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氧化氯(ClO2)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消毒剂,广泛用于果蔬保鲜和疾病的防治,但ClO2处理对马铃薯采后块茎的愈伤效果尚不明确。本研究采用25 mg/L ClO2浸泡切半‘大西洋’马铃薯块茎10 min,然后于室温黑暗条件下愈伤0、3、5、7、14、21 d。测定损伤块茎在愈伤期间的质量损失率以及损伤接种硫色镰刀菌(Fusarium sulphureum)块茎的病情指数,观察伤口处聚酚软木脂和木质素的积累,测定伤口处苯丙烷代谢关键酶和过氧化物酶活力,以及苯丙烷代谢产物和H2O2的含量。结果表明,25 mg/L ClO2处理加速了聚酚软木酯和木质素的沉积,增加了愈伤期间损伤组织的细胞层厚度。此外,ClO2处理降低了损伤块茎的质量损失率以及损伤接种硫色镰刀菌(F. sulphureum)后块茎的病情指数,第14天时,处理块茎的质量损失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低于对照20.8%和45.3%。另外,ClO2处理通过提高块茎伤口组织处苯丙氨酸解氨酶、肉桂酸-4-羟化酶与肉桂醇脱氢酶的活力,增加了5 种酚酸(肉桂酸、p-香豆酸、咖啡酸、阿魏酸和芥子酸)及3 种木质素单体(p-香豆醇、芥子醇和松柏醇)的含量;ClO2处理还显著促进了总酚、类黄酮和木质素的合成,提高了H2O2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力。综上所述,ClO2处理加速了愈伤期间马铃薯损伤块茎伤口处聚酚软木酯、木质素的沉积,降低了损伤块茎的质量损失率及病情指数,激活了苯丙烷代谢,提高了H2O2含量和POD活力。这些发现为ClO2处理加速马铃薯块茎的愈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损伤和无伤马铃薯块茎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愈伤时间对低温贮藏期间块茎采后病害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愈伤处理可明显减轻损伤和无伤接种马铃薯块茎贮藏期间的采后病害,愈伤时间越长,采后病害的发病率越低,愈伤14d后损伤和无伤接种马铃薯块茎干腐病发病率与不愈伤对照相比分别下降46.2%和55.0%,干腐病病情指数下降49.5%和42.9%,其它病害发病率下降80%和72%.愈伤处理明显降低了损伤接种块茎贮藏期间的失重率、绿化率、发芽率及芽长,愈伤14d后分别比不愈伤对照降低15.2%、48.3%、18.0%和46.2%.但对无伤接种块茎的品质影响不大.损伤块茎干腐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以及其它病害的发病率、失重率均显著高于同期处理的无伤块茎,但绿化率、发芽率和芽长与无伤块茎相比无明显差异.由此表明,愈伤处理可明显减轻马铃薯块茎贮藏期间的采后病害并维持块茎品质.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快速热激处理(rapid heat treatment,RHT)对促进采后甘薯块根愈伤的影响及机理,本研究以‘大叶红’甘薯为材料,经人工损伤处理后,以传统愈伤处理(35 ℃、2 d,CK+)和未愈伤处理(CK-)为对照,采用65 ℃热空气对甘薯块根热激15 min,于13 ℃下贮藏7 d,观察愈伤期间甘薯块根伤口处木质素和软木脂的沉积情况;同时,测定块根伤口处组织活性氧代谢中间产物含量和相关酶活力;此外,测定抗氧化活性以及苯丙烷代谢途径关键酶活力和木质素、酚类物质含量。结果表明,RHT能有效促进甘薯块根伤口处木质素和软木脂沉积,与传统愈伤处理效果相近,愈伤并贮藏6 d后块根的木质素和软木脂沉积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RHT处理能显著促进H2O2、·OH和O2-·的快速积累,诱导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力上升,显著提高愈伤期间甘薯愈伤组织的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和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P<0.05)。RHT还能诱导愈伤期间苯丙氨酸解氨酶、肉桂酸-4-羟基化酶、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和肉桂醇脱氢酶活力上升并提前达到峰值,促进总酚、芦丁和木质素的积累。此外,RHT还显著增加了块根愈伤组织中新绿原酸、儿茶素、绿原酸和表儿茶素含量。综上,RHT不仅可以通过促进活性氧成分的积累和抗氧化活性上升来维持愈伤组织中活性氧的动态平衡,还能激活苯丙烷代谢途径中关键酶,产生大量的次生代谢产物,加速木质素和软木脂沉积,从而促进甘薯块根伤口的快速愈合。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低压静电场处理对采后马铃薯块茎愈伤效果的影响,以“冀张薯12号”马铃薯块茎为试材,人工模拟机械损伤后,置于有低压静电场的常温[(20±2)℃]、相对湿度85%~90%、黑暗条件下愈伤,通过测定块茎愈伤期间的失重率、损伤伤口处硬度、褐变度、苯丙烷代谢关键酶活性和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以及分析低压静电场对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活性和H2O2含量的影响来评价愈伤效果。结果表明,在愈伤期间低压静电场处理能够有效减少损伤块茎的重量损失,显著促进损伤部位褐变度值和硬度的增加,显著提高伤口处组织中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促使总酚、类黄酮和木质素含量增加,此外,低压静电场处理增加了块茎伤口处的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和H2O2含量,结果显示,低压静电场处理能够促进采后马铃薯块茎的愈伤。  相似文献   

5.
