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了解兰州市城区居民饮水量,为兰州市城区居民饮用水健康风险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7年7—8月、12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兰州市所辖四个城区中选取18岁及以上常住居民1 236名,通过问卷调查和标准量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饮水量调查。统计学分析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结果兰州市城区居民总饮水量、直接饮水量、间接饮水量中位数分别为2 142.4、1 650.0、393.5mL/d。男性总饮水量、直接饮水量和间接饮水量(2 298.6、1 800.0、402.7mL/d)均高于女性(2 023.5、1 500.0、372.7mL/d,P0.05);45~64岁人群的总饮水量、直接饮水量和间接饮水量(2 352.8、1 800、425.0mL/d)最高,不同年龄人群饮水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体质指数(BMI)人群中,超重人群(BMI≥24.0)间接饮水量(422.7mL/d)高于正常(BMI 18.5~23.9,385.7mL/d)或偏瘦者(BMI18.5,318.8mL/d,P0.05);体力劳动者间接饮水量中位数(427.3mL/d)大于非体力劳动者(362.4mL/d,P0.05)。夏季、冬季饮水量也存在性别、年龄、BMI和劳动状况差异。结论性别、年龄、BMI和劳动状况对兰州市城区居民饮水量有一定影响,在兰州市城区饮水健康风险评价中应综合考虑多因素条件下的饮水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兰州市城区居民冬季饮水量,为兰州市城区居民饮用水健康风险评价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2017年12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兰州市4个城区随机选取≥18岁居民618名,通过问卷调查和标准量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饮水量调查。饮水量分层分析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结果兰州市城区居民冬季的总饮水量2 142.4 ml/d、直接饮水量1 650.0 ml/d、间接饮水量387.0 ml/d。男性总饮水量、直接饮水量均高于女性(Z=-5.138、-4.898,P=0.000、0.000);45~岁、18~岁、≥65岁人群的总饮水量、直接饮水量和间接饮水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219、21.219、10.959,P=0.000、0.000、0.004);体力劳动者间接饮水量高于非体力劳动者(Z=-3.586,P=0.000);不同BMI者的总饮水量和直接饮水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342、14.786,P=0.001、0.002)。结论性别、年龄、劳动情况和BMI均对兰州市城区居民冬季饮水量有一定影响,在兰州市城区饮水健康风险评价中应综合考虑多因素条件下的饮水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兰州市安宁区居民饮水量,为兰州市居民饮用水健康风险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7年夏季(7和8月),冬季(12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兰州市安宁区选取成年常住居民491人进行饮水量调查。统计学分析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结果安宁区居民总饮水量、直接饮水量、间接饮水量中位数分别为2 210、1 750和390 m L/d。男性总饮水量、直接饮水量(2 339和1 800 m L/d)均高于女性(2 032和1 600 m L/d)(Z值:-3. 437,-3. 938,P0. 05),不同性别间接饮水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人群中,(45~64)岁人群的总饮水量、直接饮水量、间接饮水量(2 409、1 800和424 m L/d)最高,其中不同年龄人群总饮水量、直接饮水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15. 922,18. 500,P0. 05)。夏季和冬季,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人群的总饮水量和直接饮水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2. 159,-2. 705;χ~2值:8. 257,9. 271,P0. 05)。结论在兰州饮用水健康风险评价中应综合考虑年龄和性别对饮水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甘肃省兰州市城区成年居民饮用水暴露参数,为兰州市城区居民饮用水健康风险评价提供基础依据。方法于2017年7—8月和12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兰州市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和安宁区4个城区抽取1 236名≥18周岁成年居民进行饮水量和涉水活动皮肤暴露参数调查。