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是眼科常见急症之一,由于虹膜与角膜接触或虹膜周边前粘连形成房角关闭,机械性阻塞房水到达小梁网,致使眼压升高。患者多因剧烈眼痛、视力极度下降及同侧偏头痛前来就诊,严重者可伴全身症状,如恶心、呕吐、体温升高、脉博加速等。而持续的高眼压状态将对视神经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如不及时控制,可在数日内失明。因此,在积极控制眼压的同时,应避免导致眼压再次升高的一切诱因,以防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2.
唐九丰  唐红燕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2):1095-1096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在我国发病率高。患者具有起病急、前房浅、房角窄、眼轴短的解剖特点。中老年人晶状体前后径增大、位置前移、前房变浅,使晶状体与虹膜的接触面积增加,后房的房水从瞳孔流向前房的阻力逐渐增加,造成瞳孔阻滞,导致周边虹膜向前膨隆,房角逐渐狭窄甚至导致房角关闭,当后房压力不能克服瞳孔阻滞时眼压升高,导致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眼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观察原发性急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行Nd:YAG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的疗效。方法原发性急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虹膜膨隆型)患者42例,术前用UBM测小梁虹膜夹角(θ1)、房角开放距离500(AOD500)以及中央前房深度(ACD),并随机分成2组,选择组在房角最狭窄所在象限行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非选择组在颞下方或鼻下方象限行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术后2周复查眼压、UBM并进行疗效分析。结果2组患者手术后ACD、θ1、AOD500与手术前比较均有增加,两者间有统计学差异;选择组手术前后的ACD、θ1、AOD500的增加值与非选择组的增加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UBM能活体观察手术前后房角的变化、激光孔的通畅程度,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诊治提供了更有效的检查方法和疗效观察。激光位置的选择对手术疗效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高眼压持续状态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药物无法控制眼压的52例(56眼)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均行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手术前后患者视力、眼压等变化,观察术后并发症,随访评估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本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房角均较术前增宽视野范围扩大;术后视力提高36眼,视力未改变18眼,视力下降2眼;术后眼压在正常范围50眼,6眼需局部降眼压治疗;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小梁切除术是治疗持续高眼压状态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郑天红 《全科护理》2012,10(22):2068-2070
[目的]总结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病人的围术期护理。[方法]对32例(41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病人行小梁切除术及周边虹膜切除术,同时加强急性发作期护理、药物治疗及护理、术前护理、术后护理。[结果]32例病人均手术成功,发生前房出血4眼,浅前房5眼,经处理后均好转,无护理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4个月~18个月,病人眼压明显下降。[结论]加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病人的围术期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6.
<正>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常合并有晶状体的不同程度混浊,而后者多为瞳孔阻滞原因,眼压升高系由于虹膜根部机械阻塞房角。膨胀混浊的晶状体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关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治疗,一直以来各家说法不一,随着先进设备的不断引进和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治疗的护理配合要点.方法 我院2006年2月至2009年2月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27例采用小梁切除术+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治疗,并按照手术要求实施护理配合.结果 27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经过手术治疗与护理,术后视力和眼压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其中早期出现角膜水肿5例,浅前房3例,前房内絮状渗出物7例,眼压升高1例.经及时对症处理,使角膜透明,房水转清,前房及眼压正常.结论 对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除了要行合适的治疗措施外,还应根据患者情况实施手术护理配合,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6月至2008年4月在本院住院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2例(单侧),经三联手术,术后随访3月,观察其术后眼压及视力情况。结果患者术后眼压均控制在正常范围,且视力较术前提高,在术后3月的随访中眼压均控制稳定,且部分视力仍有提高。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在短期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分别观察急、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手术前后眼前节结构的改变.方法 对26例33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和25例37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分别于小梁切除手术前和手术后1个月应用UBM进行眼前节结构的测量.结果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房角开放距离 (AOD)、房角开放度数 (AA)、虹膜晶状体接触距离(ILCD)、虹膜晶体夹角(θ2)、虹膜悬韧带距离(IZD)手术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3眼发现睫状体脱离.慢性闭角型青光眼ILCD、θ2、IZD手术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UBM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手术后眼前节结构的改变能进行精确测量,对探讨青光眼发病机制、防止并发症发生、判断手术预后均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使用Hd:YAG激光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探求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防治方法。方法 使用Hd:YAG激光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进行周边虹膜切除术,使前后房沟通以降低眼压。结果 24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经治疗后全部透切,总成功率为百分之百,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 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在闭角型青光眼的防治中是一种很有前途及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53例(57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实施穿透性小梁切除术,围术期及出院时给予患者整体护理和临床指导,观察术后眼压、视力、滤过泡形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及时处理,随诊1个月。结果:术前所有患者药物治疗眼压降至正常值或联合3~4类降眼压药物治疗72~96h。术中配合严密,术后并发症少。随访期间观察眼压均在正常值范围,22例(23眼)国际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查视力较术后1周提高2~3行。结论: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效果较好,加强围术期管理,优化术前、术中、术后护理流程,可为手术成功提供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系房角关闭 ,房水排出受阻引起眼压急骤升高所产生的一系列病理改变 ,是眼科急症之一。 1996年 1月至 2 0 0 1年 5月我院共收治原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6 4例 ,临床治疗效果满意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6 4例中男 12例 ,女5 2  相似文献   

13.
