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常压力脑积水患者的步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正常压力脑积水患者的步态变化,以帮助其临床诊断。方法选择23例正常压力脑积水患者和20名健康对照者,测量其行走时步态的各种参数并进行对比。同时比较正常压力脑积水患者行腰穿放脑脊液前后的步态变化。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脑积水患者的步速明显减慢,步幅、步频降低,步宽增加,足偏角增大,步高降低,支撑相延长(P0.01,P0.05)。与行腰穿前比较,脑积水患者步速、步幅提高,步宽下降,支撑相及双足支撑相缩短(P0.01,P0.05)。结论通过测量步态可帮助诊断正常压力脑积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出血偏瘫患者步态时空参数对其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05—2014‐05本院诊治的55例脑出血偏瘫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体检的6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人体步态测量与分析系统对包括步速、步长、支撑时间、步幅、摆动时间等步态时空参数进行分析,采用Berg平衡量表对脑出血患者进行平衡功能评估。结果与健侧相比,观察组患侧步长显著增加,支撑时间显著缩短,摆动时间显著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步速、步频、步宽、步长及支撑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不对称性参数步长偏差、患健侧摆动相比值及步宽与Berg评分显著相关( P<0.05)。结论偏瘫患者步速慢,其步态时空参数的不对称与平衡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下肢外骨骼系统辅助帕金森病(PD)患者脑深部电刺激术后程控和步态障碍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初步经验。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6月至2023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行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后步态障碍症状波动的PD患者, 共10例。术前Hoehn-Yahr分级为2.5级2例, 3.0级5例, 4.0级3例。采用外骨骼系统进行力反馈训练和步态姿势矫正训练, 通过监测步态数据来进行程控。采用配对t检验对比分析首次训练前与末次训练后患者的双下肢摆动相占比、双下肢步幅、步速和步频, 以评估疗效。结果 10例患者均在下肢外骨骼系统辅助训练下调整程控参数, 每个周期训练4次, 共2~4个周期。与首次训练前比较, PD患者末次训练后双下肢的摆动相占比增加[左侧为(27.57±2.39)%对比(24.30±2.75)%;右侧为(27.38±2.96)%对比(23.15±2.77)%]、双下肢步幅均增加[左侧为(0.83±0.16)m对比(0.55±0.18)m;右侧为(0.83±0.16)m对比(0.55±0.17)m]、步速增加[(0.73±0.18)m/s对比(0.46...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行走时的步态特征.方法 收集2020-06—2021-09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就诊的帕金森病(PD)患者51例(H-Y分级≤2.5),以及同时期前来体检或来自社会的健康人群为对照组.使用GaitWatch三维步态动作捕捉与训练系统进行步态数据的收集,对各项步态数据进行定量及相关性分析.结果 帕金森病组步态周期较对照组降低[分别为(1.41±0.698)s、(1.43±0.586)s,P=0.004],帕金森病组步长偏差较对照组增大[分别为(7.69±11.415)cm、(3.15±3.121)cm,P=0.007],帕金森病组比对照组步幅降低[(62±40)cm、(88±17)cm,P<0.001],帕金森病组与对照组间步频、步速、支撑相、摆动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帕金森病组与对照组比较,步幅与帕金森病呈正相关,步长偏差与帕金森病呈负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对于步长偏差,区分帕金森病组与对照组的最佳截止值为3.5 cm(灵敏度为0.392,特异度为0.362,曲线下面积为0.343).对于步幅,区分帕金森病组与对照组的最佳截止值为68 cm(灵敏度为0.608,特异度为0.936,曲线下面积为0.815).结论 对早期帕金森病患者量化的步态参数可以反映其步态特征,早期帕金森病患者步态周期、步幅降低,步长偏差增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和健康人在进行双任务步行(dual-task wal ki ng,DTW)时,不同认知任 务对步态和认知-运动干扰(cogni ti ve-motor interference,CMI)的影响。 方法 选取2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卒中组,并选取与卒中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 16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所有被试者依次完成坐姿下两项认知单任务(single-tas k,ST),包括连 续减法任务(serial subtraction,SS)和单词生成任务(word list generation,WLG)。