研究采后不同温度预贮对雾化栽培(以下简称雾培)微型马铃薯愈伤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促进愈伤的可能机理。以‘通薯1号’雾培微型马铃薯为试材,在无损伤的条件下,分别于4、15 ℃和25 ℃(相对湿度86%~88%)黑暗环境中预贮20 d。测定预贮期间块茎的质量损失率,观察块茎周皮细胞中软木脂(包括聚酚软木脂(suberin polyphenolics,SPP)和聚酯软木脂(suberin polyaliphatics,SPA))的积累及木栓化情况,分析块茎周皮组织苯丙烷和活性氧代谢的变化。结果表明,15 ℃预贮显著促进了周皮组织处SPP、SPA的积累和木栓化。预贮第5天,与4、25 ℃预贮相比,15 ℃预贮块茎周皮组织处SPP细胞层厚度分别显著增加50.90%和26.94%(P<0.05),SPA细胞层厚度分别显著增加44.89%和30.23%(P<0.05),木栓化细胞层厚度分别显著增加27.66%和8.18%(P<0.05)。相同预贮时间,15 ℃预贮显著提高了块茎周皮组织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 lyase,PAL)的活力(P<0.05),增加了总酚、类黄酮和木质素的含量。第5天时,15 ℃预贮块茎PAL活力较4 ℃和25 ℃分别显著增加了34.46%和12.64%(P<0.05);总酚和类黄酮含量较4 ℃预贮分别增加11.93%和40.05%,较25 ℃预贮分别增加2.72%和15.50%。第20天时,15 ℃预贮块茎木质素含量较4 ℃和25 ℃分别显著增加24.50%和8.24%(P<0.05)。此外,相同预贮时间下,15 ℃预贮明显增加了块茎周皮组织处H2O2、超氧阴离子的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力。综上,采后15 ℃预贮可通过激活周皮组织苯丙烷和活性氧代谢,增强周皮组织处软木脂的积累和木栓化,进而加速雾培微型马铃薯的愈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热水处理对胡萝卜伤口处聚酚软木脂及木质素积累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用45 ℃热水浸泡人工损伤的胡萝卜直根5 min,测定损伤胡萝卜愈伤期间的质量损失率和损伤接种Botrytis cinerea后的病情指数,观察伤口处聚酚软木脂和木质素的积累,测定伤口处苯丙烷代谢相关酶和过氧化物酶活力,以及苯丙烷代谢产物和H2O2含量。结果:热水处理显著降低了胡萝卜愈伤期间的质量损失率和病情指数(P<0.05),第5天时,处理组的质量损失率低于对照组21%,第3天时,处理组的病情指数低于对照组22%。热水处理加速了胡萝卜伤口处聚酚软木脂及木质素的沉积,第3天时,伤口处聚酚软木脂厚度高出对照组18%,第5天时,木质素细胞层厚度高出对照组16%。热水处理提高了胡萝卜伤口处苯丙氨酸解氨酶、肉桂酸-4-羟化酶、4-香豆酰辅酶A连接酶及肉桂醇脱氢酶的活性,促进了伤口处肉桂酸、咖啡酸、阿魏酸、芥子酸、总酚和类黄酮的合成,提高了肉桂醇、松柏醇、芥子醇及木质素的含量。此外,热水处理还提高了胡萝卜伤口处H2O2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结论:热水处理可通过激活苯丙烷代谢、提高H2O2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加速伤口处聚酚软木脂和木质素的积累来促进胡萝卜愈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南瓜果实愈伤期间果皮和果肉苯丙烷代谢关键酶活力和产物含量的变化,以及聚酚软木脂和木质素积累的差异。方法:对人工模拟损伤的南瓜果实在室温黑暗条件下进行愈伤处理,测定果皮和果肉苯丙烷代谢关键酶和过氧化物酶活力,苯丙烷代谢产物以及H2O2含量,观察果皮和果肉伤口处聚酚软木脂和木质素的积累。结果:愈伤期间,果皮的肉桂酸、p-香豆酸、咖啡酸、阿魏酸、芥子酸和总酚以及肉桂醇、松柏醇、芥子醇和木质素的含量均高于果肉。