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介绍了我国茶饮料工业的发展、新技术在茶饮料加工中的应用,分析了我国茶饮料工业发展的原因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茶饮料工业的发展对策,并对我国茶饮料的消费市场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饮料工业》2008,11(3):29-29
新茶尚未上市,形形色色的茶饮料已迎来新一轮市场大战。近日,随着气温回暖,生产企业纷纷推出适合春夏饮用的茶饮料新品。并加大了促销力度。但记者发现,尽管茶饮料新概念层出不穷,有关茶饮料的国家强制标准依旧没有出台,茶饮料市场还有待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3.
《饮料工业》2012,15(7):27-27
中国社会科学院茶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陆尧说,茶饮料是茶产业发展的重要立向,这是因为茶饮料是茶的深加工、精加工,是茶产业的升级。“茶饮料已成为茶产业的重要支柱,目前,茶饮料市场有700亿至800亿元。”陆尧说,进入2012年,茶饮料市场的最大特点是茶饮料行业整体进入成熟期,茶饮料行业的品牌集中度越来越突出,茶饮料已经成为即饮料市场渗透率最高的品类。碳酸饮料由于存在钙流失、饮后肥胖等问题而逐渐“退烧”,让消费者对于自然、健康的愿望变得空前高涨,  相似文献   

4.
罐装茶饮料的发展策略陆尧罐装茶饮料(以下简称茶饮料)是继水、汽水、天然果汁等之后的一种新型功能饮料。到1996年6月底,中国内地市场上的茶饮料已超过40种,总体走势看好。但生产茶饮料的企业中有的却处境艰难。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有必要加强茶饮料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5.
21世纪饮料—茶饮料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崔锐谦 《食品科学》1995,16(8):13-18
介绍了近几年在国外兴起的茶饮料销售情况,从而说明了茶饮料在一些国家(地区)发展很快,由于茶叶含有多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营养成分和保健功能,茶饮料是一种时尚饮品,将会作为21世纪的饮料出现,进而介绍了日本几种生产茶饮料的工艺流程,讨论了茶叶成分对茶汤的影响以及影响茶饮料的品质因素,最后提出发展我国茶饮料的意见。  相似文献   

6.
茶饮料沉淀机理及解决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曾海宾  朱俊 《福建轻纺》2003,(10):48-50
根据茶饮料各种内容物,分析引起茶饮料浑浊沉淀的主要物质,探讨酶法解决茶饮料的沉淀问题。  相似文献   

7.
罐装茶饮料(以下简称茶饮料)是继水、汽车、天然果汁等之后的一种新型功能饮料。到1996年6月底,中国同地市场上的茶饮料已超过40种,总体走势看好。但生产茶饮料的企业中有的却处境艰难。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有必要加强茶饮料发展策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陈海军 《饮料工业》2007,10(9):28-30
了解茶饮料的调配原理和调配技术是开发和生产品质优良、风味独特茶饮料的关键。而茶饮料的风味调配又是茶饮料加工的关键工序。主要介绍了茶饮料风味调配的原理、程序和方法,以期对茶饮料加工企业的生产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采用符合工业化生产需要的膜除菌设备对茶饮料进行生产应用研究。应用结果表明,膜除菌设备可以实现茶饮料工业化生产的商业无菌,对茶多酚有一定的截留作用,但对氨基酸、咖啡碱的影响较小,对茶饮料风味品质影响不大,能最大限度保持茶饮料原有色香味品质。  相似文献   

10.
饮料行业中的茶饮料技术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茶乳酪,茶汤及茶香三方面介绍了当前国内外茶饮料的研究情况,提出了当前茶饮料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以及如何发展中国茶饮料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火麻仁油中脂肪酸的不同酯化方法与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索氏提取法对火麻仁粗油进行提取,分别采用3种不同的甲酯化方法处理,通过脂肪酸的气相色谱-质谱联机分析,对其脂肪酸组成及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3种甲酯化方法分别鉴定出14、11和10种脂肪酸,占火麻仁油总量的83.36%、99.63%和96.98%。甲酯化方法1的火麻仁油中鉴定出主要脂肪酸为:棕榈酸占脂肪酸总量的10.97%,硬脂酸占脂肪酸总量的7.56%,亚油酸占脂肪酸总量的13.42%,油酸占脂肪酸总量的34.80%;甲酯化方法2的火麻仁油中鉴定出的棕榈酸占脂肪酸总量的8.33%,硬脂酸占脂肪酸总量的5.53%,亚油酸占脂肪酸总量的54.64%,亚麻酸占脂肪酸总量的25.42%;甲酯化方法3的火麻仁油中鉴定出的棕榈酸占脂肪酸总量的8.20%,硬脂酸占脂肪酸总量的5.23%,亚油酸占脂肪酸总量的52.19%,亚麻酸占脂肪酸总量的25.77%。  相似文献   

