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利用遥感技术来观察伶仃洋,可以在瞬间获得大面积的地表或地表浅层信息,其时间上的同步或准同步性克服了以前由直接观测点或线推证到面的局限性,为伶仃洋和珠江三角洲东四口门规划治理研究和局部工程治理监测提供了准确可靠的数据资料.通过遥感技术获得的技术图片和数据,分析伶仃洋两槽三滩动力-地形结构、复杂的径流、潮流、沿岸流动力机制及其泥沙主要来源,提出东西部动力区具有相对分界线的新观点,并论证大喇叭和小喇叭规划治理方案;验证评价蕉门治理和鸡抱沙围垦工程、洪奇门治理和围垦工程、横门治理和围垦工程.  相似文献   

2.
从遥感技术的角度,对珠江河口西四口门即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和崖门(黄茅海)的规划治理进行验证和评价。认为磨刀门经过治理,主河床已初步稳定,拦门沙也初步打通,洪湾水道保持良好的通航条件,并围垦得大片土地,建议对主河道实施丁坝群配套方案,按规划将治导堤向南延伸,以加强冲刷力,稳定河槽,打通拦门沙。认为黄茅海(虎跳门与崖门口外海区)与伶仃洋具有类似的特点,即两槽三滩、潮汐东进西出,规划治理后,由于河口喇叭湾的规范化,两岸治导线将发挥束水攻沙的作用,有利于泄洪和通航,滩涂围垦将有序进行。鸡啼门规划治理西方案符合口门现状,近期治理工程实施后将凸现潮汐东进西出的动力格局,建议因势利导修改单出口方案为人字形双出口方案,西治导堤宜建潜坝并分期提高坝身高度,以利于拦蓄泥沙,加快土地形成。  相似文献   

3.
从遥感技术的角度,对珠江河口西四口门即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和崖阂(黄茅海)的规划治理进行验证和评价。认为磨刀门经过主河床已初步稳定,拦门沙也初步打通,洪湾水道保持良好的通航条件,并围垦得大片土地,建议对主河道实施丁坝群配套方案按规划将治导堤向南延伸,以加强冲刷力,稳定河槽,打通拦门沙。认为黄茅海(虎跳门与崖门口外海区)与伶仃洋具有类似的特点,即两槽三滩、潮汐东进西出,规划治理后,由于河口喇叭湾的  相似文献   

4.
珠江口伶仃洋的治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介绍珠江口伶仃洋的治理研究中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及遥感技术应用等多种途径进行工作的研究成果,从中合理地选择了较佳的治导线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5.
从遥感技术的角度,对珠江河口西四口门即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和崖门(黄茅海)的规划治理进行验证和评价.认为磨刀门经过治理,主河床已初步稳定,拦门沙也初步打通,洪湾水道保持良好的通航条件,并围垦得大片土地,建议对主河道实施丁坝群配套方案,按规划将治导堤向南延伸,以加强冲刷力,稳定河槽,打通拦门沙.认为黄茅海(虎跳门与崖门口外海区)与伶仃洋具有类似的特点,即两槽三滩、潮汐东进西出,规划治理后,由于河口喇叭湾的规范化,两岸治导线将发挥束水攻沙的作用,有利于泄洪和通航,滩涂围垦将有序进行.鸡啼门规划治理西方案符合口门现状,近期治理工程实施后将凸现潮汐东进西出的动力格局,建议因势利导修改单出口方案为人字形双出口方案,西治导堤宜建潜坝并分期提高坝身高度,以利于拦蓄泥沙,加快土地形成.  相似文献   

6.
遥感技术在伶仃洋治理规划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从1973年至193年美国陆地卫星MSS4TM数据影象等不同片种、20多个不同时期的伶仃洋遥感资料,结合同步或准同步水文观测数据,通过计算机、光学图象处理和遥动态信息分析,获得对伶仃洋水少输移特征和滩槽冲淤变化规律的客观认识,其成果在伶仃洋治理规划研究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
伶仃洋水动力环境分析及治理策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峰俊  朱士康  王华 《人民珠江》2004,(1):11-14,27
珠江口伶仃洋四口门是珠江三角洲主要的泄洪纳潮通道,其水动力环境的变化是伶仃洋冲淤演变最直接原因,而伶仃洋的冲淤演变会关系到伶仃洋口门泄洪纳潮的能力,关系到珠江三角洲的防洪、排涝和经济发展等,根据实测资料及已有的研究成果,分析伶仃洋周边环境的变化原因,从河口地形的冲淤演变分析伶仃洋周边环境及其水动力环境的改变,并探讨伶仃洋河口整治策略。认为应采取输沙导流措施,减少淤积,保证口门通畅,保持伶仃洋潮流动力。  相似文献   

