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肿瘤组织中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与可切除胃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在2013年7月前公开发表的HER-2表达和可切除胃癌预后关系的临床试验文献。应用State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Newcastle-Ottawa Scale量表对入选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结果9篇文献共4787例患者纳入研究,入选文献质量评分均6分以上。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研究间无明显异质性(P=0.347),HER-2表达不是影响可切除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1.16,95% CI:0.97~1.38,P=0.114)。结论 HER-2阳性表达可能不是影响可切除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在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肿瘤病灶与腋窝转移淋巴结中表达的关系。 方法:检测80例乳腺癌肿瘤病灶和转移淋巴结中ER(免疫组化法)和HER-2(荧光原位杂交法)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两者相关性与一致性。 结果:80例患者中,乳腺癌肿瘤病灶ER阳性34例(42.50%),HER-2阳性26例(32.50%);腋窝淋巴结转移灶ER阳性37例(46.25%),HER-2阳性27例(33.75%),两者在肿瘤病灶与腋窝淋巴结的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50,P=1.000)。肿瘤病灶与腋窝转移淋巴结ER均阳性32例,HER-2均阳性22例,肿瘤病灶与腋窝转移淋巴结两种受体表达情况总符合率为83.75%,两者在原发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灶的表达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r=0.825,0.746;κ=0.823,0.764)。 结论: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肿瘤病灶与腋窝转移淋巴结中ER和HER-2表达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与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胃癌癌组织癌胚抗原(CEA)表达和血清CEA水平与腹膜种植转移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38例有腹膜种植转移的胃癌患者(A组)和60例无腹膜种植转移的胃癌患者(B组),分析两组患者术前首次血清CEA的水平,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A组阴性切缘、原发灶和腹膜种植转移灶以及B组原发灶中CEA的表达,检测结果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和B组中术前首次血清CEA阳性率分别为73.68%和4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604,P=0.002);两组患者术前首次CEA血清水平分别为(74.00±6.00) ng/mL,(46.06±9.03) ng/mL,两组CEA血清水平的差异比较同样有统计学意义(=4.715,P<0.01).在A组中,胃癌原发灶CEA阳性率为68.42%,明显高于阴性切缘正常胃黏膜中的2.63%(x2=29.587,P=0.000);CEA在胃癌原发灶与阴性切缘中阳性强度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348,P=0.000).在腹膜种植转移灶中的阳性率为92.11%,明显高于原发灶的68.42%(x2=6.728,P=0.009);同时,CEA在腹膜种植转移灶与原发灶中阳性表达的强度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Z=-2.397,P=0.017).A组中原发灶和B组中原发灶CEA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8.42%和4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4.450,P=0.035);两组CEA的表达强度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Z=-2.227,P=0.026).结论 原发肿瘤CEA过度表达可能与胃癌腹膜种植转移有关,CEA在胃癌不同组织中表达的差异性可能预示胃癌腹膜种植转移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镜活检和转移淋巴结组织标本用于预测Her-2实际状态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100例胃癌手术患者,检测胃镜活检、胃癌原发灶及转移淋巴结组织标本中的Her-2状态,并将3种组织标本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胃镜活检组织标本和原发灶组织标本中Her-2状态的一致率为87.0%,经R检验,两种组织标本的Her-2状态具有高度一致性(Z=6.532,P<0.01);胃镜活检对Her-2状态阳性预测率为75.0%,阴性预测率为90.0%。65例淋巴结转移患者的原发灶组织标本和转移淋巴结组织标本中Her-2状态的一致率84.6%,两种标本的Her-2状态具有高度一致性(Z=5.893,P<0.01);转移淋巴结对Her-2状态阳性预测率为71.4%,阴性预测率88.2%。 结论:胃镜活检和淋巴结转移灶与胃癌原发灶组织标本中Her-2状态具有高度一致性,可以预测胃癌原发灶中Her-2实际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去类泛素化蛋白酶1(SENPl)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其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nVision方法以兔抗人SENPl抗体和鼠抗人HER-2抗体为一抗,检测100例胃癌组织(胃癌组)和50例胃良性病变组织(对照组)中SENPl和HER-2蛋白的表达。