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目的探讨MEWS病情自动预警系统与SBAR沟通模式在外科术后患者早期预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28例外科术后患者按手术日期分为对照组300例和观察组32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手工计算MEWS分值并将异常值报告医生以处理病情变化。观察组采用MEWS病情自动预警系统与SBAR沟通模式。观察两组MEWS评分时间、计分误差率、沟通准确率、处置反应速度及医生对护士工作满意度等情况。结果观察组MEWS评分时间、计分误差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沟通准确率、处置反应速度及医生对护士工作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MEWS病情自动预警系统与SBAR沟通模式的应用,能快速评估患者病情,提高医护沟通准确性,预警外科术后患者潜在风险及病情严重程度,同时提高护士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改良创伤指数电子评分软件的研发及其在创伤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研发改良创伤指数智能手机APP评分软件,抽取我院收治的280例创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别采用电子评分软件和纸质版手工计算创伤指数的评分时间、评分准确率及护士处置反应速度。结果 采用电子评分软件评分时间明显低于手工计算,评分准确率、护士应对启动速度明显优于手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创伤指数电子评分软件计算快速准确、缩短病情评估时间、应对速度快,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创伤指数评分开发设计创伤病人的病情早期自动预警系统,实现预警管理信息化,探讨在创伤病人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创伤指数评分表、报警系统、护理对策等内容进行编程、整合,形成系统化、整体化的信息管理平台,利用计算机技术构建一款手机APP信息化管理系统软件。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2月在我院急诊科收治的224例创伤病人为研究对象,由评估者同时使用预警系统和手工计算2种方法进行创伤指数分值计算和伤情评估,比较两种方法病人的评分时间、计算误差率、病情预警准确率、护士处置反应速度及医护满意度。结果:开发的病情早期自动预警管理系统具有信息录入、智能计算、自动报警、生成表格并发送等功能,软件系统界面清晰、美观、操作简单、使用方便,试用7个月,运行稳定,软件使用后比使用前评分时间明显缩短、误差率更低,病情预警准确率、护士应对启动速度及医护满意度均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情早期预警管理系统实现了信息化管理,病情评估迅速、及时,系统数据支持护理决策,实现潜在危重病人早期预警和对应处置一体化、精准化、流程化实施,提高病人病情严重程度的预警准确性和护理工作效率,助力临床护理工作,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并应用新生儿早期预警评分信息化系统,为新生儿科护士提供快速、动态评估患儿病情的方法,提高护士同质化预警评估能力。 方法 便利选取温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19年7月—12月新生儿科住院的100例新生儿作为试验组,使用信息化系统进行新生儿早期预警评分;2019年1月—6月住院的100例新生儿作为对照组,由责任护士进行新生儿早期预警评分,比较两组吸氧例数、吸氧时间、有创机械通气例数、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例数、住院天数和护士预警评分的准确率、评分耗时。 结果 试验组有创机械通气例数、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例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吸氧例数、吸氧时间和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护士预警评分准确率明显提升,评分耗时下降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新生儿早期预警评分信息化系统在提高预警评分准确率和节省耗时上有明显优势,可提升不同年资护士对新生儿病情同质化预警评估能力,对临床潜在危重症患儿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改善新生儿结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PQRST联合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快速分诊记录表对提高急性上腹痛患者分诊准确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7—8月就诊的急性上腹痛患者60例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经验分诊模式,2017年9—10月就诊的急性上腹痛患者60例为观察组,采用PQRST联合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快速分诊记录表进行分诊。结果 观察组患者分诊准确率、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分诊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QRST联合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快速分诊记录表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急性上腹痛患者分诊准确率,缩短患者分诊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本院护士使用改良病情早期预警评分(MEWS)及电子病情早期预警系统(eMEWS)的现状,为更好地改进系统、提升病情早期预警工具的临床价值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全院使用MEWS评分及eMEWS的普通病区护士中开展问卷调查。结果回收有效问卷675份,83.1%(561人)的护士认为MEWS评分有助于观察重点患者病情变化,41.9%(283人)认为有必要重新制定专科性的病情预警指标,62.4%(421人)的护士认为预警评估频率合理,58.7%(396人)的护士认为预警启动的干预策略符合本科室特点,32.7%(221人)的护士认为使用MEWS评分增加了工作量。0~3年护士中,79.8%(95人)的护士认为MEWS评分有助于观察重点患者病情变化,37.8%(45人)的护士认为有必要重新制定专科性的病情预警指标,72.3%(86人)的护士认为预警评估频率合理,67.2%(80人)的护士认为干预策略符合本科室特点,32.8%(39人)的护士认为使用MEWS评分增加了工作量。