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晚期股骨头坏死的人工关节置换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晚期股骨头坏死患者髋关节置换术的选择方法及其临床结果。[方法]对本科于1985年5月~2003年12门行髋关节置换术的119例(138髋)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了随访。使用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及THA治疗晚期股骨头坏死者分别为29例(31髋),90例(107髋)。所有手术均采用后外侧人路。[结果]早期使用的国产骨水泥人工双极股骨头假体,86.7%的股骨柄假体出现松动。全骨水泥THA,50%髋出现了髋臼杯似体松动,62.5%髋股骨柄似体松动,25%髋行全髋人工关节翻修术:混合型(Hybrid)THA,未出现髋臼杯及股骨柄似体的松动,非骨水泥THA,除1例外无髋臼杯及股骨柄假体松动或下沉。[结论]使用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晚期股骨头坏死应慎重选择,可适用于老年、日常活动量小的患者;而对于年轻患者,非骨水泥型THA为最佳选择;对于股骨侧出现骨质疏松或不适合使用生物固定型股骨柄假体的患者,混合型(Hybrid)THA同样可以获得满意疗效;全骨水泥犁THA应很少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生物型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hip,DDH)继发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对2002年2月~2009年8月在本院行THA治疗的76例(102髋)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及影响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4例,女42例;年龄35~64岁,平均52.5岁.用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评价手术的临床疗效.根据骨盆平片及患髋正、侧位X线片观察髋臼、股骨假体的位置及其周围骨质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获2年以上随访,平均5.3年.术后4例仍有轻度疼痛,服用非甾体类止痛药后缓解.8例存在不同程度下肢不等长(0.5 ~1.2 cm),Trendelenburg征阴性,无跛行.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平均值(89.5±3.8)分,优46例(60髋),良20例(30髋),可10例(12髋);优良率为88.2%.末次随访时髋臼假体位置无明显移位,头臼包容性良好.30例出现异位骨化,6例出现髋臼周围骨溶解.股骨柄假体的位置无明显改变,中心固定有98髋(94.1%),柄-髓腔匹配优良率100%.4髋出现股骨侧骨溶解,8髋假体柄与股骨界面出现透亮线.所有病例均出现股骨近端骨重塑,其中Ⅰ度92髋,Ⅱ度10髋.无感染、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生物型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的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酒精性股骨头坏死的中期疗效.[方法]1997年3月~2002年6月,采用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酒精性股骨头坏死41例(47髋),进行至少5年的随访、中期临床评估和影像学评估.临床评估以Harris评分为标准.影像学根据骨盆正位和髋关节侧位X线片,观察髋臼、股骨假体的位置以及周围骨质的改变.假体的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分析,分别以股骨、髋臼假体的无菌性松动和任何原因所致的翻修为终点.[结果]得到至少5年随访的41例(47髋),术前Harris评分为42.4±6.4(24~49)分,最后1次随访评分为91.8±4.4(74~100)分.至最后1次随访时无1例翻修或表现为影像学无菌性松动,2髋出现骨盆局灶性骨溶解,6髋出现股骨局灶性骨溶解.Kaplan-Meier分析假体的生存率1.0(95%可信区间,0.98~1.0).[结论]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可为晚期酒精性股骨头坏死患者提供良好的中期临床效果.由于假体磨损、假体周围骨溶解等潜在因素,长期效果需要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骨水泥假体在髋关节翻修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本科1997年11月~2007年8月行非骨水泥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36例(41髋)患者进行了随访,其中29髋行全髋关节翻修,8髋仅翻修髋臼,4髋仅更换股骨柄.随访X线片上的假体变化情况,分析AAOS、Paprosky骨缺损分类对翻修时假体选择的指导作用,对髋关节行Harris功能评定并分析假体生存率.[结果]24例28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4.6年(1~11年),患者平均Harris评分由术前的38分(11~76分)增加到末次随访时的88分(60~99分).21髋(75%)假体获得良好稳定性;1髋股骨1区形成2 mm宽的透亮线,临床检查无松动迹象;4髋发生骨溶解并假体移位(股骨1髋,髋臼3髋)而需要再翻修,失败率为12.5 %;8髋发生异位骨化;聚乙烯衬垫年平均磨损量为0.08 mm(0~0.25 mm),磨损率仅与外展角变化存在相关.AAOS分类术前、术中的一致性较Parprosky分类高.分别以任何原因进行了再翻修和影像学证明假体松动作为失败标准,利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计算假体4.6年存活率分别为89%、81%.[结论]非骨水泥型假体可用于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失败的翻修.术中对骨缺损进行细致的评估并选择合适的假体固定,能达到令人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使用非水泥髋臼假体处理髋臼内陷的适应证、手术技术以及术后疗效.[方法]从1998~2009年,共38人(46髋)伴有髋臼内陷的患者接受非骨水泥臼杯的全髋关节置换术,男34髋,女12髋,平均年龄45岁.其中14髋术中行自体骨移植,术后随访1~8年(平均3年).回顾分析手术技术,使用Harris、Charnley评分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用髋关节止侧位X线片进行影像学评估.[结果]平均Harris评分由术前的48.5分提高到末次随访的85.1分,平均Charley评分由9.1分提高到15.7分.