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输尿管软镜在上尿路疾病中的诊治作用。[方法]对在本院采用输尿管软镜完成的112例上尿路疾病诊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逆行输尿管软镜诊断上尿路疾病16例,其中15例(93.75%)成功进镜完成检查。术后病理活检显示:肾盂及肾盏肿瘤6例,输尿管息肉4例,输尿管狭窄、肾乳头肥大、血凝块、肾盂静脉曲张出血及未见明显异常各1例;逆行输尿管软镜治疗上尿路结石74例;一次性进镜成功72例(97.30%),其中68例(91.89%)成功寻到结石并击碎结石。复查结石排净率为82.43%(61/74)。其中输尿管软镜治疗多发性肾结石22例,碎石成功率为86.36%(19/22),术后1例结石残留,输尿管石街2例。术后出现血尿8例,感染3例。[结论]输尿管软镜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可重复的诊断与治疗方法,适用于上尿路疾病的诊治,尤其是对上尿路的占位、血尿等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分析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根治术后膀胱复发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台州医院行根治性肾脏输尿管切除术+膀胱袖状切除术的UTUC患者226例,其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资料均完整。采用PSM均衡UTUC根治术后膀胱复发与未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匹配前后UTUC根治术后膀胱复发与未复发患者临床资料及5年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226例患者UTUC术后发生膀胱复发47例(20.8%),病死61例(27.0%)。匹配前,膀胱复发与未复发患者年龄、肿瘤位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性别、术前有无肾积水、是否膀胱灌注化疗、肿瘤位置、肿瘤数量、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检查结果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5例膀胱复发患者与83例未复发患者匹配成功,匹配后两组患者上述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匹配前、后,UTUC根治术后膀胱复发与未复发患者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UTUC根治术后膀胱复发对预后未见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手术治疗后膀胱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的445例UTUC患者病例资料。分析患者的基线数据、手术方法、术后病理结果、随访数据等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与UTUC术后膀胱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纳入UTUC患者的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33.5个月,UTUC术后膀胱复发率为18.0%(80/445),其中66.2%(53/80)的患者膀胱初次复发发生于术后1年内。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患者年龄≥65岁(OR=1.99,95% CI:1.22~3.22,P<0.01)、有膀胱癌病史(OR=2.69,95% CI:1.71~4.24,P<0.01)、行保留肾单位肿瘤局部切除术(OR=2.15,95% CI:1.30~3.57,P<0.01)、输尿管下段肿瘤(OR=1.40,95% CI:1.11~1.78,P<0.01)与UTUC术后膀胱复发密切相关。将上述危险因素纳入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发现其均为UTUC术后膀胱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65岁、有膀胱癌病史、行保留肾单位肿瘤局部切除术、输尿管下段肿瘤是UTUC术后膀胱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存在上述危险因素的UTUC患者术后需加强随访监测,定期复查膀胱镜。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UTUC)患者的术前预后因子,并构建适合中国患者的术前风险评估模型。方法:收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3年至2013年的686例UTUC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86例患者中,男性303例(44.2%),女性383例(55.8%),术后高分期(T3和T4)肿瘤203例(29.6%),高分级(G3)肿瘤300例(43.7%),淋巴结转移(N1)54例(7.9%),其中,肾盂肿瘤、肿瘤长径大于5 cm、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eGFR)≥30 mL/min和男性与术后肿瘤高分期相关;输尿管肿瘤、肿瘤长径大于5 cm、没有吸烟史与术后肿瘤高分级相关;肾盂肿瘤、肿瘤长径大于5 cm和术前贫血与术后淋巴结转移相关。