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脉循行线上组织氧分压的观察及其针刺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应用三通道组织氧分压测试仪,测定了大肠经和心包经及其两侧旁开的非经对照区的组织氧分 压。对60名志愿者进行了180次的实验观察,初步结果如下:针前大肠经及心包经经脉循行线上的组织氧分 任明显高于左右非经对照部位的组织氧分压,两者差异非常显著;电针合谷穴或内关穴时相应的经脉循行线上 各测试点的组织氧分压明显降低,与针刺前比较差异非常显著;左右旁开的非经对照点的组织氧分压虽也略有 降低,但与针前相比两者无显著差异;停止电针之后15min,各测试点的组织氧分正逐步回升,但经线上测试点 和旁开非经对照点之间尚无显著差异。对大肠经和心包经的观察结果基本一致。针刺引起经脉线上的组织氧 分压降低可能是由于电针使经脉循行线上各测试点组织细胞的代谢增强,耗氧量增多所引起,而非血流量的减 少所造成。  相似文献   

2.
经脉循行红上组织氧分压的观察及其针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应用三通道组织氧分压测试仪,测定了大肠经和心包经及其两侧旁开的非经对照区的组织氧分压。对60名志愿者进行了180次的实验观察,初步结果如下:针前大肠经及心包经经脉循行线上的组织氧分压明显高于左右非经对照部位的组织氧分压,两者差异非常显著;电针合谷穴或内关穴时相应的经脉循行线上各测试点的组织氧分压明显降低,与针刺前比较差异非常显著;左右旁开的非经对照点的组织氧分压虽也略有降低,但与针前相比两者无显著差异;停止电针之后15min,各测试点的组织氧分压逐步回升,但经线上测试点和旁开非经对照点之间尚无显著差异。对大肠经和心包经的观察结果基本一致。针刺引起经脉线上的组织氧分压降低可能是由于电针使经脉特行线上各测试点组织细胞的代谢增强,耗氧量增多所引起,而非血流量的减少所造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电针心包经对急性缺氧志愿者心功能的影响,为针灸循经取穴治疗原则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共18例健康志愿者,采用同体对照的方法,分别取心包经穴位(内关、郄门、曲泽和天泉),非心包经穴位(手三里),非经非穴点(内关和郄门左右各旁开1.0~1.5 cm)电针,以及空白对照(只吸低氧不作电针刺激)处理,1个星期测试1次,每次针刺1个位点,共进行10次测试。志愿者吸入低氧混合气体(10.8%O2和89.2%N2)30 min造成急性缺氧,并在吸低氧10 min后,电针各个位点20 min。采用血液动力学监护仪记录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外周血管阻力(SVR)、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左心做功(LCW)、左心做功指数(LCWI)和心率(HR)在针刺前后的变化。结果:电针心包经穴位能显著降低急性缺氧所致的CO/CI、LCW/LCWI和HR升高(P0.05),并显著升高急性缺氧所致的SVR/SVRI降低(P0.05),而非经非穴与他经穴位均无此作用。结论:电针心包经能显著改善健康志愿者急性缺氧所致的心功能亢奋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针刺内关穴对急性轻度缺氧健康志愿者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在通过吸氧面罩吸入低氧混合气体(14%O2,86% N2)条件下,电针左侧内关穴,采用血液动力学监护仪记录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外周血管阻力、外周血管阻力指数在针刺前后的变化.以空白对照、内关左右各旁开1.5~2 cm位点及手三里穴为对照.结果 电针内关穴...  相似文献   

