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目的:研究气管插管后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对预防鼻内窥镜手术患者气管拔管期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ASAⅠ~Ⅱ级在全麻下行双侧鼻内窥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氟比洛芬酯组(F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各30例.F组气管插管后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 mg·kg-1,C组气管插管后静脉注射0.9%氯化钠溶液5 mL.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镇静情况、拔管前后心率(HR)、血压(BP)及躁动发生率.结果:C组拔管时BP、HR明显高于F组(P<0.05),C组拔管后5 min基本恢复到拔管前水平,F组各时间点的BP、HR比较平稳,F组拔管时躁动发生率低于C组(P<0.05).结论:气管插管后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能较好地预防和减轻鼻内窥镜手术患者气管拔管期反应,并且不影响患者术后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在肺叶切除术中给予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对全麻苏醒期躁动的预防干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本院于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拟实施肺叶切除术患者90例,参照就诊顺序号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45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诱导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术中应用丙泊酚、瑞芬太尼及维库溴铵泵注持续麻醉,对照组术前静注5ml生理盐水,实验组术前30 min静注1 mg/kg氟比洛芬酯进行超前镇痛处理,统计比较两组患者苏醒期躁动评分、麻醉时间、出血时间、拔管时间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有无差异.结果 研究组躁动评分、麻醉时间、出血时间及拔管时间分别为(0.8±0.3)分、(302.9±11.7) min、(19.7±5.5) min、(13.1±2.5) min,对照组分别为(1.9±0.5)分、(306.4±12.0)min、(21.1±4.7) min、(13.6±3.7) min.实验组患者的苏醒期躁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麻醉时间、出血时间及拔管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在头痛头晕、发热、恶心呕吐、心悸与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9%、2.2%、22.2%、4.4%、4.4%,对照组分别为13.3%、6.7%、26.7%、2.2%、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预防肺叶切除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效果理想,未延长术后苏醒时间与拔管时间,且不增加不良反应,显著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预先静注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对鼻内镜手术病人围拔管期躁动及术后疼痛的疗效。方法选择90例择期行鼻内镜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3组:预先注射组(全麻诱导前,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00 mg)、术后注射组(手术结束前,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00 mg)及对照组(全麻诱导前,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 mL)。观察并记录各组的镇痛效果、躁动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预先静注氟比洛芬酯组,对躁动的控制效果显著强于术中注射组和对照组(P<0.05);于拔管后0.5,1,4 h,观察3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有胃肠道副反应,但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预先静注氟比洛芬酯对鼻内镜手术病人围拔管期躁动有良好的防治作用,且对于术后镇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靶向镇痛对小儿扁桃体切除术麻醉苏醒时间和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小儿扁桃体切除术40例随机均分为氟比洛芬酯术后镇痛组(F组)和对照组(C组),两组麻醉方法相同,F组在手术切皮和手术结束时分别静脉给予氟比洛芬酯1 mg/kg。观察两组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苏醒时间、苏醒期并发症及术后镇痛评分。结果 F组在拔管前、拔管后15、min血压、心率较C组平稳(P<0.05),苏醒期躁动发生率较C组低(P<0.05),手术后24 h内镇痛效果优于C组(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用于小儿麻醉术后镇痛安全有效,并可减少苏醒期躁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于右美托咪定复合氟比洛芬酯对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及拔管期心血管反应影响的分析。