果皮的聚酚软木脂和木质素的积累速率和积累量明显高于果肉,愈伤第7天时,细胞层厚度分别高出果肉17.55%和24.37%。同时,果皮的苯丙氨酸解氨酶、肉桂酸-4-羟化酶、4-香豆酰-辅酶A连接酶、肉桂醇脱氢酶、过氧化物酶活力均高于果肉,愈伤第5天时,上述酶活力分别高出果肉24.71%、42.31%、21.65%、13.41%和37.51%。此外,果皮的H2O2含量也显著高于果肉(P<0.05),愈伤第7天时,高出果肉32.75%。结论:南瓜果皮比果肉具有更高的苯丙烷代谢活力和产物含量,以及更高的H2O2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力,果皮聚酚软木脂和木质素的积累速率和积累量也明显高于果肉。综上所述,表皮的损伤具有较快的愈合速率,果肉的损伤不易愈合反而会加重果实腐烂。因此,南瓜采后应尽量减少伤及果肉的深层损伤。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不同愈伤处理时间对常温贮藏条件下马铃薯块茎干腐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发芽率和芽长、失重率及绿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愈伤处理能够降低马铃薯块茎损伤接种硫色镰刀菌(Fusarium sulphureum)的干腐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愈伤时间越长效果越好.愈伤降低了损伤和无损伤处理块茎的发芽率,但促进了发芽块茎芽的生长.损伤块茎的失重率在较长时间的愈伤后明显降低,但愈伤对块茎绿化没有显著影响.由此表明,愈伤能够促进周皮的形成,提高块茎抗性,从而有效抑制干腐病的发生,延缓块茎的发芽和失重.  相似文献   

9.
以金刺梨为材料,采后采用1.5 mmol/L水杨酸溶液浸泡10 min处理,并对果实贮藏期间腐烂率、失重率、细胞膜完整性、活性氧代谢以及苯丙烷代谢关键酶与代谢产物等指标进行测定,研究水杨酸对金刺梨果实活性氧代谢和苯丙烷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 1.5 mmol/L水杨酸溶液浸泡处理可有效降低贮藏期间果实的失重率、腐烂率以及保持果实细胞膜完整性。提高了果实中O2?·产生速率以及H2O2含量,同时提高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另外,处理还提高了果实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4-香豆酰-辅酶A连接酶(4CL)活性,诱导果实中总酚和木质素的积累。由此表明,水杨酸可通过激活金刺梨果实体内抗氧化酶活性,苯丙烷代谢相关酶活性以及抗菌物质的积累来提高果实抗氧化能力,延缓果实衰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果实发育期氨基寡糖素多次喷施对采后厚皮甜瓜愈伤的影响。方法:在果实发育的4 个时期(幼果期、膨大前期、膨大后期及成熟期)用2 mL/L氨基寡糖素对‘玛瑙’甜瓜植株和果实进行4 次喷施。评价氨基寡糖素处理对采后果实愈伤期间的质量损失率和病情指数的影响,观察伤口表面封闭层的形成情况,分析相关代谢酶活力。结果:氨基寡糖素喷施有效降低了愈伤期间损伤果实的质量损失率,以及Trichothecium roseum接种损伤果实的病情指数,愈伤第7天时处理组果实的质量损失率和病情指数分别比同期对照组低28.64%和32.00%。氨基寡糖素喷施促进了伤口处聚酚软木脂和木质素的沉积,愈伤第5天时处理组果实伤口处两种物质沉积的细胞层厚度分别高出对照组22.70%和25.07%。喷施处理提高了伤口处的苯丙氨酸解氨酶活力以及总酚、类黄酮、木质素含量。此外,喷施处理还提高了果实伤口处的H2O2含量,增强了过氧化物酶活力。结论:氨基寡糖素采前多次喷施可通过激活采后厚皮甜瓜的苯丙烷代谢,提高H2O2含量及过氧化物酶活力,从而促进果实愈伤。  相似文献   

11.
