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监测乳腺癌术后患者采用蒽环类药物化疗前、后心功能(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心脏生化标记物[B型利钠肽(BNP)、肌钙蛋白I(cTnI)]水平的变化,评价其对乳腺癌术后患者蒽环类药物化疗所致早期心脏毒性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肿瘤医院的191例女性乳腺癌患者,术后均给予蒽环类药物化疗。所有患者均于化疗前及化疗1、4周期后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及血清BNP及cTnI水平检测。对所得结果进行详细分析。结果191例乳腺癌术后患者蒽环类药物化疗1、4周期后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分别为32.46%、39.79%,比较常见的心电图异常为ST-T改变、窦性心动过缓/过速。乳腺癌术后患者应用蒽环类药物化疗前及化疗1、4周期后的E/A比值呈进行性降低,血清BNP水平呈进行性升高(P<0.01),而血清cTnI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超声心动图中E/A比值及血清BNP水平可以作为乳腺癌术后患者蒽环类药物化疗所致近期心脏毒性的监测指标,而cTnI能否作为发现早期心脏毒性的指标,需增加样本采集时间及扩大临床病例数进一步观察验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o)、微小RNA-499(miRNA-499)在急性心肌梗死(AMI)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8月我院确诊的AMI患者80例(AMI组)、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组)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0例(SAP组),选取80例健康体检对象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4组研究对象的血清GDF-15、c TnI、Myo、miRNA-499水平,并通过绘制ROC曲线分析各项指标及联合应用诊断AMI的临床价值。结果 AMI组患者的血清GDF-15、cTnI、Myo、miRNA-499水平均显著的高于UAP组、SAP组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UAP组、SAP组患者的血清GDF-15、cTnI、Myo、miRNA-499水平均显著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MI组患者的血清GDF-15、cTnI、Myo、miRNA-499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显著的降低P0.05);血清GDF-15、cTnI、Myo、miRNA-499水平联合检测用于鉴别诊断AMI的灵敏度为96.42%、特异度为91.75%、漏诊率为3.58%、误诊率为8.52%、AUC值为0.933。结论血清GDF-15、cTnI、Myo、miRNA-499水平联合检测可以作为AMI早期诊断的一种手段,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占文明  闫旭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23):3439-3442
目的 探讨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水平变化与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发生心力衰竭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1月该院收治的100例成功接受PCI手术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6个月随访期间内是否发生慢性心力衰竭分为心力衰竭组(n=21)和非心力衰竭组(n=79).比较两组随访前后血清NT-proBNP和GDF-15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患者随访6个月后的血清NT-proBNP和GDF-15水平与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发生心力衰竭的相关性,同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NT-proBNP和GDF-15诊断PCI术后心力衰竭的价值.结果 与非心力衰竭组相比,心力衰竭组血清NT-proBNP和GDF-15水平于随访前和随访6个月后均显著升高(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NT-proBNP和GDF-15水平与心力衰竭呈正相关(r=0.38、0.39,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独检测相比,两者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9;灵敏度和特异度最高,分别为94.3%和85.7%.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NT-proBNP、GDF-15用于诊断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发生心力衰竭的价值较高,有利于更为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在心脏外科手术相关急性肾损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18年1月我院心胸外科收治的行心脏手术治疗的88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出现急性肾损伤(AKI)分为AKI组(46例)和非AKI组(42例),分别于术前、术后2 h、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测定患者血清Scr、血清GDF-15水平,通过ROC曲线下面积及logistic回归分析GDF-15在心脏外科手术相关急性肾损伤预测中的临床价值。结果 :AKI组术后各时间Scr、GDF-15水平均明显高于本组术前及非AKI组术后各时点Scr、GDF-15水平,P<0.05;GDF-15曲线下面积为0.802,以733.78 ng/L为临界值时,GDF-15预测AKI的敏感性(0.88)和特异性(0.59)达到最佳值,约登指数为0.47;Scr曲线下面积为0.748,以86.52μmol/L为临界点,其敏感性(0.63)和特异性(0.82)达到最佳,约登指数为0.45;经Logistic回归分析,GDF-15与Scr呈正相关,r=0.71,P<0.05。结论: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在心脏术后急性肾损伤患者中的水平明显升高,且与血清肌酐呈正相关,对心脏外科术后相关急性肾损伤预测的敏感性较高,在疾病的早期诊断、病情评估以及疾病转归预测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心动图对蒽环类化疗药物所致心脏毒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蒽环类药物化疗的乳腺癌术后患者136例,给予吡柔比星+环磷酰胺+多西他赛方案化疗6个周期。疗程结束后,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心脏毒性分为心脏毒性组(N=48)和无心脏毒性组(N=76),对比患者化疗前后的超声心动图参数,分析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在早期心脏毒性诊断中的价值。结果:心脏毒性组TAPSE、E/A和E/a,值显著低于无心脏毒性组(P0.05)。