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大学》是我国古代社会道德教育的教材,伦理入门的专著。《大学》不仅阐明了道德教育的目的,而且全面论述了培养人的道德品质的途径和步骤。更为突出的是,《大学》揭示了道德教育的心理发展过程,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发展阶段,它是我国古代道德教育最有价值的文化成果。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以德治国”的思想 ,为新世纪的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 .在当前 ,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学习和教育 ,要继承和弘扬古代优秀传统文化 ,按照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借鉴国外道德教育的优秀成果 ,赋予新时期的丰富内涵 ,这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  相似文献   

3.
传统观点认为道德和经济是分开的,道德是不图回报的.可现实中又存在着助人不乐、忘思负义等现象.道德回报问题因此引起广泛争议.在综合现有研究基础上,阐述了道德回报的内涵与本质,分析了高校引介道德回报理念对于改革高校道德教育高成本、低实效现状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大学德育中实施道德回报活动的原则和内容,初步总结了大学德育中部分道德回报活动的成效.  相似文献   

4.
阐述科尔伯格"公正团体法"道德教育方法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树立现代道德教育观,加强道德教育实效性,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应注重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集体主义教育过程中要把握好个人与集体的辩证关系,注重实践活动对学生道德发展的促进.  相似文献   

5.
以专业课程教育为载体,挖掘专业课程教学中蕴含的人文道德精神,将专业教育与人文道德教育有机地融合与内化,增强人文道德教育的主动性和目的性。分析高校学生的教育现状,研究专业教育与人文道德教育融合的方法与途径。结合《机床数控技术》课程,实践专业精神与人文道德精神教育融合内化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道德相对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了道德相对主义对学校道德教育的负面影响。认为道德相对主义对于我国当前的道德教育改革有借鉴意义。学校德育教学应该强调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统一,把道德教育与道德情境相结合,重视学生有益的个体道德创造,培养提高学生的道德敏感性、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行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三字经》产生于南宋,是我国古代有广泛影响的蒙学教材。宋朝是儒家思想再一次复兴的重要时期,这使《三字经》自然打上了鲜明的儒家思想的印记。儒家的道德教育至上观念,对教育作用的重视,对教育内容的严格要求,以及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等基本教育思想都从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对社会主义社会生活的伦理道德结构进行探讨, 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内容结构的层次性,说明社会主义社会道德的多层次结构和社会主义道德存在的客观必然性。文章还对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普遍性和现实道德要求的不平衡性结合我国的实际进行了全面论述。此文发表于:《时代·哲学·人生—历史唯物主义与人生观论文集》出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发表日期:1985年10月  相似文献   

9.
由于形成和发展轨迹不同,不同的社会,形成的道德规范以及由此构建的道德体系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对不同社会环境和历史环境中的道德教育客体进行透彻、深入分析基础上的比较,能够在借鉴国外道德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加快我国道德教育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0.
质疑“大德育”格局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西方的德育指称道德教育。我国古代无德育概念。但存在德育事实;近代从西方引进德育概念时,指称道德教育;但在现代化过程中。德育内涵不断膨胀。外延不断扩张,逐渐演化成“即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形成“大德育”格局。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社会背景下,“大德育”遭遇质疑。  相似文献   

11.
对“大德育”概念质疑的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概念在中西方均有广义和狭义或“大德育”和“小德育”之分,并非如有些学者认为的德育在中国仅指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心理教育的“大德育”,在西方仅指道德教育。我国德育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有其历史必然性,其在新形势下产生的一些问题并非由于德育概念不当,而是德育内容缺少更符合时代特征的、更具有生命力的新的内涵。在我国处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社会转型期,德育内涵的充实调整应该以人文教育强化思想教育,以公民教育强化政治教育,以日常道德强化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2.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大学生进行美德教育的宝贵资源,我们利用《中华传统美德》课第二课堂的教学平台,尝试了一种融入学生生活的新的德育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道德教育缺乏实效性,是目前高校道德教育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要解决这一问 题,就必须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建立适应新形势需要的高校道德教育新模式。浙江工业大 学之江学院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创办的"道德银行",是高校创新道德教育模式的一次积极尝试。 本文在"道德银行"初步实践的基础上,深入阐述了创办"道德银行"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意义,并 对高校深入开展"道德银行"的实践进行了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4.
"负强化"的道德教育是指"批评惩罚"、"纪律约束"、"挫折体验"等一些会令学生觉得"不愉快"、"不舒服"的教育方式、手段。与"正强化"的道德教育方式一样,不快的刺激教育同样也是为了达到教育人的目的,尤其对品行不良的学生是一种必要的教育补充。"负强化"道德教育的前提是热爱学生,在实施的过程中应尽力做到适时适度、整体协调,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15.
“孟母三迁”的故事让人们看到早期教育、环境教育对一个人品德形成的重要性,本文从认知 心理学的角度说明了品德形成的所需途径及如何培养良好的品德。  相似文献   

16.
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的基本含义包括爱亲、爱人、泛爱众、爱及夷狄,涵盖了忠、孝、义、悌、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主要方法为忠恕、推及、道节。孔子把“仁”作为人们的理想人格追求,而且奠定了“仁”与“礼”相统一的社会伦理模式。  相似文献   

17.
“生活世界”理论为研究高校德育提供了新视角,帮助我们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和背景来观察人和思考德育,建构新的高校德育观。远离“生活世界”是目前高校德育一个重要缺憾,关注和建构大学生完整的生活应成为提高高校德育实效的重要理念。  相似文献   

18.
道德情感作为一种对道德必然性的心理体验是与道德主体的社会实践及道德认知紧密相联的,因而,从根本上说,人的道德感/"情系于人"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展开,取决于主体的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活动的范围.中国共产党人"情系于民"的可能性存在于中国共产党的党性之中.  相似文献   

19.
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神圣使命。而和谐社会的本质则要求全社会劳动者不仅是高技能的,更是高素质的。职业学校德育承担着培养"高素质"的任务。本文在分析构建和谐社会对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时代要求基础上,对职校德育工作存在的诸如教育功能上的不对称、教育观念上的不适应、教育内容上的不同步、教育机制上的不协调等"不和谐"因素进行了现实反思,并对如何用"和谐德育"理念全面创新职校德育工作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思考。  相似文献   

20.
内隐学习是无意识获得知识经验的一种学习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章分析了内隐学习的本质和特点以及高校德育的内隐特征,提出了内隐学习理论对高校德育实施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