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规律,为选择最佳手术方式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至2013年8月济南军区总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616例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616例有完整统计资料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病理诊断颈部淋巴结总转移率为58.77%(362/616),中央区(Ⅵ区)淋巴结转移率为48.70%(300/616),颈侧区(Ⅱ、Ⅲ、Ⅳ、Ⅴ区)淋巴结转移率为38.80%(239/616),原发肿瘤的部位、最大直径、是否累及包膜、是否为多发病灶及患者年龄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率有显著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肿瘤直径越大,转移到颈侧区的可能性越大。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Ⅵ区,术中应常规清除,其次依次为Ⅲ、Ⅳ、Ⅱ、Ⅴ区,对于患者原发肿瘤具有累及包膜、直径〉1cm、多发病灶及位于双侧等特点应清扫颈侧区,术中快速病理检查颈侧区淋巴结病理状态,确定颈侧区淋巴结清扫范围。  相似文献   

2.
目的 回顾性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PTMC患者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相关因素,为预防性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纳入2013年1月-2016年6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手术治疗并病理证实为PTMC的254例患者,按有无CLNM分成转移组和无转移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年龄、性别、癌灶数、病灶直径、术前超声提示微钙化和肿大淋巴结情况与PTMC患者发生CLNM的相关性。 结果 254例PTMC患者中77例发生CLNM,发生率为30.3%。分析显示男性、年龄<45岁、病灶最大径 ≥ 5 mm、多发病灶及术前超声提示淋巴结肿大的PTMC患者CLNM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年龄 ≥ 45岁、病灶最大径<5 mm、单发病灶及无淋巴结肿大患者(均P<0.05)。分析显示术前超声提示有微钙化的PTMC患者CLNM发生率与无微钙化患者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原发病灶直径 ≥ 5 mm、多发病灶及术前超声提示颈部淋巴结肿大是PTMC患者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 结论 PTMC患者为男性、年龄<45岁、病灶最大径 ≥ 5 mm、多发病灶及术前颈部超声提示淋巴结肿大的更易发生CLNM。其中男性、原发病灶直径 ≥ 5 mm、多发病灶及术前超声提示颈部淋巴结肿大PTMC患者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叶昀亮  项颖颖  陈恩东  瞿金妙 《浙江医学》2013,(21):1872-1874,1885
目的:探讨颈侧淋巴结阴性(cN0)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的风险因素。方法收集首次行甲状腺切除手术及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cN0的PTMC患者392例,根据术后病理检查证实有无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将患者分为两组,比较两组各种相关临床病理因素的差异。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年龄<45岁、结节最大径>7mm、总结节最大径(TTD)>10mm的多灶性癌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风险因素(P<0.05或0.01);多因素分析发现:男性、年龄<45岁、结节最大径>7mm、TTD>10mm的多灶性癌也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或0.01)。结论男性、年龄<45岁、结节最大径>7mm、TTD>10mm的多灶性癌的PTMC患者更易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对该类患者建议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危险因素分析,为合理、规范的外科手术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病理科接收的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934例病理资料。统计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析患者不同临床特征与颈部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以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934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中,颈部淋巴结(中央区和/或颈侧区)转移率50.64%(473/934),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47.86%(447/934),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20.77%(194/934)。447例中央区转移患者中168例(37.58%)合并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颈侧区淋巴结转移而中央区无转移率2.78%(26/934)。卡方检验分析显示,男性、肿瘤直径>0.55cm、包膜侵犯、双侧、多灶的PTMC患者颈部淋巴结、颈部中央区淋巴结、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高(P<0.05),不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的PTMC患者颈部及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高(P<0.05),特殊病理类型的PTMC患者颈部及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高(P&l...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特征预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取回顾性方法对宁波市鄞州区第二医院超声科2011年1月~2012年1月120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术前超声诊断资料与术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的肿瘤边界、钙化、肿瘤位置、甲状腺被膜与肿瘤关系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的肿瘤边界、钙化、肿瘤位置、甲状腺被膜与肿瘤关系情况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不同超声积分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不同超声积分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超声积分为2.5作为临界点,积分≥2.5分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颈侧区淋巴结很有可能发生转移,临床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是86.0%、90.0%。结论临床中对于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应用超声积分能够有效地对颈侧区淋巴结转移进行诊断,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肿瘤最大径≤ 5 mm的临床颈部淋巴结阴性(cN0)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规律及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普外三科收治的186例肿瘤最大径≤ 5 mm的cN0 PTMC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是否双侧癌、是否多灶癌、是否腺外侵犯、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以及组织病理免疫组化结果等,总结肿瘤最大径≤ 5 mm的PTMC患者的CLNM规律,并应用χ2检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 186例肿瘤最大径≤ 5 mm的cN0 PTMC患者中,发生CLNM者58例(31.2%)。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淋巴结个数为0~14个,平均(4.92±6.82)个,其中转移个数为0~5个,平均(0.78±1.41)个;转移淋巴结数目/清扫淋巴结数目百分比为0%~100%,平均(50±2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肿瘤多发灶是肿瘤最大径≤ 5 mm PTMC患者CLNM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肿瘤多发灶均是肿瘤最大径≤ 5 mm的PTMC患者发生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对男性、肿瘤多发灶的最大径≤ 5 mm的cN0 PTMC患者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术前超声特征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辽河油田总医院收治的140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并进行评分。