然后完成单任务步行 (single-task walking,STW)、连续减法时双重任务步行(SS-DTW)和单词生成时双重任务步行(WLGDTW) 。使用Codamotion三维动作捕捉系统采集步态参数,包括步速、步频、跨步长和跨步时间,记录 认知任务正确反应数量。比较两组在DTW时步行和认知任务的双重任务成本差异。 结果 ①在STW和两种DTW时,卒中组步速、跨步长和步频明显低于对照组,跨步时间长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STW相比,卒中组在不同DTW时步速降低、步频减慢且跨步时间延长, 在SS-DTW时跨步长变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在不同DTW时步速降低、步频减慢、 跨步长变短和跨步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与认知ST相比,卒中组在两种DTW中, 认知任务正确次数均减少(P <0.05);对照组仅在SS-DTW时,认知任务正确次数减少,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 <0.05)。 结论 执行双重任务(dual -task,DT)会导致缺血性卒中患者和健康者步态表现下降,卒中患者在 DTW时更易出现步态障碍。工作记忆任务和语义记忆任务对步态的干扰程度是相似的。DTW更能反映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关于DTW时CMI模式的探索可为评估实际步行功能和DT训练效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早中期帕金森病(PD)患者丘脑底核(STN)、苍白球内侧部(GPi)的铁沉积 和脑血流量(CBF)改变,以及两者与运动症状的关系,并分析 PD 铁沉积与血流量改变之间的关系。 方法 纳入 2020 年 7— 10 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神经康复中心住院的 34 例 Hoehn-Yahr 分期为Ⅰ~Ⅲ期的 PD 患者为 PD 组,同期纳入 17 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所有受试者行全脑磁共振 常规序列、3D T1 Bravo、定量磁化率图(QSM)及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序列扫描,基于基底神经节 亚区图谱、QSM 和 3D-ASL 成像方法,使用 Matlab 软件和自定义代码提取 STN 及 GPi 的 QSM 值和 CBF 值。 采用 Hoehn-Yahr 分期、国际运动障碍协会统一 PD 评定量表第 2、3 部分(MDS-UPDRS Ⅱ and Ⅲ)、10 m 步行速度及三维步态分析(包括步频、步速、跨步时间、摆动相、对侧支撑相及步长)评估患者的运动症 状。采用Pearson相关或Spearman相关分析PD患者影像学指标与运动症状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年龄、 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PD 组 STN 及 GPi 的 QSM 值、GPi 的 CBF 值高于对照组[0.008 (0,0.019)ppm 比 -0.003(-0.015,0.009)ppm、-0.003(-0.011,0.009)ppm 比 -0.014(-0.023,-0.007)ppm、 0.715(0.657,0.790)比 0.617(0.584,0.7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D 患者 STN、GPi 的 CBF 值 与 MDS-UPDRS Ⅱ评分呈正相关(r=0.352、0.376;P< 0.05),GPi 的 QSM 值与跨步时间呈正相关(r=0.381, P< 0.05);PD 患者 GPi 的 QSM 值与 10 m 步行舒适速度、步速、步频、步长呈负相关(r=-0.475、-0.584、 -0.462、-0.533;P<0.05)。PD患者STN及GPi的QSM值与CBF值不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 通过 QSM和3D-ASL同时评估PD早中期患者特定脑区的铁沉积和CBF具有一定的价值,有助于监测PD进展, 而 PD 脑铁含量和血流量间的准确关系仍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基于常规康复的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采用信封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实施基于常规康复的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步速、步频、左右步幅差变化;并在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脑电图、颅脑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对比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患者脑功能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步速、步频、左右步幅差比较无统计学上的差异(P 0. 