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乳腺癌术后骨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乳腺癌术后发生骨转移的临床特点,探讨影响乳腺癌骨转移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对265例女性乳腺癌患者术后发生骨转移的情况进行随访,分析骨转移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265例女性乳腺癌患者术后有25.3%(67/265)发生骨转移。术后1~5年骨转移发生率较高,为79.1%,乳腺癌骨转移好发部位依次为椎体、骨盆、肋骨、胸骨等。乳腺癌患者术后是否出现骨转移在患者年龄、病理类型、腋淋巴结转移、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癌基因CerbB2表达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肿瘤大小、TNM分期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术后发生骨转移与患者年龄、病理类型、腋淋巴结转移、ER、PR、CerbB2无关,与肿瘤大小、TNM分期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了给临床选择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探讨乳腺癌预后因素的判断指标。方法 对198例乳腺癌组织蜡块,采用SABC法标记PCNA、C-erbB-2,亲和组化法标记ER、PR,分析其与年龄、病理类型、发病时月经状况、肿瘤大小及淋巴结转移数诸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PCNA的表达与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数及发病时月经状况有显著相关(P<0.05);C-erbB-2的表达亦与淋巴结转移及月经状况有显著相关(P<0.05)。ER、PR的表达均与月经状况显著相关(ER:P=0.000,PR:P=0.004)。C-erbB-2高表达与ER呈负相关(r=0.2337,P=0.001)。结论 PCNA高表达预后不良的标记,C-erbB-2高表达可为辅助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ER、PR、Ki67、以及P53在乳腺癌中表达的相关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26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后常规检测腋淋巴结状况,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半定量测定乳腺癌ER、PR、Ki67和P53的表达,将腋淋巴结状况与以上分子表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腋窝淋巴转移阳性率为41.6%,ER、PR、Ki67和P53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2.8%、75.4%、72.2%和54.8%,ER和PR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53与Ki67表达呈正相关,淋巴结转移与ER、PR、Ki67、P53表达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状况与ER、PR、Ki67、P53表达是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的影响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定量参数与乳腺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及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濮阳市人民医院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12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病历资料。采用DCE-MRI对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进行扫描检测。分析DCE-MRI的放射组学特征参数乳腺癌症患者术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Ktrans和Kep数值在不同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ER表达和PR表达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除组织学分级外,不同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ER表达和PR表达之间的Ve数值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发生复发转移的患者Ktrans和Kep数值均要高于未发生复发转移的患者(P<0.05),而两组间Ve数值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ER表达和PR表达与Ktrans和Ke...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乳腺癌特异基因1(BCSG1)、C-erbB-2、雌激素受体(ER)及其诱导蛋白(PS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82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术后石蜡标本进行BC·SGl、C-erbB-2、ER、PS2检测。结果BCSG1、C-erbB~2、ER、PS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29%、65.85%、73.17%、59.76%。BCSG1、C-erbB-2的阳性表达与淋巴结是否转移、pTNM分期显著相关(P〈0.05),与年龄、肿瘤大小无关(P〉0.05)。ER阳性表达与淋巴结是否转移显著相关(P〈0.05),与年龄、肿瘤大小、pTNM分期无关(P〉0.05)。PS2阳性表达与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是否转移及TNM分期无关(P〉0.05)。BCSG1阳性表达与C-erBb-2、ER、PS2均无关(尸〉0.05)。C-erBb-2阳性表达与ER、PS2呈负相关(P〈0.05)。ER阳性表达与PS2呈正相关(P〈0.05)。结论BCSG-1、C-erbB-2、ER及其诱导蛋白PS2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重要意义,联合检测有助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恶性程度判断、治疗方式选择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D4 4 V6、C erbB 2、雌激素受体 (ER)、孕激素受体 (PR)的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评价其各自在临床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CD4 4 V6、C erbB 2、ER、PR单克隆抗体对 12 6例原发性乳腺癌组织进行SP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D4 4 V6阳性表达率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腋淋巴结转移情况、TNM分期及组织学分级无显著相关性 ,而与组织学类型相关 ,单纯癌、硬癌和髓样癌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黏液腺癌和浸润性小叶癌 ;C erbB 2阳性表达率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TNM分期、组织学分级及组织学类型无显著相关 ,而与腋淋巴结转移情况相关 ;ER和PR阳性表达率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腋淋巴结转移情况、TNM分期、组织学分级及组织学类型无相关性。