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温病学和伤寒论都是研究外感病范围的,但是它们在病因、病机及辨证施治方面有着许多区别。在病因方面,伤寒是感受寒邪而引起,温病则是感受温热病毒而发生。在侵入途径方面,伤寒是由皮毛而入,邪首袭足太阳膀胱经,而温病多由口鼻而入,邪首袭手太阴肺经。在病机方面,伤寒易于伤阳,温病则易于伤阴。基于病因病机的不同,所以辨证施治及立法处方都有不同之处,伤寒以六经辨证为纲;温病则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为纲。伤寒用温法,  相似文献   

2.
试论少阳在外感病中的枢机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感病发生的原因是由于感受外感六淫等邪气而发病 ,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 ,自然界一年四季不同的气候变化形成了四时六气 ,异常的气候变化是外感六淫之邪致病的条件。《伤寒论》与《温病学》论述外感病发病病因不同 ,伤寒是以感受寒邪为主因 ;温病是以感受温热之邪、湿热、戾气为主因。《伤寒论》明确指出风寒之邪从体表而入 ,按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转变。《温病学》指出温热之邪从口鼻而入 ,经上中下三焦转变。外感之邪侵入人体的途径不外体表与口鼻 ,外感病邪出皮毛而入者卫表首当其冲 ;外邪从口鼻而入者 ,肺为易侵部位…  相似文献   

3.
当下肆虐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疫"病的范畴,隶属于温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流行性。明清时期是温病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其中又以吴又可的《温疫论》、叶天士的《温热论》和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独具代表性。将三本著作试以比较可以发现,《温疫论》是中国疫病学发展史上的奠基之作,其创新性的提出戾气致病学说,认为邪从口鼻而入,伏于膜原,具有表里九传的特点,并提出疫病治疗以祛邪为第一要义,重视攻下逐邪和养护阴液。《温热论》和《温病条辨》深受其影响又不断发展,认为温热之邪自口鼻而入,首先犯肺,并形成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施治纲领,标志着中医辨治温疫病证的逐渐成熟。  相似文献   

4.
自金元时期,医家对医学的理论问题注重独立思考,开始了创制新法新方的风尚。如在病因方面,提出“伤寒皆热证,非有阴寒之病”;“闻秽毒之气”为传染之由,后者为口鼻受病的先机。这一时期在温病治疗方面的贡献比较突出,明确提出:不宜麻桂发汗而应辛凉清解;伤寒吐法;内伤与外感的不同治法;以气分血分及上中下三焦划分泻热法,等等。金元医家创制的新方,如凉膈散、防风通圣散、普济消毒饮等,为后世温病治法提示了思路。  相似文献   

5.
温病病因四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复习历代医家有关温病病因及传染流行的论述,对规划教材《温病学》温邪主导温病传染流行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不属于温邪的疬气是温病传染流行的根源所在,建议组构温病的温邪和疠气二元病因体系。  相似文献   

6.
温病是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是温热病邪引起的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外感疾病,后期尤多阴枯液涸之象。所以,吴锡璜说:“治温病宜刻顾其津液”,故有“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之说。这就告诉人们治疗温病必时刻顾护津液。四时温热之邪,或从口鼻而入,或风寒侵表...  相似文献   

7.
温病的发病类型是历代温病学家关注的重要课题。目前通常认为,温病之新感温病和伏气温病系由明代汪机首倡。献考析表明,此说失确,并对其名实所出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8.
略论温病之“毒”杨钦河(广州中医药大学96级博士生,广东510407)主题词温病/中医病机“毒”在中医学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含义,在温病学中,“毒”既是病因又是病机概念。随着对温热病理论与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毒”作为病因学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认为明...  相似文献   

9.
《温疫论》出现之前,明代一些医家对“伤寒病温热”的传统观点提出了颠覆性的质疑,认为温热乃“各以其时受病,而非寒变为温、变为热”,温热病与伤寒的概念分离已经从模糊到清晰。随着概念逐渐清晰产生了对温、热、暑、疫邪气的新感认识,并提出暑邪、温邪从口鼻而入。此期医家提到的六经温病辨证与瘟疫五种汗解法是温病辨治方面值得注意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俞根初《通俗伤寒论》的温病证治特点,以期为温病学研究注入新意。[方法]通过整理《通俗伤寒论》中有关“温病”的论述内容,并进行分析讨论。[结果]《通俗伤寒论》一书虽未大论温病之名,但其内容却可见温病之实,在温病的诊断、治疗及病后调护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结论]《通俗伤寒论》虽以“伤寒”为名,贯穿始终,但后学当明此“伤寒”为广义之伤寒,为四时外感百病之总名也。本书既发皇仲景本意,又融汇了后世温病学医家之论以补仲景伤寒论温病之不足,体现了俞根初“寒温一统”的学术思想,开创了绍派伤寒研究之先。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明代《伤寒论》文献,指出明代《伤寒论》研究对后世温病学说具有多方面影响。认为明代《伤寒论》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广义伤寒病,包举温病之内容。明初的《伤寒论》研究,及时拨正了以伤寒方统治温病,和刘河间等家例用寒凉,“以伤寒一断为热而无寒”之偏,奠定了深化温病研究之基础。明代伤寒学者对多种温热病之病因病机、证候特点、辨证规律以及诊断、治疗方法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论述,丰富了温病辨治方法。明代的《伤寒论》研究促进了温病学说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自上世纪末,温病学并入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更加突出了温病学的基础属性。我们思索着从温病联系临床各科的角度改革温病教学,以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提出归纳温病常见病机病理、调整教材中篇各病教学内容和增补用温病理法方药治疗各科疾病的内容的三大做法[1]。现已在我院2000级中医本科专业和2001级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温病教学中试行,受到一定的好评。在此作一小结。1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1·1归纳温病常见病机病理温病学作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如何体现其基础属性?怎样应用于临床各科?这是学科转化后直接面对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充分认识温病的病…  相似文献   