结果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的肿瘤边界不清晰、钙化、肿瘤位于上极、甲状腺被膜的接触部分〉25%的肿瘤周长的发生率高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2.5分为诊断界点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其灵敏度为0.846,特异度为0.786,AUC为0.891。可以认为超声积分2.5分是鉴别PTMC患者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最佳诊断界点。结论超声积分2.5分是鉴别PTMC患者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最佳诊断界点。若甲状腺癌结节积分〈2.5分,则颈侧区淋巴结不转移的可能性较大;若甲状腺癌结节积分≥2.5分,则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间经手术治疗的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106例PTMC患者中,中央区淋巴结的转移率为22.6%(24/106)?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最大径(>5 mm)?多发癌灶?双叶肿瘤与PTMC 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 < 0.05)?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与中央区淋巴结阳性发现率显著相关(P <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5 mm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OR=0.092; 95%CI=0.028~0.306)?结论:对于临床触诊阴性的PTMC患者,原发肿瘤直径>5 mm?多发癌灶?双叶肿瘤者有必要行甲状腺全切+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447例首次手术治疗并经病理确诊为PTMC,术前常规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术中以冰冻病理辅助诊断,104例行单侧腺叶切除术,22例行单侧腺叶+峡部切除术,321例行全甲状腺切除术;257例行颈VI区(中央区)淋巴结清扫,54例行颈II~VI区(颈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口服左旋甲状腺素片内分泌治疗,门诊+电话随访。结果144例见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41例cN1期见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年龄、癌结节包膜外侵犯及癌灶多发性是影响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的独立因素,cN1期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量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风险呈正相关。395例成功随访,中位随访时间32(20—42)个月,15例出现复发或转移,无死亡病例。结论PTMC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诊断困难,详细的体检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应作为常规筛查手段,甲状腺腺叶切除或全甲状腺切除加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为主要手术治疗手段,cN1期患者应常规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0.
梁忠  王可敬  赵坚强  赵明 《浙江医学》2015,37(11):931-933,944
目的 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orcarcinoma,PTMC)中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方法 收集2007年1 月至2009年12月488 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为PTMC 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析PTMC临床病理特征、肿瘤位置与淋巴结转移相关性,并采用logistic 回归法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在488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为PTMC 患者中,132 例(27.0%)发生淋巴结转移,均未发现远处转移。II、III、IV、V 区淋巴结转移率为11.4%,低于VI 区淋巴结转移率16.0%(P<0.01)。腺外侵犯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无腺外侵犯组(字2=75.892,P<0.01)。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腺体外累犯和肿瘤位置为影响淋巴结转移的独立的影响因素。结论 淋巴结转移是肿瘤分期的重要组成,腺体外累犯和肿瘤位置为影响淋巴结转移的独立的影响因素,淋巴结转移的特征对于PTMC 的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13例PTM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应用χ2 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413例PTM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57.9%(239例)。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年龄<45岁、肿瘤直径>5 mm、肿瘤位于甲状腺下极、多灶性、包膜侵犯等均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45岁、包膜侵犯是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具备年龄<45岁、包膜侵犯等特征的PTMC患者,较易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建议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2011年6月1日至2018年5月30日收治的PTC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41例病例。术后常规病理证实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73.44%(177/241)。与颈侧区淋巴结无转移的PTC患者相比,伴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PTC患者年龄偏小,多为女性,癌肿直径较大,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目较多,超声及CT检查积分更高。而BMI指数、桥本氏甲状腺炎病史及甲亢病史对PT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无显著性影响。【结论】患者为年轻女性、超声及CT检查积分≥4,并术中病理提示癌灶直径≥2.0cm,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目大于等于5枚时,应高度怀疑PTC伴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建议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进一步认识颈Ⅵ区淋巴结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原发灶的关系,探讨临床颈侧淋巴结阴性(cN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手术范围。方法对32例cN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在根治原发灶的同时清扫同侧颈Ⅵ区淋巴结。结果病理检查发现,32例中有8颈Ⅵ区例淋巴结转移。随访1~3年中,有4例出现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再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后恢复良好。结论应将Ⅵ区淋巴结看作cN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原发病灶来处理,在根治原发灶的同时清扫Ⅵ区淋巴结。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发生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在甘肃省肿瘤医院经手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的PTC患者1524例,其中多灶性PTC 492例,单灶性PTC 1032例。