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步速、步频高于对照组,左右步幅差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前两组患者脑电图δ/α值(DAR)、脑对称指数(BS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DAR、BSI较对照组均有所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大脑患侧各向异性分数(FA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 0. 05),而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健侧大脑半球FA值与治疗前相比提高,与对照组比较也有提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基于常规康复的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步行功能,并提高了患者大脑的活跃性、双侧大脑的对称性及健侧大脑半球的代偿作用,从而能够促进患者脑功能的重建。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随疾病进展帕金森病(PD)患者的步态变化。方法根据Hoehn-Yahr(H-Y)分期将82例PD患者分为1~2期,3期,4期共3组,同时纳入32名健康对照组。采用统一PD评分量表、H-Y分期评估PD患者运动症状。所有的受试者完成"指令站立与行走试验",同时使用"吉步恩"步态分析系统收集所有受试者步态时空参数及运动学参数。结果 (1)步态时空参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1~2期组步幅明显减少(P 0.001);与3期组相比,1~2期组步幅明显升高(P=0.001)、4期组步幅明显减少(P=0.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3期组步速明显减少(P 0.001)。(2)步态运动学参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1~2期组足跟着地角度(P=0.012)、踝关节活动度(P=0.002)、膝关节活动度(P=0.009)以及髋关节活动度(P 0.001)均明显降低。与3期组相比,1~2期组足跟着地角度(P=0.007)与髋关节活动度(P=0.003)明显增加。此外,4期组足跟着地角度(P=0.011)、膝关节活动度(P 0.001)以及髋关节活动度(P=0.012)均明显小于3期组。各组之间足趾离地角度无明显差异。结论即使在疾病的早期,PD患者就已出现步态损害,尤其是步态运动学参数损害更加突出。对于PD患者的步态分析应当综合时空参数与运动学参数系统全面地评估。  相似文献   

9.
背景:长期以来,针对步行运动中神经肌肉骨骼系统与运动功能客观精确的评估方式较缺乏。三维步态分析技术可将骨科和康复治疗中沿用已久的定性分析和直观描述转换为客观、精确的定量评定。 目的:基于三维步态分析,以12个月的随访资料为背景,评价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步态模式改变。 设计、时间及地点:前后对比,病例-对照,随访观察于2007-01/2008-05在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步态分析室完成。 对象:选取单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10例纳入治疗组,同时选择基线资料比之匹配的无神经、肌肉、骨骼系统及平衡问题者10例为对照组。 方法:治疗组患者行康复训练,并于膝关节置换后3,6,12个月应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对时间-空间参数、膝关节运动学参数、膝关节力学参数进行测量,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 主要观察指标:时间-空间参数,膝关节运动学参数,膝关节力学参数,膝关节功能评分。 结果:治疗组步幅、步频、步速、患侧单腿支撑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减低;健侧单腿支撑时间、步态周期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 < 0.05)。治疗组支撑相最大伸膝、足尖离地屈膝及摆动相最大屈膝角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小(P < 0.05)。治疗组第1次、第2次外部伸膝力矩以及第1次最大膝内收力矩峰值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 < 0.01)。 结论:行关节置换患者步态模式以步速减慢并伴有步幅减小、负重反应期及摆动相屈膝角度减小为主要特征,步态参数未达到正常人群标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对帕金森病(PD)患者进行节律性听觉刺激联合减重步行训练后,观察其对PD患者步态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101例PD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抗PD药物治疗,减重步行训练组采用药物治疗配合减重步行训练,综合训练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节律性听觉刺激联合减重步行训练指导步行训练。监测3组受试者训练前后的步频、步长、步速步行参数,同时均采用功能独立性测量和计时起立行走测试评估PD患者的运动功能受损程度,采用Berg平衡量表评价PD患者平衡功能。