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头针加体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头针加体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为头针加体针组,对照组为单纯体针组。运用简易精神状况检查表(MMSE)和修订长谷川痴呆量表(HDS-R)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进行测评并观察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50.0%和83.3%,对照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40.0%和76.7%,经统计学处理(P<0.05),两组的显效率和有效率之间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头针加体针治疗血管性痴呆有很好的疗效,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MMSE、HDS-R)、非认知功能(ADL)的各项指标。  相似文献   

2.
电项针配合头针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在常规治疗血管性痴呆的药物基础上,观察电项针配合头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方法选择符合血管性痴呆诊断的患者80例为纳入对象,将其分为三组,电项针配合头针组27例,传统针刺组25例,对照组28例。三组采用MMSE、Barthel指数评分评定受试者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电项针配合头针组总有效率为92%,传统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三组之间总有效率存在明显差异(P〈0.01)。三组治疗前后MMSE、Barthel指数评分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电项针配合头针组与对照组各量表得分有显著差异(P〈0.05),传统针刺组与对照组各量表得分有显著差异(P〈0.05),电项针配合头针组与传统针刺组的各量表得分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三组经治疗后MMSE和Barthel指数评分均升高,但电项针配合头针组优于传统针刺组及对照组。  相似文献   

3.
舌针为主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观察舌针为主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采用舌针治疗(选穴:心穴、脾穴、肾穴)结合药物(都可喜)治疗;对照组38例,采用单纯药物(都可喜)治疗,10周后观察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5.00%,对照组为73.68%,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舌针结合药物治疗血管性痴呆具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头针结合穴位注射对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并探讨该疗法对血脂、血过氧化脂质和抗氧化酶的影响.方法:6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头针结合穴位注射疗法;对照组采用单纯的西药治疗,疗程为28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的改善情况及血脂、血过氧化脂质和抗氧化酶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头针结合穴位注射治疗组显效率为33.33%,总有效率为86.7%,优于西药对照组(P<0.01).治疗后头针结合穴位注射治疗组的血脂、血过氧化脂质和抗氧化酶水平明显改善,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头针结合穴位注射疗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优于西药疗法,具有调整血脂、降低血粘度、增强患者机体的抗氧化系统作用.  相似文献   

5.
针药结合治疗血管性痴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口服尼莫地平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4例,采用针灸配合口服尼莫地平治疗;对照组24例,口服尼莫地平治疗。采用MMSE和Barthel指数量表评价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功能,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MMSE和Barthel指数评分均显著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但治疗组改善更显著,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经卡方检验:P0.05,两组疗效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针灸配合口服尼莫地平治疗血管性痴呆有显著疗效,能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头针加康复训练治疗帕金森病异常步态的疗效。方法:4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0例采用头针两侧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配合康复训练,同时口服美多巴片;对照组20例,单纯口服美多巴片。分别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65%(P〈0.05)。结论:头针加康复训练治疗帕金森病异常步态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头电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提供可靠证据。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RCT)的方法,将27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配到针药组、电针组和药物组。针药组采用头电针配合口服尼莫地平,电针穴取四神聪、百会、神庭、风池;电针组单纯采用头电针治疗;药物组单纯口服尼莫地平,均治疗6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R)量表和P300的检测。结果:患者认知状况的改善,针药组总有效率为86.59%,电针组为82.05%,药物组为43.21%,针药组与电针组均优于药物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状况的改善,3组总有效率分别为59.76%、65.38%、32.10%,针药组与电针组均优于药物组。MMSE量表评分、ADL-R量表评分和P300检测中均显示,治疗后针药组和电针组较药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电针与头电针配合口服尼莫地平均能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优于单纯口服尼莫地平,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头针结合项针、体针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临床效果以及对患者认知功能与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80例平均分为2组,2组均在入院后进行常规认知功能训练,在此基础上对照组40例给予尼莫地平口服,20 mg/次,每日3次,治疗8周,观察组40例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头针、项针、体针联合治疗,每天1次。14 d后休息1 d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4个疗程。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认知功能与生活能力评分的差异,评价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MMSE评分、BI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MMSE评分、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头针结合项针、体针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以及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丁苯酞胶囊联合尼莫地平片治疗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6例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尼莫地平片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丁苯酞胶囊联合尼莫地平片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Mo CA评分及ADL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胶囊联合尼莫地平片治疗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头针为主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血管性痴呆症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三组,头针组27例,体针组25例,对照组28例.头针组给予针刺头部穴区治疗;体针组给予针刺躯体穴位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都可喜治疗.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法(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巴氏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定各组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头针组总有效率为92%,体针组总有效率为8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三组之间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三组MMSE、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头针组与体针组MMSE及B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头针组与体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为主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更显著,能明显改善MMSE及BI评分.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头针治疗血管性痴呆(VD)与西药治疗的疗效差别,探讨头针治疗VD的优势。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VD患者随机分为头针组和药物组,每组40例。头针组采用头针疗法,每日针刺1次,14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药物组采用胞二磷胆碱注射液,连续静脉滴注,14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SF-36健康生活质量评分、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头针组总有效率为94.7%,明显高于药物组(P<0.05)。头针组治疗后SF-36健康生活质量评分高于药物组(P<0.05),头针组治疗后MMSE﹑ADL评分与药物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针治疗VD明显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认知功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其总体疗效较药物组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头、体针并用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0例患者随机分为头体针组200例、体针组100例,分别采用头体针及体针治疗,1次/d,连续治疗30次。观察2组疗效及治疗前后麻痹指数、麻痹程度。结果:头体针组患者的麻痹指数、麻痹程度明显改善,优于体针组(P〈0.05)。结论:在传统针刺穴位(体针)的基础上配合头针治疗面神经麻痹比单纯体针治疗面神经麻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腹针配合头针治疗产后尿潴留的疗效。方法:将60例产后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腹针配合头针治疗,对照组给予新斯的明肌肉注射,使用B超测定残余尿量,观察治疗后1小时内的排尿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膀胱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针配合头针治疗产后尿潴留疗效显著,操作简单易行,无不良反应及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康法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VCIND )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VCIND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头穴丛刺组、针康组(头穴丛刺结合认知功能训练组),每组各30例。康复组采用认知功能训练法、头穴丛刺组采用于氏头穴丛刺法针刺治疗、针康组采用头穴丛刺结合认知功能训练法,共治疗8周,比较3组患者认知功能改善情况。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组间比较:针康组与康复组及头穴丛刺组的MoCA总评分有显著性差异( P<0.05),康复组和头穴丛刺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针康组中,视空间与执行能力、注意力、语言、延迟回忆、定向力方面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针康法能较好改善VCIND患者的认知功能,且效果优于单纯的认知功能训练与单纯头穴丛刺组。  相似文献   

