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遥感图象的解译结果,介绍了环形构造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强地震的控震作用,指出了环形构造的地震构造模式和环形构造对分析地震构造环境和地震预报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沂-泗县地震危险区地震活动和地震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深浅部构造对比研究、构造解析技术,结合历史地震资料、中强震观测资料分析、地震活动性分析结果,探讨中强震过渡区地震构造环境和地震韵律的研究途径,圈定出新沂—泗县地震危险区。对该危险区进行立体综合剖析,推演出未来中强震发生的空间部位,并预测了该区未来可能发生地震的震源深度、震级、地震长轴衰减方向、地震复发间隔等参数。  相似文献   

3.
关于1937年菏泽7级地震成因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三维空间角度,从菏泽地震的地震构造环境、构造应力场、震源闭锁形式和地震玻裂机制等方面探讨了菏泽地震的成因。提出了断裂空间交汇闭锁模式和共轭破裂发震机制,分析了菏泽地震发生在聊考断裂的东侧、濮阳——开封上地幔隆起东翼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邹谨敞  邵顺妹 《内陆地震》1995,9(4):345-350
遥感图象的解译结果表明,环形构造与中强地震的关系密切。通过对环形构造控震作用的研究,指出了环形构造的控震模式及环形构造对地震构造环境的分析和地震预报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东昆仑断裂带强震构造条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发震构造-东昆仑活动断裂带,从构造环境、深部构造、断裂运动条件、断裂结构条件及地震活动特征等方面,都具有特殊的强震构造背景。其地震激动具有周期短、频度低、强度大的特点。地震活动性表现出的强震孕育特征,可作为东昆仑断裂带未来强震的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6.
马集遐 《中国地震》1994,10(3):251-261
本文依据深部地球物理场、区域大地构造、地表活动断裂、地震活动等,划分了中国大陆的地震构造带,同时分析了地震构造带的活动特征和孕震构造条件,在此基础上,具体地把地震构造带的概念应用于地震危险区分析之中,探讨了地震危险区及地震前兆异常与地震构造带的关系,本文提出以地震构造带研究作为地震监测和预报工作的基础,将地震构造带作为系统性的活动构造条件应用于地震危险区划分之中。  相似文献   

7.
根据构造环境剪应力值水平区分地震和核爆炸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培善  成瑾  白彤霞 《地震学报》2001,23(3):246-249
根据地震破裂的断裂力学模式,导出了震源参数与地震发生处的构造环境剪应力值t0之间的函数关系.据此,可以大量计算震源处的构造环境剪应力值或背景应力值.若把核爆炸当作地震来计算,发现核爆炸的t0值平均在20MPa左右,明显地高于同震级地震的t0值.其结果可以作为区分地震与核爆炸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根据华南地区现今地球动力学环境、新构造特征、发震构造模型、第四纪构造活动、地球物理场等方面的差异,通过具体的实例,有针对性地论述了弥散地震区划分的方法,系统地阐述了华南地区弥散地震的评价依据.对于弥散地震区内与已知发震构造无关的最大历史地震,给出了两种情况下确定弥散地震的方法,探讨了总体地震和构造活动水平与弥散地震的关系.华南地区弥散地震活动的评价结果与地球动力学环境特征密切相关,地震构造背景的一致性是进行弥散地震类比的基础.本文除了论述弥散地震活动评价方法之外,还初步给出了华南地震区弥散地震区划分方案和弥散地震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9.
利用安徽省7个台站近2年来数字化地震观测资料,根据地震发生的断裂力学模式和震源谱理论,计算了安微及邻区42个中小地震的构造环境剪应力值,并对应力场分布状况及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安徽及邻区目前构造环境剪应力场水平总体上相对较低,但局部地区巳具备性中等地震的应用力场条件。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地壳上地幔结构的人工地震探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人工地震探测在研究大震区和潜在震源区深部细结构,发震构造的深部特征、介质物性,地壳和上地幔结构与地球动力学过程,火山深部结构,油气生成的深部构造环境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以及人工地震资料解释中P波和S波的联合应用,浅层地震反射法在地壳浅层细结构、深浅构造关系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辽宁地区的地震构造环境,讨论了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必要性以及应当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华北强烈地震深部构造环境的探测与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 华北地区发生了一系列强烈地震. 强烈地震的孕育、 发生和发展与深部构造密切相关. 近50年来, 我国地震科学领域在强烈地震的地震构造和深部环境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 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和地震层析成像结果揭示了华北地区地壳结构的基本特征, 并在强烈地震发生的深部构造环境等问题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本文在回顾华北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探测的基础上, 对1966年邢台MS7.2, 1976年唐山MS7.8, 1975年海城MS7.3和1679年三河—平谷M8.0地震的地震构造和深部构造环境进行评述. 深部地球物理数据的综合分析表明, 震源下方的低速异常带, 高角度超壳深断裂, 地壳深浅构造的不一致, 偏低的上地幔顶部速度和局部隆起的莫霍界面, 是华北伸展构造区深部孕震环境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3.
从构造单元、活动断裂、地球物理场、海底地形等方面分析了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7.3级地震发生的构造环境。研究认为,地震发生在陆壳向过渡壳变化的位置上。历史上地震活动沿深部构造变异带分布,该区地质构造、震源深度、地震类型、地震波特性等都有别于海峡中、北部,具有南海系的特征。震前地震活动空间图象揭示了地震是南海系北缘断裂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讨论了在核电厂选址阶段近场范围内地震构造调查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包括近场区地质构造环境及第四纪构造活动分区、断裂活动性鉴定、深部构造环境以及地震发震构造的确定等,并对其中一些关键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唐山-河间-磁县新生地震构造带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杰  牛娈芳 《地震地质》1996,18(3):193-198
地震构造研究往往注重那些形成历史长且规模较大的活动断裂带。实际上还存在一种与现代地质环境和区域应力状态基本保持一致的最近构造阶段新发育的断裂带,即新生断裂带。地震活动与这两种构造带关系密切。根据地震和地质构造等资料分析认为,唐山-河间-磁县地震带是一条晚第三纪开始发育的新生地震构造带  相似文献   