结果训练后4 w及训练后8 w减重步行训练组与综合训练组的步长、步频、步速、功能独立性测量评分、计时起立行走测试时间、Berg平衡量表评分与训练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综合训练组在训练后4 w及训练后8 w步长、步频、步速、功能独立性测量评分、计时起立行走测试时间、Berg平衡量表评分与对照组、减重步行训练组比较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PD患者经节律性听觉刺激联合减重步行训练后步态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得到改善,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Catwalk自动步态分析系统评估脚桥被盖核(PPTg)深部电刺激(DBS)对偏侧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的步态影响. 方法 运用立体定向术在15只SD雄性大鼠的右侧前脑内侧纵束(MFB)注入6-羟多巴胺(6-OHDA)制成偏侧PD模型大鼠,同时将刺激电极植入同侧PPTg.术后4周,PPTg-DBS前后分别进行Catwalk自动步态分析检测. 结果 与PPTg-DBS前比较,偏侧PD模型大鼠在PPTg-DBS后,4只脚爪的步幅、摆动速度明显提高,支撑相时间、最大接触面积时间比率明显降低;患侧的前后脚爪的最大接触面积和平均压力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PPTg-DBS可有效改善偏侧PD模型大鼠的步态,Catwalk自动步态分析系统可客观、有效评估大鼠步态改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双任务步行(dual-task walking,DTW)对缺血性卒中患者步态参数的影响。 方法 前瞻性入组2020年6月-2021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康复科住院的缺血性 卒中患者。选择时钟任务作为DTW中的认知任务,受试者依次完成单任务步行(single-task walking, STW)和DTW。使用Codamotion三维动作捕捉系统采集患者执行任务时步态的运动学参数(膝关节、踝 关节活动范围、最大屈膝角度、最大伸膝角度、最大踝背屈角度、最大踝跖屈角度)和时空参数(步 速、跨步长、跨步时间、跨步速度、步长、步长时间、步频、支撑期百分比),计算时空参数的变异系数。 比较患者进行STW和DTW时上述步态参数的差异。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8例缺血性卒中患者,男性20例(71.4%)。患者进行STW和DTW时步态的 运动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时空参数方面,与STW时相比,进行DTW时患者的步速降低 (0.69±0.23 m/s vs 0.80±0.27 m/s,P<0.001)、步长(0.41±0.11 m vs 0.46±0.12 m,P<0.001)和跨 步长缩短(0.85±0.20 m vs 0.95±0.22 m,P<0.001)。在时空参数变异性方面,与STW比较,卒中患 者进行DTW时步长时间变异性[4.47(2.98~7.34)vs 2.58(1.76~4.27),P=0.013]及步频变异性[4.59 (2.78~7.78)vs 2.71(1.84~4.44),P=0.020]增加。 结论 卒中患者在进行DTW时更容易发现步态问题。与STW相比,双任务条件下的步态评估可能是 更有效的卒中康复评估指标,也更适用于卒中后康复训练计划。  相似文献   

13.
目的用肌电传感器加速度计评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平衡功能。方法选择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确诊的单侧原发性BPPV患者25例(病例组)和健康者18例(对照组);病例组再按病变部位分为后半规管-BPPV(PC-BPPV)亚组(20例)和水平半规管-BPPV(HC-BPPV)亚组(5例)。采用可穿戴式嵌入肌电传感器的加速度计观察动静态平衡功能。肌电传感器分别固定在患者左脚、右脚、头部和腰部,加速度计采集模块有前后、左右和垂直方向3个轴,采集站立和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信号,采样频率148 Hz。静态平衡试验包括睁眼静止站立和闭眼静止站立(用时各30 s),动态平衡试验为自然状态往返行走2次(距离20 m)。主要采集站立时的静态平衡参数:加速度的均方根(RMS)、平均速度(MV)、姿势摆动平滑度指标(Jerk);行走时的动态平衡参数:步态周期、步频、单步时、支撑相所占百分率(%)等数据。结果 PC-BPPV亚组和HC-BPPV亚组睁眼、闭眼时静态平衡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均有差异。PC-BPPV亚组睁眼和闭眼站立期间摆动的RMS、MV和Jerk参数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 0. 05),且闭眼站立期间的差异更大(P 0. 01)。HC-BPPV亚组睁眼站立期间摆动的RMS、MV和Jerk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闭眼站立期间摆动的Jerk参数显著大于对照组(P 0. 05)。与对照组比较,PC-BPPV和HC-BPPV亚组的步态周期和单步时间显著延长(P 0. 05),步频显著较小(P 0. 05),而左脚、右脚支撑相所占百分率以及双脚支撑相所占百分率差异无显著性(P 0. 05)。结论 BPPV患者的静态和动态平衡功能均存在缺陷,BPPV也许并不良性。平衡功能检查可为BPPV的诊断、治疗和康复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与正常对照者的步态、平衡功能和行走能力,评价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的跌倒风险。