结果:SENPl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75%(75/100),对照组阳性率为36%(18/5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ENP1的表达与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肿瘤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有关(P〈O.05)。HER-2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45%(45/100),对照组阳性率为38%(19/5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ER-2的表达与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和临床分期有关(P〈0.05)。SENP1蛋白和HER-2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O.208,P〈O05)。结论:SENP1、HER-2在胃癌组织中存在着过度表达,它们参与了胃癌的演进;SENP1调节HER-2的表达,在胃癌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SENP1、HER-2的过度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可能成为预测胃癌侵袭、转移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目的 新辅助化疗是早期高危或局部晚期乳腺癌降期保乳和提高整体治愈率重要的治疗策略,新辅助化疗人群的选择和方案的制订依赖于分子分型。然而目前尚缺乏不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水平的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及生存预后差异的研究。本研究通过比较不同HER-2表达水平的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疗效及生存预后的差异,旨在明确其新辅助化疗疗效及生存预后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新辅助化疗人群选择和方案制订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5月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乳腺外科接受新辅助化疗且行根治性手术的乳腺癌患者资料。比较不同HER-2表达水平(0表达、低表达、过表达)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病理完全缓解(pCR)的独立影响因素,用Kaplan-Meier方法估计患者的生存曲线,用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率的差异,通过Cox回归分析筛选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601例患者,其中HER-2 0表达231例(38.4%)、HER-2低表达137例(22.8%)、HER-2过表达233例(38.8%)。与HER-2 0表达患者和HER-2过表达患者比较,HER-2低表达患者具有更高的BMI,合并肿瘤家族史更少见,组织学分级更低,激素受体(HR)阳性比例更高;HER-2过表达患者的肿瘤纤维化程度明显低于HER-2 0表达和HER-2低表达患者(均P<0.05)。HER-2低表达患者中,HR阴性亚组患者较HR阳性亚组患者肿块更大,组织学分级更高,Ki-67水平更高(均P<0.05)。全组患者中,HER-2表达水平、pCR、临床淋巴结分期(cN)是患者无病生存(DFS)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HER-2过表达患者的新辅助化疗pCR率及DFS率明显高于HER-2低表达和HER-2 0表达患者(均P<0.05),但HER-2低表达和HER-2 0表达患者的新辅助化疗pCR率及DFS率无明显差异(均P>0.05)。肿瘤纤维化程度和雌激素受体(ER)状态是HER-2 0表达乳腺癌pCR的独立影响因素,间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sTILs)水平是HER-2低表达乳腺癌pCR的独立影响因素,肿瘤纤维化程度和ER状态是HER-2过表达乳腺癌pCR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新辅助化疗对HER-2过表达乳腺癌患者的疗效优于HER-2 0表达和HER-2低表达乳腺癌患者。ER状态和纤维化程度、sTILs水平分别是HER-2 0表达与低表达患者pCR的独立影响因素,而ER状态与纤维化程度是HER-2过表达患者pCR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背景与目的:术前新辅助放化疗(nCRT)是治疗中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金标准,完全病理缓解(pCR)患者远期预后较好,尽管有新的分子生物学发展和诊疗技术进步,但对nCRT前可预测良好病理反应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甚少。本研究探讨错配修复(MMR)蛋白在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中表达情况,及其与nCRT敏感性的关系。 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9年12月在铜陵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住院治疗的162例中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所有患者均在nCRT后接受手术治疗。用免疫组化检测初诊肠镜活检组织标本中MMR蛋白(MLH1、MSH2、MSH6、PMS2)的表达,分析MMR蛋白表达状态与患者临床资料及nCRT疗效[按RECIST 1.1标准与肿瘤退缩分级(TRG)评分]的关系,以及患者TRG评分与临床病理因素及MMR蛋白表达状态的关系,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CR的影响因素。 