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65个月,其间有208例(30.3%)患者死于肿瘤,210例(30.6%)患者出现了膀胱复发,其中肿瘤长径大于5 cm(P=0.001)、伴随同侧肾积水(P=0.041)和术前贫血(P=0.001)是患者术后肿瘤特异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输尿管肿瘤(P=0.04)、多发肿瘤(P=0.005)和术前血肌酐含量大于133 μmol/L(P=0.036)是患者术后膀胱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UTUC患者常见的术前临床参数中,肿瘤长径大于5 cm、伴随同侧肾积水和术前贫血与术后肿瘤特异性生存呈独立相关,输尿管肿瘤、多发肿瘤和术前血肌酐大于133 μmol/L与术后膀胱复发呈独立相关。基于这些术前预后因素构建的中国患者术前风险分层系统,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在术前就对患者进行初步的风险评估,并指导后续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炎症相关标志物对输尿管尿路上皮癌患者预后预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分割样本验证将200例输尿管尿路上皮癌患者随机分为建模组和验证组,回顾患者石蜡病理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浸润中性粒细胞(tumor-infiltrating neutrophil,TIN)(CD66b+标记)、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TAM)(CD163+标记)及淋巴细胞(CD+、CD4+、CD8+标记)计数,以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肿瘤组织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比值(neutrophil/monocyte ratio,NMR),按病理分期结果将患者分成非肌层浸润性和肌层浸润性输尿管尿路上皮癌组,分别建立预后预测列线图模型。对模型进行分辨度评价,分别建立仅包含外周血参数和包含全部参数的预后列线图模型,比较两种模型对输尿管尿路上皮癌患者预后判断的准确性。结果: 患者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无进展生存时间40个月,3年内出现肿瘤进展42例(21.0%)。肿瘤大小、病理分期、病理分级等指标均为预测输尿管尿路上皮癌术后3年首次复发的单因素变量,肿瘤大小、病理分期、病理分级、TIN、TAM、NLR、NMR是预测输尿管尿路上皮癌术后3年首次复发的多因素变量。非肌层浸润性输尿管尿路上皮癌104例,术后3年首次复发10例(9.6%),肌层浸润性输尿管尿路上皮癌96例,术后3年首次复发32例(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53,P<0.05)。建立两组无进展生存率的预测列线图模型发现,非肌层浸润组和肌层浸润组一致性指数分别为0.722(95%CI:0.70~0.78)和0.725(95%CI:0.71~0.79),与实际观察到的3年生存率一致性较佳。区分度测试结果显示,输尿管尿路上皮癌的全参数预后预测模型一致性指数为0.726,高于输尿管尿路上皮癌的外周血参数预后预测模型(一致性指数0.672),尿路上皮癌肿瘤组织的免疫微环境提高了模型的预测准确性。结论: 以免疫炎症相关标志物为基础的全参数预后预测模型可以作为现有病理分级和分期系统的完善和补充,为输尿管尿路上皮癌患者的精准个体化治疗提供了依据;以外周血标本相关指标为基础的预后预测模型标本易于获取,检测方法简单、经济,更利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长期服用马兜铃酸伴发尿路移行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15例有长期服用含有马兜铃酸中药史并在我院确诊为尿路移行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服药时间为1.0~25.0年,平均6.1年。结果:11例患者首发症状为间歇性无痛肉眼血尿,2例镜下血尿,1例腰痛,1例体检时超声检查偶然发现输尿管肿瘤。经尿脱落细胞检查、B超、泌尿系三维CT、磁共振尿路造影、静脉肾盂造影、逆行肾盂输尿管造影、膀胱镜、输尿管镜等明确诊断。15例患者均在我院手术治疗: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或根治性膀胱全切术,腹腔镜行肾/输尿管全长加膀胱内输尿管口电切术,姑息性单纯肿瘤切除术。15例患者术后病理诊断均为尿路移行细胞癌,其中11例为多发或多中心肿瘤。全部随访6~36个月,平均13个月。2例分别于术后23、33个月死于多发转移。结论:长期服用含马兜铃酸中药的患者出现血尿时应高度怀疑尿路发生移行细胞癌的可能性,马兜铃酸与尿路多发或多中心肿瘤是否相关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术后短期再活检和电切是否可以减少高危浅表尿路上皮癌的复发和进展。方法:对部分高危浅表膀胱尿路上皮癌在经尿道电切术后4~6周进行再活检或电切,与同时期进行常规随访的患者的肿瘤复发和进展情况进行比较。结果:52例患者在经尿道电切术后4~6周进行了再活检或电切,28例(53.8%)发现残存肿瘤,其中5例为肌层浸润肿瘤,2例行膀胱全切治疗。