方法共12例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和9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采用德国Reha Watch步态分析系统测定步态周期参数(包括步频、步时、步长、步速、步行各时相对称性),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平衡功能,起立-行走计时测验(TUGT)、站起测验和走直线步态测验(TGT)评价行走能力。结果与正常对照者相比,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步态周期中步频减慢(t=-5.354,P=0.000)、步时延长(t=4.045,P=0.005)、步长减小(t=-7.243,P=0.000)、步速减慢(t=-10.161,P=0.000)、支撑相对称性(t=-2.220,P=0.050)和单脚支撑对称性(t=-2.359,P=0.020)降低,以及TUGT测验计时增加(t=3.197,P=0.024),TGT测验步数减少(Z=-1.544,P=0.049)。BBS量表中静态平衡相关项目(包括无支持站立、无靠背坐位等)评分较高比例明显高于动态平衡相关项目(包括站立位从地面捡起物品等)。结论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步态周期参数异常,平衡功能下降,尤以动态平衡显著,存在跌倒风险,可以通过增强下肢肌力和平衡功能等予以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脑小血管病患者步态及平衡障碍的特征。 方法 连续纳入2013年6月至2015年2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的脑小血管病患者57例, 收集临床资料,对其日常生活能力、整体运动功能及步态和平衡功能进行评价。 结果 57例患者中,男性71.9%,年龄(64.5±12.4)岁;45.6%(26/57)以步态障碍为主诉,73.7% (42/57)Barthel指数≥90分。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 评分(14.2±10.1)分,共济失调等级量表(Scale for the Assessment and Rating of Ataxia,SARA) (5.2±3.6)分;70.2%(40/57)Ti netti 步态评分<12分,易累及的步态特征是步高、步宽(基)、步长对 称性;50.9%(29/57)Tinetti平衡评分<16分,易受累的平衡特征是360°转身、轻推试验、座位起立; 简明运动试验(Short Physical Performance Battery,SPPB)中,3米步行所需时间是(5.0±1.9)s,其中 72.7%(24/33)步行时间≥3.62 s(评分≤3分)。 结论 半数以上患者表现出步态障碍,但对整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影响较小;步态障碍主要 表现为速度减慢、拖地、步基宽和双侧步长不等。步态和平衡功能障碍的早期评价对于预防跌倒和 生活能力下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步态障碍是脑小血管病(CSVD)的重要皮质下损害特征,显著增加跌倒风险,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在CSVD传统影像学特征中,脑白质高信号(WMH)与步态障碍最为相关,且以脑室旁白质高信号(PWMH)和幕下WMH为著;WMH严重程度与步态障碍可能是一种阈值关系,即仅重度WMH影响步态活动。在GMV及CTh方面,CSVD患者全脑灰质体积减少和皮质变薄均与步态障碍密切相关。弥散张量成像(DTI)研究发现CSVD步态障碍患者存在着包括高级认知控制和下行运动纤维束在内的广泛白质微结构受损,且不同的白质纤维结构可能与不同的步态损害特征有关。该文分别从传统影像学表现、灰质体积(GMV)、皮质厚度(CTh)及脑白质微结构等方面综述CSVD步态障碍在脑结构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该文分别从传统影像学表现、灰质体积(GMV)、皮质厚度(CTh)及脑白质微结构等方面综述CSVD步态障碍在脑结构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这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对CSVD步态障碍神经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下肢痉挛偏瘫患者步行效率,明确是否存在理想运动频率下能量应用效率最高的运动状态。 方法: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病区2005/2006住院的脑损伤后偏瘫男性患者10例,其中脑损伤4例、脑卒中后6例,均有典型偏瘫下肢伸肌痉挛模式,均具备步行200 m的能力。患者平均年龄(43.6±13.7)岁,平均身高(1.69±0.04) m,平均体质量(70.5±9.5) kg。采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进行步态分析获得所需要的时间-空间参数步态参数,分别测定自由行走时、80%自然正常步频以及120%自然正常步频下的步行效率和步态指标,然后采用K4b2便携式气体分析系统来测定氧价以评定受试者步行效率。 结果:作为肌肉痉挛模型的偏瘫患者自然步频、慢速与快速步频分别为(88.9±15.7),(71.9±12.8)和(106.1±19.0)步/min;步速分别为(33.7±9.5),(25.4±4.9)和(37.5±10.9) m/min,慢速与快速步频组分别与自然步频组的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3组耗氧量分别为(9.3±1.1),(9.2±1.1)和(9.7±1.0) mL/(min•kg);氧价分别为(0.283±0.087),(0.350±0.081)和(0.301±0.082) mL/(min•kg)。