结果:162例直肠癌患者中22例(13.4%)存在MMR蛋白缺失(dMMR),其中MLH1蛋白缺失17例(10.5%)、MSH2蛋白缺失10例(6.2%)、MSH6蛋白缺失8例(4.9%)、PMS2蛋白缺失11例(6.8%)。组织学类型、术前临床分期、TRG评分与MMR蛋白表达状态有关(均P<0.05);dMMR患者RECIST 1.1评估nCRT的有效率高于MMR蛋白表达完整(pMMR)患者(59.1% vs. 36.4%,P=0.043)。患者性别、年龄、肿瘤位置、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CEA水平、同步化疗方案以及MLH1、MSH2、MSH6、PMS2蛋白的表达与TRG评分无明显关系(均P>0.05);临床T分期、临床N分期、术前临床分期、MMR蛋白的表达状态(dMMR或pMMR)与TRG评分有关(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dMMR是患者pCR的独立影响因素(OR=0.327,95% CI=0.109~0.984,P=0.047)。 结论:在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中,肠镜初诊活检组织中dMMR蛋白表型预示较好的nCRT疗效;MMR蛋白的表达状态可作为直肠癌患者nCRT疗效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 (Cox2) 蛋白在远癌胃组织、胃癌原发灶及胃癌淋巴结转移病灶的表达情况及意义。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测定60例原位灶胃癌标本、相应的60例远癌胃组织标本及其中36例胃癌淋巴结转移灶的石蜡标本的Cox2 蛋白表达情况。比较Cox2 蛋白在上述各组中的表达情况。
结果:与远癌胃黏膜表达比较,Cox2蛋白在胃癌原发灶中表达均明显上调(P=0.000);淋巴结转移病灶中的Cox2蛋白明显高于原位病灶(P=0.03)。
结论:Cox2蛋白高表达参与了胃癌的发病过程,并可能促进了胃癌的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短程新辅助化疗应用于进展期胃癌的可行性,并比较不同化疗方式短程新辅助化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 1年12月间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接受短程(1个周期)EOF方案(表柔比星、奥沙利铂、氟尿嘧啶加亚叶酸钙)新辅助化疗的31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全身静脉化疗方案与区域动脉灌注化疗方案的临床疗效.结果 310例患者均完成了1个周期的短程EOF方案新辅助化疗,无一例因化疗毒副反应而终止.术后病理缓解率为33.9%(105/310),其中5例(1.6%)获病理完全缓解.接受区域动脉灌注化疗者的病理缓解率为42.4%(72/170),明显高于全身静脉化疗者的23.6% (33/140) (P=0.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证实,化疗方式是影响进展期胃癌短程新辅助化疗后病理缓解率的独立危险因素(HR=1.827; 95% CI:1.006~3.316; P=0.048).结论 进展期胃癌短程新辅助化疗病理缓解率总体较低;区域动脉灌注化疗能提高进展期胃癌短程新辅助化疗的术后病理缓解率。  相似文献   

10.
探讨胃癌组织中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neu蛋白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选取本院肿瘤科收治的98例胃癌确诊患者肿瘤组织标本及40例患者癌旁组织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两种组织标本中HER-2/neu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胃癌组织中HER-2/neu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38.78%比0,P0.05)。胃癌组织中HER-2/neu蛋白阳性表达主要与肿瘤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浸润深度、TNM分期、Lauren分型有关(P0.05)。HER-2/neu蛋白阴性表达患者的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阳性表达患者(58.33%比28.95%,χ~2=8.066,P0.05)。胃癌组织HER-2/neu蛋白阳性表达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显著低于阴性表达患者(17.9个月比28.6个月,χ~2=10.565,P0.05)。胃癌组织中HER-2/neu蛋白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远期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杭州健康女性定量骨超声测定原发性骨质疏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杭州健康女性骨超声速度(SOS)值随增龄减少和骨质疏松患病率,建立杭州地区女性骨超声速度值参考数据库。方法 定量超声法测定1208例杭州地区健康女性桡骨远端(RAD),第3指骨近节(PLX),第V跖骨(MTR)和胫骨中段(TIB)的超声速度值。结果 RAD、PLX、MTR和TIBSOS峰值(Peak of SOS)均出现在40-45岁,TJB的SOS峰值出现在35—40岁,此后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绝经后妇女在绝经后早期和晚期各有1个SOS快速减少期,前见于桡骨近端,平均年减少率为2.4%,后见于胫骨中段,平均年减少率为1.8%。各部位骨SOS累积减少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到85岁4部位累积减少为13%-18%。60岁以后骨质疏松性症(OP)检出率为45%-70%,OP检出率以桡骨远端最高,60-70岁平均为67%,第3指骨近端次之约50%,胫骨中段最低为36%;75岁以后分别为70%,65%和45%。结论 全身各部位骨超声速度值到达峰值的年龄不同,峰值也各有差异。绝经后妇女骨超声速度值随年龄增加减少较快,应予激素和补钙治疗,桡骨远端为本地区SOS检测和OP检出的敏感部位。  相似文献   

12.
