等因素对轨迹的约束作用,建立了无左转专用相位下直行车辆的轨迹偏移模型。最后,通过实际数据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入理解非严格优先权下无左转专用相位的直行车流运行机理,为交通流微观仿真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设置左转等待区是提高交叉口运行效率的手段之一,但某些小型交叉口不满足左转等待区设置条件。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基于冲突点法,提出一种虚拟左转等待区,建立虚拟等待区时间设置模型,保证直行与左转车辆能安全通过冲突点,利用VISSIM软件对镇平县健康路与工业路交叉口进行实例验证。仿真结果表明:交叉口运行效率得到提升,案例交叉口延误降低了4.9%,通行能力提升了3.1%,左转延误降低了9.1%,通行能力提升了13.6%。  相似文献   

3.
无信号交叉口左转车道设置准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交叉口运行效率为目标,运用概率论、排队论和交通流理论对无信号交叉口左转车道的设置依据进行研究.设车流到达率服从泊松分布,根据左转与直行车辆的相互作用过程和运行特性,推导无信号交叉口左转车道设置的左转交通量阈值表达式,并讨论模型中的参数:受左转影响的直行车停车概率的限值、左转穿越对向车流的临界间隙和进口道车道数.对典型情况进行模拟计算,绘制了左转车道设置的准则图表.计算分析得出无信号交叉口设置左转车道左转交通量的变化规律.为左转车道的设置提供了定量化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信号交叉口左转车道设置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交叉口运行效率为目标,运用概率论、排队论和交通流理论对信号交叉口左转车道的设置依据进行研究.假设车流到达率服从泊松分布,根据左转与直行车辆的相互作用过程和运行特性,推导了无信号交叉口左转车道设置的左转交通量阈值表达式.根据信号交叉口与无信号交叉口的不同,建立信号交叉口左转车道设置准则模型,并讨论模型中的关键参数:受左转影响的直行车停车概率的限值和左转穿越对向车流的临界间隙.对典型情况模拟计算,对计算结果分析得出信号交叉口设置左转车道左转交通量的变化规律.该研究为左转车道的设置提供了定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考虑柔性车道设置,针对带有左转专用相位的公交优先十字交叉口,结合预信号系统进行车辆和行人延误分析。在交叉口某一进口道采用该设计,分析主信号和预信号处车辆到达和离开过程,对采用柔性车道设置前后的公交车、直行社会车辆和左转车辆的延误变化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在带有左转专用相位的公交优先十字交叉口某一进口道采用柔性车道设置后,当交叉口处于饱和状态时,公交车辆延误显著减少,左转车辆延误和直行车辆人总延误皆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6.
借对向出口车道左转交叉口交通控制方案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提高借对向出口车道左转交叉口信号配时的科学性以及交通流运行效率,提出借对向车道左转的适用条件,将左转机动车的到达-驶离图式分为8种情况,分别建立每种情况下左转机动车的延误计算方法.以交叉口车均延误最小为目标,以周期时长、主信号与预信号各相位绿灯时间、借对向车道左转车道的长度为优化变量,建立了交叉口信号控制方案优化模型,并采用遗传算法进行求解.以算例的形式对所建立的优化方法进行验证,并与传统控制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优化方法可以提高左转机动车通行能力,减少其所需绿灯时间,进而缩短交叉口周期时长;左转相位绿灯时间的缩短减小了直行相位的红灯时间,进而缩短了交叉口的车均延误,在高峰期交叉口车均延误下降比例达到23.8%.  相似文献   