快慢步频组与自然步频组的耗氧量与氧价两两比较均未出现显著增加(P>0.05)。 结论:早中期偏瘫患者自然步态下耗氧量与氧价与慢速、快速步频的比较未出现显著性改变,提示仅仅短期的康复训练步行效率不能达到最理想的生物谐振状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结合卧立位试验检查帕金森病(PD)患者脑自主调节功能是否存在障碍。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北京医院就诊的原发性PD患者24例,另选取同期健康查体者24名作为对照组。对受试者进行卧位-立位-再卧位试验,测量受试者卧位、站立即刻、站立末双侧肱动脉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采用TCD监测记录受试者大脑中动脉(MCA)峰值血流速度(PF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DFV)、平均血流速度(MFV)以及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的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站立即刻PD患者血压下降幅度更明显[SBP:(-11. 71±14. 83) mmHg比(1. 25±1 1. 07) mmHg,DBP:(-3. 30±9. 88)mmHg比(5. 08±5. 61)mmHg;均P0. 05]。站立即刻PD组PI和RI增加幅度较对照组低(PI:0. 17±0. 16比0. 33±0. 23,R1:0. 06±0. 05比0. 11±0. 07;均P0. 05)。站立末时,PD组血压下降幅度仍较对照组明显(P0. 05)。PD组和对照组间PFV、DFV、MFV变化无统计学差异(均P0. 05)。结论 PD患者站立即刻PI、RI变化幅度较正常对照者低,提示PD患者存在脑自主调节功能调节障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新型弹力悬带矫形器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 28例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被纳入康复治疗组(对照组)和弹力悬带矫形器治疗组(治疗组),对照组在治疗师指导下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佩带弹力悬带矫形器进行步行训练,连续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和治疗后8周由同一个治疗师对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FMA)、能量消耗指数(physical consume index,PCI)及包括10 m舒适步行速度和10 m快速步行速度、步频、步长、足偏角、步基宽在内的步态时空参数进行评测,并比较上述指标在治疗前后的变化,观察弹力悬带矫形器的作用效果。结果 治疗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10 m舒适步行速度和10 m快速步行速度、步长、步频较治疗前提高(均P<0.01),步基宽、PCI较治疗前降低(均P<0.01);2组FMA和足偏角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10 m舒适步行速度和10 m快速步行速度、步长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 =0.0298,0.0225,0.025),步基宽、PCI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 =0.001,0.026);2组步频、FMA和足偏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8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10 m舒适步行速度和10 m快速步行速度、步长、步频及FMA评分较治疗前提高(均P<0.01),步基宽、PCI较治疗前降低(均P<0.01);2组足偏角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10 m舒适步行速度和10 m快速步行速度、步长、步频及FMA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 =0.042、0.015,0.024,0.024,0.038),步基宽、PCI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均P<0.01);2组足偏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使用弹力带矫形器可以纠正偏瘫患者的异常步态,提高步行速度,降低能量消耗,促进步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小腿三头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的影响.方法 共选取6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于小腿三头肌训练.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hollden步行功能分类、最大步速和步幅进行评定.结果 经过6周的康复训练后,2组的B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