同期常规随访71例高危浅表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经过最少12个月,平均25个月随访,术后短期再活检组的肿瘤复发率较低(P<0.05),但两组间进展为肌层浸润肿瘤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首次电切术后短期再活检和电切可以降低高危浅表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复发率,但不能减少肿瘤进展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李鑫  唐铁龙   《四川医学》2017,38(10):1216-1220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UTUC)是指累及肾盏至远端输尿管之间的恶性肿瘤新生物,占全部尿路上皮肿瘤的5%,是一种相对少见的肿瘤[1]。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Redical Nephrourete Rectonuy,RNU)是治疗非转移性UTUC的主要方法,切除范围包括患侧肾、输尿管全长以及输尿管口周围膀胱黏膜。但术后膀胱复发(Intravesical Recurrence,IVR)比  相似文献   

9.
方冬  李学松 《西部医学》2019,31(7):990-993
【摘要】 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医师分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医师分会上尿路尿路上皮癌协作组于2018年出版了《上尿路尿路上皮癌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力图指导国内临床医师对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的诊疗。现将共识中部分重点内容或有争议内容,包括输尿管镜的开展、保留肾单位手术、淋巴结清扫、术后灌注、全身化疗与放疗等内容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表达与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51 例UTUC行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RNU)患者肿瘤组织中PD-L1的表达;术后进行随访,评估患者预后;分析PD-L1表达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患者中位年龄为52岁,中位随访时间为63 个月,50 例(33%)样本组织中PD-L1表达呈阴性。PD-L1阴性表达与较高的肿瘤病理分期(P =0.04)、较高病变分级(P =0.01)以及淋巴血管侵犯(P <0.01)显著相关。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PD-L1阴性表达与较差的无瘤生存率(P =0.01)和较差的癌症特异性生存率相关(P =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PD-L1阴性表达与疾病复发(HR =2.05,95%CI =1.06~3.96,P =0.032)和癌症特异性生存率(HR =2.89,95%CI =1.22~6.82,P =0.024)显著相关。结论:PD-L1阴性表达是UTUC行RNU后癌症复发和肿瘤特异性生存的独立预测因子,表明了将UTUC患者纳入免疫治疗临床试验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检测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UTUC)组织中RAS相关结构域家族蛋白1异构体A(RAS-association domain family protein 1 isoform A,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状态,探讨RASSF1A基因异常甲基化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以及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共入选687例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接受手术的UTUC患者,通过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的方法对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状态进行检测。结果: UTUC组织中RASSF1A基因的甲基化率为26.6%(183/687),RASSF1A基因异常甲基化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多发、术前输尿管镜检查、根治性手术、肿瘤直径及合并原位癌均无相关性(P>0.05),但分别与患者吸烟史(P=0.044)、患侧肾积水(P<0.001)、肿瘤位置(P<0.001)、肿瘤形态(P=0.013)、肿瘤分期(P=0.001)、肿瘤分级(P=0.007)以及淋巴结转移(P=0.001)相关,而且后四项均为提示肿瘤恶性程度高和预后不良的病理特征。RASSF1A基因的异常甲基化状态是患者术后膀胱复发(P<0.001, HR=0.471)和对侧上尿路复发(P=0.030, HR=0.269)的独立危险因素。