8.
应用遥感监测ET技术实现北京市农业用水的可持续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表蒸腾蒸发值(ET)是北京市农业用水最主要的消耗量,利用遥感技术监测ET值不仅可以制定合理的区域灌溉用水定额,提高地表与地下水的监测与管理水平,而且可以对农业用水效率、灌溉管理、节水效果做出切合实际的评价,同时可为政府部门进行流域水资源管理和区域水资源利用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实测资料分析及遥感技术应用等手段,对珠江口磨刀门口门治理的规划方案进行研究和论证,并据以优选对防洪、潮排、潮灌和航运较为有利的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10.
我着重就磨刀门、伶仃洋的治理开发和网河三角洲的规划问题提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以供参考。一、磨刀门治理“河口虽有各种不同的类型,但总的来说都是处在从河流景观过渡到海洋景观的变动地区,径流挟带流域来水来沙侵注入海,潮流挟带海域水沙溯水而上,在这两种动力相互作用下,河口河  相似文献   

11.
伶仃洋西岸浅滩建港条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珠三角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伶仃洋西岸建港的需求日益迫切,但伶仃洋西滩因受蕉门、洪奇沥和横门等径流水道影响,水浅滩宽,沙多流散,建港条件很差.通过对当地水沙特性和岸滩演变的分析,认为"弱流少沙"环境是在伶仃洋西滩建深水港的关键条件,如位于蕉门口外龙穴岛东侧的广州港南沙港区,利用其北端礁群掩护,避免了涨落潮主流直接过境,近岸水域流弱沙少,即使在零米高滩上开挖深水港池,回淤也并不太严重.数学模型计算结果表明,随着码头建设往下游延伸,已建港区"弱流少沙"环境进一步改善,港池回淤亦趋减轻.  相似文献   

12.
西乡河在大铲湾突堤码头建设前,河口直面伶仃洋,较强的潮汐动力可使河口附近河段保持水质相对清洁。大铲湾突堤码头的建设,使原来开敞的海湾变成半封闭的港池,西乡河口位于湾内最深处,与外海水体交换能力急剧减弱。由于河口水动力条件发生较大变化,上游污水得不到充分稀释,并在河口及大铲湾港池内蓄积,严重影响当地水环境,这种状况随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加重。对西乡河口的水质问题制定多种水动力控导方案,并进行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3.
首先论证了深圳港东、西片总体自然条件比较。认为西片大鹏湾虽是水深港阔,具有深水岸线长和锚地充足的优势,但风浪较大,港区陆域狭窄,位置偏离珠江河网区;而西片伶仃洋东岸,地处矾石水道及东部浅滩区,是伶仃洋淤积量最小的区域,沿岸潮滩和陆域宽广,港用地充足,而且湾口有众多岛屿和浅滩屏障,风浪小,尤其是位地河海结合部,具有“水转水”的集疏运优势,总体自然条件西片估于东片。据此提出深圳港的发展重心应向妈湾以北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伶仃洋内盐度的输移运动规律,建立了三维斜压盐度数学模型。模型考虑了径流、潮流及波浪场作用下的盐度输运,波浪的影响通过三维辐射应力和波一流共同作用底应力反映。采用平面正交曲线坐标和垂向σ坐标对复杂边界和地形进行了较好的拟合,方程采用守恒有限差分法离散,并采用内外模式分裂技术求解,水平动量方程的求解采用了“预测”、“校正”相结合的方法以保证内外模式所求流速值的一致性。应用枯水期伶仃洋大规模同期实测的水位、流速和盐度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表明了模型对伶仃洋水流、盐度运动规律模拟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80年代初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开展珠江磨刀口门治理规划,作为规划的前期工作,进行了磨刀门水沙特性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治理方案的比选。1992年磨刀门治理规划工程方案已大部分实施,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对工程实施后磨刀门口门水沙特性的变化进行分析,并与方案论证时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6.
广州港南沙港区处于蕉门、虎门下泄流与伶仃洋上溯潮流的交汇区,港区水动力环境十分复杂.近年来鸡抱沙围垦工程进展迅速,港区附近陆域边界、水动力环境都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为了分析这种变化对南沙港区维护的利弊,主要采用数学模型动态情景模拟手段,分析了现状及鸡抱沙尾部下延对南沙港区的影响,针对水动力条件的变化,提出了减轻港池泥沙回淤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7.
深圳湾自然条件特征及治理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根据深圳湾多年的实测资料和试验研究成果,分析深圳湾自然水文泥沙条件,指出深圳湾的泥沙来源主要为海向为沙;深圳湾的淤积率随着地区的经济民有所增加,尤其是东角头以上的后涨湾尤为明显:深圳湾自然条件的维持依赖于潮流的运动。因此,深圳湾的治理应尽可能地保护潮流的动力。并指出进行深圳湾治理应考虑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