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战后美国犹太小说几乎感应了整个社会的脉搏。题材的多样性和深刻性涉及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的作家群,无论他们对自己的犹太身份持何种态度,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或多或少会流露出双重文化对自己的影响。犹太文化根深蒂固的向心力与西方(美国)传统潜移默化的渲染,在他们身上迸出巨大的生命力量,这种文化的骚动与融合,造成了兼收并蓄、缤纷多彩的文学奇观。索尔·贝娄如何由开始时对犹太文化的背离最终又走向回归;辛格强调犹太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冲突;罗斯的小说关注犹太人在美国社会世俗化过程中的种种困惑。所有这些都从细枝末节中揭示了美国犹太人如何在各个方面与西方传统痛苦而又成功的嫁接。  相似文献   

2.
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文学世界的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后美国犹太小说几乎感应了整个社会的脉搏。题材的多样性和深刻性涉及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的作家群,无论他们对自己的犹太身份持何种态度,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或多或少会流露出双重文化对自己的影响。犹太文化根深蒂固的向心力与西方(美国)传统潜移默化的渲染,在他们身上迸出巨大的生命力量,这种文化的骚动与融合,造成了兼收并蓄、缤纷多彩的文学奇观。索尔·贝娄如何由开始时对犹太文化的背离最终又走向回归;辛格强调犹太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冲突;罗斯的小说关注犹太人在美国社会世俗化过程中的种种困惑。所有这些都从细枝末节中揭示了美国犹太人如何在各个方面与西方传统痛苦而又成功的嫁接。  相似文献   

3.
从文化的角度解读美国犹太作家马拉默德的小说<店员>,探讨美国文化与犹太文化的大碰撞,以及处于碰撞中心的两位主人公--犹太人莫里斯和非犹太人弗兰克的心路历程以及他们文化归属的抉择.  相似文献   

4.
《姐妹山》是美国当代著名犹太作家内森·英格兰德的短篇小说。作者以第四次中东战争为背景,讲述了姐妹山的起源与发展。小说中涉及到形形色色的犹太人物,他们有的为保卫国家而牺牲,有的被美国文化同化,有的则选择默默坚守犹太传统。笔者通过分析其中主要人物,揭示作者对美国当代犹太移民犹太性的忧虑。  相似文献   

5.
1881年以来,由于俄国恶劣的政治、经济环境和不断的反犹浪潮,促使犹太人的生活日益陷入困境,而美国社会所提供的机会、平等和自由吸引大批东欧犹太人移民美国。在与美国主体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以犹太教为核心的犹太文化与以基督教为主的美国主体文化之间不断冲突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美国犹太文化,塑造出了兼顾犹太文化传统和美国现代文化的双重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6.
菲利普·罗斯在其创作中体现了犹太人在美国社会的疏离感."外人"感、反犹、社会动荡等都会导致犹太人与美国主流社会的疏离;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在犹太人中的欣然接受与泛滥,最终导致了他们的文化疏离感;美国梦的破灭集中体现了犹太人的价值疏离感;带有欺骗性的美国式爱国主义、连绵不断的对外侵略战争、政治正确性以及麦卡锡式的政治恐怖等导致了犹太人的政治疏离感.罗斯创作中的疏离感既源于犹太人在美国遭受疏离的历史事实,也源于其犹太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与居安思危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与热情.  相似文献   

7.
犹太性是犹太民族特有的文化品性,它强调犹太文化的传统含义和价值,而流浪是犹太人生活中永恒的特征也是犹太文化的标志之一。索尔.贝娄的"流浪汉"小说与传统的流浪汉小说不同,小说的人物大多数经历是精神上的流浪。小说中的人物通过精神的流浪,展现其内心世界的流浪意识,在现实社会中寻找自我,以期找到心灵的归宿,实现精神的回归。  相似文献   

