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交通流跟驰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交通流跟驰模型从人车单元运动与相互作用的层次上分析交通流微观特性.跟驰模型的研究对交通运营、交通管理、交通安全、通行能力、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分析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对国内外交通跟驰模型的研究历史及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对各种模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研究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基于微观交通流仿真,结合ASJ-RTN 2008单车噪声排放模型,研究驾驶员行为对交通噪声的影响。通过敏感性分析得知,拥堵状态下的交通噪声对驾驶员跟驰行为和信号反应较为敏感,其中跟驰行为对交通噪声影响高达2.07 dB;而在畅通状态下,驾驶员行为对交通噪声的影响极小。受驾驶员行为变化的影响,区域噪声排放总能量与路旁L Aeq值的变化趋势相似,单位出行里程噪声排放能量与路旁L Aeq值的变化趋势相反。  相似文献   

3.
将交通流微观仿真系统和虚拟驾驶系统结合,提出并实现了驾驶员-智能体交通流混合仿真系统.介绍了混合系统开发的思路和多机数据传输方法,从平缓换道、转向灯闪烁和系统时间校准三个方面对混合系统进行了改善.最后利用混合系统对微观仿真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在允许误差范围为5%时,跟驰模型可以准确地预测跟驰行为,换道模型的准确性仍然有待于提高.  相似文献   

4.
城市道路交通噪声预估的计算机模拟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基于车头时距分布规律和车辆跟驰理论,建立了同时适用于无约束自由车流和交通信号灯控制下的间断车流噪声预估的计算机模拟模型;利用这一模型,对两种不同类型的车流噪声进行了模拟计算及对比分析,实测结果与模拟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市民对出行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准确的交通预测模型对于更好地分析路网交通状况,规划交通网络和实现交通优化控制策略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城市路网短时交通流预测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基于ARMA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的组合预测模型,深入研究了城市路网的划分、路网构建和特征路口交通流预测等内容,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城市路网预测体系,通过实测交通流数据,验证了所述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城市路网交通流预测提供了一种解决方向。  相似文献   

6.
交通流中的分形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探索交通流变化是否具有分形特性,首先利用小波分析对交通流时间序列中的分形特性进行了初步的实证和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交通流时间序列进行了R/S(Re-scale Range Analysis)分析,以侦测交通流长程相关性。最后,对该交通流时间序列的关联维数和Kolmogorov进行了计算。研究结果表明,交通流变化具有分形特性。这一结论对交通流理论建模、交通流短时预测和交通管控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付本贺 《硅谷》2014,(4):128-128,126
随着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速公路监控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能够不断提高高速公路对交通流的监控水平,减少交通事件的产生,文章主要是以高速公路交通监控系统中的物联网技术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高速公路交通流的具体特征、物联网技术在高速公路交通流监控中的使用原理以及高速公路交通流监控系统的建设三个方面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分析与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呼和浩特市区主要交通干道的交通流及交通进行噪声测量,并针对该市区道路和交通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从路网建设、绿化林带、降噪路面、交通管制等四个方面提出较为有效合理的道路交通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信号控制对交通噪声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实验方法测定三种不同车型单辆车在参考距离处的噪声排放量及加减速噪声修正值。然后结合微观交通仿真、车辆噪声排放量和传播衰减模型分别对信号控制下的间断流交通噪声和无控制的连续流交通噪声进行动态模拟。最后对两种不同交通流状况下的等效声级、噪声标准差、交通噪声指数和噪声的频数分布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两种不同交通流状况下交通噪声的若干重要差别。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车辆动力性能影响的分析,在交通流元胞自动机模型中引入加速度随机慢化因素,研究车辆加速和减速的变化,通过改进FI模型,分析FaFI的加速度干扰下的交通流模型,从理论上对比分析拥堵交通流状态,研究结果对于交通管理控制策略的制定与实施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针对传统单自由度驰振模型在进行悬索桥大尺寸主缆施工期驰振分析时可能产生误判的问题,建立了一个同时考虑主缆横风向及顺风向运动的二自由度驰振模型。以东海某大跨径悬索桥为例,利用Fluent数值模拟的方法,计算得到该桥主缆施工期几个典型工况不同风攻角下的气动力系数;采用ANSYS建立该桥主塔、主缆及猫道的有限元模型,通过模态分析得到对应工况下主缆的动力特性;选取可能发生驰振失稳的工况,分别利用传统单自由度模型及提出的二自由度模型计算其驰振临界风速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分别利用两种模型所计算的驰振临界风速差别较大,传统单自由度方法对是否发生驰振可能产生误判,从而可为悬索桥大尺寸主缆施工期的驰振分析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矩形截面隧道交通噪声的计算机仿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罗威力  蔡铭  刘济科 《振动与冲击》2012,31(8):33-37,46
采用计算机仿真的方法计算了三维矩形截面隧道的洞内、洞口和洞外的交通噪声。该方法结合了微观交通仿真技术、噪声排放模型、洞口和洞外传播模型,实现单点声源和动态交通源的噪声分布计算。应用虚声源法计算20阶镜面反射,还考虑直达声或反射声的一阶衍射。结果表明,隧道内点声源在洞内相对于半自由场声压增加量随距离增加而增加,而在洞外呈台阶形下降;隧道外点声源在洞内的声压级增加量随距离呈台阶形增加;动态交通流仿真中,交通流变化对洞内外声压增加量关系不大,吸声系数越大洞内外声压增加量降低越大。  相似文献   