结论护士对使用MEWS评分工具及电子病情早期预警系统呈积极态度,可结合专科指标来观察病情更有助于弥补MEWS的不足。应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同时联合网络信息部门优化系统性能,促进医护合作,保证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MEWS评分结合年龄和既往史在急诊危重患者分诊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8年4月在我院急诊就诊的4 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每位患者进行MEWS评分和MEWS结合年龄、既往史(MEWS+)评分,通过HIS系统对患者的去向进行追踪。绘制2种评分方法对4 200例急诊患者的ROC曲线,比较2种评分系统中患者转归情况。 结果 MEWS评分和MEWS结合年龄、既往史评分ROC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68和0.84;2种方法评分<4分的患者,24h告病危、死亡的比例存在统计学差异(χ2=41.497,P<0.001)。 结论 应用MEWS结合年龄、既往史评分更能准确评估患者病情,对急诊患者病情危重程度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基于信息技术的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系统,达到动态监测病情、实时预警的目的,以早期识别潜在危重病人。[方法]通过查阅文献结合专家咨询法选取改良早期预警评分量表;MEWS结合移动终端(PDA)、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形成电子化MEWS系统,并分别用电子化MEWS和纸质MEWS对2016年11月17日—11月22日急诊就诊的95例病人进行评分,比较两种评分方式计算得分所需时间。[结果]MEWS评分与病人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765,P0.001)。使用电子化MEWS系统后,计算评分所需时间由(12.63±2.1)s下降至(8.24±1.1)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计算机自动计算MEWS分值,系统的自动实时预警,动态监测与管理病情变化,数据的可追溯化等功能利于早期识别病人病情变化,改善病人预后。[结论]基于信息技术的MEWS系统操作简单,可使重症病人病情分值化,有利于快速、有重点对病人分类施治,及筛查潜在危重者。  相似文献   

9.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改良的早期预警评分系统(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MEWS))对内科急诊患者病情及预后进行评估,有针对性地实施护理。方法将2008年3-10月内科急诊留观以上处置的326例患者进行MEWS评分,据此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以便根据病情危重程度实施不同的护理,并将MEWS评分与病情转归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MEWS 4分以下急诊留观98例,仅予一般急诊护理;5~7分125例,病情危重,急诊治疗期间实施一级护理,经救护后转入专科病房;8分以上103例,死亡危险性明显增加,实施特别护理,急诊救护后绝大多数患者入ICU进行监护。结论MEWS将急诊患者病情分值化,使护士制定护理计划依据更充分,急诊护理个性化更强,从而提升了急诊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智能急诊分诊诊断治疗系统在急诊科分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的方法,选择某三级甲等医院400例急诊科就诊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人工预检分诊,观察组应用智能急诊分诊诊断治疗系统预检分诊,比较2组患者病情资料收集时间、分诊时间、过度分诊率及患者对护士分诊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的病情资料收集时间、分诊时间均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士过度分诊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对护士分诊工作表示满意的有196例,对照组中40例患者认为分诊较慢、流程繁琐等原因,表示不满意,2组满意度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诊科,结合应用智能急诊分诊诊断治疗系统,优化急诊分诊流程,快速对患者病情进行分类和归纳,减少了分诊时间,保障护士的分诊效率,从而进一步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研究多元化综合监测对医院感染聚集性病例的早期预警能力。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对某医院两个独立病区住院患者医院感染聚集性病例资料采用多元化综合监测系统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早期预警模型。结果 医院感染发病率时间趋势与病原学标本的送检频率和抗菌药物使用率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多数据联合监测中的并联预警,在聚集性病例探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方面,优于串联预警和单一指标监测的预警。结论 多元化综合并联监测有助于提高医院感染聚集性病例的预警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眼科慢性病致盲眼病患者(以下简称眼科慢病)全程数据库,定制各项健康管理服务项目,解决患者终身病情治疗延续性和治疗效果追踪健康管理难点,达到提高眼科慢病出院患者门诊随访复诊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方法 编写研发眼科慢性病健康管理软件8个相互关联模块需求,依托Windows 7.2运行环境。门诊健教室专职护士利用智能化软件系统对眼科慢病出院患者定制健康管理项目服务,比较应用眼科慢病智能软件管理前后出院患者门诊随访复诊依从性。结果 眼科慢病健康管理智能化软件系统实现眼科慢病健康管理的各项定制服务,查询、统计和病情追踪功能需求。眼科慢病出院患者应用软件系统后门诊随访复诊较之前平均提高1.36次/例。结论 眼科慢病健康管理智能化软件系统,解决患者出院后终身个人信息连续收集和个性化精准慢性病管理模式所需的个性化定制和推送服务难点,能有效提高眼科慢病出院患者门诊随访复诊依从性,是拓展延续护理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联合专科指标评分在住院潜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医护人员发放专科重点监测指标收集表,结合临床病例观察验证确定专科指标和分值,以MEWS评分为基础计算MEWS联合专科指标分值并分析病情关联度,设计MEWS联合专科指标评分表,绘制ROC曲线。