8.
祛魅是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创作上的一个重要特征。罗斯通过描写犹太青年的反叛行为,揭示了犹太人心理层面上的祛魅,表达了犹太人对犹太传统的复杂情感。罗斯采用揭示、嘲讽、戏谑、颠覆、解构等作为其文学祛魅的方式;既祛犹太传统与犹太主流话语之魅,又祛美国主流文化价值之魅,是罗斯文学祛魅之特点;而还原人真实、本来的面目,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与自由,是罗斯文学祛魅之目的。罗斯的创作彰显了其人道主义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9.
文章首先介绍了犹太人的独特历史地位和文化特征,然后从宗教和语言两个因素入手,论述了面对现代冲击的美国犹太文化的内涵,而这种文化正好为犹太小说的发展提供了背景和素材,从而使犹太小说在美国文学中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10.
卡夫卡与犹太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从犹太文化背景出发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城堡》的深层意义。它讲述的是身处异乡的犹太人的"独特的感觉"。在欧洲,有着歧视和排斥犹太人的传统。卡夫卡生活的年代,反犹主义盛行,犹太人的生活艰难,加上父辈的影响,构成了卡夫卡或小说的主人公K被迫走上了通往"城堡"之路的社会、家庭背景。在这条漫长的道路上存有多种障碍,有他们自身的因素,即无法摆脱犹太精神格托世界对他们的影响,也有语言所引起的交流障碍等。究其各种障碍形成的深层原因,最主要的是宗教信仰问题。其次是历史原因。再次是经济原因。卡夫卡就是从他的犹太心灵出发叙述一个犹太人难以进入异域他乡的"城堡"的故事。  相似文献   

11.
开封犹太人和中国古代民族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犹太人是一个历经劫难,虽流散于世界各地,但又坚韧顽强地保持着自己文化传统和宗教意识的伟大民族。他们的历史文化,曾经对人类文明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诚如有的学者所说的那样,描述犹太人的历史是不容易的。古代犹太人定居的地区,他们的历史根源,他们的文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某些犹太人信奉摩西,但是很多犹太人断言他们不信奉任何神明,还有许多信奉程度不同的犹太人,介乎于这两者之间。世界各地犹太人的复杂历史,导致对他们研究的学者,在一些问题上的各持己见和莫衷一是。所谓“东方犹太人”和“西方犹太人”,可以认为是由区域和文化为标志的,两大犹太教派的存在方式。 犹太教是犹太民族基于同一信仰的,一种民族文化的复杂表现形式。它既是系统的基本信仰,也是一种完全的生活方式;它不仅表现为宗教文献和宗教观念,而且也表现为生活习俗、社会制度和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个犹太裔的美国作家,索尔·贝娄在他的辞世之作《拉维尔斯坦》中第一次公开、直接地讨论犹太问题及身份认同问题。小说主人公拉维尔斯坦融入主流社会之后,思想层面上却仍然徘徊于美国文化与犹太文化之间,不断地寻找自我的真实身份。文章运用文化研究中关于散居者多样性,甚至流动性身份的可能性理论探讨美国犹太人的身份/认同问题。  相似文献   

13.
欲望是隐藏在罗斯小说中的重要话题。他对欲望的探索与揭示建立在美国现代社会的伦理道德体系之上,但传统犹太文化依然在的他作品中留下了深刻烙印。主人公们在欲望驱使下,呈现出困惑、冲突和回归的动态变化。这在罗斯的代表作品"凯普什三部曲"和"美国三部曲"以及《反生活》中都有体现。从最初揭示第二代犹太移民精神压抑和生存困境到探索本民族文化之根丧失的根源,最后回到追寻犹太人的归属问题,菲利普·罗斯多角度描写了美国犹太人近半个世纪的心路历程,在人物的内心深处,欲望支配着选择的向度。  相似文献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又一次的美国移民的高潮,美国犹太文学在五、六十年代达到了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的美国犹太小说,主要都是由第二、三代美国犹太移民创作的。这些小说大多聚焦于大都市郊区的美国犹太移民生活,集中反映了犹太人和反犹主义者之间的共生关系。如布鲁斯·杰伊·弗里德曼的《尾舵》(1962)和索尔·贝娄的《牺牲品》(1947);以及美国小说中哈克贝利·芬的犹太变体,如索尔·贝娄的《奥吉·玛琪历险记》(1953)、伯纳德·马拉默德的《新生活》(1963)等。与此同时,不涉及第二、三代美国犹太移民的另一种美国犹太小说正在悄然兴起。从1930年起就一度从美国小说中消失的犹太移民形象,又作为小说的主要人物出现了。这种新的移民小说,既不同于盛行的美国犹太小说,也不同于早期的移民小说。  相似文献   