术后股骨头中心位置较术前外移、下移.所有患者髋臼组件稳定,没有出现明确的假体松动、断裂、移位、脱位或移植骨的重吸收.[结论]使用非水泥臼杯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根据骨缺损情况结合自体骨移植,能有效治疗各种程度的髋臼内陷,恢复髋臼旋转中心的解剖位置,短中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hip,DDH)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arthroplasty,THA)术中髋臼中心重建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4年1月-2010年1月,对29例(32髋)DDH患者行THA。男6例(6髋),女23例(26髋);年龄45~67岁,平均50.6岁。左侧22髋,右侧10髋。DDH按照Crowe分型标准:Ⅰ型12髋,Ⅱ型20髋。患者双下肢不等长,相差1.9~4.4 cm。髋关节Harris评分为(50.7±8.6)分。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1例1髋发生髋关节后脱位。2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年~4年6个月,平均2.3年。术后下肢延长0.5~5.8 cm,平均2.5 cm。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7.7±5.9)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7,P=0.00)。X线片检查示,术后1例1髋髋臼杯假体松动,1例1髋髋臼杯假体外移且外展角过大;其余患者随访期间无髋臼杯及股骨假体松动和下沉。术后1年髋臼中心水平位置、髋臼中心与泪滴连线垂直距离、髋臼垂直外展角、股骨偏心距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DDH行THA时重建髋臼中心能有效延长患者肢体,提高关节功能,降低关节置换失败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LCU股骨柄假体行生物学固定型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3年4月采用LCU股骨柄假体行THA术85例(90髋),男26例(28髋),女59例(62髋);年龄19~83岁,平均55岁;平均体重指数(23.33±3.13)kg/m2。单髋80例,双髋5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34例(38髋),股骨颈骨折14例(14髋),股骨头坏死17例(17髋),原发性髋关节骨关节炎18例(19髋),类风湿性髋关节炎1例(1髋),髋关节结核1例(1髋)。股骨侧假体均采用LCU股骨柄假体。髋臼采用陶瓷-陶瓷界面者78髋,陶瓷-聚乙烯12髋。对术后及随访时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末次随访时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82例(87髋)患者术后获得随访,随访12~32个月,平均19个月,3例失访。术前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33.73±3.21)分,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改善至(92.84±4.47)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69,P0.01)。末次随访时大腿轻度疼痛1例,中度疼痛1例,无重度疼痛。末次随访时无一例出现骨溶解、假体松动,按Engh标准评定:所有获访者均获骨长入固定,其中股骨侧假体诊断为骨性固定者85髋,诊断为纤维性稳定者1髋。假体下沉小于2 mm者1髋,其余均无假体下沉。结论 LCU股骨柄假体行生物学固定型THA的早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对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髋关节屈曲强直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oplasty,THA)的手术方法 、疗效及并发症. 方法 1992年5月-2004年7月,对56例71髋AS患者采用改良前外侧切口行THA治疗.男52例67髋,女4例4髋;年龄17~48岁,平均35.5岁.左侧32髋,右侧39髋.均有髋关节屈曲强直,角度为(43.1±7.2)°,其中15例为双侧强直.术前Harris评分为(42.6±5_3)分.根据美国风湿病学会标准分级髋关节病变均为Ⅳ级.病程3~11年. 结果 本组1例术中因严重骨质疏松出现股骨近端骨折,予钛丝捆绑同定,6周后骨折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5年,平均5.3年.1例1髋于术后第8天出现皮下组织感染,1例1髋于术后第11天出现伤口破溃,2例2髋分别于术后11个月及术后3年出现感染,对症治疗后均痊愈.其余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关节感染.术后X线片检查示,单纯髋臼假体松动4髋(5.6%),单纯股骨假体松动3髋(4.2%),髋臼及股骨假体均松动5髋(7.0%),总松动率为16.8%;其中8髋行翻修术,疗效满意;其余患者未作处理.15髋(21.1%)术后1年出现异位骨化,非甾体消炎药治疗后症状缓解.末次随访Harris评分为(82.7±4.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优10髋,良43髋,可14髋,差4髋,优良率为74.7%. 结论 前外侧入路THA可有效治疗AS患者髋关节屈曲强直.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伴有股骨头颈短缩的髋臼内陷症的手术技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2年3月采用THA治疗的15例(17髋)伴有股骨头颈短缩畸形的髋臼内陷症患者资料,男6例6髋,女9例11髋;年龄21 ~68岁,平均45.6岁.髋臼内陷症按Dunlop诊断标准分度:轻度1髋,中度11髋,重度5髋.股骨头颈短缩程度:轻度短缩5髋,中度短缩8髋,重度短缩4髋.术后随访行X线片检查观察假体与骨界面骨愈合的情况,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患髋功能. 结果 15例患者术后获10 ~ 46个月(平均28.5个月)随访.15例患者17髋术后均立即实现了髋臼及股骨柄的生物性压配.术后3个月X线片显示均获广泛性骨长入,达骨性固定.末次随访时无假体松动和髋臼再次内陷.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3.1±4.8)分改善至(91.2±5.2)分,末次随访仍维持在(92.5±3.1)分,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生物型THA治疗伴有股骨头颈短缩的髋臼内陷症疗效良好,术中操作要点是选择短头试模进行髋关节复位,在保持髋关节张力情况下对髋关节囊及周围软组织挛缩由里向外依次分层松解.