水杨酸处理对采后蓝莓果实贮藏品质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5,(7):238-243
为研究水杨酸处理对采后蓝莓果实贮藏品质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分别选择0、0.5和1.0 mmol/L水杨酸在室温下浸泡处理10 min、晾干后用商用塑料盒分装,每盒120 g,置于1℃冷藏28 d,每隔7 d测定果实品质变化指标。结果表明:水杨酸处理可降低果实腐败指数和失重率,维持果实TA和TSS值,减缓果实Vc、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MDA值的下降,减缓果实衰老;0.5 mmol/L水杨酸处理可获得较高的总花色苷含量,1.0 mmol/L处理的综合效果较优。  相似文献   

12.
朱洁  李灿婴  孙磊  葛永红 《食品科学》2022,43(5):244-251
生姜在收获、采后处理和运输过程中经常遭受机械损伤,已有报道称乙烯利能促进植物愈伤。本实验以生姜根茎为材料,研究采后乙烯利浸泡处理对其愈伤的影响及机制。结果表明,50 mg/L乙烯利处理能降低生姜根茎愈伤过程中的质量损失率,提高生姜根茎中过氧化氢、总酚和木质素含量。乙烯利处理还提高了生姜根茎中活性氧代谢相关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和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乙烯利促进愈伤过程中酚类物质和木质素的积累与其提高过氧化物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密切相关。由此说明,乙烯利处理主要通过调节活性氧代谢中关键酶活性和苯丙烷途径来提高抗氧化能力和次生代谢物质的积累,从而促进生姜根茎的愈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亚麻酸(linolenic acid,LA)对苹果果实采后愈伤的影响,探讨相关生化机理。方法:用1 mmol/L LA浸泡处理模拟损伤的‘富士’苹果果实,以含微量乙醇的无菌水处理为对照,通过测定苹果病情指数和质量损失率评价LA的愈伤效果,并分析果实伤口处苯丙烷代谢关键酶活力及代谢产物含量,以及H2O2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力。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A处理降低了愈伤期间损伤果实的质量损失率和损伤接种果实的病情指数;此外,LA处理提高了果实伤口处4 种苯丙烷代谢关键酶(苯丙氨酸解氨酶、肉桂酸-4-羟化酶、4-香豆酰辅酶A连接酶和肉桂醇脱氢酶)的活力,增加了4 种酚酸(芥子酸、阿魏酸、肉桂酸和咖啡酸)、3 种木质素单体(松柏醇、肉桂醇和芥子醇)以及总酚、类黄酮和木质素的含量;处理果实伤口处的H2O2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力也明显提高。结论:LA可通过激活苯丙烷代谢、提高H2O2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来促进苹果果实愈伤。  相似文献   

14.
以“心香”甘薯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机械损伤方式,探究真空浸渍辅助BTH-Ca2+复合处理对甘薯采后伤口愈合能力的影响。以木质素含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优化实验,得出促进甘薯愈伤的最佳处理参数为:BTH质量浓度为100 mg/L、乳酸钙质量浓度为14.1 g/L、真空度为15 kPa、真空浸渍时间为6.5 min,在此条件下愈伤2 d,甘薯损伤部位木质素质量分数达195.06 mg/g,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BTH-Ca2+复合处理明显提高甘薯愈伤组织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肉桂酸羟化酶(C4H)、4-香豆酰-辅酶A-连接酶(4CL)、肉桂醇脱氢酶(CA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其中,PAL、4CL、CAD和POD活性与木质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由此可见,在适宜的条件下,BTH-Ca2+复合处理可通过激发甘薯损伤部位的苯丙烷代谢途径,正向调控木质素的合成和积累,达到促进愈伤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考察马来酰肼在马铃薯块茎及芽中的分布、迁移规律。方法 离子排斥色谱-紫外法检测马铃薯中马来酰肼含量,并进行方法验证;用该方法对马来酰肼在马铃薯中的迁移情况进行考察:用马来酰肼溶液分别处理马铃薯块茎和马铃薯芽,考察马来酰肼在不同浓度下向马铃薯块茎中的迁移情况及马来酰肼在马铃薯块茎和芽之间的迁移情况。结果 马铃薯块茎在0.04~8.00 mmol/L马来酰肼中浸泡24 h后,马铃薯中马来酰肼的含量随着马来酰肼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浓度增大到5.95 mmol/L时,马来酰肼在马铃薯中的迁移率趋于稳定,在1.47%左右;当浸药浓度大于5.95 mmol/L时,马来酰肼在马铃薯中的残留量超过GB 2763—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所规定的50 mg/kg的残留限量要求。马铃薯块茎在5.04 mmol/L马来酰肼溶液中浸泡24 h后,距离表皮越近,迁移的马来酰肼含量越高,马来酰肼在不同马铃薯品种中的迁移能力有差异。用5 mmol/L马来酰肼溶液分别处理发芽期马铃薯块茎和马铃薯芽叶,发现块茎中的马来酰肼会定向向芽叶中迁移并累积,而芽叶中的马来酰肼不会从芽向块茎迁移。结论 该离子排斥紫外方法准确、灵敏,适用于马铃薯块茎及芽叶中马来酰肼含量的测定,马来酰肼向马铃薯块茎中的迁移率总体较低。  相似文献   

16.
