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2 毫秒
1.
总结了古代中医文献对功能消化不良相关病证的认识,认为外感或误治内传、饮食劳倦、七情内伤等是表病的主要病因;各种病因犯及脾胃,或寒热错杂,或虚实变化,气机升降失调,是本病的病机关键.在辨证治疗方面,<内经>肇其端,多体现出二大规律,即因外感误治内传者,法宗仲景;属杂病导致者,据证辨治.各种认识于明清已趋完善,其中叶天士的"肝胃不和"、"肝胃同治"及"泄肝和胃"之思想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曾洪灏  钟毅 《陕西中医》2023,(1):108-111
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胃炎临床较为常见,由于抗生素耐药率升高,其治疗效果不容乐观,加之西药抗幽门螺旋杆菌存在腹痛、便秘、口腔金属味等不良反应,越来越多人在初次根除失败后,开始求助中医药治疗。国家名老中医邱健行教授,辛勤杏林耕耘60载,对于本病的中医药辨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认为HP感染相关胃炎在中医中属于“胃脘痛”“痞满”的范畴,主要病因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感受外邪、素体虚弱等;病机为脾胃虚弱,外感湿热邪毒,导致其发病,多兼夹瘀血、痰湿等病理产物;病位在胃,与肝脾相关,涉及胆肾;病性属于虚实夹杂。本文将从病因病机、治法治则(健脾和胃、清热化湿、活血通络、疏肝理脾)介绍邱老对于本病的认识,并附验案一则。  相似文献   

3.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其病因病机复杂、病程长 ,愈后易复发 ,近年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 ,现根据有关文献综述如下。1 病因病机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属于中医的“胃脘痛”、“心腹痛”、“吞酸”、“嘈杂”等范畴。余庆火亘 [1]认为其病因病机为正气不足 ,脾胃虚弱 ,恼怒伤肝 ,横逆犯胃 ,加之饮食不节 ,致脾胃虚塞或气滞血瘀 ,或热郁伤阴 ,最终使经脉不通 ,局部组织失养 ,而形成溃疡。陈麟等[2 ] 认为饮食不节 ,失治、误治等因素导致塞热互结中焦 ,脾胃阴阳升降失调所致。牛义贵等[3 ] 认为肝失调达 …  相似文献   

4.
胃痛之疾临床较为常见,以胃脘部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多见于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胃癌等。其病因病机不外外感内伤两方面。外感寒邪,邪犯于胃则胃寒而病;饮食不节,中州失畅则食滞胃痛;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气横逆犯胃则气滞胃痛;脾胃虚弱,则失养胃痛。但关键在于“不通”,或病邪阻滞,脾气郁滞,气滞而痛,或脾胃虚弱,胃络失养拘急而痛, 或气滞血淤而痛,故本病之治当以“通”为要。  相似文献   

5.
<正> 本病属祖国医学的“胃脘痛”、“肝胃气痛”、“心痛”、“嘈杂”、“吞酸”、“呃逆”等病的范畴,其他如“血证”、瘀证”等,也与本病有一定的关系。现就本人多年来对本病的认识与临床体会谈以下几点。病因病机1、导致本病的因素(1) 情志失调,气郁伤肝,肝木条达疏泄无权,横逆犯胃;(2) 饮食不节,劳役过度,损伤脾胃,导致纳运失常,气机不畅,脉络痹阻;(3) 脾阳不振,脏病及腑,此为寒自内生;外感寒邪,中阳受伤,此为寒自外  相似文献   

6.
以《伤寒论》原文为依据,从外感病发生、发展及证治规律角度,探讨《伤寒论》中“传”、“转”、“属”、“系”的内涵及诊断意义。“传”寓有邪气波及或速转他经之意,具有判定外感病发展趋势的诊断意义。“转”提示某经病完全或非完全转为另一经病,“转属”、“转系”属完全性转变,“转入”属非完全性转变。“属”是对某些外感病的宽泛诊断,即归属于某经病的诊断,包括完全归属性诊断和动态非完全归属性论断,既有对某些不符合提纲证的外感病做出诊断者;又有对初步确定病势趋向的外感病做出预见性诊断者。“系”是通过明确某类外感病的发病与某一经的关联性,提高对该类外感病发展变化趋势的预见性,其诊断意义与“传”、“转”、“属”不同。“传”、“转”、“属”之共性在于提示外感病的发展或转变。“传”旨在提示外感病的发展变化本身;而“转”、“属”则重在明确外感病发展变化后的诊断结论。就“转”、“属”而言,“转”较为具体、明确;“属”则较为笼统、宽泛。  相似文献   

