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河相关系的研究旨在寻求河床形态和流域水文、动力因子间的定量关系。在介绍国内外平原冲积河流及潮汐河口河相关系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基于水文统计的经验分析法、量纲分析法、河床最小活动性假说、水流最小能耗率极值假说以及仙农熵理论等5种代表性的河相关系研究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阐述了5种方法的适用性。同时,进一步指出了目前研究河相关系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相似文献   

2.
回顾和总结了国内外入湖河流尾闾河段河型问题的研究进展,阐述了入湖河流尾闾河段范围的界定方法,分析了入湖河流尾闾河段的平面形态与演变特征,对比了入湖河流尾闾河段河型与冲积河流河型的异同,进一步探讨了不同类型尾闾河段的河型成因以及河型转化影响因素。针对目前入湖河流尾闾河段河型问题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指出今后可从入湖河流尾闾河段的河型特征、河型成因机理和河型转化影响因素的定量化等方面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3.
基于协调发展度的冲积河流的河型判别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鉴社会与经济或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理念,利用长江、黄河等12个河段的实测资料,研究了河型的影响因子对河型的影响权重,建立了河流系统的协调发展度判别式,用来判断冲积河流的河型.研究认为:河流边界条件对河型的影响大于来水来沙条件;弯曲河流的协调发展度大于游荡河流和过渡河流.根据协调发展度大的河流比协调发展度小的河流稳定有序,可以为冲积河流的河型分类与判别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具体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4.
河相关系研究做为河流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得到普遍的重视.本文基于滇西北纵向岭谷区并流三江典型水文站点建站以来至1987年历年实测水文泥沙资料,根Loepold和Moddock由冲积性河流总结出来的河相关系经验公式对实测水文泥沙料进行分析,并结合野外勘测河道形态资料综合分析,得出该河相关系经验公式在滇西北澜沧江等冲蚀性河流适用,并且公式中河相关系特征指数能很好的反映山区河流窄深的特性.此外,对河相关系特征指数演变的研究表明其主要受控于洪峰流量所决定的过水断面形态.该研究着眼河相关系理论的扩展,并为滇西北向岭谷区并流三江的河道综合整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冲积河流的河相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冲积平原河流的河床,经过长时期的河床自动调整过程,大都已处于相对平衡或准平衡状态.表征这种均衡状态的各水力几何因素与水沙条件及河床周界条件之间的函数关系,称为河相关系.河相关系一般应包括横断面河相关系、纵剖面河相关系及平面河相关系,本文仅着重讨论第一类河相关系问题.此类河相关系又有所谓沿程河相关系与断面河相关系之分.前者描述不同的河流或同一条河流的上、下游之间由于水沙条件及  相似文献   

6.
一、河相关系研究的回顾 由于河道整治与规划的需要,稳定河床断面的河相关系,自1924年苏联国立水文研究所格鲁什科夫提出天然河流不可能无限窄深,也不可能无限宽浅,宽度与深度之间必然存在一定关系以来,许多学者从不同的概念出发,得出了各自的河相关系式。可以认为,各种类型的河相形态方程式,在一般情况下,其变量不外乎水深h(或水力半径R)、河宽B(或湿周X)、河床比降J,流速u、流量Q、含沙量  相似文献   

7.
冲积性河流的河型分类及判别是河型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对于河床演变规律的认识及制定河道治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归纳和分析了国内外河型分类和判别方法。针对河型定量判别方法,总结和分析了现有J-Q判别法、河床稳定性判别法、来水来沙条件与河床边界条件判别法的思路、判别指标和标准。采用量纲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影响河型的主要因素,对比了不同判别式所用参数的特性,最后指出了现有河型判别方法的不足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拓展河相关系理论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对多断面河相关系的地貌学意义与表达方式、影响因素和在资料缺乏地区流量估算的应用,以及多频率沿程河相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较系统的分析和总结,探讨了多断面河相关系、多频率沿程河相关系,以及山区河流广义河相关系的意义与内涵.多断面河相关系是断面河相关系在河网空间的延伸,多频...  相似文献   