通过比较多灶性与单灶性PTC患者在性别、民族、年龄、身体质量指数、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术前促甲状腺激素及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病灶范围、病灶最大径、病灶直径总和、颈部中央区和颈侧区转移性淋巴结、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以及甲状腺癌侵犯被膜等方面的差异,分析多灶性PT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同时,根据是否出现中央区转移性淋巴结和颈侧区转移性淋巴结将患者进行分组,比较患者上述临床病理指标的差异,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结果:与单灶性PTC患者比较,多灶性PTC患者中55岁以上、合并高血压、出现中央区或颈侧区转移性淋巴结、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及甲状腺癌侵犯被膜患者的比例更高(均P<0.05);55.1%多灶性PTC患者的病灶分布在双侧腺体,且病灶最大径和病灶直径总和均大于单灶性PTC患者(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病灶最大径超过7?mm、甲状腺癌侵犯被膜是多灶性PTC患者发生中央区转移性淋巴结的危险因素(均P<0.05);男性、病灶最大径超过7?mm、术前TG超过55?ng/mL、中央区转移性淋巴结是多灶性PTC患者发生颈侧区转移性淋巴结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多灶性PTC患者出现中央区及颈侧区转移性淋巴结的比例均高于单灶性PTC,且当患者为男性、病灶最大径超过7?mm、甲状腺癌侵犯被膜、术前TG超过55?ng/mL时发生转移性淋巴结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Ⅵ区淋巴结清扫在临床颈部淋巴结阴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cN0PTC患者行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后的病理结果,并将Ⅵ区淋巴结与Ⅱ~Ⅴ区淋巴结进行区分分析。结果:53例患者中,Ⅵ区淋巴结转移11例(20.7%),Ⅱ~Ⅴ区转移8例(15.1%)。Ⅵ区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中伴有Ⅱ~Ⅴ区转移占45.5%;明显高于Ⅵ区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Ⅱ~Ⅴ区转移(7.1%)(P&lt;0.01)。结论: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Ⅵ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应常规行Ⅵ区淋巴结清扫术,并行术中冰冻切片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49例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PTMC患者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结果 PTMC患者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39.8%(99/249).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均显示,年龄<45岁、肿瘤多灶、肿瘤直径>5 mm、肿瘤穿透被膜是影响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 PTMC患者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对于年龄<45岁、肿瘤多灶、肿瘤直径>5 mm、肿瘤穿透被膜的患者更应警惕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超声特征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2月~2010年2月超声诊断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80例,其中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35例,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45例。根据超声诊断资料和术后颈侧区淋巴结的病理结果,对超声诊断特征、不同超声积分与颈侧区淋巴结是否转移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①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超声检查肿瘤边界不清晰、微小钙化、肿瘤位于上极和甲状腺被膜与肿瘤关系〉25.0%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的检出率,差异统计学有意义(P〈0.05)。②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超声积分为(3.2±0.8)分,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超声积分为(1.2±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231,P〈0.05),以超声积分≥2.5分为临界点,颈侧区淋巴结很有可能发生转移,其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7%、88.9%。结论采取超声积分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具有一定的预测意义,在超声积分≥2.5分时,可能提示有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情况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单发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 PTMC)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5年5月我科收治的318例病理确诊为单发PTMC并行“甲状腺全切+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 单发PTMC中同侧和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0.57%(129/318)、9.75%(31/31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癌灶位于甲状腺下份、甲状腺被膜浸润、同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及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癌灶位于甲状腺下份及同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是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单发PTMC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比较低,不应该常规行对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癌灶位于甲状腺下份或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有转移者,可考虑行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影响cN。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及行预防性清扫的意义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济南军区总医院2008年2月至2012年9月术前诊断为cN。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行甲状腺全切并双侧中央区淋巴结及患侧Ⅲ、Ⅴ区(+)Ⅱ区淋巴结清扫162例的临床资料,统计年龄、性别、肿物大小、有无侵及甲状腺被膜情况、原发灶数目、肿瘤单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手术并发症,探讨临床特征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关系。结果162例患者中74例(45.7%)患者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71例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阳性,转移率为43.8%,45例颈侧区(Ⅲ、Ⅴ区(+)Ⅱ区)淋巴结转移阳性,转移率为29.6%。年龄、肿瘤有无浸润包膜是PTM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术后并发喉返神经麻痹发生率为0.62%(1/162),系肿瘤侵犯喉返神经切断喉返神经所致,其中1例(0.62%)术后颈部切口出血,行手术止血,2例(1.23%)皮下淤血,保守治疗治愈。2例(1.23%)术后乳糜漏,均为左侧清扫患者,行持续负压吸引、左颈静脉角局部加压包扎治疗后治愈。59例(36.4%)患者术后出现低钙血症,血甲状旁腺盯H低于参考值下限,治疗后恢复正常。无永久性甲状旁腺损伤并发症发生。结论对~NoPTMC行甲状腺全切并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高危患者行患侧II、V区(+)Ⅱ区淋巴结清扫具有重要意义并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术前临床淋巴结阴性(clinically nodenegative, cN0)单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 PTMC)的病理特征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533例PTMC患者资料,根据术后病理是否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533例患者术后病理示中央区淋巴结阳性患者为245例,占45.97%。单因素分析发现男性、年龄>55岁、肿瘤直径≥5 mm、肿瘤位置靠下、多灶、微小钙化、肿瘤侵犯被膜是cN0单侧PTMC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性、微小钙化和肿瘤侵犯被膜是cN0单侧PTMC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男性、微小钙化和肿瘤侵犯被膜是cN0单侧PTMC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高危险因素,建议进行预防性加治疗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