13.
为实现路网区域交通噪声预测,克服传统预测模型中路段间交通特性相互独立以及路段内流量与速度相互独立的缺陷,借助Van Aerde交通流模型,在不同道路等级、设计速度约束下,结合道路线声源噪声排放,构建基于速度的单变量交通噪声预测模型。分别对比4种常见城市道路的交通噪声实测值,模型预测值平均偏差为1.63 dB,满足精度需求。应用该模型对典型路网进行噪声模拟,结果显示:设计速度由40 km/h连续变化到80 km/h时,不同位置路段产生的路网交通噪声变化量大小依次为内侧路段、偏外侧路段和外侧路段,且路网内侧区域交通噪声变化量明显大于路网外侧区域,两者平均差值为5.2 dB。研究可为路网交通噪声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首先谈下对交通流的认识。交通流理论(traffic flow theory)就是:研究道路上行人和机动车在个别或成列行动中的规律,探讨车流流量、流速和密度之间的关系,以减少时间延误和事故发生,提高道路交通设施的利用率。也可以概括为交通流理论是分析研究道路上行人和机动车辆(主要是汽车)在个别或成列行动中的规律,探讨车流流量、流速和密度之间的关系,以求减少交通时间的延误、事故的发生和提高道路交通设施使用效率的理论。始于50年代。是交通工程理论的基础和其新发展的领域之一。  相似文献   

15.
根据7条珠江新城主要道路的交通流实测数据,结合标准ISO 9613-2噪声计算模型,采用不同的道路分割精度模拟出整个珠江新城的交通噪声分布,以分析不同道路分割精度对交通噪声模拟的影响。另外,在珠江新城选取8个地点进行噪声值实地采集,以评估噪声模拟值与实测值的误差。结果表明,以接收点为中心,扫描角度不大于5度的道路分割方式对交通噪声模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基于气弹模型的串列主缆气动干扰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气弹模型风洞试验,研究了不同间距、风偏角、风攻角及固有频率下,串列主缆间的气动干扰特性.研究发现,上游模型的干扰会导致下游模型发生面外振动为主的尾流驰振,且上游模型会跟随下游模型出现同一模态的小幅振动;随间距减小,尾流驰振临界风速相应降低;在负风偏角及正风攻角下模型更易出现尾流驰振;固有频率变大,总体上可提高尾流驰振临界风速.发生尾流驰振时,有多个模态共同参与振动,且各模态参与程度随风速增加规律性变化.模型运动轨迹为主轴在一、三象限内的椭圆振动,随风速增加主轴方向没有明显改变.最后,通过CFD数值模拟方法对试验结果合理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7.
李晓  毛东兴 《声学技术》2015,34(5):444-448
相较于车流相对稳定的高速公路而言,城市交通流因上下班高峰、红绿灯、交叉路口等影响,具有明显的波动性。现有噪声预测模式中,声源辐射模型采用小时流量及设计速度作为独立变量,车速与车流量没有关联,仅适用于测量常年平均声级,不能正确反映城市道路噪声的动态变化特征。文章对交通流模型进行了调查,以行车速度与车流密度制约关系为基础,结合道路车辆的物理模型及声源辐射模型,建立以车流密度为变量的噪声源动态声源辐射计算模型,描述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辐射声级随车流密度的动态变化特征,与已有模型进行对比并通过实测,验证了新模型能更好地反映城市道路车辆声源辐射声级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8.
与水平布置的理想并列圆柱不同,自然风作用下斜拉桥并列拉索的气动绕流具有明显的三维特征。以实际工程中的并列拉索为工程背景,研制了一套并列拉索尾流驰振模型风洞试验装置,发展了相应的试验方法。针对远距失稳区拉索尾流驰振现象,通过较为系统的模型风洞试验,讨论了模型索尾流驰振轨迹的特点,对比分析了拉索间距、来流风向角、来流风攻角等对下流索振动特性的影响。研究结论对斜拉桥拉索的抗风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寿英  黄韬 《振动与冲击》2013,32(1):122-127
覆冰斜拉索可能会发生驰振振动并影响到斜拉桥的安全。在进行风洞试验对6种覆冰拉索模型测力的基础上,推导了覆冰拉索1阶模态驰振的运动微分方程,并采用龙格-库塔法进行求解,得到了拉索的驰振响应规律。以海南洋浦大桥为工程背景,研究了中跨最长拉索M18的驰振临界风速,研究了覆冰长度、拉索阻尼比等对驰振临界风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新月形、扇形和D形覆冰条件下,中跨最长拉索M18的驰振临界风速在10-15m/s范围内,远小于基本风速,存在发生驰振可能性;随着阻尼比的增加、覆冰长度的变短以及拉索长度的变短,驰振临界风速增加。  相似文献   

20.
针对道路交通吸引源与道路之间进出交通流的影响流程和特征,分析了交通吸引源对道路交通流的影响机理,探讨了交通吸引源对道路运行车速、车道通行能力等道路交通服务水平的影响幅度算法,并给出相应条件下的数值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