本实验以"新大坪"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为试材,通过体内实验,研究了寡雄蛋白(oligandrin)对马铃薯块茎干腐病的控制效果;同时从生化和分子水平上分析揭示了寡雄蛋白处理对马铃薯块茎苯丙烷代谢的调控机理。结果表明:56、24、18、12、6μg/m L寡雄蛋白处理对马铃薯块茎干腐病的扩展都有一定的控制效果,其中24μg/m L寡雄蛋白处理效果最佳,处理后块茎病斑直径为对照的58.33%;进一步研究表明寡雄蛋白处理能提高与马铃薯块茎组织苯丙烷代谢相关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肉桂酸脱氢酶(CAD)、肉桂酸羟化酶(C4H)和4-香豆酰-辅酶A连接酶(4CL)的活性及相关基因的表达;同时抗性物质总酚、类黄酮及木质素含量也因寡雄蛋白处理而提高,在处理后第3 d类黄酮含量出现高峰,高于对照果实54%。可见寡雄蛋白可通过增强组织的苯丙烷代谢而提高马铃薯块茎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17.
外源水杨酸处理对采后蓝莓果实苯丙烷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外源水杨酸处理对采后蓝莓果实苯丙烷代谢系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采用0.5mmol/L和1.0mmol/L的水杨酸对蓝莓果实进行浸泡处理,然后装入聚乙烯薄膜袋后松扎口,贮藏在1℃下.贮藏期间分析测定了蓝莓果实的感官品质、呼吸速率以及参与苯丙烷代谢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等酶活性和木质素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0.5mmol/L和1.0mmol/L的外源水杨酸处理均可促进蓝莓果实苯丙烷代谢的进程,从而使苯丙烷代谢的终产物-木质素的含量增加,进而增加了果实硬度并可有效地抵御微生物的入侵,减少果实腐烂,延长保质期.  相似文献   

18.
以厚皮甜瓜果实为试材,研究了采后分别用100 mmol/L硫胺素、1.0 mmol/L核黄素(含0.05%的Tween-80)溶液浸泡处理10 min对常温贮藏甜瓜果实活性氧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硫胺素和核黄素处理均提高了果实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抑制超氧阴离子(O_2~-·)产生速率,增加了甜瓜果实中过氧化氢(H_2O_2)含量和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GSH)。由此表明,采后适宜浓度的硫胺素、核黄素处理可诱导甜瓜采后抗氧化酶活性提高,有效维持活性氧代谢的平衡。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臭氧和异抗坏血酸钠处理对鲜切马铃薯的保鲜效果,以清水为对照,分别用0.45mg/L臭氧水、0.5mg/L异抗坏血酸钠及0.45mg/L臭氧+0.5mg/L异抗坏血酸钠溶液浸泡4min,沥干后用塑料托盘装保鲜膜密封,在冷藏(5℃)过程中每2d测定鲜切马铃薯的菌落总数、失重率、还原型抗坏血酸和色泽。结果表明:臭氧水处理可以有效降低鲜切马铃薯的菌落总数,对失重率、还原型抗坏血酸和色泽没有影响;异抗坏血酸钠处理可以有效抑制鲜切马铃薯的褐变,降低菌落总数,减少还原型抗坏血酸的损失,对失重没有影响;臭氧和异抗坏血酸钠同时处理鲜切马铃薯,二者之间没有发生拮抗作用。臭氧和异抗坏血酸钠处理可以延长鲜切马铃薯的保质期。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褪黑素处理对采后金针菇低温贮藏品质和褐变的影响,该研究以金针菇为原料,分别采用50、100、200 mmol/L褪黑素溶液浸泡处理(以清水浸泡为对照),于4℃下贮藏12 d,每3 d取样并测定相关理化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不同浓度的褪黑素处理均能显著降低金针菇褐变度和失重率,显著抑制呼吸强度的升高,显著抑制可溶性固形物和抗坏血酸含量的下降,显著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维持较高的总酚含量,增强金针菇清除活性氧自由基的能力,降低·O2-、H2O2的产生和积累,显著抑制苯丙氨酸解氨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减轻褐变的发生,从而维持金针菇较好的贮藏品质。其中,以200 mmol/L褪黑素处理金针菇的效果最优,该研究可为金针菇的贮藏保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