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讨论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白细胞介素(IL-6,IL-8)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中浓度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取76例ACS患者,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37例,急性心肌梗死(AMI)39例;90例非ACS患者中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49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41例,冠脉造影正常者20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上述病例的血清TNF—α.IL-6、IL-8浓度。结果(1)冠心痛组(SAP组、UAP组、AMI组、OMI组)血清TNF—α浓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ACS组(UAP组、AMI组)血清TNF—α、IL-6、IL-8水平显著高于非ACS组(5AP、OIM组);AMI组血清TNF—α水平显著高于UAP组;SAP组与OMI组血清TNF—α水平差异无显著性;而IL-6、IL-8差异显著。(2)SAP组与UAP组冠脉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TNF—α、IL-6、IL-8参与冠心病的形成;并且在ACS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检测血清TNF—α浓度将有助于诊断和预测ACS的发生、发展和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CHD)患者血浆白介素18(IL-18)、白介素10(IL-10)水平及其比值的变化,探讨IL-18和IL-10在CHD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方法]把96例CHD患者分为A组(Gensini积分<26分)、B组(Gensini积分26~54分)和C组(Gensini积分>54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不同类型CHD患者血浆IL-18、IL-10的浓度变化.[结果]CHD患者血浆IL-18、IL-10水平及其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IL-18的水平及IL-18/IL-10显著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及稳定型心绞痛病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0.01);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IL-10水平明显低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0.01);C组血浆IL-18的水平及IL-18/IL-10明显高于B组及A组,B组显著高于A组(P<0.01).[结论]CHD病人血浆IL-18及IL-18/IL-10明显升高,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病情、病变的严重程度,可作为CHD危险分层及病变程度评估的参考指标;IL-18/IL-10失调与CHD的急性加重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8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中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6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0例和非冠心病患者27例为研究对象,AMI组、UAP组和SAP组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26例、双支病变组47例和三支病变组33例。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血清TNF-α和IL-18含量并与病情程度和病变冠脉支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AMI组血清TNF-α和IL-18水平显著高于UAP组、SAP组和对照组(均P〈0.01),UAP组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均P〈0.01),SAP组血清TNF-α水平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但IL-1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②对照组血清TNF-α和IL-18水平显著低于单支、双支和三支病变组(均P〈0.01),单支病变组显著低于双支和三支病变组(均P〈0.01),双支病变组血清TNF-α水平与三支病变组无差异(P〉0.05),但IL-18水平显著低于三支病变组。结论TNF-α和IL-18与ACS冠脉病变密切相关并介导了动脉粥样斑块的易损和破裂,其血清水平变化可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症反应程度和不稳定破裂的观察指标并有助于诊断和预测ACS的发生、发展和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27(IL-27)在不同类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6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术(CAG)确诊的CHD患者,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1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25例,对照组28例,分别检测不同类型CHD患者和对照组患者血浆IL-27(酶联免疫吸附法)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免疫比浊法)水平.结果 SAP、UAP、AMI组血浆IL-27及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AMI组血浆IL-27水平显著低于UAP组(P<0.01).AMI组hs-CRP水平显著高于UAP组,UAP组又显著高于SAP组(P均<0.01).经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IL-27与hs-CRP呈正相关(r=0.308,P<0.01).结论 IL-27可能与CHD进展及粥样斑块的稳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水平在监测冠心病病情及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146例冠心病患者按临床诊断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54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48例、稳定性心绞痛(SAP)组44例,对照组为46名。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血清IL-18的水平,并比较各组间的差异。对冠心病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与血清IL-18水平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AMI组、UAP组及SAP组的血清IL-1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MI组、UAP组IL-18和SAP组相比,其值增加明显;AMI组与UAP组差异无显著性;冠心病患者血清IL-18水平与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变化呈正相关。结论血清IL-18可能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之一,其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白细胞介素-18(IL-18)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稳定型心绞痛(SAP)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水平,探讨其在AC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112例SAP患者、182例ACS患者和9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IL-18水平,应用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hs-CRP水平。结果ACS组与SAP组患者血清IL-18和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ACS组的血清IL-18和hs—CRP水平又显著高于SAP组,SAP组和ACS组的IL-18和Hs—CRP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IL-18和hs—CRP与ACS的发病过程有关,可作为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监测指标,对鉴别SAP和ACS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病中的作用及可能途径.