15.
头体针联合药物治疗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型患者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头、体针联合药物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确诊为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头、体针联合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体针联合药物治疗。按要求治疗两个疗程后,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观察头、体针联合药物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体针联合药物组临床疗效评分较治疗前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头、体针联合药物组疗效评分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体针联合药物组相比,头、体针联合药物组疗效更明显(P〈0.01)。两组在神经功能缺损方面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头、体针联合药物组提高更显著(P〈0.01)。结论:通过本研究结果表明体针联合药物及头、体针联合药物均能改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型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也证明了应用针刺手段在治疗中风恢复期患者过程中头、体针联合应用的效果好于单纯体针疗法。  相似文献   

16.
电针头穴治疗轻度认知障碍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煜  张虹  赵凌 《四川中医》2012,(2):112-114
目的:观察电针头穴对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早期干预的临床疗效,为针灸治疗MCI提供可靠证据。方法:将84例MCI患者随机分为药物对照组、电针头穴组和辨证配穴组。电针头穴组穴取百会、四神聪、风池、神庭;辨证配穴组在电针头穴组取穴治疗的基础上,通过血管性痴呆辨证量表评定MCI患者中医证型,加用相应穴位;药物组口服尼莫地平。3个组均在治疗前后进行MMSE量表和画钟测验评定,并进行治疗前后及组间对比。结果:8周治疗结束后,3个组治疗前后在MMSE量表、画钟测验评分上显示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P<0.05);电针头穴组和辨证配穴组MMSE量表积分改善优于药物组(P<0.01),电针头穴组与辨证配穴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组在画钟测验评分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头穴对改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有独特优势,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梁燕 《中医临床研究》2014,(30):116-117
目的:观察头针结合体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头针结合体针治疗,对照组给予体针治疗,针刺30天后观察疗效.结果:依据神经功能缺损和分值的减少(功能改善)和患者总的生活能力状态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2.5%(P﹤0.05).依据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标准及ADL量表(Barthel指数)评定分级标准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结合体针治疗中风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医五音结合头针疗法治疗失眠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7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药物组(30例)、头针组(28例)、五音组(29例)。药物组以口服舒乐安定治疗;头针组以百会、四神聪(左、右)、神庭、头维为主穴;五音组以辨证选取中医五行音乐结合头针治疗。在治疗前后分别应用匹兹堡睡眠量表( PSQI )及睡眠率评定3组的睡眠质量。结果:药物组总有效率为70.0%,头针组为82.1%,五音组为86.2%,3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治疗后3组患者PSQI积分及差值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白天功能紊乱上五音组效果更显著(P<0.01)。结论:五音结合头针疗法和头针疗法是治疗失眠虚证的有效方法,其中五音结合头针疗法更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