结论 CD4 4 V6作为判断乳腺癌预后的指标不够理想 ,C erbB 2可作为判断乳腺癌预后的一个指标 ,ER和PR测定的意义在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HER-2与CD44v6表达与乳腺癌的关系,为患者判断预后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筛选近2年乳腺癌根治标本100例,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并分析。结果CD44v6的阳性率为81%(81/100);HER-2的阳性率为74%(74/100);CD44v6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TNM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腋淋巴结转移情况及组织学类型相关(P<0.05),HER-2的阳性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TNM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腋淋巴结转移相关。结论CD44v6和HER-2与腋淋巴结转移情况相关,CD44v6与组织学类型有关,均可作为判断乳腺癌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ER、PR与PS2、COX2、CerbB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与病理类型、淋巴转移、内分泌治疗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检测54例乳腺癌组织中COX2、CerbB2、PS2、ER、PR的表达。结果COX2、CerbB2在乳腺癌组织的表达的阳性率与肿瘤的大小、发病年龄肿瘤分级及淋巴转移有关,(P〈0.05),在高分化癌中低表达,在低分化癌中高表达,在淋巴结转移组织中两者都高表达。PS2在ER、PR阳性的癌组织中高表达,与肿瘤的大小、发病年龄、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的关系,但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有关,在高分化癌中高表达,在低分化癌中低表达。结论PS2、ER、PR三项指标全阳性可预测乳腺癌患者辅助内分泌治疗疗效的可靠指标;COX2、CerbB2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三阴乳腺癌(TNBC)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99例三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预后资料,分析三阴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99例患者中术后发生复发转移19例,其中胸壁复发7例(其中5例为胸壁复发并远处转移)、脑转移3例、肺转移4例、骨转移3例、肝转移1例、内乳锁骨上纵隔淋巴结转移2例,其中多处转移4例。不同年龄、月经是否绝经、是否脉管转移、不同原发肿瘤大小、不同Ki-67水平、不同组织学分级、不同手术方式、有无淋巴清扫患者复发转移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26、0.849、3.437、3.723、0.416、4.998、0.176、2.070,P>0.05);有淋巴转移患者复发转移率为36.1%(13/36),高于无淋巴转移患者的9.5%(6/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442,P<0.05)。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是术后发生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年龄、月经情况、有无脉管转移、原发肿瘤大小、Ki-67、组织学分级、手术方式、是否行腋淋巴清扫与术后发生复发转移无关。结论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是三阴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ER、PR、nm23及PTEN基因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石腊包埋42例乳腺癌组织和12例乳腺小叶增生中PTEN蛋白、nm23蛋白、ER和PR的表达水平。结果PTEN在乳腺癌高表达比乳腺小叶增生低(P〈0.05)。PTEN基因表达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组织分级和肿瘤复发无相关性,小于45岁患者PTEN表达比大于45岁偏低(P〈0.05);PTEN高表达与腋淋巴结转移情况有显著负相关性(P〈0.01);与ER受体呈正相关性。PTEN基因高表达与远处转移有负相关性(P〈0.05);与5年生存率呈正相关性(P〈0.01)。乳腺恶性肿瘤组织中nm23高表达率与良性组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nm23基因表达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组织分级、肿瘤复发及年龄无相关性,nm23高表达与腋淋巴结转移情况有显著正相关性(P〈0.001),nm23高表达与患者远处转移有显著负相关性(P〈0.001)。与患者5年生存率有正相关性(P〈0.05)。结论nm23与PTEN表达异常与乳腺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联合检0n.4ER、PR、nm23及PTEN基因的表达可作为一种预测乳腺肿瘤预后和恶性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蚌埠地区乳腺癌的发病情况并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46例乳腺癌病例的临床特点、肿瘤大小、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pTNM分期及部分病例雌、孕激素受体(ER、PR)、癌基因C-erbB-2表达情况.结果 446例中女性占99.6%,平均年龄49.76岁,均以乳腺肿块为首发症状.自发现肿块至病理确诊平均时间11.58个月.肿瘤长径平均3.06 cm.浸润性导管癌占92.8%,转移率58.8%,胸小肌外组和后组淋巴结转移率较高.ER阳性率45.3%,PR阳性率44.2%,C-erbB-2阳性率81.4%,C-erbB-2蛋白表达与ER、PR表达均有相关性.结论该地区乳腺癌多见于中老年妇女,早期发现率较低,就诊时均为浸润性癌,且半数已发生转移.开展乳腺癌普查对乳腺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乳腺癌患者雌激素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 (ER)对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 1993年 1月~ 1998年 8月间经手术治疗的 2 85例乳腺癌患者 ,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其乳腺标本的ER状况。结果  2 85例乳腺癌ER检测阳性率为 6 8 0 7% ,同期伴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 188例的ER阳性率为 6 6 49% ,二者无显著差异 (P <0 0 5 )。术后发生复发转移 11例 ,ER阴性组发生复发转移多于阳性组 ,且易转移至内脏 ,ER阳性和阴性组的复发转移率分别为 1 5 5 %和 8 79%。结论 乳腺癌的ER状况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当ER阴性时 ,应积极施行化学药物治疗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黄毅  潘艺  李磊  刘启岑  王桢 《安徽医药》2022,26(10):2017-2020