5.
心包经循行路线及其与心脏机能活动的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游振铨  张炜 《针刺研究》1993,18(2):143-148
针刺心包经的内关穴,可使心脏功能获得明显改善。但是穴不等于经,心包经作为一条经脉,究竟与心脏功能活动有何关系?为了弄清这一问题,本文以心电图和心功能为指标,观察了针刺心包经循行路线上的四个穴位,两个非穴位测试点和经线两侧旁开1.5厘米的8个对照点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对100名冠心病患者观察的结果表明,针刺经线上测试点与针刺经线两侧旁开对照点,针后8项指标的变化,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说明心包经作为一条经脉,与心脏机能活动有密切关系。也从机能分析的角度,证明心包经的循行路线是客观存在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原穴后对正常人沿经脉循行线温度变化的影响,探讨人体经脉循行路线的规律。方法使用热层析分析仪观察正常人沿大肠经、心经、肺经及胃经循行线在针刺其原穴前及针刺后15min的温度变化,并在各经脉线上选取穴位点、经线上非穴位点以及非经线上穴位点旁开部位进行温度变化值的分析。结果针刺原穴后,分别形成了与大肠经、心经、肺经及胃经路线基本一致的循经高温线,且针刺前后的穴位点温差均约为1℃,经线上非穴位点的温差均约为0.7℃,非经线上穴位点旁开部位的温差约为0.3~0.4℃。结论针刺原穴会引起正常人沿经脉循行线温度的升高。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应用三通道组织氧分压测定仪 ,对 30名健康成年志愿者大肠经线上三个穴点及其两侧旁开约 2cm处的非经线对照点深部组织中的氧分压进行了 1 2 0人次的实验观察。结果表明 ,机械压迫能明显降低针刺时沿大肠经经线深部组织中的氧分压的变化 ,而对非经线对照点深部组织中的氧分压影响则不大。而且只有当压迫施加在经线上时 ,这种阻滞效应才能表现出来。上述结果支持针刺时外周可能存在某种循经行进的实质性过程的设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心包经上非穴位点对急性缺氧健康志愿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在吸入低氧混合气体条件下,电针心包经上非穴位点:郄门-曲泽中点、曲泽-天泉中点,用血液动力学监护仪记录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外周血管阻力(SVR)、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心率(HR)在针刺前后的变化。结果电针经上非穴位点能显著降低急性缺氧所致的CO、CI、HR升高(P0.05);显著增大SVR、SVRI(P0.05)。结论电针心包经上非穴位点能显著改善健康志愿者急性缺氧所致的心功能亢奋状态,提示心包经具有整体效应性,是作为一条经脉参与心脏功能的调节。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得气及假针刺等不同刺激手段对经穴及经线上穴点经皮二氧化碳释放量的影响,从而针刺得气与外周组织能量代谢效应的相关性。方法:共测试20名健康志愿者(男8,女12,平均年龄29岁),采用经皮二氧化碳测定仪,分别以5种不同的针刺方式刺激内关穴,在针前、针中及起针后测定上肢手厥阴心包经合穴曲泽及心包经上非穴点A(天泉与曲泽连线下1/4处)、B(曲泽与郄门连线1/2处)的经皮二氧化碳释放量,并与非心包经穴点C(A点尺侧旁开2cm)、D(B点尺侧旁开2cm)进行对照。结果:假针刺与浅针刺组,针刺前后相比所测量心包经内及经外五点上的TCE值均有升高趋势,其中B点及曲泽穴上针刺中与针刺后的TCE比较有统计意义;得气组经上A点、B点及曲泽穴针刺前后TCE值均升高,有统计学意义;经外C点、D点针刺前后的TCE值有一定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假针刺可以对全身起到一个刺激作用,也有升高局部体表能量代谢的作用,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针刺浅,医者或受刺者并没有传统的针感但仍然可以获得临床疗效;采用传统针刺得气的操作方法后,与针刺穴位邻近的同一条经上的穴点处经皮二氧化碳释放量明显增加,有极显著性统计学差异,表明有效针刺可能明显提高相关经线上的体表能量代谢。  相似文献   