脊髓胶质细胞在大鼠炎性痛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脊髓胶质细胞在大鼠炎性痛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清洁Ⅱ级成年雄性SD大鼠,体重180~220 g,取蛛网膜下腔置管成功的大鼠65只,随机分为5组(n=13),生理盐水组(NS组):右后肢踝关节外侧皮下注射NS 50μl;炎性痛组(IP组):采用右后肢踝关节外侧皮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50μl的方法制备炎性痛模型;氟代柠檬酸组(FC组):经蛛网膜下腔导管注射FC 1 nmol/10 μl,15 min后右后肢踝关节外侧皮下注射NS 50 μl;NS+IP组:经蛛网膜下腔导管注射NS 10 μl,15 min后制备炎性痛模型;FC+IP组:经蛛网膜下腔导管注射FC 1 nmol/10 μ,15 min后制备炎性痛模型.于模型制备前2 d(T_0)、皮下注射药物前(T_1)和注射药物后2、4、6、8、10、12、24、26 h(T_(2~9))时测定机械缩足阈值(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皮下注射药物后8 h时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和小胶质细胞标记物(OX-42)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NS组比较,IP组和NS+IP组T_(3~9)时MWT和TWL降低,FC+IP组T_(3~9)时MWT降低,T_(8,9)时TWL降低,IP组、NS+EP组和FC+EP组脊髓GFAP和OX-42的表达水平均上调(P<0.05);与IP组比较,FC组T_(3~9)时MWT和TWL升高,FC+IP组T_(3~7)时MWT和TWL升高,2组脊髓GFAP和OX-42的表达水平均下调(P<0.05或0.01).结论 脊髓胶质细胞的活化参与了大鼠炎性痛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小胶质细胞活化在大鼠神经病理性痛中的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176只,体重200 ~ 250 g,9周龄,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4组:假手术组(S组,n=40)、神经病理性痛组(NP组,n=40)、生理盐水组(NS组,n=48)和米诺环素组(M组,n=48).NP组、NS组和M组采用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性损伤法制备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S组仅暴露坐骨神经,而不结扎.术后第7天时,NS组和M组分别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的腹外侧区注射生理盐水或米诺环素0.5μl.取8只大鼠,分别于术前1 d(T0)、术后第3天(T1)、第7天给药前30 min(T2)、第7天给药后30 min(T3)、第14天(T4)和第21天(T5)时测定机械痛阈.于T1-5时各处死8只大鼠,取脑组织,行小胶质细胞计数.结果 与S组比较,NP组、NS组和M组T1-5时机械痛阈降低,小胶质细胞计数升高(P<0.05);NP组和NS组各时点机械痛阈和小胶质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P组和NS组比较,M组T3时机械痛阈升高,小胶质细胞计数降低(P<0.05).结论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参与了大鼠神经病理性痛中的形成与维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脊髓胶质细胞在小鼠骨癌痛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健康雄性C3H/He小鼠40只,周龄8~10周,体重18~22 g,随机分为4组(n=10):假手术组(S组)、骨癌痛组(B组)、PBS组(P组)和米诺环素组(M组).S组跟骨骨髓腔内注射PBS 10 μl;余3组跟骨骨髓腔内注射含2×105个骨纤维肉瘤细胞的PBS 10 μl制备骨癌痛模型,于造模前即刻开始PBS组鞘内注射PBS 5μl,M组鞘内注射米诺环素(用PBS溶解为0.2 mmol/L)5μl,1次/d,连续11 d.于造模前1 d、造模后即刻、3、5、7、9、11 d时测定机械痛阈;于造模后3、7、9、11 d机械痛阈测定结束后测定冷痛阈.痛阈测定结束后处死小鼠,取脊髓组织,测定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CD11b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S组比较,B组和P组造模后3-11 d时、M组造模后3、5 d时机械痛阈升高,B组、P组和M组造模后7~11 d时冷痛阈升高,脊髓CD11b和GFAP表达上调(P<0.05).与B组比较,M组造模后3-11 d时机械痛阈降低,造模后7-11 d时冷痛阈降低,脊髓CD11b和GFAP表达下调(P<0.05).结论 脊髓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参与了小鼠骨癌痛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沈阳男性髋部骨折多于女性原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找出沈阳地区髋部骨折发生男性多于女性的原因,探索该病在不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流行特点,我们再次通过查阅病例记录,对沈阳市1994年50岁以上人口的部分髋部骨折病发生的原因进行了较详细的调查分析。共调查分析266髋部骨折病例,其中男163例,女103例。损伤原因记为单纯摔倒(滑倒或绊倒)、骑自行车摔倒、自行车撞倒、机动车事故和高位跌下(滚楼梯或从较高位置掉下)。结果表明:男女在髋部骨折伤因构成上有差别(P=0.004)。