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规划师》2020,(1)
回顾大明宫遗址区的空间发展历程可以发现,长期的管理失控、城市经济发展、社会文化体系重构及交通网络构建等导致了这一地区呈现3个不同阶段的区域空间格局—散点分布、带状集聚和组团分布。基于问题导向,文章分析了大明宫遗址区的空间演化机制,并提出优化发展定位、发挥触媒作用和强化文化价值等空间规划提升策略,以期为我国城市大遗址区发展及相关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应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要求,以支撑区域格局优化和北京空间结构调整为导向,从三个方面提出北京交通发展模式的转变思路,即:①调整区域运输格局,推动“以北京为单核”向“京津石三枢纽、多节点”转变,相应优化调整北京枢纽功能;②主动谋划以轨道为主体,建立以北京为中心“圈-轴”式的空间与交通组织,提出多层次轨道系统布局思路;③构建与城市发展方向及区域衔接方向相匹配、与城市功能组织耦合布局的北京枢纽体系.基于新的交通发展模式,提出了适应区域新型网络结构的大北京空间结构优化建议,重点构筑CBD、中关村、金融街、丰台站-丽泽、大红门-南苑、通州副中心(通州站)等6大面向区域的功能辐射枢纽,形成通州新城、大兴新城、亦庄新城等3大区域联系轴线上功能集聚枢纽(群).  相似文献   

3.
临空经济的不断发展及空铁交通枢纽的规划建设,赋予空港城及其港前区新的发展动能。多航站楼+会展驱动的港-产-城融合模式已逐步成为中心城市枢纽机场建设的新趋势,利用机场枢纽打造新的增长极亦成为临空经济发展的主要探索方向。由于机场限高的影响,其城市空间向高度发展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因此,大力发展地下空间已成为航空港港前区高效集约建设发展的重要策略。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临空商务区业态功能、交通组织及地下空间建设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以广州空港新城地下空间概念规划为例,在地下空间开发模式、交通组织、设计策略、产业组合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研究及创新,以期为国际或国内大型航空枢纽港前区及城市大型地下空间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前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缺乏基于定性演绎和定量测算及检验的研究方法,文章以路网格局为研究载体,采用空间句法轴线模型判读城市空间结构的现状特征及发展趋势,通过多方案的交通网络模拟演绎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情景,并以可达性为检验标准对多方案情景进行优化验证。在此基础上,文章以陕西省定边县为例,通过"量化解析—方案模拟—优化验证"的技术路线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演绎优化,结果显示,定边县城市空间结构有由单一走向多元的中心分化趋势,且在顺应城市空间生长的趋势下,"三核"融合式的空间结构是未来定边县城市空间发展的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5.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及前景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面向21世纪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前景一些学者预言:21世纪将是人类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新世纪。1.1新的规划思路(1)根据地面交通情况,首先规划好地铁主干线,并与地铁支线、公路隧道和过江隧道等组成一个封闭循环的地下交通网络。(2)以地下交通干线为枢纽,...  相似文献   

6.
姚涵 《建筑创作》2012,(3):65-71
本文以对高铁枢纽地区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分析为基础,提出应用整合策略来开展枢纽地区的规划建设,以解决在多层次空间利用、功能定位、交通组织等方面面临的问题,具体对策包括TOD模式、多元功能的综合组织、混合集约用地与弹性开发、交通网络一体化发展、门户景观与形态塑造等。以京沪高铁沿线的南京南站地区为例,从功能整合、空间整合、交通整合和景观整合等方面探讨了整合策略在高铁枢纽地区的实际应用可能。  相似文献   