RASSF1A基因启动子高甲基化组的UTUC患者术后的膀胱无复发生存时间和对侧无复发生存时间均比低甲基化组长,其无复发生存时间较长和累积无复发生存率较高,此外,肿瘤多发(P =0.002,HR=1.538)和术前输尿管镜检(P =0.001, HR=1.725)分别是UTUC患者术后膀胱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状态是与UTUC肿瘤恶性程度显著相关的表观遗传学生物标记物和尿路复发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术前血红蛋白水平与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 UTU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2000年1月至2013年12月686例手术治疗的UTU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临床随访数据,患者血红蛋白水平测定均在入院第1天,并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贫血分类标准(男性血红蛋白<130 g/L,女性血红蛋白<120 g/L), 将患者分为贫血和正常血红蛋白水平两组,并使用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86例患者中,女性383(55.8%, 383/686)例,男性303(44.2%,303/686)例,中位年龄为68岁(四分位距:60~74岁), 术前贫血患者320例(46.6%,320/686)。术前贫血和患者性别(P = 0.002)、年龄(P < 0.001)、淋巴结转移(P = 0.026)、肿瘤分级(P = 0.018)、伴随原位癌(P = 0.038)、肿瘤组织坏死(P = 0.007)和肾功能状态(P < 0.001)显著相关。患者中位随访时间47个月(四分位距:31~75个月), 随访期间共有160例(23.3%,160/686)患者死亡,其中141例(20.6%,141/686)死于肿瘤,19(2.7%,19/686)例死于其他疾病或意外。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术前贫血是患者总生存(P<0.001,HR = 1.861)和肿瘤特异性生存(P = 0.003,HR = 1.688)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术前贫血是UTUC患者总生存和肿瘤特异性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食管黏膜病变内镜下治疗术后病理及术前胃镜活检病理结果,比较二者的异同。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2016年6月在笔者医院因食管黏膜病变行内镜下治疗的患者114例,全身麻醉下行内镜下治疗,术后标本送病理学检查,比较术前胃镜活检病理与内镜术后病理之间的差异。结果 114例食管黏膜病变患者均成功行EMBM或ESD切除病变,其中术前活检病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51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60例,早期癌患者3例;所有114例患者术前胃镜活检病理和内镜术后病理总符合率为62.3%(71/114)。术前病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患者中,术后病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早癌者分别为28例、22例和1例,胃镜活检符合率为54.9%(28/51),而有45.1%(23/51)患者术后病理级别高于术前胃镜活检病理;术前活检病理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中,术后病理为低级别、高级别和早癌者分别为16、40和4例,符合率为66.7%(40/60),有6.7%(4/60)患者病理级别升高,26.7%(16/60)病理级别降低;3例胃镜活检提示为早期癌患者术后病理仍为早期癌,符合率为100%。结论 胃镜活检对食管黏膜病变有较好的提示作用,但胃镜活检病理和内镜治疗术后病理仍有一定差异性,多数差异表现为术后病理级别较胃镜活检病理级别的升高,对于发现食管癌前病变和早期癌的患者应积极行内镜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输尿管镜 (URS)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的疗效及体会。方法 分析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 10 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一次性碎石取石成功率为 91.2 %。并发症为肾绞痛 (5例 )、发热 (7例 )、输尿管穿孔(1例 )及血尿等。结论 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方法安全、微创、高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T2N0M0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 UTUC)患者长期生存情况以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手术治疗的T2N0M0 UTUC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方法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采用Cox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共235例T2N0M0 UTUC患者纳入研究,中位随访时间53(3~142)个月。入组患者中男性95例(40.4%),女性140例(59.6%);患者平均年龄(66.73 ±10.49)岁,末次随访时共有74例(31.5%)患者因肿瘤死亡,96 例(40.9%)患者出现膀胱复发,中位死亡时间及复发时间分别为35个月和19.5个月。