方法将我院2016年4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ASAⅡ~Ⅲ级,全麻手术治疗患者40例,当做观察的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右美托咪定复合氟比洛芬酯)、对照组(生理盐水)各20例患者。结果观察组,在拔管前中后时间中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对比对照组,差异明显,且P<0.05。两组患者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二者之间的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两组的躁动发生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经过比较,发现采用右美托咪定复合氟比洛芬酯,进行患者全身麻醉手术,在苏醒期躁动、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临床表现上,对此该种方法是值得推广和完善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和帕瑞昔布预防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苏醒期躁动的效果。方法 2010年1月—2010年12月重庆市綦江县中医院肝胆外科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84例随机分为氟比洛芬酯组、帕瑞昔布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所有患者均以丙泊酚、瑞芬太尼复合全麻。帕瑞昔布组和氟比洛芬酯组患者于麻醉诱导前20 min分别静注帕瑞昔布40mg或氟比洛芬酯50mg,对照组仅静注生理盐水。分别于拔除气管导管前、拔管时、拔管后15min、拔管后30min和拔管后45min记录各组VAS评分、躁动评分和镇静评分。结果帕瑞昔布组和氟比洛芬酯组患者VAS评分、躁动评分和镇静评分较对照组均显著减低(P<0.05或P<0.01),并且帕瑞昔布组显著低于氟比洛芬酯组(P<0.01)。结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在苏醒期前预注帕瑞昔布可以有效预防苏醒期躁动,且效果优于氟比洛芬酯。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右美托咪定联合氟比洛芬酯在全麻苏醒期躁动预防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130例在全身麻醉下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右美托咪定,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氟比洛芬酯.结果 观察组拔管后5 min平均动脉压为(91.63±8.86)mmHg(1 mmHg=0.133 kPa),对照组为(103.58±9.67)mmHg;观察组苏醒时间为(11.52±2.76)min,对照组为(17.52±3.68) min;观察组镇静躁动发生1例,占比1.53%,对照组镇静躁动发生8例,占比12.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患者手术治疗过程中,采用右美托咪定联合氟比洛芬酯预防患者全麻苏醒期的躁动,能够有效平稳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缩短患者拔管和苏醒时间,并对患者的苏醒期躁动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能够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对大容量肺灌洗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4月~2012年11月间进行肺灌洗的患者2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0例,停麻醉药前30 min,观察组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缓慢静脉注射2 min),对照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 ml,拔管10 min后观察躁动发生率和身体舒适度。结果观察组患者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身体舒适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对大容量肺灌洗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有预防和减少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雷米芬太尼伍用氯诺昔康减轻全麻苏醒期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雷米芬太尼伍用氯诺昔康在全麻苏醒期的应用效果。方法全麻下行肿瘤切除术患者45例,随机分成三组,每组15例。麻醉苏醒期用药:Ⅰ组,术毕即停用雷米芬太尼;Ⅱ组,术毕雷米芬太尼减量至0.05μg·kg-1·min-1,拔管后即停药;Ⅲ组,术毕前30min静注氯诺昔康16mg,雷米芬太尼术毕停药。观察苏醒期有无躁动、喉痉挛、呛咳、恶心呕吐,记录术毕拔管时间、呼唤睁眼时间、主诉疼痛时间。结果Ⅰ组患者躁动、喉痉挛、呛咳发生率明显高于Ⅱ、Ⅲ组;Ⅰ、Ⅱ术后呕吐发生率明显高于Ⅲ组;Ⅲ组术后主诉疼痛开始时间明显长于Ⅰ、Ⅱ组;Ⅰ组拔管时间明显短于Ⅱ、Ⅲ组;三组患者呼唤睁眼时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全麻苏醒期合理伍用雷米芬太尼和氯诺昔康,可有效减少苏醒期内躁动、喉痉挛、呛咳、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又能维持较长时间的术后镇痛作用,使全麻患者苏醒期内更安全、平稳、舒适。  相似文献   

10.