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髋臼加强环结合颗粒骨打压植骨在髋关节翻修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本科2001年5月~2006年12月用髋臼加强环结合颗粒骨打压植骨进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8例患者进行了随访,男5例,女3例,平均年龄53岁(36~70岁),平均体重指数20(15~28).初次置换距翻修术5~20年,平均6.7年.翻修原因:感染性松动2例,无菌性松动6例.在8个髋关节翻修术中,6髋行全髋关节翻修,2髋仅翻修髋臼.采用美国骨科医师协会(AAOS)分型,本组患者骨缺损均为AAOS Ⅲ型(混合型骨缺损).随访X线片上的假体变化情况,对髋关节行Harris功能评定并计算假体生存率.[结果]7例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资料,末次随访前死亡1例(心肌梗死),平均随访4.5年(1.5~7.1年).患者平均Harris评分由术前的30分(20~64分)增加到末次随访时的88分(74~94分),其中疼痛、功能评分分别由术前的13.8分和11.5分提高到40.3分和39.9分.术前所有患者均有重度跛行,末次随访时1例无跛行,5例仅有轻度跛行,1例中度跛行.5髋假体获得良好稳定性;2髋因假体周围感染导致髋臼骨溶解而需要再翻修,失败率为29%;2髋发生异位骨化.以任何原因进行了翻修和影像学证明有松动作为失败标准,利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计算髋臼加强环4.5年存活率为63%.[结论]在髋关节翻修术中采用髋臼加强环结合颗粒骨打压植骨的方法能较好地重建髋臼侧严重骨缺损,提供良好的初始稳定性,中期临床效果可令人接受.但对容易造成感染的各种因素必须加强监测,防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56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方法]对56例(98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42例(76髋)进行了平均5.6(2.5~10.5)a的随访。[结果]至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26.8(4~51)分提高到了术后的平均85.2(55~94)分,优良率为89.5%。1例感染行Ⅱ期翻修;2例在扩髓时出现股骨颈或股骨距裂缝骨折,但未到达小粗隆以下,未予特殊处置;1例出现足下垂,术后3个月后恢复,1例深静脉血栓,余病例无假体松动、断裂以及脱位发生。异位骨化发生率9.2%(7髋),但对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可以明显缓解髋关节疼痛,恢复关节功能,与其它病因的全髋关节置换术相比,并无较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僵直髋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THA治疗16例僵直髋患者(21髋),比较手术前后髋关节被动屈曲度、Harris评分。结果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个月~3年。未出现术后切口感染、脂肪栓塞、下肢静脉血栓、假体松动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被动屈曲度由术前0°提高至62°~96°(76.5°±8.3°)(P<0.01);Harris评分由术前14~38(27.2±2.8)分提高至67~92(84.1±6.5)分(P<0.01);髋关节功能:优8髋,良9髋,可3髋,差1髋,优良率17/21。结论THA治疗僵直髋,能够减轻髋关节疼痛,增加髋关节活动度,改善髋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术前的充分准备及丰富的手术经验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老年股骨颈骨折合并左心衰竭患者行半髋置换(hemiarthroplasty,HA)与全髋置换(total hiparthroplas-ty,THA)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2019年有移位股骨颈骨折合并左心衰竭的45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前医患沟通和心功能状态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髋臼加盖技术行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发育性髋脱位(DDH)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髋臼加盖技术行生物型THA治疗30例DDH患者(30髋),观察手术前后双下肢长度差异、髋关节旋转中心高度和水平距离、移植骨块与髂骨融合时间,记录术后骨溶解、骨长入、臼杯松动情况,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HHS)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4~60(38.8±16.9)个月。双下肢长度差异由术前11~55(25.3±17.2)mm下降到术后0~12(3.7±3.5)mm(P<0.001),髋关节旋转中心高度由术前35~65(46.1±16.7)mm下降到术后18~30(23.7±5.9)mm(P<0.001),髋关节旋转中心水平距离由术前35~55(42.8±8.9)mm下降到术后18~29(23.3±2.7)mm(P<0.001)。移植骨块与髂骨融合时间5~12(7.7±4.9)个月。HHS由术前39~65(41.8±14.8)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84~100(93.5±7.9)分(P<0.001)。至末次随访,无一例出现假体周围骨溶解,假体均获得骨长入固定。结论采用髋臼加盖技术行生物型THA治疗DDH,可获得满意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THA治疗45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50髋)。记录术后感染、髋关节脱位、假体松动、神经损伤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Harris评分评定髋关节功能。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65(24.1±16.0)个月。术后无感染、髋关节脱位、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Harris评分由术前7~77(38.0±15.4)分增加到末次随访68~96(87.2±6.0)分,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患侧髋关节疼痛症状消失,关节活动功能满意;摄髋关节X线片复查显示关节假体位置、宿主骨对臼杯覆盖良好,假体骨骼界面稳固、无松动。