12.
2011~2012年,将几个品种与对照种桂糖11号就平均出苗率、分蘖率、株高、茎径、有效茎、单茎重、蔗产量、田间锤度及蔗糖分含量等项目进行了试验观察与比较。内江97-113与闽引1991出苗率分别比对照增4.7和7.4个百分点,分蘖率分别增1.3和12.9个百分点,株高分别增40.7和24.6 cm,茎径分别增0.21和0.26 cm,有效茎分别增6989和17480条/hm2,单茎重分别增0.37和0.33 kg/条,产量分别比对照增42.19和50.50 t/hm2,增产率分别为46.59%和54.94%,锤度分别增1.8和0.3个百分点,蔗糖分均比对照增1.9个百分点。表明这2个品种适应性、抗逆性、宿根性、稳定性、产量及糖分等综合性状表现良好。  相似文献   

13.
干燥方法对金银花的质量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德经 《食品科学》2006,27(11):277-279
通过对金银花的不同干燥方法比较,干燥方法对金银花的质量有较大影响。在色泽方面,微波干燥和烘干的为绿色,晒干和真空干燥的为黄绿色,真空冷冻干燥的为褐色;在绿原酸的含量上,微波干燥的为5.93%,晒干的为5.17%,烘干的为5.53%,真空干燥的为3.95%,真空冷冻干燥的为3.35%;干燥后每g金银花的含菌量分别为:微波干燥的细菌总数2×103,晒干的为3.4×105,烘干的为1.4×105,真空干燥6×104,真空冷冻干燥为4×104。结果表明微波干燥最适合金银花的干燥。  相似文献   

14.
采用索氏提取法对马兰籽中马兰籽油进行提取,分别采用两种方法进行甲酯化处理,以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仪进行分析,对它们的脂肪酸组成和相对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酯化方法l 和酯化方法2 分别鉴定出16 种和6 种脂肪酸,占马兰籽油总量的98.66% 和63.68%,两种方法酯化的马兰籽油中鉴定出主要脂肪酸均为十八碳二烯酸、十八碳烯酸、十六酸。  相似文献   

15.
惠竹梅  张昂 《酿酒科技》2005,(12):63-65
对不同行间生草处理酿造的赤霞珠干红葡萄酒进行苹果酸一乳酸发酵,结果表明:MLF后生草处理的葡萄酒平均每降1g酸pH值升高的幅度显著高于清耕(对照);总酸降低幅度以多年生黑麦草最高,紫花苜蓿最低;生草处理的葡萄酒挥发酸升高幅度均低于清耕;多年生黑麦草和白三叶草处理使MLF持续时间较清耕缩短,紫花苜蓿持续时间最长。  相似文献   

16.
在半水硫酸钙/磷酸钙骨水泥系统中添加丝素蛋白(SF)和纳米羟基磷灰石(n-HA)以改善其性能,用X-射线衍射和FT-IR光谱研究材料的结构和组分,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材料的表面形态,用排液法测定材料的孔隙率,用通用力学试验机测定样品的抗压性能。结果表明,丝素/半水硫酸钙/磷酸钙骨水泥(SF/CSH/CPC)复合材料的固相与液相发生固化反应后,生成了羟基磷灰石,并含有未完全转化的磷酸四钙和无水磷酸氢钙。与纯半水硫酸钙/磷酸钙系统相比,加入SF和n-HA的复合材料的孔隙率增加,其结构和凝固时间无明显差异;添加n-HA,压缩强度有所下降,但压缩断裂功无明显差异;添加SF,虽然压缩强度也有所下降,但压缩断裂功增加明显。  相似文献   

17.
采用萃取后气质联用色谱检测和顶空固相微萃取后气质联用检测分析桑果酒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研究全果发酵桑果酒和榨汁发酵桑果酒成分的区别。结果表明,对于挥发性风味成分而言,榨汁发酵桑果酒挥发性风味成分(63种)高于全果发酵(24种),而全果发酵酒体中的成分比榨汁发酵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18.
本文旨在研究德国洋甘菊和罗马洋甘菊多糖的单糖组成和体外多糖的抗氧化活性。采用超声水提,乙醇沉淀得多糖,再经三氟乙酸水解,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PMP)衍生化,采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PCE)测定两种洋甘菊多糖中单糖组分的摩尔比。采用5种不同的方法测定两种洋甘菊多糖的体外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测定两种洋甘菊多糖中单糖组分摩尔比存在差异。两种洋甘菊多糖有不同的抗氧化能力,可以针对性的进行抗氧化活性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制备硫酸沙丁胺醇脉冲缓释片的方法。方法用粉末直接压片法制备片心,干压包衣技术制备脉冲缓释片。正交试验优选处方,对最优处方进行体外释放度验证。结果脉冲缓释片迟滞时间为2 ̄3h,迟滞后药物释放符合Higuchi方程。结论硫酸沙丁胺醇脉冲缓释片处方设计和工艺方法可行,质量稳定。  相似文献   

20.
经过对聚丙烯(PP)丝束和醋酸纤维(CA)滤嘴对卷烟总粒相物,水分、烟碱、一氧化碳、氢氰酸和酚类物质过滤效率的测定,认为两种滤嘴对总粒相物和二元酚的过滤效率基本相同.对一氧化碳和氢氰酸释放量的影响不大;PP滤嘴对烟碱和过滤效率比CA滤嘴高,一元酚的过滤效率低于CA滤嘴;三醋酸甘油酯的加入,提高了PP滤嘴对一元酚的过滤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