氟比洛芬酯注射液预防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预防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效果.方法:60例ASA Ⅰ或Ⅱ级择期行下腹部中小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C组(n=20),术前常规禁食、禁饮8 h,术前30 min肌内注射地西泮10 mg、阿托品0.5 mg.3组患者麻醉诱导均用芬太尼、罗库溴铵、丙泊酚,气管插管后接麻醉机控制呼吸,麻醉中连续监护BP、HR、SpO2,术中麻醉维持以吸入七氟醚及氧化亚氮为主,间断静脉注射罗库溴铵,A组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3 min内注完;B组手术结束前30 min,芬太尼0.6 mg+氟比洛芬酯150 mg+生理盐水73 mL,总量100 mL,2 mL/h持续静脉泵入;C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 mL.手术结束前10 min停用麻醉药,以10 mL/min的氧流量开放式自主呼吸,拔管后观察15 min,患者平稳后送回病房.记录麻醉时间;分别在拔管后15、30、45、60 min随访患者;躁动评分;观察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畏寒发热、心悸、嗜睡、倦怠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3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麻醉时间及术后呼之睁眼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拔管后15、30、45、60 min VAS评分均显著低于B、C组(P<0.05),B、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无或轻度躁动发生率明显高于B、C组,中度及重度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B、C组(P<0.05);术后24 h内3组患者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畏寒发热、心悸、嗜睡、倦怠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可以有效预防全麻苏醒期躁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对鼻内窥镜(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FESS)手术七氟醚全麻术后躁动的预防作用。方法择期全麻下FESS手术4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 Ⅰ~Ⅱ级健康成人,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方法,将患者分成3组,术毕前15分钟分别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mg(实验组T组),芬太尼1μg·kg^-1(对照组F组),等体积生理盐水组(空白对照组C组)。记录患者入手术室后10分钟(T1)、插管后5分钟(T2)、手术开始后5分钟(T3)、拔管后5分钟(T4)的心率、平均动脉压;观察各组术后躁动发生率、清醒情况、拔管时间和恶心呕吐发生率。结果①与C组相比,T组和F组拔管后躁动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②c组患者与T组和F组相比,拔管后5分钟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明显增高(P〈0.05);③T组拔管时间和苏醒时间与c组相当,均明显少于F组(P〈0.05);④三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无明显差剐。结论健康成人静脉注射50mg氟比洛芬酯可以减少FESS手术七氟醚全麻术后躁动的发生,不明显延长拔管苏醒时间,不增加恶心呕吐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地佐辛在预防和治疗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ASAⅠ~Ⅱ级的择期腹部手术120例,随机双盲分为三组,每组40例,即地佐辛组、芬太尼组和对照组。在缝合皮肤前静脉注射拟观察的药物,观察患者在拔管即刻和在术后恢复室的躁动及镇静评分、药物不良反应、拔管时间及缓解情况等,对照组患者若发生躁动则静脉注射地佐辛0.1 mg/kg。结果 三组患者在拔管时间及苏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拔管后躁动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芬太尼组及地佐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地佐辛组的镇静评分较高,但没有过度镇静或苏醒延迟的发生,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恢复室芬太尼组追加芬太尼后躁动缓解率为43.8%(7/16),而地佐辛组追加地佐辛后躁动缓解率为100.0%(6/6)。对照组发生躁动的患者经静脉注射地佐辛后躁动缓解或减轻率为76.0%(19/25),芬太尼组7例追加芬太尼后有3例出现一过性的呼吸抑制,而地佐辛组及对照组均无呼吸抑制的发生。结论地佐辛是预防和治疗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理想药物,优于芬太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在全麻术后苏醒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100例术中采用全麻麻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50例,两组患者术中分别采用舒芬太尼及瑞芬太尼,记录两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及拔管时间,对两组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及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少于参考组(P<0.05)。结论在全麻术中使用舒芬太尼能够快速镇痛,同时麻醉安全性较高,可在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观察腭咽成型术患者术毕前静脉注射舒芬太尼预防全麻苏醒期躁动的效果。方法: 选择60例ASAⅠ-Ⅱ级在全麻下行悬雍垂腭咽成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以咪唑安定、丙泊酚、阿曲库铵、芬太尼诱导,异氟烷+丙泊酚+芬太尼静吸复合维持麻醉。术毕前停药时,实验组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08μg/kg,对照组静脉注射芬太尼0.8μg/kg。分别纪录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苏醒期操作配合评级。结果:两组患者麻醉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苏醒期躁动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对照组比实验组苏醒期躁动显著减少。结论: 全身麻醉苏醒前给予小剂量舒芬太尼可以使麻醉苏醒更平稳 ,可有效预防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方丽萍  钱燕宁 《江苏医药》2013,(18):2145-2147