16.
地震构造是地震孕育和发生的载体,也是地震危险性预测的基础.中国大陆地震构造具有鲜明的分区特征.不同地区的地震活动都有其自身的强弱变化,很难用统一的活动期或平静期来涵盖.地震活动强度与各个区域的断裂活动水平有较好的一致性.如东、西部断裂活动水平相差约一个数量级,大震发生的频度也相差一个数量级.地震不但与活断层有关,而且与地震构造块体的关系也相当密切.前兆异常和地震不是因果关系,是伴生或孪生的关系,它们都是构造活动的产物.本文从中国大陆地震构造环境出发,研究了典型地震构造块体和主要地震断裂带与地震危险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大陆未来十年或更长一段时间大震活动的地区主要在西部.重点应该注意塔里木块体沿南北两侧边缘断裂带由西向东发展的趋势.在川滇地区应重点关注鲜水河-安宁河-小江断裂带及毗邻地区.东部可能会有多次中强地震发生,发震地点可能与渤海-张家口-河套地震断裂带和郯庐地震断裂带有关.  相似文献   

17.
唐山-河间-磁县新生地震构造带   总被引:30,自引:5,他引:3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构造研究往往注重那些形成历史长且规模较大的活动断裂带。实际上还存在一种与现代地质环境和区域应力状态基本保持一致的最近构造阶段新发育的断裂带,即新生断裂带。地震活动与这两种构造带关系密切。根据地震和地质构造等资料分析认为,唐山-河间-磁县地震带是一条晚第三纪开始发育的新生地震构造带。  相似文献   

18.
以东营凹陷孔店组和沙四段沉积建造和构造特征为研究对象,依托高精度三维地震反射资料,通过地震反射界面确认、沉积层厚度和构造形迹精细解剖、探讨了东营凹陷在早始新世构造变形的特点,指出孔店组晚期——沙四下段沉积期是区域应力环境发生大转折期,由此提出了油气勘探的“立交桥”式思路,勘探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从构造单元,活动断裂,地球物理场,海底地形等方面分析了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7.3级地震发生的构造环境。研究认为,地震发生在陆壳向过渡壳变化的位置上。历史上地震活动沿深部构造变异带分布,该区地质构造,震源深度,地震类型,地震波特性等都有别于海峡中,北部,具有南海系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利用哈佛CMT目录研究全球Ⅰ级构造系统的地震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是描述地壳现今构造带和应力场的最佳信息源,包含了全面而又丰富的动力学内涵。根据全球地震的分布及其运动学、动力学特征,全球最活动的构造被划分为环太平洋构造系、大洋中脊构造系和大陆构造系等 3个全球Ⅰ级构造系统。文中应用包含多种参数的哈佛CMT地震目录,研究了全球及其 3个Ⅰ级构造系统的地震震源破裂类型、地震活动特征、震源深度分布特征等,讨论了三大构造系在这些方面存在的差别,进而说明了各个构造系在构造环境和动力作用方面的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