结果兰州市城区成年居民直接饮水量、间接饮水量和总饮水量中位数分别为1 650、394和2 142 mL/d,不同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城区成年居民直接饮水量、间接饮水量和总饮水量不同,不同职业城区成年居民间接饮水量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兰州市城区成年居民皮肤表面积为1.746 m2,其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为1.846和1.646 m2,18~44、45~64岁和≥65岁者分别为1.731、1.783和1.709 m2;兰州市城区成年居民日常生活活动的皮肤总涉水时间为76.51 min/d,其中洗脸、洗手、洗头、洗脚、洗澡、洗碗、洗菜、洗衣服的皮肤涉水时间分别为5.67、6.26、6.24、12.75、14.34、13.18、11.97、6.10 min/d,不同性别、年龄和职业成年居民部分日常生活活动的皮肤涉水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不同性别、年龄、BMI和职业对兰州市城区成年居民饮水暴露参数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兰州市安宁区居民饮水量,为兰州市居民饮用水健康风险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7年夏季(7和8月),冬季(12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兰州市安宁区选取成年常住居民491人进行饮水量调查。统计学分析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结果安宁区居民总饮水量、直接饮水量、间接饮水量中位数分别为2 210、1 750和390 m L/d。男性总饮水量、直接饮水量(2 339和1 800 m L/d)均高于女性(2 032和1 600 m L/d)(Z值:-3. 437,-3. 938,P<0. 05),不同性别间接饮水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人群中,(45~64)岁人群的总饮水量、直接饮水量、间接饮水量(2 409、1 800和424 m L/d)最高,其中不同年龄人群总饮水量、直接饮水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15. 922,18. 500,P<0. 05)。夏季和冬季,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人群的总饮水量和直接饮水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2. 159,-2. 705;χ~2值:8. 257,9. 271,P<0. 05)。结论在兰州饮用水健康风险评价中应综合考虑年龄和性别对饮水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兰州市安宁区居民饮水量,为兰州市居民饮用水健康风险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7年夏季(7、8月),冬季(12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兰州市安宁区选取成年常住居民491人进行饮水量调查。统计学分析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结果安宁区居民总饮水量、直接饮水量、间接饮水量中位数分别为2 210、1 750和390 mL/d。男性总饮水量、直接饮水量(2 339和1 800 mL/d)均高于女性(2 032和1 600 mL/d)(Z值:-3.437,-3.938,P0.05),间接饮水量无显著性差异;不同年龄人群中,(45~64)岁人群的总饮水量、直接饮水量、间接饮水量(2 409、1 800和424 mL/d)最高,其中不同年龄人群总饮水量、直接饮水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15.922,18.500,P0.05)。夏季和冬季,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人群的总饮水量和直接饮水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2.159,-2.705;χ~2值:8.257,9.271,P0.05)。结论在兰州饮用水健康风险评价中应综合考虑年龄和性别对饮水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兰州市城关区居民饮水量,为兰州市城关区居民饮用水健康风险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7年7月和12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兰州市城关区选取18岁及以上健康常住居民260名,通过问卷调查和标准量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饮水量调查。统计学分析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结果城关区居民总饮水量、直接饮水量和间接饮水量中位数分别为2 043、1 600和395 mL/d。