目的观察芬太尼与舒芬太尼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术后全麻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择期LC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麻醉诱导前和手术切皮前,S组分别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3μg/kg,F组分别静脉注射芬太尼3μg/kg。在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下采用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记录围拔管期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变化、清醒及拔管时间、苏醒期躁动评分(RS)和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围拔管期HR和MAP、RS评分、清醒及拔管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亦无明显差异。结论 LC采用丙泊酚-雷米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辅以等效剂量芬太尼与舒芬太尼均可有效预防苏醒期躁动及术毕疼痛,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一致;但芬太尼的价格远低于舒芬太尼,应用芬太尼可以节约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对七氟醚全麻患者麻醉苏醒期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七氟醚全麻患者96例进行统计分析,根据SPSS19.0统计学软件将所有研究对象均分为三组,A组术前30min静脉注射生理盐水,B组术前30min静脉泵入芬太尼+生理盐水,C组术前30min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观察三种方法对七氟醚全麻患者麻醉苏醒期的影响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B组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明显长于A组、C组(P<0.05),A组MAP差值、HR差值明显高于B组、C组(P<0.05);A组疼痛评分、躁动评分明显高于C组(P<0.05),三组镇静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B组(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应用于七氟醚全麻镇痛效果与芬太尼接近,但是对患者身体影响小,安全有效性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地佐辛用于预防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常规麻醉基础上,观察组于手术结束前0.5~1h给予地佐辛0.1mg/kg静脉注射,对照组不予以地佐辛静脉注射。比较2组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记录自主呼吸恢复、睁眼、拔管时间以及拔管后5min呼吸频率。结果观察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及其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停药后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及拔管后5min呼吸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佐辛用于预防全麻苏醒期躁动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舒芬太尼在麻醉后苏醒期躁动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取60例全麻患者,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Ⅰ组)和芬太尼组(Ⅱ组).比较两组麻醉苏醒期的躁动评分及患者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结果 Ⅰ组躁动发生率和躁动程度均低于Ⅱ组,差异显著;患者的拔管时间和苏醒时间,Ⅰ组明显短于Ⅱ组,差异显著.结论 舒芬太尼在吸入麻醉苏醒期躁发生率低、躁动程度轻,患者的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短,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布托啡诺对预防腹部手术患者气管插管静脉复合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腹部手术行气管插管复合全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布托啡诺组(观察组)和芬太尼组(对照组),分别在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滴注布托啡诺10μg/kg或芬太尼1μg/kg。比较两组在苏醒期躁动及疼痛评分,记录自主呼吸恢复及拨管时间、拨管后10 min呼吸频率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苏醒期躁动及疼痛评分、自主呼吸恢复、拨管时间、拨管后10 min呼吸频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不良反应布托啡诺组小于芬太尼组(P<0.05)。结论布托啡诺能安全有效地预防腹部手术患者气管插管静脉复合全麻苏醒期的躁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全麻手术患者术毕前不同时间给予地佐辛对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取手术室择期行开腹手术的73例老年患者,分别于术毕前60 min和20 min给予地佐辛,设立空白对照组20例,评价患者苏醒时间及苏醒期间不同时间点患者躁动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20 min组和60 min组患者躁动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拔管后20 min时60 min组患者躁动评分显著高于20min组(P<0.05);20min组患者苏醒时间显著长于60min组;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老年全麻手术患者术毕前静脉注射地佐辛,对全麻苏醒期躁动均有预防作用,术毕前20 min给予地佐辛会造成镇静程度过深,导致麻醉苏醒时间延长,建议术毕前60 min应用地佐辛预防苏醒期躁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