ROC曲线分析,TAPSE、E/A和E/e'对应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7(0.874,0.962)、0.902(0.853,0.957)、0.845(0.823,0.921)。TAPSE的截断值为20.78 mm、E/A的截断值为1.19、E/e'的截断值为8.59,Youden指数分别为0.842、0.761、0.712。结论:常规超声心动图在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15(GDF-15)和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联合检测在老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预测中的应价值。方法分析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在该院接诊的165例AHF患者,根据随访结果分为生存组(120例)和死亡组(45例),对患者血清GDF-15和NT-proBNP进行检测。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以及血清GDF-15和NT-proBNP水平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生存组与死亡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心率(HR)、左心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等资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GDF-15和NT-proBNP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死亡组(t=-2.985、-3.912,P=0.004、0.000);ROC曲线显示,应用血清GDF-15和NT-proBNP表达水平预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5和0.847,差异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GDF-15和NT-proBNP联合检测预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AUC为0.932,明显高于血清GDF-15单独预测(Z=2.958,P=0.003)和血清NT-proBNP单独预测(Z=3.324,P=0.000);约登指数提示血清GDF-15和NT-proBNP预测老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最佳截点分别为209.54pg/mL和1 962.63pg/mL;血清GDF-15和NT-proBNP联合检测急性心力衰竭预后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48%、82.22%、90.83%、77.08%和93.16%,灵敏度显著高于各项指标单独诊断(P0.05)。结论联合检测血清GDF-15和NT-proBNP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预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游离脂肪酸(NEFA)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心肌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104例行PCI手术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3个月后是否发生心肌损伤,将患者分为心肌损伤组32例和心肌未损伤组72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血清H-FABP、NEFA水平;采用Gensini评分法评估患者术前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采用Pearson法分析H-FABP、NEFA水平与肌钙蛋白Ⅰ(cTnⅠ)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H-FABP、NEFA单独及联合诊断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心肌损伤的价值.结果 心肌损伤组术前Gensini评分和cTn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FABP、NEFA水平均高于心肌未损伤组,发病至救治时间长于心肌未损伤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心肌未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损伤患者血清H-FABP、NEFA水平均与cTnⅠ水平呈正相关(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H-FABP、NEFA水平诊断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心肌损伤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73、0.816,敏感度分别为82.90%、71.40%,特异性分别为90.30%、90.30%;血清H-FABP联合NEFA诊断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心肌损伤的AUC为0.941,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94.30%、90.30%.结论 冠心病PCI术后心肌损伤患者血清H-FABP、NEFA呈高表达,H-FABP、NEFA可预估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心肌损伤,且二者联合的诊断价值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肌钙蛋白Ⅰ(cTnI)检测联合出血风险(CRUSADE)评分评估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住院部治疗的102例NSTE-ACS患者设为观察组,根据CRUSADE评分分为低危组(n=34)、中危组(n=36)、高危组(n=32),选取同期110例体检的健康者为对照组。对比各组GDF-15、HDL-C及cTnI水平及不同预后的患者CRUSADE评分。随访3年,比较3组心肌缺血事件发生率、出血事件发生率及预后生存率,分析GDF-15、HDL-C及cTnI水平联合CRUSADE评分对NSTE-ACS患者预后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 GDF-15、cTnI水平:对照组<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HDL-C水平:对照组>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GDF-15及cTnI水平显著高于中危组及低危组,HDL-C水平明显低于中危组及低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GDF-15、HDL-C及cTnI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心肌缺血事件发生率、出血事件发生率均显著高于中危组及低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DF-15及cTnI高表达、HDL-C低表达、CRUSADE评分≥41分的患者死亡率更高(P<0.05)。GDF-15、HDL-C、c TnI水平、CRUSADE评分及四者联合检测RC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9、0.803、0.876、0.938、0.978,各指标曲线下面积以联合检测最大。