男性总饮水量、直接饮水量、间接饮水量(2 277、1 800和432 mL/d)均高于女性(1 973、1 500和354 mL/d)(P0.05),且男性夏季和冬季的总饮水量和直接饮水量也高于女性(P0.05)。不同年龄人群中,总饮水量由高到低依次为:(18~44)岁2 150 mL/d、(45~64)岁2 042 mL/d、65岁及以上人群1 878 mL/d,(P0.05);但不同年龄人群直接饮水量和间接饮水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该调查获得了兰州市城关区居民饮水量信息,为当地开展饮水健康风险评价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兰州市城关区居民饮水量,为兰州市城关区居民饮用水健康风险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7年7月和12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兰州市城关区选取18岁及以上健康常住居民260名,通过问卷调查和标准量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饮水量调查。统计学分析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结果城关区居民总饮水量、直接饮水量和间接饮水量中位数分别为2 043、1 600和395 mL/d。男性总饮水量、直接饮水量、间接饮水量(2 277、1 800和432 mL/d)均高于女性(1 973、1 500和354 mL/d)(P<0.05),且男性夏季和冬季的总饮水量和直接饮水量也高于女性(P<0.05)。不同年龄人群中,总饮水量由高到低依次为:(18~44)岁2 150 mL/d、(45~64)岁2 042 mL/d、65岁及以上人群1 878 mL/d,(P<0.05);但不同年龄人群直接饮水量和间接饮水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该调查获得了兰州市城关区居民饮水量信息,为当地开展饮水健康风险评价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兰州市西固区居民饮水量,为西固区居民饮用水健康风险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7年夏季(7月)、冬季(12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西固区选取18岁及以上常住居民240名,通过问卷调查和标准量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饮水量调查,采用美国环保局公式计算西固区和中国不同性别人群饮用水污染物暴露剂量。统计学分析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结果西固区居民全年日均总饮水量、直接饮水量、间接饮水量中位数分别为2 161、1 800和430 mL/d。男性全年总饮水量和直接饮水量(2 404和2 000 mL/d)均高于女性(2 143和1 700 mL/d)(P0.05);不同年龄人群中,(45~64)岁人群的全年总饮水量、直接饮水量和间接饮水量(2 502、2 000和521 mL/d)最高,其中不同年龄人群的总饮水量和间接饮水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冬季不同年龄人群的间接饮水量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西固区的女性饮用水污染物暴露剂量较男性高10.7%;西固区男、女性的饮用水污染物暴露剂量分别较中国同性别人群高6.5%、20.2%。结论西固区饮水健康风险评价应采用本地区暴露参数,同时考虑性别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长沙地区居民主要饮水暴露参数情况,为评价长沙地区居民对水中化学污染物暴露和健康风险评价提供依据。方法于2011年11月—2012年5月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长沙市随机选取所辖的两个地区中18岁及以上居民进行主要饮水暴露参数的调查,并通过问卷调查和标准量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入户调查,获得当地居民的饮水情况。结果长沙地区居民饮用水源主要以自来水和泉水为主,分别占49.7%,24.9%,饮水量中位数为1 575 ml/d,居民夏季饮水量(2 180 ml/d)春、秋季(1 400 ml/d)冬季(1 225 ml/d),男性饮水量(1 650 ml/d)高于女性(1 475 ml/d),饮水量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加,60岁及以上居民饮水量最高(1 875 ml/d),18~44岁居民饮水量最低(1 500 ml/d),城市居民饮水量(1 600 ml/d)高于农村居民(1 555 ml/d),饮水量随体质指数(BMI)的升高而增加,超重人群(BMI≥24.0 kg/m2)的饮水量最高(1 555 ml/d),偏瘦人群(BMI18.5 kg/m2)的饮水量最低(1 400 ml/d),高中毕业人群饮水量最多(1 650 ml/d),本科及以上人群饮水量最低(1 450 ml/d),且饮水量在不同性别、年龄、城乡、BMI、文化程度和季节等因素中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长沙地区居民饮水量受性别、年龄、城乡、BMI、文化程度、季节等因素的影响,在评价人体对水中污染物暴露和健康风险应综合考虑各因素条件下的饮水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无锡地区居民饮水暴露参数情况,为无锡地区居民饮水健康风险评价提供参数依据。