10.
心包经前臂段经脉线下深部组织温度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了解经脉线下深部组织温度的分布是否具有共同的规律,为探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形成机理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组织温度测试仪",对25名健康受试者心包经前臂段经线上郄门穴、郄门穴上2寸、郄门穴上4寸三点及其两侧旁开非经对照部位皮下1cm处深部组织温度进行检测,并进一步观察激光照射内关穴对它的影响。结果:心包经前臂段经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温度多数高于两侧旁开非经对照部位,但也有低于两侧旁开非经对照部位者,有循经的表现;激光照射内关穴时经脉线上的温度上升较非经线快,停止照射后还可持续一段时间。结论:经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温度与两侧旁开的非经对照部位显著不同,有循经分布的特点;激光照射穴位,温度反应有沿经传导的趋势,说明经脉组织可能具有较好的导热性。本实验结果为阐明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形成机理提供一方面的实验根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进一步了解经脉线下深部组织温度的分布是否具有共同的规律,为探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形成机理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组织温度测试仪”,对25名健康受试者心包经前臂段经线上郄门穴、郄门穴上2寸、郄门穴上4寸三点及其两侧旁开非经对照部位皮下1cm处深部组织温度进行检测,并进一步观察激光照射内关穴对它的影响。结果:心包经前臂段经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温度多数高于两侧旁开非经对照部位,但也有低于两侧旁开非经对照部位者,有循经的表现;激光照射内关穴时经脉线上的温度上升较非经线快,停止照射后还可持续一段时间。结论:经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温度与两侧旁开的非经对照部位显著不同,有循经分布的特点;激光照射穴位,温度反应有沿经传导的趋势,说明经脉组织可能具有较好的导热性。本实验结果为阐明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形成机理提供一方面的实验根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得气及假针刺等不同刺激手段对经穴及经线上穴点经皮二氧化碳释放量的影响,研究针刺得气与外周组织能量代谢效应的相关性.方法:共测试二十名健康志愿者(男性8名,女性12名,平均年龄29岁),采用经皮二氧化碳测定仪,分别以五种不同的针刺方式刺激内关穴,在针前、针中及起针后测定上肢手厥阴心包经合穴曲泽及心包经上非穴点A(天泉与曲泽连线下1/4处)、B(曲泽与郄门连线1/2处)的经皮二氧化碳释放量,并与非心包经穴点c(A点尺侧旁开2 cm)、D(B点尺侧旁开2crn)进行对照.结果:针刺前后相比,假针刺和浅针刺组五点上的TCE值均有升高趋势,其中B点及曲泽穴上针刺中与针刺后的TCE比较有统计意义;得气组A点、B点及曲泽穴针剌前后TCE值均升高,有统计学意义;经外C点、D点针刺前后的TCE值有一定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用机械力压迫阻断内关穴前后的郄门或大陵穴后,曲泽穴及A、B点上TCE值针刺过程中有所下降,起针解除压迫后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假针剌可以对全身起到一个刺激作用,也有升高局部体表能量代谢的作用,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针刺浅,医者或受剌者并没有传统的针感,但仍然可以获得临床疗效.传统针刺得气的操作方法能明显提高相关经线上的体表能量代谢,机械阻断可降低这种效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得气及假针刺等不同刺激手段对经穴及经线上穴点经皮二氧化碳释放量的影响,研究针刺得气与外周组织能量代谢效应的相关性。方法:共测试二十名健康志愿者(男性8名,女性12名,平均年龄29岁),采用经皮二氧化碳测定仪,分别以五种不同的针刺方式刺激内关穴,在针前、针中及起针后测定上肢手厥阴心包经合穴曲泽及心包经上非穴点A(天泉与曲泽连线下1/4处)、B(曲泽与郄门连线1/2处)的经皮二氧化碳释放量,并与非心包经穴点C(A点尺侧旁开2cm)、D(B点尺侧旁开2cm)进行对照。结果:针剌前后相比,假针刺和浅针刺组五点上的TCE值均有升高趋势,其中B点及曲泽穴上针刺中与针刺后60TCE比较有统计意义;得气组A点、B点及曲泽穴针刺前后TCE值均升高,有统计学意义;经外c点、D点针刺前后的TCE值有一定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用机械力压迫阻断内关穴前后的郄门或大陵穴后,曲泽穴及A、B点上TCE值针刺过程中有所下降,起针解除压迫后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假针刺可以对全身起到一个刺激作用,也有升高局部体表能量代谢的作用,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针刺浅,医者或受刺者并没有传统的针感,但仍然可以获得临床疗效。传统针刺得气的操作方法能明显提高相关经线上的体表能量代谢,机械阻断可降低这种效应。  相似文献   

14.
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是治疗心及心包经疾患的主要穴位之一。娜灵枢·经脉》曰:‘”手心主之别,名日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别走少阳,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其病”实则心痛,虚则倾心’。根据古代文献有关针刺内关穴治疗心经及心包经疾患的记载,近代医家作了大量针刺内关治疗心脏疾病的临床和文献研究,结果不但肯定了内关穴在心脏疾患临床上的应用价值,而且从现代医学角度阐释了内关穴治疗心脏疾患的内在机制。笔者仅从病理生理学角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浅谈针刺内关穴对心脏疾患的治疗作用。工增加冠状动脉血流…  相似文献   

15.
目的:联合同步观察大肠经上的皮肤微循环灌注量和经皮氧分压,初步确定针刺时经脉线上组织氧分压变化的原因.方法:应用PeriFlux System 5000经皮检测5名健康志愿者大肠经脉线上的偏历上一寸、手三里和手五里的皮肤微循环灌注量和经皮氧分压,观察这两个指标针刺合谷穴时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又观察了8名志愿者在相同情况下,加热刺激合谷穴时的变化;为进一步探讨经与非经能量代谢的差别.还观察了10名志愿者的手三里和手五里两个穴位及其两侧旁开非经对照点的皮肤微循环灌注量,以便比较分析.结果:在针刺合谷穴的实验组中,对三个水平微循环灌注量和经皮氧分压针刺前和针刺时的平均值进行同体配对t检验,结果微循环灌注量针刺时略高于针刺前;而经皮氧分压则显著降低(P<0.01).在加热刺激合谷穴的实验组中,对三个水平微循环灌注量和经皮氧分压加热前和加热时的平均值分别进行t检验,结果加热刺激时经皮氧分压低于加热刺激前(P<0.01);微循环灌注量则略有升高.在非经旁开对照实验中,经线上的微循环灌注量略高于两侧旁开对照部位.结论:针刺穴位时经脉线上经皮氧分压降低是由于相关组织的能量代谢增强,耗氧量增加所引起,而非血氧供应减少所致.  相似文献   