结论 NSTE-ACS患者GDF-15、HDL-C、cTnI水平呈异常表达状态,三者检测联合CRUSADE评分评估NSTE-ACS患者预后死亡的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血清分化生长因子-15(GDF-15)、血清可溶性ST2(sST2)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患者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57例AMI作为观察组,根据随访是否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MACE)分为MACE组(n=25)和无MACE组(n=32)。另选取同期52例于本院接受健康体检结果正常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临床资料,比较GDF-15、sST2及cTnI在各组间的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GDF-15、sST2、cTnI及三者联合检测对AMI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AMI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GDF-15、sST2及cTnI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MACE组GDF-15、sST2及cTnI水平均高于无MACE组(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GDF-15、sST2、cTnI联合检测对AMI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最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治疗时间长、大面积梗死及GDF-15、sST2、cTnI表达异常为AMI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或P0.01)。结论 AMI患者GDF-15、sST2及cTnI水平高于正常人群;GDF-15、sST2及cTnI为影响AMI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其联合检测可作为预测患者预后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清半乳糖凝集素-9(Galectin-9)、CXC趋化因子配体10(CXCL10)对老年结肠癌伴冠心病患者化疗相关心脏毒性的预测效能。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收治104例伴有冠心病的老年结肠癌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化疗相关心脏毒性事件分为无心脏毒性组76例与有心脏毒性组28例。比较2组血清Galectin-9、CXCL10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血清Galectin-9、CXCL10对老年结肠癌伴冠心病患者化疗相关心脏毒性的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老年结肠癌伴冠心病患者化疗相关心脏毒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有心脏毒性组血清Galectin-9、CXCL10水平高于无心脏毒性组(P<0.01)。血清Galectin-9、CXCL10预测老年结肠癌伴冠心病患者化疗相关心脏毒性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5、0.739,特异度分别为64.76%、56.87%,敏感度均为91.45%。二者联合预测的AUC为0.906,特异度为86.97%,敏感度为87.47%。左心室射血分数≤51.74%、血清Galectin-9≥10....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对2型糖尿病肾病中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测定25名健康对照者和85名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分析其与尿微量白蛋白(m Alb)、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和血尿酸(UA)的相关性。结果大量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GDF-15水平均高于正常蛋白尿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GDF-15水平与BUN、SCr、m Alb水平呈正相关,与e GFR呈负相关,与UA无相关性;另以e GFR90ml/min/1.73m2作为肾功能受损的诊断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GDF-15和m Alb的曲线面积分别为0.795和0.726;根据cutoff值计算GDF-15和m Alb诊断肾功能受损的敏感度分别为:83.6%、81.7%,特异度分别为:64.5%、62.8%。结论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的检测在2型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肝细胞癌患者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循环肿瘤细胞(CTCs)水平,分析二者与术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该院收治的102例肝细胞癌患者作为观察组,纳入同期该院收治的102例肝脏良性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GDF-15、CTCs水平。全部肝细胞癌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观察患者术后复发情况,以术后是否复发作为评估患者预后的标准,分为预后不良组、预后良好组。收集肝细胞癌患者基线资料和相关实验室指标,采用COX回归分析肝细胞癌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GDF-15、CTCs预测术后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清GDF-15、CTCs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细胞癌手术患者中有16例患者出现复发,复发率为15.69%(16/102);预后不良组血清甲胎蛋白(AFP)、GDF-15、CTCs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AFP、GDF-15和CTCs水平升高是肝细胞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3,FABP3)与糖原磷酸化酶同工酶脑型(glycogen phosphorylase isoenzyme BB,GPBB)在脓毒症患者心肌损伤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诊断为脓毒症的102例患者根据心肌损伤诊断标准分为非心肌损伤组(71例)和心肌损伤组(31例),并选取同期我院就诊非脓毒症感染患者24例为对照组。分别在脓毒症确诊后1h、6h和24h比较3组患者血清FABP3、GPBB、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酸激酶(CK)的表达水平。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FABP3、GPBB与cTnI在不同时间点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血清FABP3、GPBB和cTnI对心肌损伤的诊断价值。