结论THA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疗效满意,术中髋臼处理、真臼重建以及股骨假体的选择与安放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对2001年3月至2009年6月26例(31髋)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并随访,置换前患者日常活动均明显受限或者严重疼痛,Harris评分平均(43.2±5.8)分,髋关节活动度平均51.8°±9.7°.记录术后末次随访的Harris评分,X线检查结果,观察假体有无松动、脱位及异位骨化. 结果 所有病例得到随访,平均随访24.9(8 ~125)个月.末次随访患者均疼痛消失,步态正常.Harris评分平均(82.4±4.7)分;髋关节活动度平均148.6°±7.4°;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关节活动度均显著高于置换前(P<0.05).2髋出现异位骨化,为Brooker分级Ⅰ、Ⅲ级.无脱位、骨折及假体松动下沉,无患者进行翻修. 结论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晚期髋关节病变的有效方法,可以恢复关节功能,缓解关节疼痛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1例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患者(22髋)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行踝关节及足趾屈伸等功能锻练。结果术后髋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屈曲畸形基本矫正。11例均获随访,时间2-6年。未出现关节脱位和假体松动。Harris评分由术前9-58(36±9.8)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64-94(81.2±10.6)分,优13髋,良6髋,中3髋。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能显著改善髋关节功能,矫正髋关节畸形,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二期翻修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二期翻修手术在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有效性、第二期翻修时假体的选择及异体骨植骨的可行性。[方法]运用二期翻修术治疗了24例(25髋)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9例采用灌注冲洗型占位器,16例采用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第二期重建时,16例采用生物固定髋臼,其中7例结合使用异体颗粒植骨;9例采用打压植骨技术。1例采用抗生素骨水泥固定假体;8例采用远端固定非骨水泥假体,其中4例结合使用异体支撑植骨;16例采用打压植骨技术。应用X线片及Harris评分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6.3个月(3~57个月),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47.9分,提高到最后随访时的平均86.7分,患者满意率为92%。在最后随访时没有感染复发的病例。[结论]二期翻修手术是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有效方法,临时占位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使用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有控制感染效果好、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短及术后不用灌注的优点。在第二期翻修重建时可以使用非骨水泥假体,并且可以同时进行异体骨植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Cable-Ready索绑系统应用于不同类型股骨假体的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的股骨假体周围骨折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行手术治疗的THA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79例患者,根据初次THA所使用的股骨假体类型,分为生物型假体组(47例)、骨水泥假体组(32例)。t检验或秩和检验、卡方检验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临床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Harris评分及并发症。 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χ2=0.855)、年龄(t=-1.132)、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温哥华分型(χ2=0.349)、住院时间(t=-0.872)、骨折愈合时间(t=-1.336)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生物型假体组的手术时间(t=-5.860)、术中出血量(t=-50.128)比骨水泥假体组少(P<0.05)。两组患者发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前的髋关节Harris疼痛评分(t=-1.897)、功能评分(t=1.75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年评估Harris评分,疼痛情况(Z=-1.157)、功能情况(Z=-0.540)与受伤前比较,评分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Harris畸形评分(t=-0.858)、关节活动度评分(t=-1.2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随访期间生物型假体组出现共计7例并发症;骨水泥型假体组出现共计6例并发症,两组的并发症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6,P>0.05)。 结论Cable-Ready索绑系统应用于生物型假体和骨水泥型假体的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基本一致,但应用生物型假体的患者可节约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