患者的3年和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89.1%和85.9%;3年和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5.5%和80.2%。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大于55岁 (HR=3.138, 95%CI: 1.348~7.306, P=0.008)和肿瘤直径大于5 cm (HR=3.320, 95%CI: 1.882~5.857, P<0.001)是T2N0M0 UTUC患者术后肿瘤特异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发生在输尿管(HR=1.757, 95%CI: 1.159~2.664, P=0.008)和肿瘤低分级(HR=1.760, 95% CI: 1.151~2.692, P=0.009) 是T2N0M0膀胱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T2N0M0 UTUC患者肿瘤特异性生存预后较好,肿瘤复发率同非浸润性UTUC相当,但复发较早。肿瘤直径大于5 cm和年龄大于55岁是T2N0M0 UTUC肿瘤特异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发生在输尿管和肿瘤低分级是T2N0M0 UTUC膀胱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B超引导下经皮肾肿物穿刺活检(renal masses biopsy, RMB)的诊断效果、安全性及在中晚期肾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4月至2014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B超引导下肾肿物穿刺活检的75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总结肿瘤大小、病理分型和分级、穿刺部位、穿刺针数以及诊断效果等数据,分组统计分析。结果:北京大学第一医院14年来B超引导下RMB数量呈明显增加趋势。共75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确诊64例(85.3%),包括60例恶性肿瘤,4例良性病变;非诊断性穿刺11例(14.7%)。60例恶性肿瘤中,肾细胞癌37例(61.7%),尿路上皮癌13例(21.7%), 其他肿瘤10例(16.7%)。37例肾细胞癌中明确诊断病理学亚型33例(89.2%),无法明确病理学亚型4例(10.8%)。75例患者中,集合管癌占肾癌10.8%,鳞癌占尿路上皮癌23.1%,比例均高于已报道流行病学数据(2%,9.9%)。75例患者中,13例行手术治疗并取得术后病理,穿刺活检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相比,肿物良恶性、病理学亚型及病理分级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100%、81.8%和60.0%。75例患者中1例(1.3%)出现轻微血尿,未出现其他相关并发症。结论:B超引导下RMB可准确诊断肾癌病理学亚型,指导晚期肾癌患者靶向治疗;RMB可较准确判断恶性程度较高的集合管癌、尿路上皮鳞癌,可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胃癌患者术前胃镜活检病理与外科术后病理的异同。方法收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5—2009年普外科确诊为胃癌并行胃癌根治术,且术前于消化科行胃镜活检的患者共145例,分析其临床病理信息,统计手术前后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符合率。结果术前胃镜对胃癌的诊断率达100%,胃镜病理对胃癌病理类型的判断64例与术后病理一致(44.1%),81例不一致(55.9%),术前胃镜与术后病理对胃癌病理类型的判断不一致(Kappa=0.242,P=0.000);对于胃癌分化程度的判断105例与术后病理一致(72.4%),40例不一致(27.6%),胃癌术前胃镜与术后病理对分化程度的判断不一致(Kappa=0.361,P=0.000)。结论胃镜活检对于术前诊断胃癌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胃癌的全面评估,仍需依据外科术后病理结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Slit引导配体3(Slit guidance ligand 3,Slit3)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UTUC)中的表达及其与UTUC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lit3在UTUC中的表达,并运用相关统计学方法分析Slit3表达与UTUC临床病理特征(包括患者年龄、性别、组织学分级、分期和大片坏死等)以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在UTUC患者中,Slit3表达随着肿瘤组织学分级和分期的增高而减低(P=0.014和P=0.006),Slit3还与肿瘤膀胱复发具有相关性(P=0.011)。在单因素生存分析中,Slit3低表达与UTUC患者的较短无病生存期和癌特异性生存期均相关(P=0.006,P=0.015),但在多因素生存分析中无统计学意义(P=0.213,P=0.332)。结论 Slit3的低表达与肿瘤高分级、高分期以及膀胱复发相关,但不影响UTUC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