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成功的特征是房水流入结膜下间隙形成功能性滤过泡。分析本院1990年2月至1995年2月62例(75眼)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以探讨促进术后有效滤过的临床因素。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62例75眼,男22例,女40例。年龄5...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的手术选择及疗效。方法:选取医院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90例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房角组45例(46眼)和小梁组45例(45眼),房角组接受白内障手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小梁组接受白内障手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术前,两组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两组眼压均较术前明显下降,术后1周、1个月两组眼压逐渐上升,术后3个月两组眼压又呈下降趋势,小梁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眼压均显著低于房角组(P0.05);术前,两组ACD、AOD500及TCP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ACD、AOD500及TCPD水平均较术前显著上升,且房角组显著高于小梁组(P0.05);小梁组术后角膜水肿、虹膜纤维素样渗出、浅前房及结膜切口渗漏发生率均高于房角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手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或小梁切除术均能有效缓解白内障合并闭角青光眼患者眼压,提高视力,房角分离术操作简单,手术安全性高,能有效改善房水结构,而小梁切除术能缓解眼压,但其操作复杂,术后并发症多,适用于晚期小梁组织广泛破坏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53例(57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实施穿透性小梁切除术,围术期及出院时给予患者整体护理和临床指导,观察术后眼压、视力、滤过泡形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及时处理,随诊1个月.结果:术前所有患者药物治疗眼压降至正常值或联合3~4类降眼压药物治疗72~96 h,术中配合严密,术后并发症少.随访期间观察眼压均在正常值范围,22例(23眼)国际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查视力较术后1周提高2~3行.结论: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效果较好,加强围术期管理,优化术前、术中、术后护理流程,可为手术成功提供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16.
邓青  胡庆军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8):5030-5030
本文对笔者收治的首诊为虹膜睫状体炎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行小梁切除术,术后前房出血1例的诊治经过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在不同眼压状态下前房角的形态改变以及采取不同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005 年4 月至2009 年6 月于烟台山医院就诊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和前驱期患者105 例135 眼,应用前房角镜和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在不同眼压下发病眼的前房角的改变,根据其形态的变化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包括超声乳化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及双切口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等方式.术后常规应用激素和抗生素治疗.观察6 个月~3 年.结果 本组患者术前的前房角为关闭状态,N Ⅱ~N Ⅳ(Scheie 房角分级法),前房角宽度为0 °~20 °,周边虹膜形态为S,虹膜根部附着位置为A-C(Spaeth 房角分级法).药物治疗后部分病例前房角开放.术后本组所有患者的视力均有提高,眼压控制稳定在20 mm Hg 以内.术中和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观察6 个月~3 年,眼压持续稳定,术后一周的前房角形态与术后6 个月的前房角形态无明显改变.结论 根据不同眼压状态下前房角的形态变化,采取不同手术术式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可取得稳定的术后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持续高眼压下闭角型青光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疗效。方法:对17例应用药物眼压不能控制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结果:所有病例术中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视力获得了明显的提高;术后眼压控制≤2.79 kPa者11眼,占64.7%,局部用药可控制者6只眼,占35.3%。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下的小梁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选择不同术式治疗老年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89眼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针对老年人闭角型青光眼进行治疗,并对治疗效果及机制进行分析.[方法]选择86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老年患者的89眼病例,其中男性患者38例38眼,女性患者48例51眼,平均年龄69.8岁.根据患者发病情况及其患眼的解剖特点选择不同术式,手术治疗方法分别为:小梁切除手术(12例)、单纯白内障摘除手术(65例)、青光眼-白内障摘除联合手术(9例).[结果]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有11眼行小梁切除术恢复眼压.66眼通过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眼压恢复正常,白内障摘除手术后前房深度及房角开放程度较术前有显著改善.9眼首选青光眼-白内障摘除联合手术后眼压均恢复正常,另有2眼为单纯白内障摘除术后眼压仍不能控制的病例又做了小梁切除手术,还有1眼小梁切除术后补充做白内障摘除术.[结论]单纯小梁切除术,容易出现滤过口关闭或过度滤过导致前房不形成.青-白联合手术需要白内障摘除及小梁切除两个手术同时进行,降眼压效果好.与这两者相比,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通过单纯摘除白内障解除了晶状体膨胀造成的瞳孔阻滞和浅前房,使得前房深度恢复,眼内房水行走正常循环通道,达到治疗青光眼的目的.该方法具有手术时间短,切口小,损伤小、术后散光小、不易出现过度滤过等优点,解决了许多其它手术的不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对非瞳孔阻滞型房角关闭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9例(31只眼)非瞳孔阻滞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于周边虹膜切除术后进行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治疗,术后1周应用前房角镜观察房角粘连情况。随访3~13月,平均9月。结果:术后3个月31只眼的平均眼压和平均用药指数从术前的(21.6&#177;2.5)mmHg和2.6&#177;1.4降到(17.8&#177;1.5)mmHg和1.0&#177;0.90,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后一周,部分患者周边虹膜前粘连(PAS)减少、周.边虹膜变薄,随诊期间未发现高眼压及前房角进行性粘连。结论:激光虹膜成形术可以明显加深非瞳孔阻滞型PACG的周边前房,增宽房角入口,从而预防房角粘连的进一步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