7.
消化性溃疡的病因病理及治疗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消化性溃疡是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球部的慢性溃疡,亦可发生于食道下端、胃一空肠吻合口附近,本病绝大多数(95%以上)位于胃和十二指肠,故又称胃、十二指肠溃疡。本病在临床上极为常见,属于祖国医学的“胃脘痛”、“心痛”、“胃痛”等范畴。笔者通过中西医结合(即西医的胃镜检查、中医的辨证施治)对本病的病因、病理及治疗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胃食管反流病属中医学“吞酸”“吐酸”“食管瘅”“嘈杂”等范畴,其基本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可与气郁、食滞、火郁、痰凝、湿阻、血瘀等相兼为病。临床多从热论治,鲜有从寒角度出发论治,但因寒起病者亦不在少数。“寒”既包括直中胃腑之外感实寒,也包括中焦阳虚内生之虚寒,二者皆可致酸水上泛,临证以虚寒病机者居多,本病涉及心、脾、肾、肝、肺五脏,治以祛寒温中、培中降逆为主,同时兼顾他脏。  相似文献   

9.
功能性胃肠病的本质为"脑肠互动紊乱",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肠易激综合征同属功能性胃肠病范畴,迟莉丽教授基于"脑肠互动紊乱"理论,认为这与中医"七情内伤致病"理论不谋而合,虽外感六淫、饮食内伤均可致病,但是情志因素为主要致病因素,"肝为万病之贼",功能性胃肠病病机初期表现为肝胃不和,多因医者对本病的识别率低、患者对该病的认知率低等原因,常导致本病失治误治、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其病位虽在胃、肠,但与肝、心、脾三脏相关,其病机又因肝之疏泄太过或不及而演变不同,终致肝郁脾虚、心胃不和、心脾失养,故治疗上以疏肝宁心、和胃理脾法为辨治大法,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继发性闭经属于妇科多发病、疑难病,病因各异,病机复杂,常由月经后期、月经过少等演变而来,亦可源于中枢性疾病或手术、放化疗损伤。许昕教授认为本病以脾肾亏虚为本,以阳明浊热、暗耗阴血为标;肝失疏泄乃病发契机。治疗在补肾填精、健脾养血基础上,“清利阳明浊热、调畅肝胃气机”,二者相辅相成,以臻“浊热去、阴血复、阳气升”,使天癸重启、月经复常。  相似文献   

11.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主要与情志失调、脾胃虚弱、饮食不节、外侵袭等因素相关,诸因素或单独致病,或合而为病,病位在胃,但与肝密切相关,治疗应谨遵叶天士“忌刚用柔”之法则,顺应木性,把握木土乘克关系,从肝论治。肝气郁结者,治以疏肝和胃解郁,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肝胃郁热者,治以清肝泄热和胃,肝热清则胃得和,用左金丸加减;肝胃阴虚者,治以益胃生津、柔肝养阴,药用沙参、石斛、女贞子、麦冬等。胃络瘀阻者,治以活血化瘀,补肝养血,药用当归、白芍、桃仁等。同时,还应重视医学-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应用,积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二者相合,常有佳效。  相似文献   

12.
失眠又称“不寐”、“不得卧”不得眠、是以经常不得安睡为特征的症候。由于外感或内伤等病因,、致使心、肝、胆、脾、胃、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心神不安而成本病。常表现为难以入睡或睡不安稳,失睡,易睡,重者可彻夜不眠,并有头痛,健忘等症。近几年来笔者运用保健推拿治疗失眠216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散发性脑炎系指临床上一组多病因类似脑炎的脑部疾病,其涉及病毒性脑炎和急性脱髓鞘性脑病两大类。本病属中医“温病”、“癫狂”、“痫证”、“痿证”等范畴。神昏系散发性脑炎之危急证,其包括嗜睡、昏迷、谵妄、昏狂等多种神识障碍。本病急性期病死率约10%左右,而伴神昏者死亡率更高,故宜积极采用中西两法进行抢救,现仅就中医对该病神昏的病机证治,作如下浅述,以冀提高对该证的疗效。1 病因病机 散发性脑炎神昏发生,主要由于邪热内陷,炽伤津液,且与痰浊、瘀血相互胶结,上扰于心,神明失司而致神昏,此外,肺、胃、肝、肾的病变,通过不同的途征上扰于心,亦能导致神昏。温病为外感温热之邪所致,本病  相似文献   

