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居民居住地与工作地的空间关系是城市空间布局的重要依据,从城市通勤行为和职住空间角度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有利于揭示城市空间演变的内在动力机制,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土地利用和通勤交通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利用手机信令数据,提出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居民工作地和居住地识别方法,研究了分区域的居民通勤距离和就业岗位通勤距离等指标,提出了利用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对比校核手机信令数据的方法。以苏州市为例,结合苏州市综合交通模型对城市职住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讨论市域和市区的职住平衡关系;利用可视化方法研究苏州市通勤网络特征。  相似文献   

2.
职住平衡有利于减少通勤作为城市规划中的一个传统理念,其有效性正受到实证研究的挑战.基于对上海的问卷调查数据,从不同角度构造了3个职住平衡指数,运用统计方法检验职住平衡与通勤时耗之间的因果关系.当职住平衡像通常一样被定义为总量职住比率时,职住平衡对通勤时耗有一定影响,但显著性较弱.当采用实际职住比率即区域内有就业岗位的居民中有多大比例在本区就业这一指标时,职住平衡显示出对通勤时耗的显著影响.如果把职住平衡界定为它希望达到的目标即职住临近,职住平衡则显示出对通勤时耗极其显著的影响,而且显著性远远高于其它因素.上述结果支持了职住平衡是影响通勤时耗重要因素这一传统理念,但也启示人们,从多个角度采测度和调控职住平衡是科学决策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取深圳市14个居住型城中村作 为案例,基于手机信令数据分析城中村的通勤特 征,探讨其与就业的职住关系模式。研究发现, 城中村的通勤特征呈现出了显著的区位差异性: 从通勤距离看,城边村最长,城内村次之,城外 村最短;从通勤方向看,城内村和区位条件较好 的城边村具有较强的市中心指向,而城外村的 通勤多局限于外围区。结合深圳的就业空间布局 特征,研究归纳了不同区位城中村的职住关系模 式,分析职住空间错配的表现,进而提出优化职 住空间格局的政策建议,包括针对不同区位的城 中村制定差异化的空间引导政策,以及在城市中 心区外培育非工业类就业中心等。  相似文献   

4.
职住平衡是跟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密不可分的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的状态。中国的许多大城市出现就业与居住的空间分离现象,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加剧现象也伴随发生,职住分离现象还导致社会成本增加。以北京市地理国情现势性数据为基础,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城市现状分析,并利用科学合理的分析评价指标体系评判现状,优化就业岗位分布,缩短通勤时间,创新职住对接机制,推进职住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5.
陈春  梁行 《室内设计》2023,38(5):133-138
伴随着中国的快速城镇化,城市建设用 地向外蔓延,住宅房地产开发也不断向外拓展, 而城市中心依然承担了大量就业岗位,居住与就 业分离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对比分析不同时段 城市职住关系变化,对把握城市发展趋势和治理 交通拥堵具有重要意义,但现有关于职住关系的 研究缺乏动态变化分析。本文选择重庆市中心城 区为研究区域,基于手机信令数据,以组团为基 本研究单元,结合重庆市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 运用核密度、职住比、自足性等对比分析2015年 与2021年重庆市中心城区职住关系变化。研究结 果表明:第一,2015年与2021年重庆市中心城区 职住呈现基本平衡的态势,而城市组团之间发展 差异较大,导致跨组团通勤增加;第二,结合新 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对职住关系进行测度,发现茶 园组团职住分离严重,南彭和龙盛组团的通勤效 率较低。本研究结果为重庆中心城区职住关系调 整,提高通勤效率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朱娟  钮心毅 《现代城市研究》2020,(2):98-105,116
本文基于南宁市移动手机信令数据识别的居民居住地、工作地数据,首先分析了南宁市职住平衡特征及其与土地混合使用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南宁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单元尺度存在职住空间不平衡现象,职住平衡指标与土地混合使用指标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接着采用逐步多元回归方法检验了职住平衡、土地混合使用对通勤距离的交互影响。研究发现,较好的职住平衡可以降低通勤距离,居住在就业较密集的单元,或工作在居住较密集的单元,通勤出行相对较短。较好的土地混合使用水平可以缩短通勤距离,居住在居住与非居住用地混合度较好、公共服务设施混合度较好的单元,居住者通勤距离较短,工作在4类主要用地混合度较好、工业用地占比合理、医疗及教育设施密度较好的单元,工作者通勤距离较短。研究为南宁制定优化土地使用规划政策,改善居民职住平衡水平及通勤模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基于南京市新就业人员典型聚居区的调查数据,对3类聚居区内人员的通勤特征、职住空间关系及各聚居区的职住平衡进行分析与测度,发现:新就业人员的通勤表现出时间以半小时为主、方式公交化、费用扁平化的总体特征,且各聚居区人员的职住空间关系依区位不同而表现出明显差异;其中城乡结合部住区(南湾营)和城市老住区(四方新村)的人员职住相对平衡,而大学生求职公寓(大巴士和万和)的职住则趋于不平衡.进一步比较职住平衡与不平衡的聚居区内人员个体内在属性差异,得出职住平衡的聚居区人员具有年龄26岁以上/来自农村且学历较低/收支水平中等偏高/住房方式以合租、单住和同居为主,而住宅套型与人均居住面积多样化等社会经济属性.  相似文献   

