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重新认识社会主义,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这一科学论断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对30多年来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反思的必然结果。今天我们学习和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就是要以它为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邓小平在继承中国革命中诞生的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针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现实,运用并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解决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遭遇到的重大问题的一种理论创新。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思想,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理论形态和话语创新的模式为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一个典范,是我们当前理论创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3.
一,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理论继承并且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解决新的矛盾和问题,从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二,邓小平理论源于实践,是在我们党和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崭新的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一理论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深入批判资本主义的现实生存境遇和充分考察生产力高度发展与世界性交往普遍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整个世界必将实现由民族史向世界历史革命性过渡的世界历史观。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在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同中国革命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历史过程中,成功地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的实践诠释,从而形成了中国化的世界历史理论,成为指导中国革命、改革开放乃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构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历史生成的双重语境。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概念经历了由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变迁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互动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的当代统一。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邓小平在坚持“老祖宗不能丢”的前题下,批判地吸收了人类民主思想之精华;从当代中国与世界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和一般趋势出发,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民主观;从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深刻地阐明了人民民主建设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既高屋建瓴,又朴实无华,形成了邓小平人民民主建设的若干原则。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相统一,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态。用学术话语揭示和阐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理论逻辑,构建体系完整、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话语体系,实现学术理论和知识层面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是我国设立和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现实任务,也是凝聚民族共识、提振民族精神、繁荣民族文化的时代课题。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中国经验"、贯穿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中国模式"、反映当代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中国道路",是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话语体系的实践基础和致思取向。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命运》一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特点的概括有新意、创意,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特点概括为唯物论、实践论、矛盾论、生产力论、人民群众论等"五论"。此外,该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内在关系的分析、论述也有新意、创意,提出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胜利,反思社会主义建设成功与失误的经验与教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改革开放,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9.
论毛泽东思想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杨宜青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两者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我们实现新时期历史任务的思想武器。因此,马克思主义原理在讲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应努力渗透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全球风险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借鉴马克思全球风险理论基础性、整体性的观点,借鉴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和马克思生态文明理论。只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生态文明观,深化社会发展整体性问题和社会转型问题的研究,树立全球风险意识重视社会转型问题,才能走一条共存、互动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之路。  相似文献   

12.
资本主义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论述当代资本主义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认识史上的新阶段,也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理论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和谐是人类向往的理想社会,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设想;实现社会和谐既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把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原则,而且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和谐理论的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从唯物史观角度来考察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而形成的理论观点,生产力、分工和交往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三大基石。邓小平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出发,以这三大基石为基础,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改革开放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15.
只有从理论上讲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间的内在一致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哲学现代化之间的内在一致性,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几座理论丰碑之间的内在一致性,"三个代表"科学体系本身的旗帜作用与理论方位之间的内在一致性,才能凸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作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是一个开放的和不断发展的理论系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自觉运用和创造性地发展了这一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思想理论指导,有利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从中国特殊的历史社会形态出发,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和社会性质作为历史断限标准的同时,兼顾英文"modern times"所表述的时间概念,1840年至1949年中国历史的最佳称谓选择是"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中国发生、形成、衰落和转变的历史.1949年至今的中国历史称之为"中国当代史".中国当代史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和社会主义在中国得到确立、发展以及走向辉煌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85年的历史,是为中华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历史,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经过反复实践而愈益结合的历史;是党内正确路线纠正错误路线、光明面战胜阴暗面的历史;是艰难探索,开拓创新,与时俱时,最终才找到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历史;也是战胜无数艰难险阻走向一系列胜利的历史。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85年历史经验的结晶;党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是为了满足人民追求利益和幸福的愿望,从而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并使社会主义制度获得稳固的基础;党坚守“与时俱进”这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把科学社会主义观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当代形态,并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从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勇于战胜困难、克服失误,善于总结经验,使党逐渐走向清醒和成熟。  相似文献   

19.
青年的发展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未来。随着全球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切实加强中国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意义重大。要把握好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鲜明的实践、民族和时代特色。抓准青年价值观变动的特点和规律,使中国青年担负起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神圣使命,做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接班人。  相似文献   

20.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论断,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重大理论创新。这一论断的提出顺应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的要求,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构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增加了崭新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深刻认识这一论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