方法于2015年8月和12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无锡市随机选取3个小区18岁及以上的成人居民进行饮用水暴露参数的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自填式日志相结合的方法获得饮用水相关情况。结果无锡地区居民主要饮用自来水,以开水为主。日均饮水量中位数为1 510 m L,夏季(1 685 m L)高于冬季(1 355 m L),男性(1 658 m L)高于女性(1 373 m L)。不同年龄层的人群日均饮水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7.329,P=0.000),以≥65岁年龄段为最高(1 649 m L),(18~24)岁年龄段最低(1 357 m L)。不同的BMI人群之间的日均饮水量有差异,以肥胖人群(BMI≥28 kg/m~2)人群最高(1 721 m L),偏瘦人群(BMI18.5 kg/m~2)人群最低(1 256 m L)。无锡地区人群的日均涉水活动时间为40.8 min,夏季(45.9 min)明显高于冬季(37.4 min),女性(54.8 min)明显高于男性(31.4 min),在不同年龄段人群日均涉水活动时间有差异,以≥65岁年龄段为最高(68.6 min)。结论无锡地区日均饮水量和涉水活动时间受多因素影响,在评价人体对污染物暴露和健康风险时应综合考虑各因素条件下的参数。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广东省居民每日饮水量及其影响因素,为饮水污染物暴露人群健康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2015年9月至2016年2月,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广东省14个地级市18岁以上居民,采用问卷调查和标准量具直接测量相结合的方法获得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和水分摄入情况。结果本次共调查3 592名居民,其直接、间接和总饮水量中位数分别为1 000、477、1 615 mL/d,男性居民3种饮水量(1 200、512、1 766 mL/d)均高于女性(1 000、450、1 494 mL/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80岁年龄组居民直接、间接和总饮水量最低(750、418、1 280 mL/d),45~59岁年龄组居民总饮水量最高(1671 mL/d),不同年龄组居民直接、间接、总饮水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大专及以上学历居民总饮水量最高(1 780 mL/d),小学及以下居民总饮水量最低(1 542 mL/d),不同文化程度居民直接、间接、总饮水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珠三角地区居民总饮水量最高(1 850 mL/d),粤北地区居民总饮水量最低(1 430 mL/d),不同地区居民直接、间接、总饮水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广东省居民饮水量存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地域差异,在进行饮水污染物暴露人群健康风险评估时需考虑上述因素差异,以提高风险评价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兰州市2016年(8~10)岁儿童碘营养水平进行分析,为改善兰州市儿童碘营养状况提供参考。方法按照分层抽样的方法,从兰州市八区县中分别随机抽取(8~10)岁儿童200名,调查其尿碘水平,以及居民碘盐覆盖和合格情况。尿碘测定采用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盐碘采用直接滴定法。结果兰州市(8~10)岁儿童,尿碘中位数为203.85μg/L,尿碘小于100μg/L的儿童占16.1%,(100~300)μg/L者占比最大,为62.2%。经非参数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不同区县尿碘中位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60.655,P<0.05)。食盐碘含量中位数为23.00 mg/kg,经非参数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不同区县盐碘中位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63.231,P<0.05)。居民总碘盐覆盖率为98.5%,碘盐合格率为89.6%,略低于居民合格碘盐食用率应大于90%的标准。结论 2016年兰州市(8~10)岁儿童碘营养状态较适宜,尿碘水平在正常范围内,有部分区县盐碘合格率较低,应提高盐碘的合格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广州市中小学生的饮水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15年12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广州市城区和郊区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共425人,问卷调查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出生年月、身高、体重、在广州居住时间等),个人健康情况,饮水习惯及近一周(包括每天起床到早餐之间、早餐、早餐后至午餐之间、午餐、午餐后至晚餐之间、晚餐、晚餐后至睡觉7个时间段)的饮水类型、频次和饮用量。