7.
铁路枢纽格局优化调整是一项战略工程,对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的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调整及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批复,上海铁路枢纽建设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需要充分发挥铁路枢纽对客运系统整合、城市空间引导、地区开发带动、产业物流支撑的作用。在分析铁路枢纽格局与区域及城市发展关系的基础上,从全球城市发展目标对铁路枢纽建设的要求着手,探索上海铁路枢纽总图格局优化调整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8.
河流水系、交通网络与城镇聚落的发展、演化的相关性是区域系统韧性研究中的重要切入点。京杭大运河在历史上扮演了南北交通大动脉的角色,带动并影响了沿线城市的发展。通过历史文献分析,利用核密度分析、缓冲区分析等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方法,对清中后期以来不同时期运河沿线城市聚落及南北水陆交通网络空间分布特征、演化过程、耦合关系及相互作用机制进行探究。随着区域自然环境、行政区划等要素的演化以及现代高速交通网络的建设与发展,大运河与沿线交通网络及城市聚落之间的演化过程表现出双向选择、协同发展的动态关系。由此,将运河沿线城市归纳为5种类型:相互促进型、自身优势型、交通驱动型、运河依赖型和新兴交通型。在演化过程中,韧性成为运河沿线城市顺利优化转型并融入新的区域发展体系、重塑城市新生的关键属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国土空间辽阔,历史悠久,长期追求并维系着大 一统的局面。从国土空间规划角度看,以都城为核心的城市体 系(城邑天下)是国土空间结构的统率,城市体系与行政体系高 度吻合,与交通网络相辅相成,与大国山河相得益彰,为统一 多民族国家的塑造提供了基本的空间骨架,共同在广域国土空 间控制与社会治理中发挥枢纽作用。在当前建立国土空间规划 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过程中,亟需传承大国山河规画传统,突出 城市体系枢纽地位,合理组织“人居-生态-农业”空间,缔造 美丽国土与美好人居  相似文献   

10.
城市空间的立体化、高层建筑的垂直城市化,是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高铁站区作为交通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及城市环境中的活动场所,其城市空间面临立体化、高层化的发展需求,是垂直城市的重要表征区域.本文以高铁站区的高层建筑为出发点,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解析了该地区复合立体化设计的发展特征与问题,并结合相关项目实践探索出了"多元功能复合、高效交通组织、公共空间营造"的规划框架与设计方法,为在高铁站区相关规划实践中创造生态可持续的立体城市环境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1.
On‐road emission inventories in urban areas have typically been developed using traffic data derived from travel demand models. These approaches tend to underestimate emissions because they often only incorporate data on household travel, not including commercial vehicle movements, taxis, ride hailing services, and other trips typically underreported within travel surveys. In contrast, traffic counts embed all types of on‐road vehicles; however, they are only conducted at selected locations in an urban area. Traffic counts are typically spatially correlated, which enables the development of methods that can interpolate traffic data at selected monitoring stations across an urban road network and in turn develop emission estimates.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and universal methodology designed to use traffic count data for the prediction of periodic and annual volumes as well as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t the level of each individual roadway and for multiple years across a large road network. The methodology relies on the data collected and the spatio‐tempor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traffic counts at various stations; it recognizes patterns in the data and identifies locations with similar trends. Traffic volumes and emissions prediction can be made even on roads where no count data exist. Data from the City of Toronto traffic count program were used to validate the output of various algorithms, indicating robust model performance, even in areas with limited data.  相似文献   