14.
姜锦  孙志广 《四川中医》2013,(12):146-148
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至今就其发生机制及治疗尚未形成统一认识。传统医学认为本病多由外感寒热,饮食积滞,导致脾胃虚弱,伴有肝郁气逆,引起脏腑失调,胃气上逆所致。现代医学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因素主要包括防御机制削弱、胃排空延迟、食管感觉异常、攻击因子作用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药研究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15.
古方半夏泻心汤治疗胃炎之今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炎”有急慢性之分,本病属祖国医学“胃脘痛”,“痞证”,“胃痛”等范畴,其病与嗜食辛辣,长期饮酒,过食生冷,饥饱失常,损伤脾胃或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胃不和等有关。现代纤维胃镜的应用,进一步溶化了对本病的认识,其实质是,胃粘膜上皮反复受到损害,出现充血,水肿,糜烂增生后,粘膜特异的再生能力,  相似文献   

16.
调中理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4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个常见病、多发病、病程长,易于反复。属祖国医学中的 “胃脘痛”、“痞满”等范畴。其病因是由于饮食不节、食滞胃腑或偏嗜辛辣、热郁于胃。或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致使肝胃不和或肝胃郁热。现代医学研究,幽门螺旋杆菌(简称HP)感染是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1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7.
甲亢属中医“瘿病”范畴,其病因病机复杂,多由七情内伤所致。长期情志不遂,肝失条达,遂使肝旺气滞,血瘀痰阻留结于喉而成瘿病;凝聚目窠则眼胀,眼球逐渐突出;且肝郁化火,耗伤津液,引动君火,则心悸怔忡;肝火旺,移热于胃,则消谷善饥;肝火累及肾阴,水亏无以涵木,则腰酸、头晕、耳鸣;肝木乘脾土,脾失健运,则大便溏泻;而肝的本经自病,虚风内动,则经脉拘急而双手震颤。所以,本病病机为气滞、阴虚、痰凝。病位在颈,病变脏腑涉及肝、肺与胃。甲亢常伴有明显的心血管异常,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相关因素及中医证候特点,为更好地认识其病因病机,指导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收集北京中医医院脾胃病科门诊133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填写中医证候调查表,采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总结本病发病相关因素及中医证候特点,探讨其病因病机。结果年龄、肥胖、饮食偏好与本病发病相关;因子分析得出12个公因子,病性要素以火(热)、气虚、气机失调为主;归纳出肝胃郁热证、中虚气逆证、胆热犯胃证及气郁痰阻证为主要中医证候。结论中年人、肥胖、偏好肥甘可能是本病发病相关因素。本病病性多为实证及虚实夹杂证,基本病机为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胃气上逆。  相似文献   

19.
圆运动理论把阴阳在四维时空中互动互联,交相感应的现象称为阴阳纠缠。文章以新冠疫病临床实践为基础,从圆运动阴阳纠缠学说探讨了外感热病的实质和“一”字型传变规律,阐释了“类伤寒”与“郁热伏气”的涵义,并探讨了圆运动理论关于类伤寒的寒热病机、阴阳病机、守中病机、离合病机及相应治法,由此提出类伤寒六经“V”型传变学说:外感病除正伤寒外之杂症发热皆是类伤寒;类伤寒之传变,则分寒温,寒走皮毛,热走口鼻,内伏杂邪;病起伏邪,感于外,始于中,传于内,为“V”型传变;外出三阳则解,内传三阴则病重。  相似文献   

20.
中医对非典型性肺炎的认识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典型性肺炎的临床表现与中医温病“有一定的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的特点是一致的。在广东省 ,该病最早出现在 2 0 0 2年 11月底 ,到 2 0 0 3年 2月呈高峰状 ,3月以后呈现平稳下降趋势。由于其以近距离接触传染为特点 ,故较早就出现医护人员感染。兹就中医对本病的认识与防治简述以下几点。  一、病因病机   1.病因  由于本病属中医温病的范畴 ,故其病因病机及主要表现如清代陈平伯在《外感温病篇》中所谓“风温为病 ,春月与冬季居多 ,或恶风或不恶风 ,必身热 ,咳嗽 ,烦渴”之描述 ,与本病好发季节、临床主要表现相一致。本病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