13.
说说升降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升降散一方,出自清代温病学家杨栗山的《伤寒瘟疫条辨》.作者称:"瘟病总计十五方……,而升降散,其总方也,轻重皆可酌用."杨氏推崇吴又可的杂气学说和王璐的内伤理论,认为杂气由口鼻而入,伏郁三焦,再由血分而发出气分,为瘟病之源;并参照刘河间的外感火热论,创立了自己的诊疗体系.作者例举大头、绞肠、瓜瓤等瘟中之重且凶者,以逐秽解毒、三焦分治为法,化裁古方,选用僵蚕、蝉蜕、姜黄、大黄,共研细末,以黄酒、蜂蜜为引导,有升清降浊之效,故称为升降散.  相似文献   

14.
吴门医家尤在泾为伤寒名家,对温病亦颇有建树。尤氏清伤寒与温病之源,辨伤寒与温病之异,提出正名识病的重要性,对温病学中温病、风温、瘟疫、湿温、温毒、温疟的疾病名称作出解释,把温病分为新感温病、伏邪温病、温病夹湿及瘟疫。治风温主以辛凉解散、理肺之法,治温毒主以清散透邪法,治伏温主以清热养阴透邪法,治湿温主以分消湿热法。论治瘟疫以病位为核心,根据疫邪所处病位不同,选择不同的治法与方药,列出治瘟疫五大法,建立了治疗瘟疫的理论框架,体现了因势利导治疗瘟疫的思想。尤在泾较早提出六经统寒温,试图用六经辨证体系来统摄伤寒、温病等一切外感病,为寒温合论的先驱者,其对温病的发挥对后世医家产生深远影响,今归纳其要,探析其理,为温病的诊治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15.
吴鞠通学术成就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氏治学,源自《内经》,在仲景学说的基础上,完善了温病学主瓣理论和实践。明确提出了伤寒与温度病的异同点,其著作《温病条辨》与叶氏《临证指南医案》有密切关系,确立了三焦辨证体系及相应的治则,并将三焦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结合,治疗温病重视养阴,察舌。  相似文献   

16.
温病病因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从梳理历代医学温病病因认识的基础上,对规划教材《温病学》有关论述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括剖析。认为应超越温病与伤寒学派争论的局限,以更高层次的外感病为研究对象,构建属于外邪的六淫和疠气二元病因理论,进而形成融合寒温的外感病学。  相似文献   

17.
温病方治疗杂病研究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忽视了温病方症及辨温病方症论治体系的研究;二是没有重视温病学中杂病辨治理论的研究.未来温病学应努力从以下四方面作为切入点进行研究:①加强温病方症的研究;②深化辨温病方症论治体系的研究;③注重温病学中杂病辨治内容的研究;④温病学教学应以学习温病原著特别是方症相关的原文为中心.  相似文献   

18.
在中医学中《伤寒论》对于伤寒杂病,特别是外感病的证治,垂训千古,影响深远,为后世温病学奠定了基础。有学者认为伤寒无广义与狭义之[1]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清代名医章楠所著《医门棒喝》中的温病学思想,分析其辨治温病的思维,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方法]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研读《医门棒喝》及有关章氏温病证治思想的文章,从伤寒与温病的区分,温病、瘟疫的辨别,温病的分类以及章氏重视三才一贯思想等方面,分析总结章氏的温病思想及辨治特色。[结果]章氏对温病方论见解独特,认为伤寒与温病在邪入部位、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各不相同。温病不能混为瘟疫,若误将一切风温、湿温、暑温等列作瘟疫,易成病轻药重之害。章氏将温病分为春温、风温、暑温、湿温、瘟疫五类,并详细论述。章氏认为天、地、人三者气脉相通,人与万物同禀阴阳五行之气生,三才一贯思想与温病证治思想关系密切。[结论]章氏阐张仲景之旨,辨温病、伤寒混同之误;纠吴鞠通之偏,析温病、瘟疫殽杂之愚;辨伏气病理,探温病源流,将温病分列五类;重视三才一贯思想。章氏对温病证治思想救正有道,其执着探索医理和勤于临证总结的精神堪为后世典范。  相似文献   

20.
丁甘仁小儿温病急症治验浅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丁甘仁医案》中小儿温病急症治验的探析,认为丁氏对小儿温热之邪,善于清疏透泄;温热变证,善用清温挽危;肺胃蕴实,善取涤痰导滞。将温病与伤寒融汇贯通,在近代温病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