方法 ACS患者50例,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16例;稳定型心绞痛(SAP)21例;健康对照者10例.ELISA法检测血清IL-17水平.结果 AMI组和UAP组IL-17水平较SAP组和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根据不同组别的亚组分析发现,不稳定型斑块组IL-17水平较稳定型斑块组明显增高(P<0.05).冠脉病变支数与IL-17水平无关,各组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患者血清IL-17水平增高,IL-17有望作为ACS斑块稳定性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对严重脓毒症患者血清IL-1、IL-6和IL-10的影响.[方法]将60例严重脓毒症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A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B组)给予常规治疗加CRRT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并检测其治疗前后血清IL-1、IL-6和IL-10变化.[结果]B组治愈率(63.33%)明显高于A组(43.33%),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CRRT能有效调节血清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平衡,并改善严重脓毒症患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炎性因子在心绞痛发生与发展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6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心绞痛病人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8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2例,采用GC-911γ计数仪测定法、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其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外周血白细胞(WBC)数量,并以2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心绞痛病人血清中IL-6I、L-8、TNF-α、hs-CRP含量及WBC数均升高(t=2.986~6.069,P〈0.01),且UAP组IL-6I、L-8、TNF-α、hs-CRP含量及WBC数高于SAP组(t=2.163~3.255,P〈0.05、0.01)。UAP组病人的hs-CRP与IL-6及WBC呈正相关(r=0.376、0.366,P〈0.05),SAP组病人的hs-CRP与WBC呈正相关(r=0.515,P〈0.01)。结论炎症反应参与心绞痛的发生及发展,监测炎性因子水平变化可为临床病情分级和预后判断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IL)-8水平和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与冠心病病情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29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按临床诊断分为3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0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100例、稳定性心绞痛(SAP)组96例和健康对照组100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血清IL-8的水平,并比较各组间的差异。同时对冠心病患者的外周血WBC总数变化及其与血清IL-8水平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AMI组、UAP组及SAP组的血清IL-8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AMI组、UAP组IL-8水平明显高于SAP组;AMI组和UAP组结果相似;冠心病患者血清IL-8与外周血WBC总数变化呈正相关。结论血清IL-8升高可能是老年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病过程,血清IL-8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脂联素、C反应蛋白水平及其相关性,为识别不稳定斑块提供血清学指标. 方法 对61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22例急性心肌梗死、1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0例稳定型心绞痛)及22例非冠心病患者(对照组)进行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脂联素、C反应蛋白水平测定分析. 结果 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测定,对照组和稳定性心绞痛组均显著低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P<0.01);脂联素水平测定从高到低依次为对照组>稳定性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C反应蛋白水平测定从高到低依次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稳定性心绞痛组>对照组,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妊娠相关蛋白A与C反应蛋白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668,P<0.01),与脂联素呈显著负相关(R=-0.589,P<0.01);脂联素与与C反应蛋白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855,P<0.01). 结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水平明显升高,且与斑块不稳定性相关;妊娠相关蛋白A与脂联素可能共同作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12.
刘智勇  袁旭明  何昕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10):1887-1889
【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型(NSTE)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前后血清IL-10浓度的变化及意义。【方法】稳定性心绞痛患者(SA)25例、非ST段抬高型ACS患者65例,其中不稳定心绞痛(UA)40例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25例,正常对照组25例,查血清IL-10的浓度。随后ACS组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33例和PCI组32例,观察治疗前、术后d。及术后d1。血清IL-10的变化。【结果】按正常对照组、SA组、UA组及NSTEMI组排序,治疗前血清IL-10进行性升高[(1.79±0.42)VS(2.25±0.38)VS(4.14±0.84)VS(6.8±1.06)pg/mL];NSTEACS患者的血清IL-10经药物治疗后逐渐降低[(5.34±0.76)vs(5.04±0.81)VS(3.86±0.51)pg/mL,P〈0.05],而PCI组在术后d1迅速升高,随后明显下降[(5.21±0.82)vs(9.42±1.28)VS(2.31±0.47)pg/mL,P〈0.01],d10时PCI组的血清IL-10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2.31±0.47)VS(3.86±0.51)pg/mL,P〈0.01]。【结论】血清IL-10作为抗炎细胞因子,其升高和降低能一定程度上反映NSTEACS患者心肌缺血的程度;PCI能显著改善NSTEACS患者的心肌供血,并且在减轻近期冠脉血管局部炎症上较常规的药物治疗可能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浆髓过氧化物酶(MPO)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关系以及影响它们之间关系的因素,以寻找预测ACS的联合标志物.[方法]将本院66例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研究分为ACS组(36例)、稳定型心绞痛组(SAG,30例).20例冠脉造影正常者为对照组(CG).测定、比较各组研究对象的血浆MPO水平和高密度脂蛋白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浆脂肪因子vaspin浓度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关系.