9.
张伟新  王屏  胡怀民 《水资源保护》2009,25(S1):110-112
在综合国内外关于健康河流理念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健康河流应包括4方面的内涵,即结构完整,功能健全,具有抗干扰能力与生态修复能力。以溧水县三干河为例,结合健康河流理念,研究该河的整治方案,探讨使该县河流恢复健康,达到建设生态县目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河型分类研究是河流地貌学、河流动力学及河流工程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探索河流的地质地貌、河床演变规律和河道整治的关键所在,对于完善河流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在总结众多学者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介绍了近百年来河型分类、河型成因、河型判别式研究现状及成果,并对水利枢纽下游河床、河型演变进行了初步分析。最后对河型分类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展望,指出大坝下游的河流再造床过程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正> 一、前言我国许多城市河流中,由于未经处理的城市污水和生活污水中大量需氧有机物的排入,造成了水体的严重有机耗氧型污染,其普遍的特点是氧资源亏缺耗竭,水体长时期处于缺氧和厌氧状态,终年发黑、时有恶臭,极端恶化了城市环境。上海苏州河、苏州城河、苏杭运河、南京内秦淮河等许多南方城市河流的黑臭现象早巳引起了国内外环境学者的关注。防治水体黑臭,已成为我国近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荆江是长江紧接三峡出口后的一段冲积河流,它的范围,上自距宜昌下游59公里的枝江起,下至洞庭湖口的城陵矶止,长约404公里。按河型的不同,以藕池口为界又分为上下荆江两部分。上荆江长约171公里,河道外形比较固定,河床每年随水流涨落发生周期性的变形;下荆江长约233公里,属于一种弯曲河道,它的外形经常变化,从1887年至1947年间曾先后分别在古长堤,尺八口和碾子弯等三处发生过自然裁直。冲积河流的河床主要是由上游来沙中不能为水流带走,而在当地沉积下来的泥沙所组成,因此在研究许多河流问题时,如河性,河相和河床演变等等,河床质的组成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荆  相似文献   

13.
印度南部卡纳塔克邦拥有众多东西向河流,加上该地区矿物燃料蕴藏量不足,因而拟大力开发水电资源。沙拉瓦蒂河、喀利河、贝德蒂河和瓦拉希河等许多向西流的河流都发源于降雨量丰富的西部加茨山区(年降雨量达5000~6000mm),河水流经西加茨山,注入阿拉伯海。这些河流海拔高,水量充沛,是水力发电的理想河流。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入河污染源控制、污染河流水体强化净化和河流生态系统重建等技术方法的特点及应用情况,并指出应进一步完善这些技术,加强修复技术机理的研究,建立相应的有效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5.
美国两条河流生态径流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类的水资源开发活动改变了河流的天然径流过程,导致河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建立河流生态径流管理模式对受到人类活动干扰的河流进行生态恢复已成为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迄今国内外开展有关生态径流的试验研究还很少,介绍了美国罗阿诺克河和科罗拉多河上所开展的生态径流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6.
河流来水量及与之相应的来沙量是决定河床形态的最主要因素,为建立河相关系,必须确定一个代表流量,即造床流量。笔者采用多种方法对渭河干流天水北道段造床流量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了较为合理的造床流量值。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国内外在河型成因及相互转化判别指标方面的研究现状、常见的研究手段以及河流时空自塑模型试验研究方法的设计思路和特点,然后分析了河流时空自塑模型模拟河流自然发育的效果。结果表明:河流时空自塑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冲积平原形成过程中河型的自然发展规律;在不同的水沙条件下,河流自然发育情况及周期性调整规律基本相同;河流时空自塑模型结合了河流自然模型以及微尺度模型的优势,通过模型试验不仅可以进一步深化认识黄河下游冲积性平原的形成与发展,而且可为未来水沙条件大幅变化后黄河下游不同河段河型可能发生的调整趋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从温排水数值模拟研究的意义出发,主要从控制方程、离散方法、网格生成、边界处理等方面对温排水数值模拟研究现状进行了论述,最后结合冲积河流河相特征对冲积河流岸边温排放数值模拟研究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方春明 《泥沙研究》1999,31(2):65-71
本文从水流泥沙运动方程出发,通过附加河流边界条件的方法,分析了河相关系井给出了顺直型、弯曲型及分汊型河流形成的必要条件,但由于很多影响河相关系和河型形成的其它因素没有考虑,因此本文只是对实际情况的简化分析。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浑水沟泥石流治理前后,泥石流输沙量变化与大盈江南底河段河床演变关系的研究,指出泥石流沟对主河河床演变影响的主要原因是,支沟泥石流输入主河泥沙数量的急剧变化改变了主河的来沙条件,导致主河河床的剧烈演变。当支沟泥石流输入主河的泥沙量大于主河输沙量时,主河河床将上涨,在宽谷或山间盆地可形成与平原河流相似的游荡性河流;当支沟泥石流输入主河的泥沙量小于主河的输沙量时,主河河床将下切,并逐渐恢复山区性河流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