目的探讨临床腋窝淋巴结阴性( cN0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病人的临床病理特征,为病人手术方式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 2017年 1月至 2019年 12月于黄山市人民医院甲乳外科就诊的 cN0期乳腺癌病人 280例,接受行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 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或腋窝淋巴结清扫( 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ALND),根据术后腋窝淋巴结病理结果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及 logistic回归分析腋窝淋巴结状态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关系。结果 27.86%(78/280)cN0期乳腺癌病人术后病理证实腋窝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提示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 Ki67水平及脉管瘤栓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其中 Ki67低表达阳性 25例、阴性 101例, Ki67高表达阳性 53例、阴性 101例( 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脉管瘤栓和肿瘤 T3期是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OR=17.80,4.52。95%CI:(9.07,36.58)(1.09,19.67)]。结论具有脉管瘤栓和 T3的 cN0期乳腺癌病人,腋窝淋巴结转移风险高,可以倾向考虑多种示踪剂联合使用或低位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更准确评估腋窝淋巴结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乳腺癌组织中组织蛋白酶B(CB)的表达及其与肿瘤浸润转移的关系,揭示乳腺癌的浸润转移机制。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98例乳腺癌组织和30例乳腺非癌组织中CB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在98例乳腺癌组织中,CB实质阳性表达率为74.5%(73/98),与良性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乳腺癌实质中CB的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密切相关;而与年龄、肿瘤大小、病理组织学类型、病理分级无关。结论:乳腺癌实质中CB的阳性表达与肿瘤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而且可能是预测乳腺癌预后的一个独立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5.
李燕  崔建华  王兴田  钟青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4):3713-3715
目的:探讨乳腺癌超声征象与腋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相关性.方法:浸润性乳腺癌患者95例,术前1周内进行乳腺超声检查,随机选取30例计数肿瘤MVD.将病灶超卢征象与术后病理腋淋巴结状况、肿瘤MVD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术后病理结果显示腋窝淋巴结转移34例,未转移61例.肿瘤MVD与乳腺癌病灶超声探测到血管数目之间有相关关系(P<0.05);病灶>2 cm组MVD值高(P<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灶超声最大径>2 cm、前后径/左右径>1及有毛刺征是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独立性因素,方程模型为P=1/[1+e-(-2.67+1.21x+1.14y+1.37z).结论:浸润性乳腺癌病灶血流丰富程度与肿瘤MVD呈正相关.病灶超声征象可用于预测腋淋巴结状况.  相似文献   

16.
胃癌根治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张锦辉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1):1460-1461
目的 探讨影响胃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胃癌患者根治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的情况,并采用Logistic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50例患者平均复发时间为胃癌根治术后18.4个月;半年内复发14例(28.0%),半年至1年内复发12例(24.0%),2年内复发15例(30.0%),3年内复发6例(12.0%),3年以上复发3例(6.0%);早期复发41例(82.0%)明显高于晚期复发9例(18.0%)(X2=6.45,P〈0.01);单因素分析表明,原发灶部位、肿瘤大小、TNM分期、分化程度、Borrmann分型等是影响胃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因素(P〈0.01);Logistie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术后病理 TNM分期和辅助化疗是影响胃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因素(P〈0.01).结论胃癌术后局部复发多在2年内发生,肿瘤大小、肿瘤病理分期、辅助化疗为影响胃癌局部复发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乳腺癌术后局部复发率为10%~30%,合并高危因素者可达34%~40%,其中以胸壁复发最为常见。本文探讨乳腺癌术后胸壁局部复发的相关因素,寻找预防和降低乳腺癌术后胸壁复发的有效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乳腺癌术后局部复发而无远处转移的3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占同期全部乳腺癌病例的3.8%,其中22例(56.4%)在手术后2年内复发。T1~T4复发率分别为1.9%、2.3%、9.5%和16.7%。腋窝淋巴结(-)与腋窝淋巴结(+)患者的胸壁复发率分别为1.2%、5.6%,腋窝淋巴结转移≥3个者复发率高达13.5%,新辅助化疗、术后放疗的患者复发率分别为2.1%、8.1%。明显低于未予相应治疗者。结论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多、原发灶分期晚、未予恰当辅助治疗者易出现胸壁复发。对乳腺癌术后易复发的高危人群应规范化治疗,新辅助化疗、术后放疗是预防胸壁复发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