[方法]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75例根据冠心病的临床类型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4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41例,并选择门诊体检健康者3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各组血浆中vaspin浓度、并结合临床资料中患者血糖、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统计分析.[结果]UAP组、SAP组血浆vaspin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UAP组血浆vaspin浓度显著低于SAP组(P<0.05);冠心病患者血浆vaspin浓度随患者血管病变支数增多而降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vaspin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呈负相关(r=-0.352,P<0.01).[结论]血浆vaspin浓度与冠心病血管病变支数呈负相关,提示血浆vaspin对冠心病的诊断和预测可能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血清胱抑素C(CysC)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住院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老年患者共172例,并结合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肌酶学等检查结果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MI,4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44例)、稳定型心绞痛组(SAP,42例)和健康对照组(40例)四组。检测各组血清CysC、hsCRP水平,并收集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及生化检查结果。结果(1)ACS各组与SAP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血脂史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ACS各组血清CysC水平与SAP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UAP组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AMI组低于SAP组和对照组;(3)ACS各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同时ACS中AMI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U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ysC和hsCRP水平与老年ACS有着一定的关系,可能是老年ACS的危险因素。临床上联合检测血清CysC和hsCRP水平对老年ACS的诊断和病情预测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老年ACS患者sFas、MMP-2水平与易损斑块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宿慧  张健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8):1413-1415
【目的】检测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中可溶性凋亡相关因子(sFas)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水平,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易损性,并从血清学角度评价细胞凋亡和易损斑块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218例患者外周血血清sFas、MMP-2水平,入选病例分为老年组139例和成年组79例,各分为ACS[包括不稳定心绞痛(UAP)(老年组31例,成年组11例),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老年组19例,成年组9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老年组66例,成年组26例)]组;稳定性心绞痛(SAP)组(老年组9例,成年组13例)和对照组(老年组14例,成年组20例)。【结果】①老年ACS组sFas、MMP-2水平(分别为727.38±193.65pg/mL和57.59±20.52ng/mL),显著高于成年ACS组(分别为598.01±147.18pg/mL和50.65±18.82ng/mL),P〈0.05。②sFas和MMP-2水平有显著的正相关性,Pearson检验相关系数为r=0.306,P〈0.01。【结论】①细胞凋亡与易损斑块形成相关。②老年ACS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处细胞凋亡程度更高,斑块稳定性更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水平,探讨炎症因子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急性心肌梗死组(AMI)、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稳定型心绞痛组(SAP)、无冠心病者(对照组)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的水平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MI、UAP组的血清炎症因子的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与SAP组比较,AMI、UAP组的血清炎症因子的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与UAP组比较,AMI组的血清炎症因子的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结论 hs-CRP、MMP-9、sCD40L均参与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而且这些血清炎症因子的水平高低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心痛患者血清中CXC趋化因子16(CXCL16)的变化。方法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26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7例,对照组19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血清中CXCLt6浓度并作比较,同时研究其与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Gensini积分之间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血清CXCL16在SA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UAP组和AMI组中显著升高,分剐为(2133.7±663.9)μg/LVS(2805.2±601.5)μg/L、(2827.6±677.4)μg/L(均P〈0.01);UAP组与AM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XCL16与TNF-α及Gensini积分之间无线性相关(r=0.154、0.195,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血清TNF-α在SAP组、UAP组和AMI组中显著升高(均P〈0.01),其中UAP组高于SAP组(P〈0.01),AMI组高于UAP组(P〈0.01)。与SAP组相比,Gensini积分在UAP组和AMI组中显著升高(P〈0.01),UAP组与AMI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中CXCL6水平升高可能是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中水平及其与冠脉病变支数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2009年10月至2010年12月住入本科的73例冠心病病人,其中稳定型心绞痛组(SAP)2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1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0例,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NT-proBNP,因各组间NT-proBNP不符合正态分布,经自然对数(en)处理后NT-proBNP符合正态分布,比较各组间的差异.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14 d内行冠脉造影检查.[结果]AMI组、UAP组、SAP组各组间NT-proBNP水平依次高于后一组(P<0.05).所有患者的NT-proBNP与其冠脉病变支数有良好的正相关(P<0.01).[结论]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清NT-proBNP浓度存在差异,NT-proBNP可以反映心肌缺血的程度.NT-proBNP与冠脉病变支数有明显的相关性.测量血浆NT-proBNP可能对冠脉病变程度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