结果:脓毒症患者心肌损伤发生率为31.39%(31/102)。心肌损伤组患者LVEF值明显低于非心肌损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h时心肌损伤组患者血清FABP3、GPBB和CK-MB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心肌损伤组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h和24h时心肌损伤组患者血清FABP3、GPBB、cTnI、CK和CK-MB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非心肌损伤组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h时FABP3、GPBB与cTnI无相关性(r分别为0.206,0.234,P>0.05)。6h时FABP3、GPBB与cTnI呈正相关性(r分别为0.505,0.419,P<0.05)。24h时FABP3、GPBB与cTnI呈正相关性(r分别为0.615,0.579,P<0.05)。6h和24h时FABP3、GPBB与cTnI 3项联合诊断心肌损伤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12和0964,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33%、86.31%与96.25%、89.17%。6h时FABP3诊断心肌损伤的AUC(0.855)明显高于cTnI(0.773)(Z=4.032,P<0.05),而GPBB与cTn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36,P>0.05)。24h时FABP3和GPBB诊断心肌损伤的AUC(0.886、0.867)明显低于cTnI(0.9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FABP3、GPBB可以与cTnI联合作为早期诊断脓毒症患者心肌损伤的有效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和趋化因子配体12(CXCL12)检测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该院诊治的11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根据病情轻重分为AECOPD组(68例)和COPD稳定期组(51例),选取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GDF-15、CXCL12和降钙素原(PCT)水平,收集3组肺功能结果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量表(CAT)评分。结果AECOPD组和COPD稳定期组血清GDF-15、CXCL12、PCT水平和CAT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AECOPD组血清GDF-15、CXCL12、PCT水平和CAT评分高于COPD稳定期组(P<0.05)。AECOPD组和COPD稳定期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pred)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水平低于对照组,AECOPD组FEV1%pred和FEV1/FVC水平低于COPD稳定期组(P<0.05)。血清GDF-15、CXCL12、PCT水平与FEV1%pred和FEV1/FVC呈负相关(P<0.05),与CAT评分呈正相关(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GDF-15、CXCL12对AECOPD的诊断价值优于PCT。结论老年AECOPD患者血清GDF-15、CXCL12水平上升,与肺功能和CAT评分密切相关,GDF-15和CXCL12可作为老年AECOPD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清肌钙蛋白I (cTnI)在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前、后浓度变化及其对判定心肌损伤程度和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对近2年来心胸外科76例心脏瓣膜病患者(合并冠心病者除外)手术前(入院时及术前1 d)与术后(心脏复跳后2 h、复跳后12 h、术后第7天)血清cTnI的浓度测定,分析其心肌损伤程度、修复及预后.cTnI >0.5 ng/mL为阳性.结果 76例心脏瓣膜病患者中,82.89%的患者入院时血清cTnI>0.5 ng/mL,其中76.32%的患者血清cTnI≥5 ng/mL;78.95%的患者术前1 d血清cTnI>0.5 ng/mL,其中60.53%的患者血清cTnI≥5 ng/mL;所有患者心脏复跳后2 h其血清cTnI≥5 ng/mL;96.05%的患者心脏复跳后12 h血清cTnI>0.5 ng/mL,其中85.53%的患者血清cTnI浓度高于正常高值10倍;74例患者中(有2例因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死于术后24 h),90.54%的患者术后第7天血清cTnI>0.5 ng/mL,其中79.73%的患者血清cTnI≥5 ng/mL.结论 cTnI是高度特异、高度灵敏的反映心肌细胞损伤和坏死的标志物,其存在着长时间的诊断窗口,为临床判断患者心肌细胞损伤的修复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S-转移酶Mu1(GSTM1)、磷脂酰肌醇聚糖锚生物合成F类(PIGF)、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联合对妊娠期高血压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妊娠期高血压患者30例为妊娠期高血压组,子痫前期患者30例为子痫前期组,同时选取正常晚期妊娠妇女30例为正常晚期妊娠组,检测3组研究对象血清中GSTM1、PIGF、GDF-15的表达量。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GSTM1、PIGF、GDF-15检测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的诊断意义。结果妊娠期高血压组患者血清中GSTM1的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晚期妊娠组(P0.05);而子痫前期组患者血清中GSMT1的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晚期妊娠组和妊娠期高血压组(P0.05);妊娠期高血压组患者血清中PIGF和GDF-15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子痫前期组(P0.05),但低于正常晚期妊娠组(P0.05)。妊娠期高血压组和子痫前期组GSTM1、PIGF、GDF-15单独检测的灵敏度分别为87.00%、90.00%、90.00%,特异度分别为70.00%、80.00%、77.00%。妊娠期高血压组和正常晚期妊娠组GSTM1、PIGF、GDF-15单独检测的灵敏度分别为87.00%、80.00%、83.00%,特异度分别为87.00%、87.00%、83.00%。GSTM1、PIGF、GDF-15联合检测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断的灵敏度为86.67%,特异度为81.67%,准确度为83.33%。