7.
为了规范无专用左转相位下左转车辆的行驶秩序,建立了针对十字形交叉口的左转导向线计算模型。该模型包括内侧和外侧左转导向线计算模型两个部分。通过视频图像处理技术提取左转车辆全时空信息,发现使用移位指数函数拟合车辆左转轨迹结果最优,并将其作为左转导向线计算模型的基本形式。结合交叉口的几何条件,分析了避免左转车辆与对向直行、对向左转车辆冲突的临界条件,确定冲突点位置。在此基础之上,根据左转起始点、结束点和冲突点三点坐标对模型参数进行标定。最后,给出了模型的计算案例。研究成果能够为十字形交叉口左转导向线合理有效的渠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合理组织禁左车流能够减少左转车辆的绕行延误.考虑城市道路双向机动车间为隔离栏的情况,采用排队论和概率论方法研究了"右转—掉头—直行"和"直行—掉头—右转"两种间接左转模式下掉头开口距离交叉口停车线距离的计算方法,得到"右转—掉头—直行"模式下右转车辆与相交道路直行车辆协调控制与不协调控制时掉头开口距离交叉口停车线距离的计算模型;得到"直行—掉头—右转"模式下路段设置信号灯与交叉口信号协调控制以及路段不设置信号灯时掉头开口距离交叉口停车线距离的计算模型;提出了协调控制时路段信号的"早断早启"技术及"早断早启"时间的计算方法.实例分析表明:间接左转交通组织方案可行,对于改善交叉口运行状况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为降低相交道路左转饱和交通量对干线车流的影响,提高干线协调控制效益,在MULTIBAND模型的基础上,对于相交道路左转交通量在周期内饱和的交叉口,在计算其下游路段绿波带宽时,将相交道路的部分左转相位时间计入协调方向相位中,并在模型中考虑相交道路左转相位早闭或滞后于协调方向相位对带宽求解的影响.模型的求解和仿真表明,改进的MULTIBAND模型不仅更有利于获得最大带宽,并能有效降低干道中直行车辆的延误和交叉口停车概率,尤其是相交道路左转相位处于滞后相序时,控制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对于有中央分隔带的交叉口,利用分隔带实现左转,可以减少交叉口的冲突点,减少其他相位上车流的延误,提高通行能力,但也相应地增加左转车流的延误.本文基于对利用中央分隔带的渠化设置的各车流延误计算,以交叉口总延误最小为目标,计算得到具体的交叉口设置形式.并比较设置前后的交叉口总延误,得到渠化设置的交叉口流量条件,为交叉口利用中央分隔带实现左转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最后通过具体的交叉口应用,得到了该交叉口利用中央分隔带左转设置的具体指标和方法,计算结果也证明了该交叉口渠化设置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
To maximize the number of vehicles passing by the stop-line in a cycle and improve the operation efficiency of intersection in China,the settlement of left-turn lane waiting-zone is becoming prevailing. Based on conflicting-point method,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left-turn flow after stopping line was analyzed through taking postposition left-turn lane waiting-zone intersection for insta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irst left-turn vehicle and the last vehicle of previous phase passing the conflicting point was expounded. According to the time of successive arriving of two vehicle flows at conflicting-point,the reasonable layout for waiting area of left-turn vehicles was researched when the clearance index was less than 0.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appropriate layout for waiting area of left-turning vehicles can improve the operation efficiency of intersections.  相似文献   

12.
为提升平行流交叉口的运行效率,消除左转非机动车和直行机动车冲突,将钩形转弯的概念引入到平行流交叉口设计中,给出非机动车过街控制策略,并结合机动车通行和行人过街,将其整合到一个统一的优化模型中。考虑信号相位相序、绿灯时长、周期时长、左转非机动车待行区容量、非机动车清空时长、车道平衡等约束条件,以机动车通过量最大为优化目标,建立线性规划优化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两步过街和优化设计解决了左转非机动车安全过街问题,是平行流交叉口非机动车过街设置的有效替代设计方案;在低高两种流量场景下,相对于常规设计,两步过街分别降低了35.02%、55.52%的机动车延误,优化设计分别降低了42.71%、65.60%的机动车延误;两步过街会造成左转非机动车延误大幅增加,不适用于左转非机动车流量较高的场景;常规设计机动车最大通过量受直行机动车流量和左转非机动车流量的影响最为严重,说明消除左转非机动车和直行机动车冲突,对提升交叉口通行能力作用显著,有助于推动绿色出行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为了缓解高峰期停车难、排队等待时间长和立体车库存车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具有缓存功能的立体车库。首先,充分利用立体车库底层空间设计子母车缓存池存车方案,通过缓存池的连续搬运工作提高存取车效率。由于车库各层均布置有一辆母车,提出多层循环车位分配策略,实现车库多层母车并行存车功能,并通过分析多个存车请求下立体车库的工作时序特征计算立体车库并行存车效率。其次,基于顾客存车流程建立M/M/n存车排队模型,并采用排队理论分析不同顾客到达速率下升降货梯平均利用率,不同升降货梯数量下顾客存车平均排队的时间、队长和需要等待的概率。最后,结合实际车辆参数、车库结构尺寸和子母车搬运系统的运动参数,并基于占地面积合理设计存车缓存池容量,对比分析缓存池作用前后的顾客存车指标,验证了缓存池能够大幅降低顾客存车等待时间。结果表明:立体车库系统在进行5辆车并行存车状态下,比传统的堆垛机式立体车库存车效率提升39%;顾客到达速率为75辆/h,设置存车的子车缓存池容量为4,可节省顾客约47.8%的平均排队时间。因此,该含有缓存池的立体车库并行存车方案能显著提高存车效率,同时降低顾客等待时间,可进一步满足顾客存车需求。  相似文献   