女性髋部骨折的大多数(70%)是由单纯摔倒引起,而在男性则不足一半(49%),即男性髋部骨折的一半以上不是由于单纯摔倒而是由各种意外事故造成的(P=0.0008)。在各种意外事故中,男性骑自行车摔倒引起骨折的频率(28%)明显高于女性(10%)。除了骑自行车摔倒外,男性由自行车撞倒和高位跌下引起骨折的频率稍高于女性,但无太大差别。机动车事故造成骨折的频率男女基本一致。此结果在一定的程度上说明,1994年沈阳50岁以上的男性髋部骨折发病率高是由于男性发生的各种意外事故多,尤其是骑自行车引起的事故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催眠疗法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 将70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5例;对照组采取精神科常规心理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催眠疗法干预,每周1次,共10次。采用抑郁自评量表、中文版情绪调节困难问卷和情绪反应性量表在干预前、干预结束时及干预结束后1个月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干预结束时两组情绪调节困难得分,干预结束后1个月两组抑郁、情绪调节困难、情绪反应性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催眠疗法干预能改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情绪调节能力,缓解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脊柱侧凸患者顶椎区椎间盘纤维环中多聚蛋白多糖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集2003年7月至2004年9月间行前路松解或矫形手术的40例脊柱侧凸患者侧凸顶椎区椎间盘组织。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25例,胸椎椎间盘11例,腰椎椎间盘14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congenital scoliosis,CS)15例,胸椎椎间盘6例,腰椎椎间盘9例。利用RT—PCR扩增多聚蛋白多糖(Aguecan),琼脂糖凝胶电泳,在UVP(紫外光测定法)成像系统进行扫描.GelWork图像分析系统中进行灰度测定半定量分析。分别计算AIS组和CS组凹侧、凸侧纤维环中Aggrecan含量,并对CS组和AIS组胸椎和腰椎以及椎间盘的凹侧和凸侧进行比较。结果:AIS组和CS组椎间盘凹侧纤维环中Aggrecan含量低于凸侧.差异有显著性(P〈0.01),胸椎椎间盘纤维环中Aggrecan的含量低于腰椎,但无统计学差异。AIS组Aggrecan的含量和CS组相应部位Aggrecan的含量无明显差别。结论:AIS椎间盘纤维环凹凸侧存在Aggrecan代谢差异.并且可能是脊柱侧凸所致的继发改变.但也可能是脊柱侧凸发生、发展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在现有的研究生培训体系中,术前访视能力缺少有效的评估方法。本研究拟评价标准化患者(standardized patients, SP)情景模拟在术前访视能力评估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将SP情景模拟整合到多站式考核的术前访视考核站点中,对我院第二、第三年麻醉临床型研究生进行考核。考核过程中由SP和2名现场考官分别对考生进行评分,评分方法采用一个核查表评估术前访视的内容,采用一个量表评估病史采集技巧、交流技巧及人文素养的能力,同时由现场考官对SP的表现进行打分。考核结束后,另一名考官通过回顾视频对考生和SP的表现进行打分。SP与考官打分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在量表评估中,病史采集技巧评分(r=0.701,P<0.001)、交流技巧评分(r=0.752,P<0.001)和人文素养评分(r=0.595,P<0.001)在SP与考官之间均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在核查表评估中,SP评分与考官评分也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718,P<0.001)。结论 标准化患者情景模拟能够为麻醉临床型研究生术前访视过程中非技术技能的考核提供一种直观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探讨脊髓背角卡配因在大鼠足底炎性痛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48只,6周龄,体重160~2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C组,n=8)、PBS组(n=16)和酵母多糖诱发足底炎性痛组(Z组,n=24).Z组于大鼠左侧后足足底皮下注射酵母多糖1.25 mg,制备酵母多糖诱发足底炎性痛模型,PBS组给予等容量PBS 100μl.分别于给药前(T0)、给药后30 min(T1)、1 h(T2)、2 h(T3)、4 h(T4)、8 h(T5)、24 h(T6)和48 h(T7)时测定左侧后足机械刺激缩足阈值(MWT)、热缩足反应潜伏期(PWTL)和左侧后足足底最大厚度.PBS组于T4时处死8只大鼠,Z组分别于T4、T6和T7时各处死8只大鼠,取左侧脊髓L4~6节段,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脊髓背角spectrin αⅡ降解产物、IκBα、环氧化酶-2(COX-2)的表达和NF-κB活性.结果 与C组比较,Z组MWT降低,PWTL缩短,足底最大厚度增厚,脊髓背角spectrin αⅡ降解产物和COX-2的表达上调,IκBα表达下调,NF-κB活性升高(P<0.05或0.01),PBS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脊髓背角卡配因活化参与了大鼠足底炎性痛的形成,其机制与激活NF-κB,上调COX-2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