结果调查对象的总饮水量、直接饮水量和间接饮水量的中位数分别为1 775、1 050和664 ml/d,四分位间距分别为1 035、925、633 ml/d。男生直接饮水量(1 075 ml/d)高于女生(975 ml/d),而间接饮水量(609 ml/d)低于女生(720 ml/d);小学生的间接饮水量(747 ml/d)高于初中生(580 ml/d)和高中生(579 ml/d);肥胖学生的直接饮水量(1 650 ml/d)高于超重学生(1 158 ml/d)和体质指数正常的学生(1 025 ml/d);城区学生的总饮水量(1 890 ml/d)和直接饮水量(1 250 ml/d)均高于郊区学生(1 619 ml/d,900 ml/d);广州本地学生的直接饮水量(1 015 ml/d)低于外地学生(1 150 ml/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城郊、籍贯可能是总饮水量的独立影响因素,呈城区高于郊区、外地高于本地的趋势;性别、城郊和籍贯可能是直接饮水量的独立影响因素,呈男生高于女生、城区高于郊区、外地高于本地的趋势;学段和性别可能是间接饮水量的独立影响因素,呈小学高于初中和高中、女生高于男生的趋势。结论中小学生饮水量受多因素影响,制定中小学生适宜饮水量时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上海市儿童少年每天饮水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上海市2个区县8~17岁儿童少年1454名,对连续7天的每日每次饮水量进行估计,并记录每次饮水量和种类,饮水总量为白水、饮料的饮用之和。结果调查对象饮水总量的中位数为1014 ml/d,白水和饮料的中位数分别为580、339 ml/d。饮水总量、白水及饮料摄入量均呈男性高于女性、城区高于郊区、随年龄增加而增多的趋势,肥胖者饮水总量高于非肥胖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海市儿童少年饮水总量偏少。在制定适宜饮水量时应考虑性别、年龄、BMI及区域的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16.
了解兰州市农村8~10岁儿童碘营养状况,指导农村居民科学补碘。2013-2015年,按照全国碘缺乏病监测方案,在兰州市西固区、红古区、永登县各随机抽取1所小学,每所小学随机抽取8~10岁学生为研究对象,共440例。采用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进行尿碘检测。结果显示,2013-2015年,440例儿童尿碘中位数分别为233.3μg/L,169.6μg/L,143.8μg/L,逐年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423,P0.05)。尿碘含量100μg/L者89例(20.23%)、100~μg/L者160例(36.36%)、200~μg/L者123例(27.96%)、≥300μg/L者68例(15.45%)。男性儿童尿碘中位数178.9μg/L,女性儿童尿碘中位数182.1μg/L,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14,P0.05)。三区县中,红古区尿碘含量100~μg/L 45例(29.03%);200~μg/L 36例(23.23%);≥300μg/L 39例(25.16%),不同尿碘含量在三区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899、5.465、17.900,P0.05)。兰州市居民碘营养总体处于适宜水平,但碘缺乏有上升趋势,碘过量问题也存在,且分布区域不平衡。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学龄期肥胖儿童夏季饮水量、身体水分含量及水合状态,以评估肥胖儿童的适宜饮水量。方法 于2019年6-8月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营养科就诊的肥胖儿童,测量其身高、体重,并计算体重指数(BMI),进行实验室检查及人体成分分析检测,采用调查表记录直接饮水量及食物水摄入量。结果 男生共21名,女生共19名,均为7~14岁。男生和女生的年龄、身高、体重、BMI、体脂肪百分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和女生的总饮水量、直接饮水量和食物水摄入量分别为2 164 ml/d (644 ml/d)、1 069 ml/d (409 ml/d)、1 191 ml/d (586 ml/d)和1 943 ml/d (464 ml/d)、1 000 ml/d (305 ml/d)、973 ml/d (303 ml/d),其中男生总饮水量高于女生(P<0.05)。男生与女生的尿比重和身体总水分占体重百分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为1.03±0.01、(45±4)%和1.03±0.00、(45±4)%,提示机体水合状态不足。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BMI与身体水分含量呈负相关(r=-0.575)。结论 学龄期肥胖男生饮水量高于女生,但身体水合状态均不足,需增加直接饮水量以改善水合状态。BMI越高的儿童,需要的饮水量越多。