12.
在国家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引导下,如何优化城市公园布局与公交网络的空间关系,提高公园的公交可达性,成为城市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课题。首先,依据公交站点与城市公园入口100m空间距离,将其划分为接入点与连接点,依据相同路线的公交线路数量构建邻接矩阵,初步确立了公交网络结构模型。其次,从可达性和连接性2个方面提取了公交网络中心性模型的4个自变量因子,其中表征可达性的度数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3个自变量因子,定量反映了城市公园在公交网络中的区位条件;其中表征连接性的聚类系数,定量反映了公交连接点与接入点的连接程度。然后,通过自变量因子权重赋值,建构了公交网络中心性模型,依此量化评估城市公园的公交可达性。最后,应用公交网络中心性模型,结合哈尔滨道里区公交站线与10个建成公园现状进行实证研究,提出了在公交中心性空洞区合理规划公交站点及线路,而在公交中心性高值区增补城市公园的对策,以此促进公交网络与城市公园布局的空间耦合关系,提高城市公园的公交可达性,使其发挥更大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不断扩大,城市深基坑工程大多邻近地铁区域。基坑开挖将导致周围土体产生附加位移,当土体位移过大时,就会对邻近结构物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开展基坑开挖对邻近地铁隧道区域和车站安全性影响的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天津某地铁车站明挖基坑工程为例,运用有限元软件Plaxis 3D分析基坑开挖对邻近隧道区间和车站变形的影响,采用动态模拟施工过程的计算方法,得出了基坑开挖施工时邻近隧道和车站的变形规律,较好的模拟了实际情况。通过计算得出不同开挖阶段隧道区间和车站的变形,为实际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前,地下道路出入口通行能力降低、交通组织混乱的问题已成为地下道路建设与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从分析地下道路出入口交通拥堵的现状入手,提出了地下道路出入口交通组织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和主出入口布置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计了主出入口分别与十字型路口、正T字型路口、竖T字型路口衔接时的交通组织模式;根据合流区和分流区车流特性,进行了合流区和分流区交通组织设计,该项的研究可为地下道路的规划、设计和管理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针对中小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交通问题及城市空间结构变化,从生成预测、分布预测、分配预测三阶段对公交客流进行预测。分析了中小城市公交线网规划的原则和思路,将公交线网结构分为片区间骨架线路、片区内骨架线路、片区内基本线路三个层次,提出从土地利用和城市居民出行方便角度考虑公交线网规划,重点考虑城区内部公交线路的完善、城区间公...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国内外利用干线铁路运行市郊铁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重庆主城区铁路枢纽规划及轨道交通发展规划,提出利用铁路枢纽环线的富余运能发展市郊铁路的设想。将市郊铁路纳入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统筹考虑,充分发挥铁路枢纽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作用,构建一体化的轨道交通系统。  相似文献   

17.
针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总体规划及城市设计方案的亮点,从园区内部空间浑然一体、园区与外部城市空间衔接紧密、交通形成整体网络三方面就城市空间设计的整体性作了详细探讨,为进一步深化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于连莉  王宁牛雨 《规划师》2006,22(12):49-51
城市中心区是交通指向性集中的区域,普遍存在交通拥堵、环境质量下降、停车设施供给严重不足等交通问题,导致土地利用的边际效益和整个城市运转效率的下降,严重影响了中心区中心职能的发挥。应通过有机疏解、调整土地使用功能,优化整合夏通资源,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等措施,引导城市中心区的交通向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叶阳  裘鸿菲  张群 《中国园林》2021,37(1):74-79
城市居民对城市水体的游憩需求日渐强烈,而目前尚未有明确可行的办法指导城市湖泊等水体的功能定位与其布局的优化调控。通过GIS建立以道路网络为基础的交通网络数据库,以及包含湖泊面积、入口、名称等的湖泊(公园)数据库,分析得出建成和潜在的湖泊公园的游憩服务范围,并与基于实证调研计算的服务范围进行对比,验证了其有效性。通过游憩服务半径分析计算,得出步行服务盲区、车行服务盲区、真空盲区和隐形盲区4种服务盲区类型,与盲区用地性质和自然条件共同指导湖泊公园的优化调控和城市湖泊的功能定位。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真空盲区和隐形盲区消除的湖泊公园优化调控策略有所不同,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对于湖泊公园规划建设的启示。运用GIS对湖泊公园服务范围进行分析,可切实将城市居民休闲需求与城市湖泊分布相结合,优化调控湖泊公园的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20.
城市道路是城市交通的载体之一,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城市发展目标能否实现。本文通过国内外对城市道路研究的比较,在分析我国城市道路网络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对城市道路网络的优化方法进行探讨,并提出优化道路网络功能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