15.
《美国牧歌》描述了一个普通美国犹太家族三代人美国梦的追寻及幻灭的故事。不同的历史背景赋予他们不同的美国梦内涵,同样又是历史毁灭了他们的梦想。因此,考察小说中利沃夫家族三代在不同的历史变迁中各自美国梦的演进、主题的变奏,以及在此基础上探究历史之于犹太族裔美国梦的内在悖论性,对考察小说悲剧的历史文化根源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豪门春秋>是美国现代女作家伊迪丝·华顿发表于1905的一部长篇小说.以美国南北战争后纽约上层社会为主要背景,描述了一位年轻女子--丽莉·巴特的种种遭遇.犹太富商西姆·罗西德虽然只是一个次要角色,但由于其身份和民族的特殊性,在小说中却是一位不可或缺的人物.从历史、文化和社会这三个角度出发来探讨罗西德作为一个犹太人在当时的境遇,并将其与同为犹太民族的、处于16世纪末的另一个文学人物夏洛克作一比较.西姆·罗西德是继夏洛克后又一个犹太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17.
从“父与子”、“受难”以及“宗教”三个层面对美国当代著名犹太裔作家哈依姆·波托克代表作《选民》中的犹太文化母题进行了探究。“父与子”母题主要体现在父子两代人对传统文化和异质文化的冲突性态度上;“受难”母题源于对上帝会派使者弥赛亚来拯救犹太人于苦难说法的笃信,但在新的历史情境下,对于犹太人经历的诸如大屠杀等种种磨难,“受难”一说也遭到了质疑甚至颠覆;作为高度宗教化的民族,犹太民族奉《圣经》为圭臬,坚信本民族是与上帝“契约”中的选民,甚至将这一信念贯穿到日常生活中。《选民》中犹太文化母题的探究拓宽并加深了对小说的解读,同时为如何应对异质文化提供了借鏊。  相似文献   

18.
“谁是犹太人”最初并不成其为一个问题。但是由于犹太人长期散居世界各地,在此过程中,犹太人与各民族文化相融合,使得“谁是犹太人”这一问题呈现出内涵复杂化的现象。通过梳理“谁是犹太人’’复杂化的演变,进而探究犹太人的民族特性、犹太人的界定标准,既能够增强对犹太民族性的认知,又有助于对犹太身份的界定。  相似文献   

19.
《豪门春秋》是美国现代女作家伊迪丝.华顿发表于1905的一部长篇小说。以美国南北战争后纽约上层社会为主要背景,描述了一位年轻女子———丽莉.巴特的种种遭遇。犹太富商西姆.罗西德虽然只是一个次要角色,但由于其身份和民族的特殊性,在小说中却是一位不可或缺的人物。从历史、文化和社会这三个角度出发来探讨罗西德作为一个犹太人在当时的境遇,并将其与同为犹太民族的、处于16世纪末的另一个文学人物夏洛克作一比较。西姆.罗西德是继夏洛克后又一个犹太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分子的大屠杀给犹太人造成的巨大伤害,对当代美国犹太小说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一些犹太作品的分析,对美国当代犹太文学中以大屠杀为主题的小说进行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