结论血清中GSTM1、PIGF、GDF-15联合检测可作为诊断妊娠期高血压的潜在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和肌钙蛋白I(cTnI)、脑钠肽(BN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关系及对其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因胸痛(发病时间<12h)入院诊断为AMI患者122例为研究对象,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40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GDF-15及BNP浓度,采用免疫荧光定量技术测定cTnI浓度。记录患者住院和平均随访12个月期间的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心力衰竭、再发心绞痛或再发心肌梗死)的发生情况。结果:AMI组GDF-15与BNP和cTnI浓度呈正相关;发生心血管事件组GDF-15水平高于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组;多变量logistic逐步回归表明GDF-15是预测近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OR=0.79,95%CI:0.67~0.84,P<0.05)。结论:GDF-15与BNP和cTnI浓度呈正相关,GDF-15水平是预测近期心血管事件的有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住院期间急性肾损伤(AKI)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694例AC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时留取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GDF-15水平,根据住院后是否发生AKI将患者分为实验组(AKI组) 81例与对照组(非AKI组) 613例。比较2组患者GDF-15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GDF-15水平与ACS患者住院期间AKI风险的相关性,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GDF-15对AKI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 694例ACS患者的AKI发生率为11.67%;实验组患者入院时GDF-15水平为(1 320.24±281.71) ng/L,高于对照组的(979.88±319.77)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GDF-15高表达是ACS患者住院期间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为1.004,95%CI为1.003~1.005,P 0.001);血清GDF-15水平预测AKI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74,95%CI为0.723~0.824。结论高水平GDF-15是ACS患者住院期间AKI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对AKI风险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和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联合检测对老年重症心力衰竭(HF)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312例老年重症HF患者入院时、治疗后第7天、第15天、第30天、第60天及对照组(76例老年非重症HF患者和40名健康体检者)NT-proBNP、H-FABP和cTnI水平。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80 d,记录随访期间发生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根据是否发生MACE分为MACE组(其中再入院组110例、死亡组84例)和无MACE组118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3项指标对重症HF诊断和预测死亡风险的价值。采用Kaplan-Meier曲线做生存分析。结果重症HF组入院时NT-proBNP、H-FABP和cTnI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H-FABP阳性率为47.1%、cTnI阳性率为4.5%;且NT-proBNP水平与HF患者心功能分级[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Ⅰ~Ⅳ级]呈正相关(r=0.77,P0.01)。根据ROC曲线选取血清NT-proBNP、H-FABP和cTnI值分别为4 601.50 ng/L、5.16 ng/L和0.025 ng/mL及8 178.50 ng/L、11.77 ng/L和0.038 ng/mL作为重症HF诊断及死亡预测的临界值,可获最佳诊断价值。3项指标联合检测对重症HF诊断及死亡预测的敏感性高于单项检测(P0.05)。治疗前,MACE组NT-porBNP水平明显高于无MACE组(P0.05),死亡组H-FABP水平明显高于非死亡组(P0.05),不同预后组cTnI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7天,无MACE组3项指标水平明显下降(P0.05),且下降率均50%,H-FABP恢复正常;治疗后第15天,再入院组3项指标水平明显降低(P0.05),但下降率均30%,H-FABP仍高于参考区间;死亡组在治疗过程中3项指标水平未降反升,治疗后第7天、第30天cTnI均阳性。Kaplan-Meier曲线分析表明,不同NT-porBNP、H-FABP和cTnI水平的患者生存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定期联合检测NT-proBNP、H-FABP和cTnI水平对重症HF诊断、患者预后和死亡风险评估及疗效监测均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白细胞介素6(IL-6)及降钙素原(PCT)联合检测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诊断价值研究.方法 选取自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70例AECOPD患者(急性期组)、6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稳定期组)及5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组)为研究对象,比较3组受试者入组时及急性期组治疗前、后血清GDF-15、IL-6、PCT水平及BODE指数,分析血清GDF-15、IL-6、PCT水平与BODE指数间的相关性,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GDF-15、IL-6、PCT在诊断AECOPD中的价值.结果 健康组、稳定期组及急性期组受试者血清GDF-15、IL-6及PCT水平依次升高,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组患者BODE指数明显高于稳定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急性期组患者血清GDF-15、IL-6、PCT水平及BODE指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GDF-15(r=0.531、P=0)、IL-6(r=0.658、P=0)、PCT(r=0.441、P=0)与BODE指数均呈明显正相关(P<0.05).血清GDF-15、IL-6、PCT单独应用于AECOPD的诊断效能相似,三者联合应用的诊断效能高于单独应用(ROC曲线下面积=0.989,95%可信区间0.952~0.989).结论 血清GDF-15、IL-6及PCT三者联合检测可有效提高AECOPD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