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肺炎支原体肺炎并心肌损害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MP)肺炎患儿的心肌损害。方法 对30例合并有心肌损害的MP肺炎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76例MP肺炎中心肌受损30例,发生率为8% ,多发生于感染的急性期,大部分为一过性或症状轻微,少数表现较为严重的心脏损害。结论 MP感染后可在呼吸道感染的基础上并发心肌损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52例小儿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特征和有关检查特点进行分析,总结了重症心肌炎的不同临床表现及转归。方法收集1996年2月~2001年12月临床诊断的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52例,其中男30例,女22例,年龄1~12岁。分析归纳了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经过和发病特点。结果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病情危重,严重者可同时并发其他脏器损害,少数患者可遗留心室扩大,随后发展成扩张型心肌病;血清心肌酶增高持续时间长和不伴有酶峰变化。虽然病毒学检查是诊断病毒性心肌炎的常规方法,但阳性率低,目前诊断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仍然依据典型的临床特征和心肌受损的客观表现。结论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表现多样,注重临床资料,提高对客观指标的分析判断水平是临床医生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自身免疫受遗传、免疫、激素和环境等因素影响,病毒感染可能会触发自身免疫.在各种类型心脏病的发病过程中自身免疫可能扮演一个重要角色,被定义为由心肌功能受损引起的心肌炎症反应,是导致扩张型心肌病最常见的病因.心肌炎可以由感染和非感染因素引起,非感染因素包括伴随心肌炎的自身免性疾病.为了更好地了解自身免疫性心肌炎,该文就自身免疫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和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99m锝心肌灌注显像诊断病毒性心肌炎19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有功能心肌可选择性摄取放射性核素的特点,用99mTC—MIBI心肌灌注法观察19例心肌炎患儿,结果16例呈现不同程度的放射性分布稀疏、不均匀等。提示本法适用于心肌炎早期诊断,且对判断病变范围及估测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巨细胞病毒宫内感染对新生儿心肌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观察孕妇妊娠中晚期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及对新生儿心肌的影响。以ELISA法测定401例孕中晚期孕妇血CMV-IgM,对CMV-IgM阳性孕妇新生儿生后2周内测CMV-IgM,以酶法测心肌酶,结果显示401例孕妇CMV-IgM阳性31例,新生儿CMV-IgM阳性17例,其中5例出现面色苍白、心率减慢、早搏、ST-T改变、ATP、CK、CK-MB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因此,应重视孕中晚期孕妇CMV活动感染对胎儿心肌损害,心肌受损可以是宫内CMV感染的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6.
肺炎支原体肺炎致心肌损害74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肺炎致心肌损伤的临床特点、心肌酶、肌钙蛋白及心电图变化。方法回顾分析74例MP肺炎并心肌受损患儿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的资料。本组患儿使用阿齐霉素、参脉注射液、VitC注射液及果糖二磷酸钠治疗。结果MP致心肌受损74例心电图均异常,肌钙蛋白阳性26例,CK-MB、CK阳性率降低,其中18例诊断为心肌炎。结论MP感染致心肌损伤,病情多为轻-中度,检测血清肌钙蛋白和心电图能尽早诊断,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病毒性心肌炎Q-T离散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Q-T离散度(QTd)变化及相关因素。方法 对26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急性期、症状消除后及29例健康对照儿童的QTd进行测量。结果 病例组急性期QTd、QTcd、QTmax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大。19例治疗前后的QTd比较,显示临床表现消失后的QTd和QTcd值明显降低。结论 病毒性心肌炎的QTd改变确实存在,且与其心肌损害程度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心肌损害的状况。方法对82例新生儿窒息患者进行测定心肌酶谱、心电图(ECG)等项目检查,以评价其心肌损害程度。结果82例中并发心肌损害66例,血清心肌酶谱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心电图异常48例。结论血清心肌酶谱及ECG可作为早期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心肌损害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心肌炎为心肌组织的炎症。心脏影像学检查能客观反映心肌炎时心脏组织学特征及功能状态。心电图被广泛用作心肌炎的初步筛查工具;超声心动图能及时快速评估心肌损害及严重程度,是评估疑似心肌炎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一线和最普遍的成像方式;心脏磁共振(CMR)能准确检测心肌炎症损伤和水肿,越来越多地代替心内膜心肌活检(endomyocardial biopsy,EMB)来诊断急性心肌炎;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可检测心肌炎症浸润和坏死灶,评估心肌活力和灌注情况,对心肌炎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运用好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综合分析,对心肌炎的精准诊治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儿童心肌炎较为常见,心肌炎是心肌组织呈局部或弥漫性炎症性改变的疾病,以心肌细胞坏死和间质炎性细胞浸润为主要表现。心肌炎的病因包括感染因素及非感染因素。病毒感染已被证明是最常见的感染因素,自身免疫因素和药物因素在非感染因素中占主要地位。心肌炎的发病机制涉及心肌细胞的直接和继发性损害、免疫学发病机制、基因信号通路异常、miRNA、遗传易感性等多方面。近年来,新型冠状病毒大流行以及其疫苗的广泛应用所导致的心肌炎备受关注。文章围绕儿童心肌炎的病因以及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