14.
车辆通过高速公路收费站时,需要减速或停车缴费,当车辆较多时,容易形成排队,产生大量延误,大大削弱了车辆的运行效率,增加了车辆的能耗,同时使得车辆尾气的排放量增加,严重污染了环境。本文使用排队论知识对收费站车辆排队与疏散情况进行分析,减少车辆的排队等候时间和驶离站口所需时间,以达到减少行车能耗的目的。最后,通过一个实例给出几种收费方式下的能耗,并给出了相应的分析和建议,可为高速公路收费方式和能耗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Based on the dynamical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of the real vehicle, the modeling approach and procedure of dynamics of vehicles are expatiated. The layout of vehicle dynamics is proposed, and the sub-models of the diesel engine, drivetrain system and vehicle multi-body dynamics are introduced. Finally, the running characteristic data of the virtual and real vehicles are compared, which shows that the dynamics model is similar closely to the real vehicle system.  相似文献   

16.
Based on the dynamical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of the real vehicle,the modeling approach and procedure of dynamics of vehicles are expatiated. The layout of vehicle dynamics is proposed,and the sub-models of the diesel engine,drivetrain system and vehicle multi-body dynamics are introduced. Finally,the running characteristic data of the virtual and real vehicles are compared,which shows that the dynamics model is similar closely to the real vehicle system.  相似文献   

17.
针对传统车辆和网联人工驾驶车辆组成的混合交通流,分析不同网联车辆市场占有率对稳定性和最大服务流率的影响。基于传统车辆与网联车辆的跟驰特性,建立混合交通流稳定性分析的一般方法;基于HCM2010宏观交通流分析方法,获得不同网联车辆市场占有率下的最大服务流率。结果表明:市场占有率的增加有利于提高混合交通流的稳定性与最大服务流率;当占有率大于0.51时,混合交通流可在任意平衡态速度下稳定,在高密度、低稳态速度下的稳定性提高更加显著;相比传统交通流,网联车辆交通流的通行能力可提高63.64%;当占有率大于0.5时,混合交通流最大服务流率提升更快,且占有率越高,提高幅度越大。  相似文献   

18.
为寻找停放车辆的驶入特征与主路车流速度之间的变化规律,以路阻函数(BPR)模型为理论基础,以城市路外停车场出入口接入主路的最右侧车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测数据分析,建立了无停车驶入时出入口影响区范围内该车道的路阻函数模型及停车驶入后对该车道的影响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当无停车驶入时,最右侧车道的车流速度仅与本车道流量密切相关,且该车道的利用系数仅为0.384;当有停车驶入时,最右侧车道的车流速度与停放车辆的驶入频率、驶入影响时间、减速距离及本车道流量等参数密切相关.通过对影响模型的各个参数进一步进行敏感性分析发现:受停车影响后的社会车辆的平均车速与停放车辆的减速距离呈现反比关系,与停放车辆的驶入影响时间呈现正比关系;当减速距离小于10 m时,社会车辆的速度受停车驶入影响变化幅度大.  相似文献   

19.
天然气汽车加气站规划是燃气专项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前瞻性、协调性和一定深度的天然气汽车加气站规划有利于天然气汽车事业的发展和城镇燃气事业的建设。分析了天然气汽车加气站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了城市燃气专项规划中天然气汽车加气站规划中的几个技术问题;结合实例,研究了天然气汽车加气站规划的编制方法以及天然气汽车加气站选址布局的原则,并给出了天然气汽车加气站规划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目前,对电动车、自行车、摩托车停放的缺乏管理和布局设计。我们设计的新型自动化小型车立体停车装置,采用单片机和步进电机驱动,自动化控制实现车辆的存取和管理。智能化的车辆管理可以有效解决不规整的停放,减少占地面积,空间利用率大的优势,适合布置于小区这种寸土寸金的地方,实际地面使用面积不足3平方米,却能实现至少24辆小型车的存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