16.
目的:联合同步观察大肠经上的皮肤微循环灌注量和经皮氧分压,初步确定针刺时经脉线上组织氧分压变化的原因.方法:应用PeriFlux System 5000经皮检测5名健康志愿者大肠经脉线上的偏历上一寸、手三里和手五里的皮肤微循环灌注量和经皮氧分压,观察这两个指标针刺合谷穴时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又观察了8名志愿者在相同情况下,加热刺激合谷穴时的变化;为进一步探讨经与非经能量代谢的差别.还观察了10名志愿者的手三里和手五里两个穴位及其两侧旁开非经对照点的皮肤微循环灌注量,以便比较分析.结果:在针刺合谷穴的实验组中,对三个水平微循环灌注量和经皮氧分压针刺前和针刺时的平均值进行同体配对t检验,结果微循环灌注量针刺时略高于针刺前;而经皮氧分压则显著降低(P<0.01).在加热刺激合谷穴的实验组中,对三个水平微循环灌注量和经皮氧分压加热前和加热时的平均值分别进行t检验,结果加热刺激时经皮氧分压低于加热刺激前(P<0.01);微循环灌注量则略有升高.在非经旁开对照实验中,经线上的微循环灌注量略高于两侧旁开对照部位.结论:针刺穴位时经脉线上经皮氧分压降低是由于相关组织的能量代谢增强,耗氧量增加所引起,而非血氧供应减少所致.  相似文献   

17.
以心功能和心电图为指标,以机械压迫阻滞针效为手段,比较压迫心包经穴位、经线上非穴位点和该穴点两侧对照点对针刺内关穴针效的影响,检测心包经在体表的循行轨迹。结果,压迫经上穴点针后各项指标变化微小,针效显著降低;压迫两侧对照点则对针效无明显影响。两者比较,差异非常显著。证明上肢屈侧确有一条与心包经一致的机能路线,并与心脏机能活动调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针刺时大肠经线下深部组织中氧分压与温度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常态下大肠经线下深部组织氧分压与温度及其在针刺过程中的变化,探讨与大肠经线相关组织的能量代谢特点。方法:沿大肠经循行线上取6个测试点并分为3组,并在各测试点内外1.5cm~2cm处各取1个非经对照点。测试深度为皮下1.5cm。连续同步记录氧分压与温度60min,观察其在电针前、电针合谷穴时及电针后的变化情况。结果:正常情况下沿大肠经循行线上测试点深部组织氧分压与温度均显著高于两侧非经对照点。电针合谷穴时,大肠经线上测试点氧分压显著降低;温度降低(统计学无显著差异)。电针后,氧分压非常显著降低;温度显著降低。而两侧非经对照点无显著的变化。结论:常态下大肠经循行线下深部组织中的能量代谢及温度都较其两侧非经对照部位旺盛,电针可以使沿经组织的氧利用率提高,能量代谢进一步增强,提示经脉可能是物质、能量与信息转换和传递通道。  相似文献   

19.
<正> 本工作的目的是观察在循经感传过程中,皮肤血流图的改变是否具有循经的特征。观察对象为10例循经感传显著的成年人,对照组为15例无感传者和18例未作针刺的静卧对照,针刺穴位为右内关,观察经脉为右心包经的前臂段。分别在腕横纹上6厘米和18厘米的两个平面上各取三个点(感传线及共两侧旁开对照各一点),测定局部阻抗血流图。信号通过叠加仪平均加算,观察结果:(一)血流图的振幅:针后血流图的振幅增大,感传线上的增大值大于对照线。无感传者的经线增大值则小于对照线,但P值均>0.05。如排除静卧时血流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电针内关穴对心肌缺血大鼠心肌细胞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比较循经取穴与其他取穴方法的差异。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SPF级)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内关组、列缺组、非经非穴组,通过注射盐酸异丙肾上腺素制作动物模型,Western blot检测Kv1.4、Kv4.2、Kv4.3、KCh IP2、Kir2.1、Kir2.2六个指标,观察电针前后各组大鼠心肌细胞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相关蛋白表达量的变化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内关组和列缺组蛋白表达量均升高(P0.05),非经非穴组与模型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关组的蛋白表达量高于列缺组,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内关穴和列缺穴均可以提高心肌缺血大鼠心肌细胞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相关蛋白的表达量,且心包经内关穴的针刺效应优于列缺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