8.
职住平衡作为一项应对交通和其它城市问题的政策措施,受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然而空间单元的选择对职住平衡的指标有很大的影响U在城市社会经济活动日益复杂的情况下,职住在空间上平衡的分布对职住联系的成效如何仍然值得研究。将手机信令和调查样本数据结合进行研究,为了避免空间单元尺度的随意性问题,采用浮动区法,根据最大相关性原则确定空间单元的尺度,以此为基础探讨职住空间分布,测度职住平衡与空间联系成效的关系。在保持空间单元尺度一致性的基础上,研究个体社会经济特征、职住平衡、建成环境和区位等多维度要素对职住空间联系成效指标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降低居民居住地和职工工作地的过度分离,可从源头降低通勤交通总量,成为理论、实践工作者的努力方向.测度职住分离(或职住平衡)有多种方法,基于职住比的单元平衡法长期处于主流地位,其局限性也很明显,而且以单元尺度、边界隔离问题最难解决.研究提出,用通勤距离为自变量的函数估计职工居住密度,和从业居民的实际密度相比较,将两者的偏差来测度职住分离.用于估计密度的函数应符合交通出行分布特征,函数的概率期望值等于调查得到的平均通勤距离.因函数连续,不存在边界隔离问题,也可化解单元尺度的局限性.以上海中心城区为实例,以人口普查、经济普查为基础资料,手机信令为辅助资料,本方法得到初步尝试.根据经验认知,本方法得到初步验证.分析结果基本符合上海中心城区的产业、居住分布特征,可以进一步体现工作岗位、居住人口的分布密度对职住分离、通勤交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针对大城市职住分离日益严重的问题,以北京市为例,基于大数据分析城市重点功能区的出行和职住平衡特征。首先,利用手机信令数据提取用户出行起讫点(OD),将获取的出行信息集计到各交通小区,从时间、距离和时耗方面分析各功能区的出行特征,并通过职住地识别算法获取用户居住/工作地,引入居住/工作独立性指数来衡量职住分离程度,结果显示各功能区的职住分离度均大于50%。其次,结合兴趣点(POI)数据对城市功能区基础配套设施的密度与出行特征进行横向对比,数据显示回龙观地区的交通配套设施较少,通勤出行距离和时间均最大。最后,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具体改善建议,为调整城市空间结构、优化设施配置以更好满足通勤出行需求及减少城市碳排放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依托人口普查和经济普查的数据平台,对2000—2010年上海市人口的居住和就业的空间变迁进行较为详实的呈现。研究发现,上海常住人口的居住空间变迁有2个特点:居住空间呈现圈层特征,其密度向外递减,且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向外扩散;同时,不同年龄组人口在居住空间上呈现高度分化的态势。造成这种变迁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劳动年龄的净迁入人口大量进入中心城周边地区。人口普查和经济普查数据的叠加分析表现出这样一种现象:就业在中心城区的空间聚集度远高于居住,而向中心城周边地区的扩散速度则远低于居住,其后果是职住分离状况的加剧。在上海市应对未来人口规模的持续增长的情境下,该研究可提供一个基于城市功能与空间结构调整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产城一体理念,以其最核心的特征——职住平衡为基础,通过对职住平衡测量标准的研究提出了职住平衡比用以衡量职住平衡状况;根据各项用地与城市就业人口、居住人口的关系,推导出一种理性确定城市用地结构的计算方法,以期能为今后城市规划落实产城一体的理念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19.
Brücke Wolken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