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学龄期肥胖儿童夏季饮水量、身体水分含量及水合状态,以评估肥胖儿童的适宜饮水量。方法 于2019年6-8月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营养科就诊的肥胖儿童,测量其身高、体重,并计算体重指数(BMI),进行实验室检查及人体成分分析检测,采用调查表记录直接饮水量及食物水摄入量。结果 男生共21名,女生共19名,均为7~14岁。男生和女生的年龄、身高、体重、BMI、体脂肪百分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和女生的总饮水量、直接饮水量和食物水摄入量分别为2 164 ml/d (644 ml/d)、1 069 ml/d (409 ml/d)、1 191 ml/d (586 ml/d)和1 943 ml/d (464 ml/d)、1 000 ml/d (305 ml/d)、973 ml/d (303 ml/d),其中男生总饮水量高于女生(P<0.05)。男生与女生的尿比重和身体总水分占体重百分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为1.03±0.01、(45±4)%和1.03±0.00、(45±4)%,提示机体水合状态不足。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BMI与身体水分含量呈负相关(r=-0.575)。结论 学龄期肥胖男生饮水量高于女生,但身体水合状态均不足,需增加直接饮水量以改善水合状态。BMI越高的儿童,需要的饮水量越多。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广东省不同区域成年居民每天饮水量、饮水类型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区域性饮水暴露参数积累基础数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广东省14个地级市年满18岁的成年居民,以标准量具结合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饮水习惯、健康状况等信息,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共调查成年居民3 441人,调查对象总饮水量、直接饮水量、主要间接饮水量均值分别为1 841、1 208、633 mL/d。直接饮水类型从高到低依次为白水(827 mL/d)、茶水(359 mL/d)、饮料(19 mL/d)、咖啡(3 ml/d),主要间接饮水类型为主食含水(479 mL/d)、汤含水(154 mL/d)。按居住区域划分,总饮水量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粤西(1 935 mL/d)、珠三角(1 902 mL/d)、粤东(1 827 mL/d)、粤北(1 700 mL/d),直接饮水量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珠三角(1 372 mL/d)、粤西(1 124 ml/d)、粤北(1 106 mL/d)、粤东(1 098mL/d),主要间接饮水量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粤西(811 mL/d)、粤东(729 mL/d)、粤北(594 mL/d)、珠三角(530 mL/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除受地域因素影响外,性别、年龄、文化程度、BMI、血压等因素均影响居民饮水量和饮水类型。结论广东省内不同区域居民饮水量及饮水类型存在差异,宜采用有地域特征的饮水暴露参数进行饮水健康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广东省成年居民日均饮水量及饮水类型,为开展饮水污染物的人体暴露量和健康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于2015—2016年,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广东省14个地市3 441名年满18岁成年居民,以标准量具结合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饮水习惯、健康状况等信息。结果调查对象总饮水量、直接饮水量、主要间接饮水量分别为(1 841±725)、(1 208±658)、(633±380)ml/d,40~49岁组直接饮水量最高,≥70岁组直接饮水量最低。直接饮水量中白水、茶水、饮料和咖啡分别为(827±310)、(359±210)、(19±11)、(3±1)ml/d,主要间接饮水量中主食和汤含水量分别为(479±145)、(154±53)ml/d。男性居民茶水饮用量[(540±218)ml/d]、饮料饮用量[(25±12)ml/d]、主食含水量[(512±158)ml/d]均高于女性居民[(202±110)、(14±11)、(451±137)ml/d];女性居民白水饮用量[(869±312)ml/d]、咖啡饮用量[(4±1)ml/d]均高于男性居民[(777±315)、(2±1)ml/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白水饮用量呈文化程度高、肥胖、吸烟、珠三角地区居民较高,年长者较低的趋势;茶水饮用量呈年长、肥胖、珠三角和粤东地区居民较高,女性、吸烟者较低的趋势;喝汤含水量呈女性、高血压、高血脂者较低,粤西和粤东居民较高的趋势。结论本次调查样本代表性好且综合考虑多种影响因素,饮水量及饮水类型调查结果基本反映广东省成年居民饮水暴露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