将2015年12月~2016年12月的试点病区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0例),对照组采用MEWS评分,实验组采用"MEWS联合专科指标"评分,2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MEWS联合专科指标评分对住院潜在危重患者的早期预警和重症识别敏感度较高。对照组意外事件发生率、住院期间病死率、抢救成功率、平均住院日均高于实验组,而患者满意率低于实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MEWS联合专科指标"评分能科学提升MEWS评分的专科灵敏度、准确度和应用广度,在住院病区"潜在危重患者"的早期预警和专科处置上有良好应用价值,有效保障住院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家庭参与式交班模式的效果。方法 依据神经外科专科疾病护理特点,设计神经外科家庭交班日志,比较分析实施前后交班护士对“病情十知道”掌握情况、交班缺陷发生率、患者及家属满意度。结果 运用家庭参与式交班模式后,护士病情交班缺陷率由44.2%降低至15.8%(P<0.001),“患者十知道”掌握情况得分由实施前的(84.2±6.7)分提高到实施后的(90.7±4.7)分,P<0.001,患者/家属满意度由实施前的(87.4±5.8)分,提升到实施后的(93.2±4.3)分,P<0.001。结论 神经外科家庭参与式交班模式的实践证明家庭参与式交接班能减少护士交班信息遗漏,提高护士对患者的病情掌握度,改进护理工作质量,促进患者安全,提升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项目管理在提高护士病情观察能力的效果。方法 通过项目管理的方法,对各专科的理论知识和专科护理体查技能进行整理和培训,使病情观察的方法和结果记录方法标准化,观察实施前后护士病情观察能力的变化。结果 项目实施前后护士病情观察能力自我评价、“临床护理服务全过程”中关于第3条内容“严密观察患者,动态监护患者”的质控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项目管理为护理管理人员提供了先进的管理方法并提高了护士病情观察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发供普通病区临床护士使用的双维度护理信息化看板,解决手工标识患者重要信息不便和跨空间沟通问题,为护士提供准确、直观的信息显示方式和沟通渠道。方法 采用现状调查法、文献查询法、专家会议法对双维度护理信息化看板进行信息项确认,从医院信息平台自动获取数据并进行解析、分类、呈现,在全院普通病区应用看板,通过访谈护士,评价看板应用效果。结果 护理信息化看板从双维度(全病区和单患者)抽取关键信息,共4大类62项,即患者资料15项、护理评估37项、护理任务9项、备注信息1项,实现了数据的直接读取和实时更新,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给护理人员带来正性心理感受。结论 双维度护理信息化看板实现信息传递自动化和资源共享,改变固有的临床护理工作模式,具有实用性和创新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普外科病人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与病情程度的关系,明确MEWS在床旁早期快速识别与判断普外科住院病人病情变化风险中的作用。[方法]参照分级护理中对病情程度的描述将病人病情划分为5级,对我院普外科1 221例病人进行常规观察并计算MEWS分值,分析MEWS分值与病情程度及转归的关系,通过ROC曲线获得MEWS对不同病情程度的评估能力及最佳截断值。[结果]不同病情程度病人的MEWS分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MEWS分值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667,P0.001),且不同MEWS分值段病人的病情转归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5),分值越高,转归越差;ROC曲线图显示MEWS早期识别潜在危重及危重病人的预警触发值分别为3分和4分,AUC分别为0.915和0.921。[结论]MEWS对普外科病人的病情及恶化风险具有较高的评估及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装置在临床优质服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MEWS将体温、意识水平、收缩压、心率、呼吸5个常用的生理指标及对应的分值设置在MEWS评分装置上。护士将采集的数据与装置标示数值相对应,获取患者病情程度的分值,根据分值采取病情早期预警和早期干预措施。并对患者连续评分,判断临床干预措施的效果。结果:MEWS评分效率得到提升,青年医护人员能够及时识别"潜在急危重病"患者,使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由实施前的97.1%提高到实施后的98.0%;平均住院日由实施前的8 d缩短至7.7 d;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应用MEWS评分装置获取临床信息快捷、方便,且判断病情科学、准确、快捷,操作简单,可明显提高护理风险预防与控制能力,促进医护协作。  相似文献   

19.
李先萍  王君慧 《天津护理》2021,29(2):215-217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干预对单侧全肺切除术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单侧全肺切除术83例患者按手术时间分为对照组(n=41)、观察组(n=42)。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早期康复干预。结果: 观察组患者依从性、出院时肺功能指标、出院时6 min步行距离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康复干预能改善患者术后心肺功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与SBAR沟通模式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分析2015年10月~2016年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582例患者的心率、收缩压、呼吸频率、体温及意识资料,护士将采集的数据与MEWS装置标识数值相对应,获取患者病情程度的分值,根据分值采取SBAR沟通模式向医师汇报患者病情,并对患者连续评分,判断临床干预措施的效果。结果:医护人员能够早期识别普通病区中潜在的危重患者,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日。结论: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结合SBAR沟通模式能够提高护士综合能力,有利于医护团结协作,促进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